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讲评资料+课件_第1页
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讲评资料+课件_第2页
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讲评资料+课件_第3页
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讲评资料+课件_第4页
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讲评资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

试卷讲评2023.05多文本阅读评阅说明材料一日前,为欢迎法国总统来访,古琴演奏家李蓬蓬在广州松园奏响了古琴名曲《流水》,以源自春秋时期的琴曲和有千年历史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古琴原称“琴”,二十世纪初,为区别西方的小提琴、钢琴等始以“古琴”名之。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神农所创,《新论·琴道》中记载了神农继伏羲之后“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故事。《诗经》中有“倚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诗句。古人选梧桐木为琴材,充分体现了他们认识自然的智慧。梧桐木纹理通顺,横向纤维较一般木材多,木质结构呈网络状,形成了天然的微小共鸣腔,具有很好的传声效果。梧桐树生长时,年轮是均匀增加的,树干整体木质差别不大,可以让声音凝聚而不过度发散。古人又选用密度更大的梓木做底料。在古人的认知里,桐木为虚,梓木为实,斫琴选择桐梓,也寄寓着顺应自然,虚实相宜之意。“九霄环佩”就是以桐木为琴面,以梓木为琴底制作的。古人用蚕丝制作琴弦。明代《琴苑要录》中记载,丝弦的制作从选材到成弦需经过几十道工艺,体现了古人于繁复中求精益的精神。与现代的钢弦相比,丝弦虽然发出的声音较小,却可弹出悠长醇厚、苍古圆润的天籁之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回味无穷。介绍背景古琴的得名与选材琴弦的选材与制作材料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器物一样,逐渐由单纯的“器”发展成某种文化的载体,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儒家认为“琴者,禁也”。“琴禁说”始自《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在《白虎通》中发展为“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传统琴道。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这一琴道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自魏晋以来,随着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和审美精神的升华,古琴寄情言志的功能更为文人们所重视,“琴者,情也”。当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与生命,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本真与深情,弹琴啸歌便成为个体觉醒的呐喊与呼号。性烈才隽、琴艺高超的嵇康,临刑东市前以一曲《广陵散》直抒悲愤与决绝;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被谱成琴曲《阳关三叠》,在人们送别之际抒发离思别情;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自己于陋室中怡然调弄素琴,展现了安贫乐道、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古琴抒情明志的独特功用,体现出古人对个人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崇扬。古琴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保持自我操守。古琴的寄情言志功能:崇扬个人价值和独立人格。材料二中国画构图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理论,琴曲的节奏也有类似的特点。弹奏人情绪和缓,弹出的节奏舒缓平和,随着情绪的波动爆发,曲调的节奏转为紧张急促。境由心定,曲随意去,所谓“琴者,心也”。“乐也者,动之于内者也”,弹奏者性情的变化会影响曲风。旷达时自然浩荡,雄迈时自然壮烈,沉郁时自然悲酸,古怪时自然奇绝。古琴曲的节奏和曲风呈现出“自由性”的特征。琴师在传授琴技时,不强调一定要将节奏弹得极为标准,而强调要弹奏出乐曲的韵味,表现性灵。传统的古琴曲谱没有节奏划分的标识,给予后人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体现出编曲者对“自由性”的推崇。归根结底是人在演绎琴曲,而非琴曲定人。透过琴音,我们可以感受一个抚琴者的内心,觉知他的心性,更可以感受到编曲者对“个体的人”的尊重。古琴曲风与弹奏者性情的关系:韵味与性灵。古琴编曲者推崇“自由性”:尊重“个体的人”。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琴名称的由来与西方文化的引入有关。B.古琴的历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C.梧桐木以其独特的木质成为优质的琴材。D.繁复的工艺改善了丝弦声音较小的不足。(1.3:与现代的钢弦相比,丝弦虽然发出的声音较小,却可弹出悠长醇厚、苍古圆润的天籁之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回味无穷。)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上某些文化工具是由实用器物逐渐发展而来的。B.传统琴道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1: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这一琴道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C.魏晋时人们对古琴曲的欣赏水平达到了顶峰。D.弹奏古琴曲时节奏错误可表现弹奏者的性灵。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论·琴道》记载了古琴创制的故事和“琴禁”的观念。B.《诗经》中记载的选材制琴之法,到了唐代依然有所沿用。C.《琴苑要录》是我国古代一部专门讲解琴弦制作工艺的著作。(1.3:古人用蚕丝制作琴弦。明代《琴苑要录》中记载,丝弦的制作从选材到成弦需经过几十道工艺,体现了古人于繁复中求精益的精神。)D.《白虎通》论述的琴道承袭与发展了《新论·琴道》的思想。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千年历史的古琴“九霄环佩”,至今仍然可以用来演奏。B.为了追求比钢弦更好的音响效果,古人用蚕丝来制作琴弦。(1.3)C.中国画的构图与古琴曲的节奏,在艺术特点上有相似之处。D.弹奏者的情绪起伏和心境变化,会影响古琴曲弹奏的效果。5.从古琴文化中可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精神内涵?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概括。(6分)【链接材料】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了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解琴书)(抚琴的仪式感:衣冠整齐,洗手焚香,端正从容,心身俱正。)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4)(对待礼乐的庄重态度:子游把礼乐作为儒家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孔子对此也肃然起敬。)《红楼梦》原文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宝玉道:“我们学着玩,若这么讲究起来,那就难了。”《论语》译文与解读译文: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解读:此章孔子借一次和子游的玩笑阐述了礼乐教化民众的意义和作用。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弦歌不辍。孔子到武城,听到弦歌声,便用“割鸡焉用牛刀”来开玩笑,大约是孔子有感于当时连大国都没有这般喜好礼乐的情况,在武城这个小小地方却有礼乐教化。从中亦可见孔子言语诙谐轻松的一面。5.(6分)参考答案:①从古琴制作的选材、工艺,能够领悟古人顺应自然、虚实相宜的哲学理念和精益求精的精神。②从古琴弹奏呈现的个性化、自由化的特点,能够领悟古人对个人价值和人格独立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个体的尊重。③从古人弹奏古琴时对仪式、态度的注重,能够领悟儒家正心修身、推行教化的礼乐思想。要点拆分古琴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分值原文一制作工艺选材顺应自然、虚实相宜的哲学理念11.2琴弦精益求精的精神11.3二演奏特征个性化追求个人价值和人格独立12.2自由化

