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小论文_第1页
生命科学小论文_第2页
生命科学小论文_第3页
生命科学小论文_第4页
生命科学小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命科学小论文选修课论文题目: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姓名:学号:专业:学院: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的连系越来越紧密,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词:技术进步改变未来前言:你瞧,那鸥鸟鸣集和鱼翔浅底;你瞧,那林木葱茏和绿草茵茵;你再瞧虎豹的威猛雄烈和猿猴的捷敏灵性;而最具奥妙的则是智慧、勇敢、富于创造、形体美丽的“人”。但是透过这些千变万化的表象,生命是什么,掌握生命的密码又是什么,又是什么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问号以一直追溯到生命的起源。现在,问题有了答案:基因。回答这个问题的正是生命科学这一学科,它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回答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主体: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于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比如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是“智力从何而来,”我们对单一神经元的活动了如指掌,但对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合成大脑后如何产生出智力却一无所知。可以说对人类智力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释智力本身。对这一问题的逐步深入破解也将会相应地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自古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神秘的生命现象孜孜不倦的探索。生命为什么选择地球作为它唯一的家园,并在此生息繁衍进化;海洋是否真如亚特兰蒂斯的传说中那