尊重生命个体12.3-2.4三儒家思想注重礼乐的仪式和态度正心修身12.1,《红楼梦》注重态度礼乐教化12.1,《论语》评分细则:三个大要点,每点2分,要点一、二1、古琴文化的形式与精神内涵对应准确,两个方面概括表达完整,得2分。2、只写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不提具体的古琴文化形式,最多得1分。3、只写古琴文化形式,不写精神内涵,不得分。4、形式与内涵对应错误,不得分。要点三答出“儒家礼乐教化”和“提升个人修养”相近的两点意思,即可得2分。补充说明1、赋分原则:概括准确+表达完整。2、“崇扬个人价值”和“尊重个性化”不能用“自由”、“自我”等表达替代。3、“正心修身”可以表述为:提升个人修养,加强自我约束,守规矩,归于正道等。4、“礼乐教化”可以表述为:教化百姓,注重礼教,社会和谐,感化百姓等。主要优点1、审题能力提升显著,能够扣着“古琴文化”和“精神内涵”作答。2、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对于名著的理解比较到位。3、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提升明显。4、大部分学生有分点作答的意识,逻辑清晰。主要问题一、表达不完整:1、不能兼顾正文和链接材料。2、断章取义,不能把古琴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进行对应。二、概括不准确:1、生造概念代替原文内容:如“追求自由”,“以人为本”。2、不理解链接材料的含义。3、答案逻辑混乱,内容前后颠倒,不能体现文本逻辑。三、其它问题1、书写潦草,超出答题范围。2、不分层,没有要点意识。6分:审题意识强,要点概括准确完整,对补充材料也有不错的理解。表述规范,语言准确简洁。

5分:文意理解到位,但是个别要点概括有缺失,以及同一要点重复概括。《论语》概括不全面要点5、6重复4分:忽略链接材料。忽略文本逻辑顺序。3分:表述语言不准确,对文本和材料内容分析出现了偏差。2分:没有抓住文章思想脉络,要点严重缺失1分,语言表达不完整,仅有精神内涵,没有对古琴文化表现的概括,或者直接用概括代替结论。照抄原文,缺少思考。0分:不理解题意,答非所问,不知所云仅就链接材料而忽视阅读主体文本0分:书写混乱复习建议1、继续强化文本意识,提醒学生尊重文本逻辑,紧扣题干概念组织语言,追求语言表达的完整性。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提升概括的准确性,尽量不照抄原文,也不断章取义,不生造词汇代替原文表达。朝阳区高三语文高考练习二试卷解析讲评文言文阅读(一)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记述伯夷扣马而谏、义不食周粟之事。(二)韩愈《伯夷颂》肯定伯夷特立独行、守道不移。(三)王安石《伯夷》批评司马迁未深入考察圣贤之言,遂记录失实。批评韩愈未能改变上述情况还有所沿袭。

指出司马迁不深入考察先贤之言,凭偏见独识记述伯夷之事;韩愈又采用了司马迁的记述。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引孔孟之言说明伯夷求仁得仁,进而否定司马迁的记述和韩愈的做法。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推测伯夷因年事高、到文王处距离远、时间长而未能助武伐纣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从道理上说,伯夷不可能不侍奉仁君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适于义而已

适:符合B.与天下之诸侯

与:赞同C.不忍事之

忍:愿意D.太公相之

相:辅佐与:亲附,跟随——使……跟随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伯夷、叔齐耻之

但是,连词,表转折

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B.遂饿死于首阳山

于是

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

完成,实现C.然后世不深考

但是

是大不然也

正确D.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

认为,动词

以待天下之清

来,连词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顾人之是非

不考虑别人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

(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B.夫岂有求而为哉

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C.而尤者,伯夷也

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夷了D.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参考答案】假使伯夷不死,赶上周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岂止姜太公呢【评分参考】“使”“烈”各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评分细则】“使”“烈”各1分,第二分句句意正确得1分使:表假设,译为“假使”“假如”“如果”“要是”“倘若”“若”“就算”等均可。“向使”还是古汉语,不得分烈:译为“事业”“功绩”“功业”。若前面有定语“周朝的”“武王的”“那些”或动词“建立”“享有”也可。“其烈”译为“他(结合前后句指‘伯夷’)的功业”,虽有“功业”但句子直译于语境不符,不得分;意译为“他的功绩大概和太公一样”可得分。

句意:以及武王之时

①主语(伯夷)可以承前省略;②“及”译为“赶上”“遇见”“逢”“到了”,意译为“辅佐”均可。③武王(伐纣、继位、称王、当政、掌权、统治天下)之时

【答案示例】0分:以今义释古义,理解错误。1分:第二个分句句意正确

【答案示例】2分:重点实词“烈”没有明确体现或翻译错误。3分:要点齐,句意准

10.王安石是如何批驳司马迁和韩愈对伯夷的评价的?请结合以上三则短文简要分析。(6分)一模:君子为何要学“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6分)读懂文本内在关联,分析、概括能力期末:有人将方孝孺的为学思想概括为“斥空谈,倡躬行,重德教”,请依据本文对这三方面内容进行解说。(6分)分析、阐述能力

期中:曾巩去世后被朝廷追谥为“文定”,《谥法解》中说,“德美才秀曰文”“安民大虑曰定”。依据本文对曾巩生平的记述,用简要概括的语言完成下列表格。(6分)信息筛选、提炼概括10.王安石是如何批驳司马迁和韩愈对伯夷的评价的?请结合以上三则短文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司马迁颂扬了伯夷叩马而谏、耻食周粟的义举。韩愈依据司马迁的记载赞颂伯夷守道不移。王安石认为司马迁是凭偏见独识记述的,并不符实,韩愈据此得出的评价也就不成立了。王安石引用孔孟之言,批评司马迁没有考察先贤的看法;推测是年事过高等原因导致伯夷未能归附武王,从而否定了叩马而谏之事;从伯夷坚持侍奉仁德之君推理他不可能不助武王。【评分参考】评价1分,分析5分。意思对即可。10.王安石是如何批驳司马迁和韩愈对伯夷的评价的?请结合以上三则短文简要分析。(6分)1.王安石如何看司马迁和韩愈的评价,共3分。(1)司马迁、韩愈分别如何评价(提到伯夷“义”即可;分开说或一起说,说对都可给2分)+王安石认为不对(答题表述中就出此意即可)。3分(2)王安石认为司马迁、韩愈因偏见记录/没有考察、思考/记录有误(要体现王安石否定了什么)。3分评分细则:10.王安石是如何批驳司马迁和韩愈对伯夷的评价的?请结合以上三则短文简要分析。(6分)2.批驳过程:也就是材料三的2-4段。引用孔孟之言,批驳记录失实(如若写对论证方法即可得1分,论证内容不要求);伯夷因年事高、距离远(路途远)、时间长的原因未能归附武王(提到任何一个原因即可得1分);伯夷侍奉仁君,定会侍奉仁德的武王(1分)评分细则:6分5分4分3分2分1分0分【学生问题】1.文言实词义项把握不准,以今义释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2.语境意识薄弱,文意不理解。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其烈岂独太公哉!考查实词教材依据学生典型错误(以今义释古义)使使六国各爱其人让;即使烈奋六世之余烈热烈、壮烈、英烈、忠烈、贞烈、美名、名誉学生问题3.未读懂文本司马迁认为伯夷胆小/司马迁认为伯夷不孝不仁/韩愈认为伯夷不管不顾/韩愈认为伯夷置万世而不顾,不管对错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4.

答题要点意识不够5.答题毫无逻辑、表达不清6.书写、卷面潦草【复习建议】1.把握实词等文言词语的义项、用法。2.树立、强化语境意识,将语句放在语境中前后勾连理解。3.回归教材、课内4.加强审题,明确题目指向。5.规范作答,强化题型、要点意识。二模11题《论语》(2018北京高考)微写作(10分)

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2018年】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2019年】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2020年】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2021年】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期中】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1)

请分别结合下列语录,概括“刚”“毅”“木”“讷”四种品德的特点。(4分)

《论语》语录特点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chéng也欲,焉得刚?”(《公冶长》)刚: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毅:②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木:③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讷:④(2)请从“刚”“毅”“木”“讷”四种品德中任选两种,结合下列语录(任选)分析它们为什么“近仁”。(6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

【二模】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1)下面这则语录中“愤”“悱”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本则语录所蕴含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分别是什么?(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2)上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是如何体现的?从下列语录中任选一条加以阐述。①子夏【1】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注释:【1】子夏:名商。23大兴期末(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12题。(共6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11.对上面两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贡理解了《诗经》中诗句的道理:人有了好的品质,还要致力于更高的精神追求。B.子夏探寻出《诗经》中诗句的言外之意:人要有美好的品质,礼是建立在美好品质之后的。C.孔子认为子贡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联想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是举一反三。D.孔子认为子夏从“绘事后素”联想到“礼后”是能由此及彼,是善于学习的表现。12.从上面两则材料,我们能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观?(3分)

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请以“谈底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述而)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钱穆《论语新解》先生说:“不心愤求通,我不启示他。不口悱难达,我不开导他。举示以一隅,不把其余三隅自反自证,我不会再教他。”李泽厚《论语今读》孔子说:“不刺激便不能启发,不疑虑便没有发现。指出桌子一个角,不知道还有另外三个角,我也就不再说了。”3.8翻译杨伯峻《论语译注》子夏问道:“‘有酒窝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道:“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钱穆《论语新解》子夏问道:“古诗说:‘巧笑倩啊,美目盼啊,再用素粉来增添她的美丽啊。”这三句诗指的是什么呢?”先生说:“你看绘画,不也是临后始加素色吗?”子夏说:“不是说礼是后起之事吗?”先生说:“开发引起我心意的是商了。如他那样,才可和他言诗了。”李泽厚《论语今读》子夏问道:“‘美的笑容,酒窝微动;美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纸上,灿烂颜色。’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子夏说:“那么礼在后?”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呀,这样才可以与你讲诗了。”12.22翻译杨伯峻《论语译注》

樊迟问仁。孔子道:“爱人。”又问智。孔子道:“善于鉴别人物。”樊迟还不透彻了解。孔子道:“把正直人提拔出来,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能够使邪恶人正直。”樊迟退了出来,找着子夏,说道:“刚才我去见老师向他问智,他说,‘把正直人提拔出来,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这是什么意思?子夏道:“意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皋陶提拔出来,坏人就难以存在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伊尹提拔出来,坏人也就难以存在了。”钱穆《论语新解》樊迟问:“如何是仁?”先生说:“爱人。”又问:“如何是知?”先生说:“知人。”樊迟听了不明白。先生说:“举用正直的人,加在那些枉曲之人上面,也能使枉曲的正直了。”樊迟退下,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去见先生,请问如何是知,先生说:‘举用正直的人加在那些枉曲的人上面,能使枉曲的也正直。’这是怎样的说法呀?”子夏说:“这话中涵义多丰富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出一个皋陶来举用他,那些不仁的人便都远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出一个伊尹来举用他,那些不仁的人也都远去了。”李泽厚《论语今读》樊迟问如何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如何是“知”?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没弄明白。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放在歪邪的人上面,便能够使歪邪的人也改正过来。”樊迟走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了老师问他什么是“知’,老师说:‘提拔正直的人放在歪邪的人上面,便能够使歪邪的人也改正过来’,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内容多么丰富啊。舜治理中国,在许多人中挑选,选拔了皋陶,不好的人便走远了。汤治理中国,在许多人中间挑选,选拔了伊尹,不好的人便走远了。”(1)下面这则语录中“愤”“悱”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本则语录所蕴含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分别是什么?(4分)①“愤”“悱”是指学习者迫切想要弄明白一件事,但尚未懂得或还不能有效表达的状态。

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②教育方式:启发式教育学习方法:主动思考、举一反三【评分参考】①②各2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合理亦可。其他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启发诱导;积极思考,触类旁通。学习方法写出1个即可。均分1.86不含0分:均分1.94

“愤”“悱”失分严重问题样例:不解“愤”“悱”问题样例:遗漏要点满分样例:(2)上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是如何体现的?

从下列语录中任选一条加以阐述。(6分)答案示例:①子夏学习《诗》时产生困惑,处于“愤”“悱”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即以绘画的道理启发他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②子夏学《诗》时主动思考,发现了“素以为绚”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绘事后素”的启发下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并由此及彼领悟了“礼”后于“仁”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评分参考】①2分,②4分。意思对即可。【评分细则】教育方式体现分析3分,学习方法体现分析3分。先概括内容,后整体分析:概括内容3分+分析3均分2.58不含0分2.89例1:

子夏学习《诗》时产生困惑,处于“愤”“悱”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即以绘画的道理启发他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

子夏学《诗》时发现了“素以为绚”难以理解之处(学习《诗》时产生困惑),在孔子“绘事后素”的启发(绘画的道理启发)下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并由此及彼领悟了“礼”后于“仁”的道理(礼乐的产生在以后),体现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例2:

樊迟问“知”后,孔子以“知人”回答,樊迟并不明白,于是孔子向他阐释如何任用正直之人,引导他理解理解什么是“知人”(鉴别人/了解人),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樊迟对孔子“知人”的阐释并不理解,于是向子夏求教,子夏理解了老师“知人”的内涵,并举了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的例子向樊迟解释。子夏能够通过孔子所言观点联想到具体实例,体现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11题(2)示例6分:樊迟问仁–按语段层次分层分析6分:樊迟问仁–按题干要求及语段层次分析6分:樊迟问仁–思路清楚,分析透彻材料一6分样例0:一点未懂题0:解说第1问1:章句不理解0:未结合章句分析只写章句内容2分:选两条分析2分:缺乏提炼概括2分:联系实际,误解题干3分:固化思维3分:写错位置3分:只分析教育方式4分:结合章句内容不够5分:个别章句解释不清问题:1.审题有偏差2.章句不理解3.思想不了解4.概括待提高6.分析要加强7.位置要规范主要问题及应对建议建议:

1.落实基本章句2.回归主要思想3.强化解题意识4.训练不同题型5.加强逻辑分析6.规范答题表述

2023朝阳区高三语文二模第14题(诗歌鉴赏)讲评

竹枝歌【1】

苏辙

其二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其三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竹枝歌

苏轼其三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

其四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注释:【1】竹枝歌:一种地方民歌,诗人多有拟作。《竹枝》在《乐府诗集》中属于“近代曲辞”。它以清新爽朗的情调,响亮和协的韵律,大胆吐露内心真实感情而又妙于比兴手法、双关语言的运用,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因而迅速地从它的产生地巴、渝(今四川省东部地区)传播四方,蜚声艺苑。随着文人拟作的增多,便产生了《竹枝词》、《竹枝歌》、《竹枝曲》等别名。嘉祐(宋仁宗年号)四年(1059)冬,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由眉山返汴京(今河南开封)途经忠州(今四川忠县)时,夜闻当地人民唱《竹枝》,苏辙因而写了《竹枝歌忠州作》,作者时年仅二十一岁。苏轼也为此写了《竹枝歌》一组九首。他在小引中说:其声“幽怨恻怛,若有所深悲者”,这和苏辙说的“如有嗟”是一个意思。苏辙这组诗,描写了忠州一带人民勤苦的生活情况,表现了青年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此诗是一组九首,每首言一事,既各自独立成篇,又前后脉络相连,可做一篇来读。这里所选的为苏辙的第二、三首,泛写忠州人民的劳苦情状。苏轼的这组则如他所说“夫伤二妃而哀屈原,思怀王而怜项羽,此亦楚人之意相传而然者”,纪昀评:“每段八句,过接处若断若连,章法甚妙……其声哀曼动人。”题目中所选的其三、其四便是“哀屈原”之作。

竹枝歌【1】

苏辙

其二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其三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竹枝歌

苏轼其三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

其四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注释:【1】竹枝歌:一种地方民歌,诗人多有拟作。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辙诗开篇描写景色,同时又点明了时间和地点。B.苏辙诗中“足悲诉”承“如有嗟”而来,引起下文。C.苏轼诗中“似当年”勾连起古今跨越千年的场景。D.苏轼诗中描写了人们围观长鲸的场景,令人震撼。

竹枝歌【1】

苏辙

其二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其三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竹枝歌

苏轼其三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

其四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注释:【1】竹枝歌:一种地方民歌,诗人多有拟作。13.下列对苏辙、苏轼二人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都描写了人们歌唱的场景。B.都用了反问修辞加强语气。C.都各自在内容上前后相承。D.都形制短小而又立意深刻。

竹枝歌【1】

苏辙

其二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其三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竹枝歌

苏轼其三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

其四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注释:【1】竹枝歌:一种地方民歌,诗人多有拟作。14.“竹枝歌”多吟咏风土,抒发悲情。请比较以上二人诗中描写的内容及所抒悲情有何不同。(6分)【参考答案】①苏辙诗描写了农人居住的环境及他们一边悲歌叹息,一边舂米汲水的情景。诗人同情百姓即使勤苦劳作,在盛世丰年仍难于谋生,为百姓疾苦而“悲”。②苏轼诗描写了百姓击鼓乘舟、齐声悲歌纪念屈原的场景。写屈原因忠直不被理解而毅然投江,千年后仍然让人感到遗憾,表达了对屈原的哀悼,流露出对忠直之士遭遇不幸的悲慨。【评分参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14.“竹枝歌”多吟咏风土,抒发悲情。请比较以上二人诗中描写的内容及所抒悲情有何不同。(6分)【评分细则】①苏辙诗3分,共4点,答出任意3点得3分:一、内容概述,2点,描写了农人居住的环境(1分)及他们一边悲歌叹息,一边舂米汲水的情景(1分);二、情感2点::情感内容,1分,同情百姓疾苦;百姓疾苦的具体表现,1分,即使勤苦劳作,在盛世丰年仍难于谋生。②苏轼诗3分,共4点,答出任意3点得3分:一、内容概述,2分:描写了百姓击鼓乘舟、齐声悲歌纪念屈原的场景,1分;写屈原因忠直不被理解而毅然投江,千年后仍然让人感到遗憾,1分;二、诗人悲情,2分,表达了对屈原的哀悼(1分),流露出对忠直之士遭遇不幸(1分)的悲慨。【评分参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诗歌理解困难:字词障碍(比如将相、求、食人为粮安可入等)、表达特点如虚实等缺乏认知(“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海滨长鲸径千尺”),两组诗混在一起理解情感概括用词不准确:对屈原的怀念/思念/不舍,对屈原的去世感到悲伤……根据印象贴标签而不能从诗歌理解出发去解读:比如表达苏轼忠心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愤。(一模对《海棠歌》的理解一样,认为是陆游抗金收复失地的决心。)过度解读乱“加戏”:比如官府的压迫、苛捐杂税、社会动荡不安罔顾题目要求,手法、角度一一解读,答案繁复而不得要领答题情况:虽然有局部理解欠妥,但答题思路清晰,要点完备,6分答题思路清晰,要点齐,6分1读不懂诗歌缺乏对诗歌语言特点的基本把握,分不清虚实字词理解不当抓不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表达虽多而不得要领1捕风捉影,过度解读依赖经验贴标签后期复习教学建议:1.强化诗歌内容的理解,除了多读多练之外,可以回归一下读懂诗歌的一些基础方法和技巧;2.强调诗歌本身的理解,知人论世不能是贴标签,让学生尊重文本,分析要有理有据不加戏;3.依托各区模拟题反复训练,从审题到答题角度到语言的组织,反复训练,保持状态(力求突破);4.仍需回归诗歌鉴赏的基础常识(题材、体裁、手法、思路、语言风格等问题的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第18题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由乌桕的出场谢幕的

谢幕:用最后的亮相示意结束B.半认真半散漫地书写着塔川的秋色书写:呈现,展现C.视野放旷

放旷:开放,旷达(心胸开阔)D.这样的生命真陡峭

陡峭:顽强、崇高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回忆故乡的乌桕树,为后文写由乌桕引发感悟作了铺垫。B.塔川新移栽来的乌桕树,让漂泊在异乡的作者心生同病相怜之感。C.第④段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由物及人,写出了离家者的悲凉心境。D.本文多处引用诗句,使艺术形象更为丰满,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18.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西洲曲》中“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有点大词小用?(6分)⑤读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读到“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就觉得秋色起来了。其实诗歌里才值夏季,乌发翠钿的女主角怀着相思,在风吹乌桕树的那个黄昏出门去采莲了,她一边采莲,一边怀人,思念着远方的人。这句诗以景写情,写的是一个正值韶华的女子的孤单。“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一直觉得这句诗用在这里有点大词小用了。《西洲曲》整首诗画风清丽、轻灵,乌桕在这里像一团墨,还没洇开,重了点。“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这样的景致带着点苍茫的远意,似乎更适于描绘远在征途的旅人。日暮时分,倦鸟归巢,晚风摇动夕阳里的一片乌桕,也吹拂旅人宽衫大袖的征衣……就像马致远的那首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棵风里的乌桕树,属于旅人,属于怀着异乡感的人。乌桕,是野生的树,不具备庭院气质。有庭院气质的树有梧桐、桂树之类,所以古人的诗句里常有关于庭梧、庭桂之类的词句。越过那个采莲女子的相思,影影绰绰的,似乎总能看到一个在远方的旅人。在这幅莲花婆娑的清丽画面之外,还有一个苍凉的、渺远的、横阔的画面,无边无际绵延伸向霜寒季节,主角是那个被思念的征人,“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应该是他吟出的。18.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西洲曲》中“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有点大词小用?(6分)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这句诗中意象厚重,意境苍凉、渺远、横阔,情感深沉浓烈;《西洲曲》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纤丽,全诗意境清丽、轻灵,情感细腻幽微。所以“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用在此诗中是“大词小用”。【评分参考】每层3分。意思对即可。“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古微书》说:“伯劳好单栖。”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和凄清。

——吴小如

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大词小用?作者认为乌桕在这里像一团墨,还没洇开,重了点。//“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这样的景致带着点苍茫的远意,似乎更适于描绘远在征途的旅人。---“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应该是他吟出的//还有一个苍凉的、渺远的、横阔的画面

乌桕树意象浓重,//意境苍茫,//与远方有关,与旅人有关。《西洲曲》整首诗画风清丽、轻灵//一个正值韶华的女子的孤单思念着远方的人//(乌桕,是野生的树,不具备庭院气质)《西洲曲》意境清丽//主要写身边的景致,与闺怨有关评分细则3分作者认为“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这句诗中意象厚重(1分),意境苍凉、渺远、横阔或描写苍凉的、渺远的、横阔的画面(1分),情感深沉浓烈(1分);增加踩分点:与远方有关,与旅人(行旅、漂泊)有关(1分)。+3分《西洲曲》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纤丽(1分),全诗意境清丽、轻灵或画风清丽、轻灵(1分),情感细腻幽微(1分)。增加踩分点:主要写身边的景致,与闺怨(相思)有关(1分)。5分,理解准确,表达较为到位,“女子”形象分析较薄弱4分,诗歌局部和整体理解两个层面都能守住基本得分6分,理解准确,比较性回答到位6分,分析详尽6分,条理清晰6分,分析合理,逻辑性强3分,表达不够周全,整合意识不强2分1分

?主要问题主观主观题的概括意识还需要加强,不只是分条,还要有层次,有饱满度(上例2分)风吹乌桕试题勾连:19.请分别概括爷爷和父亲给树把脉不同的方式和目的,并分析其中蕴含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生命态度。(高三上期中)19.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6分)遥想当年,东坡先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构思诗篇,而在他的足迹之下,在他的吟哦之后,一座座书室悄然兴起,就像是一朵朵洁净的莲花。

(高三上期末)19.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章题目“发现大地的星星”。(6分)(高三下一模)内容:题目中“大地的星星”指文学的两个源头,分别为自然之美和人间悲欢。“发现大地的星星”,指作家关注并发现自然与人间凝结的真善美,这些关注、发现能给文学创作和生活带来动力与希望。效果:这个题目蕴含主旨,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引发读者兴趣。【评分参考】内容4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6分)

(高三下二模)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6分)

(2022北京高考题)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6分)参考答案:这两句话用乌桕喻指人,形象地写出人在生命历程中逐渐懂得磨砺和考验是人生的一部分,人因此不断成长,懂得世界的广阔,懂得经过岁月苦难磨砺出来的丰盈的生命状态才是富有高度、深沉厚实的。//总结深化了前文“由历经风霜呈现出独特美的乌桕联想到经历磨难获得成长的人”的内容,升华了文章主旨,委婉含蓄,意味深长。【评分参考】内涵4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⑦命运的冷风横吹枝头,诗人一边疼痛,一边于霜色中迸射出文学的耀眼光芒。⑧我不喜欢在朝廷里按部就班当差的苏轼,我喜欢沦落辗转半个中国的苏轼,黄州,杭州,儋州……因为他的远谪,我看见了遥远的黄州有一个承天寺,看见承天寺的月光空灵澄澈;也因他,在脚步未抵西湖时,我就看见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他描绘天地间奇景,他走在奇景里,成为风景的一部分。⑨命运,给人一程辗转,也给人一片江湖。秋风,给乌桕一季风霜,也给乌桕一树华彩。风霜之下,一片红叶,像一枚勋章。一树秋色,像一座光芒四射的宫苑楼宇。一棵树,寂寂穿越春夏,接纳秋霜严寒,让风霜把自己骨子里的火焰全部敲打出来,艳艳呈现——它让自己美到悬崖绝壁,然后,风吹乌桕,整个大地都来仰视它的坠落。以最浓稠的炙热华彩,迎接风霜之后的山河冷落。这样的生命真陡峭!⑩我们飘荡在江湖之上,是一个个行旅者。风慢慢吹,我们慢慢老。(我们)老成一棵他乡的乌桕,就知道了秋深霜冷在四季轮回中的不可或缺。//走成一棵秋天的乌桕,就知道了江湖辽阔,//知道风霜敲打出来的繁华高峻而沉实。19.

评分细则(6分):内涵(4分):这两句话用将人比喻成乌桕(1分),写出人在生命历程中逐渐懂得磨砺和考验(困难)是人生的一部分(1分),人因此不断成长懂得世界的广阔(1分),懂得经过岁月苦难磨砺出来的丰盈的生命状态才是富有高度、深沉厚实的(1分)。效果:(2分)(任选其二)形象生动(1分),总结深化前文“由历经风霜呈现出独特美的乌桕联想到经历磨难获得成长的人”的内容(1分),升华了文章主旨(1分),委婉含蓄(1分),意味深长(1分),增加文学色彩(1分)增加文学内涵(1分)。

【评分参考】内涵4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学生的问题:1.注意理解题意,明确答题方向(部分解决)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章题目“发现大地的星星”。(6分)(一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6分)(二模)表达作者…….?呼吁…..?2.术语乱用,术语理解不准确。(有改善)比喻与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形象生动地?这一段划线句是线索?引领下文?升华内容?学生答题出现问题:4.语言表达不准确,答案中有修辞方法或引用(要重视)。学生答题出现问题:5.文本理解不准确不全面。(依旧严重)各种分数示例:各种分数示例:各种分数示例:高考前复习建议:

回归高考题1.让学生熟悉近几年散文题的文本类型,梳理文本内容结构,分析总结出题角度、题目类型和答题思路。2.审题训练,帮助学生明确答题方向。

分析、赏析、含义、作用、概括等3.术语解释清楚,比喻与借代、夸张、拟人4.答案注意提炼归纳,书写要规范直白。5.理解文本要注意全面,更要细致深入。请让学生注意书写工整

朝阳区高三二模微写作评阅说明

2023.0521.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1)近来,北京市一些公园推出“捡拾垃圾换门票”活动,将在公园内捡拾的垃圾送到指定地点,即有机会兑换公园门票或相应奖品。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这个活动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条理清楚。(2)2023年3月《北京市节水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规定居民用水户应当自觉遵守:“了解水情水价,增强节水意识;选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并保障良好运行,不购买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设备和产品;积极配合节水改造,发现跑冒滴漏等情况及时维修。”请你作为社区志愿者,依据以上《条例》内容写一段宣传语,向居民普及节水知识。要求:内容具体,有号召力。(3)请以“生命就该这样怒放”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实用类微写作练习的指向性: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切身事件社会生活中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事件(1)近来,北京市一些公园推出“捡拾垃圾换门票”活动,将在公园内捡拾的垃圾送到指定地点,即有机会兑换公园门票或相应奖品。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这个活动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条理清楚试题分析:1.讨论的话题:公园

捡拾垃圾换门票

2.写作指向:谈谈你的看法——对该活动有价值判断;有能支撑观点的理由3.写作要求:言之有理

条理清楚评分标准:三类文

0——4分:不符合题意,只强调随手捡拾垃圾的意义,没有关注“公园”或(和)“换门票”,病句、书写错误较多。二类文5——7分:基本符合题意,观点明确,能够阐述理由,但理由不充分,或一些理由牵强、空泛,逻辑不清楚。有病句。一类文

8——10分:符合题意,观点明确,理由切实、充分,逻辑清楚。

评分样文说明三类上不符合题意。地点信息“公园”、活动信息“换门票”内容缺失。我认同鼓励大家捡拾垃圾的活动。从个人角度而言,提倡大家捡拾垃圾,可以培养爱护环境、不随地丢垃圾的习惯,从社会角度来看,每个人都能随手捡垃圾,既可以节省人力,又可以营造美好环境,符合当今美丽城区活动的要求;从精神层面而言,当捡拾垃圾成为常态的活动,可以让人们破除“捡破烂”的认识,大大方方爱护环境。二类中基本符合题意。理由较合理,个别理由过度拔高,逻辑不清晰。我认为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捡拾垃圾换门票的活动,促进了公园的环境改善,人们捡拾垃圾既有换来门票的成就感,也有参与活动时的满足感,还增加了经济收入。这一过程中,公园在没有过多损耗的情况下,便进行了垃圾清理,减轻了清洁工的负担,也增大了客流量,可以说是好处多多。希望能多举办一些这种活动,大家也要踊跃参加,换取门票,保护环境,减轻经济负担。二类下基本符合题意。部分理由脱离话题,病句较多。这个活动非常有必要。首先,“捡拾垃圾”能够“换门票”,可以大大提升进入公园的人捡拾垃圾的积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保护了地球母亲,让它不再流泪。其次,捡拾垃圾换门票还美化了公园,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到这里,增加了公园的美丽程度和吸引人。最后,捡拾垃圾换门票活动,也可变成捡拾垃圾入公园的电子会员制,现在是信息社会,电子会员制更符合时代特征。二类下符合题意。理由较充分,个别理由泛化。我认为“捡拾垃圾换门票”活动非常有意义。首先,捡拾垃圾这一行为可以使公园的环境得到改善,回收了垃圾,保护了环境,意义重大。其次,在捡垃圾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劳动换取了成果,人们可以收获与以往不同的体验、乐趣,有实效性。第三,人们在每一次弯腰中反思了乱扔垃圾的严重后果,可以让人们认识到爱护自然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类下符合题意。理由较充分,逻辑清楚,个别语句不通顺。“捡拾垃圾换门票”活动值得推广和借鉴。首先,这个活动美化了公园环境,培养了文明游园、爱护环境的意识。其次,这个活动能够从正面引导公园里随手丢弃垃圾的人们,可有效引导人们,减少不文明行为。最后,“捡垃圾换门票”的活动切实可行,避免了环保宣传口号化,既从小的方面鼓励、引导人们爱护环境,又减轻公园负担,增添游园意义,适合其他场所在宣传和引导“爱护环境”时借鉴。评分样文说明一类中符合题意。理由充分,逻辑清楚。我认为“捡拾垃圾换门票”活动值得推广。首先,以兑换门票为奖励,可利用游客求实惠的心理,应到人们积极参与到捡拾垃圾、美化环境的行动中来,行之有效。其次,对于游客,这是一种独特的公园游览体验,既助力环保,又欣赏美景,更赢取奖品,收获幸福感;再次,对于公园,可减轻清洁工负担,有利于公园环境维护;最后,对于社会,有利于形成主动少乱扔垃圾、捡拾垃圾的环保新时尚,利处多多。在现有基础上,若公园能为游客准备好捡拾工具,细化兑换规则,丰富奖励内容,那么这项活动将更有实效性。(2)2023年3月《北京市节水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规定居民用水户应当自觉遵守:“了解水情水价,增强节水意识;选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并保障良好运行,不购买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设备和产品;积极配合节水改造,发现跑冒滴漏等情况及时维修。”请你作为社区志愿者,依据以上《条例》内容写一段宣传语,向居民普及节水知识。要求:内容具体,有号召力。试题分析:提示:给出了“节水条例”的具体内容身份特征:社区志愿者文体特征:宣传语(依据条例内容写宣传语)写作要求:内容具体,有号召力评分标准:三类文0——4分: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社区志愿者身份;没有宣传语特征;全盘照抄题干;宣传内容与题干不符。病句、书写错误较多。二类文5——7分:基本符合题意,有身份特征,有“宣传语”特征但语言缺少“号召力”。一类文8——10分:符合题意,能对条例内容进行重新编写,使其符合社区宣传语特征——内容具体,有宣传性,有号召力。评分样文说明三类上不符合题意。宣传的节水内容指向“节水的意义”不符合题干要求的“节水的具体做法”。居民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向大家宣传一下节水。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地球叫做水球,水占了主要部分,但是地球上的水却越来越少,越来越浑浊,是因为大家不爱惜地球上的水,让我们一起开始节水活动吧,让地球上的水量重新丰沛起来,让花因为水的滋养更美丽,让树因为水的滋养更葱郁。三类上不符合题意。有号召的意识,没有“社区志愿者”身份特征。节水应该从每一个人做起,首先我们要了解水情水价,增强节水意识;其次要选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并保障良好运行,最后,不购买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设备和产品。节水靠大家,行动起来吧,还地球以绿色。二类下基本符合题意。内容中虽有具体做法,但只是题干中“节水意识”的展现。居民朋友们,今天是我们的节水宣传日。我向大家宣传节水知识。其实,节水只需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你我他做起。比如:洗菜的水不要直接倒掉可以用来浇花;比如洗脸的水不要直接倒掉,可以用来冲马桶;比如刷牙的时候不要一直开着水龙头。大家行动起来吧,让每一滴水都有价值和意义。

评分样文说明二类下基本符合题意。抄题干中的条例后穿靴戴帽扣题。社区居民大家好,今天要向大家宣传节水小知识。节水要从每一个我们做起,首先要了解水情水价,增强节水意识。其次,选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并保障良好运行,不购买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设备和产品。最后,请您积极配合节水改造,发现跑冒滴漏等情况可以及时联系我们进行维修。大家行动起来吧!二类中基本符合题意。有宣传意识,号召力不够,对题干中内容有一定剪裁,一些语句与宣传内容无关。居民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开始“节水”之旅吧。节水很容易,只需我们从“我”做起。首先,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腰包”,了解水价,懂得节水就是省钱;其次,要在每一个用水环节都有节约意识,珍惜水资源,看到水龙头“跑冒滴漏”请随手关闭或者报告社区;最后,购买节水器具时,要关注国家标准,不要贪便宜,要买合格产品。产品如果不合格,对节水的影响很大,行业标准有待提高,我们要擦亮眼睛,做行业标准提高的推动器。

评分样文说明二类上符合题意。语言号召力不足。居民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北京节水条例发布了,让我们一起学习节水知识吧。节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浇花洗脸的水可以循环利用;关紧跑冒滴漏的水龙头;及时维修损坏的用水设备;购买节水器具时,擦亮眼睛,不贪小便宜,购买符合标准的节水器具,并合理使用。期待您加入节水的行列,期待您成为社区节水标兵!一类下符合题意。宣传语特征明显,语言有号召力。社区里的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请跟我们一起加入节水的行列,一起高唱节水歌。你拍一,我拍一,莫让龙头把水滴;你拍二,我拍二,跑冒滴漏快维护;你拍三,我拍三,节水器具应合规。你拍四,我拍四,了解水价有意识,你拍五,我拍五,节水条例学清楚,你拍六,我拍六,我是节水小标兵。

一类中符合题意。宣传语琅琅上口,有号召力。居民朋友们,伴随《节水条例》的实施,我们社区也提出了增强居民节水意识的倡导。请您:关注水价莫慌张,阶梯收费来帮忙;旧有设备勤回收,节水器具换新装;家中滴漏拨电话,专业人员上门忙;节水改造多配合,节水意识要记牢;志愿北京敞怀抱,如您加入更辉煌;共建居民好社区,节水意识记心房。(3)请以“生命就该这样怒放”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试题解析:生命就该这样怒放:“这样”——有具体的展现和描述“怒放”——不同于“绽放”“开放”,描述要能体现“怒”“就该”——“这样怒放”的意义和价值抒情文字:体现写作者的情感态度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评分标准:三类文0——4分不符合题意,没有“怒放”,只写生命就应该有价值、有意义。病句、书写错误较多。二类文5——7分基本符合题意,有“怒放”。但是或贴标签,或描述不形象、不生动。一类文8——10分符合题意,描述能充分展现“怒放”的姿态,能写出“生命怒放”的意义,情感真挚。

评分样文说明三类上不符合题意。写生命应该有价值。生命就该这样怒放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就应该有价值。当你学习的时候,生命的价值就在笔尖流淌;当你在清晨清扫马路,生命的价值就在扫把留下的淡淡的灰尘的线条中流淌;当你驻守祖国边疆,生命价值就在大漠沙尘中流淌。生命,就该这样,有价值,有意义,人生短暂,唯有努力追寻绽放,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二类下基本符合题意。有“怒放”,对怒放有一定的展现,但是后文脱离主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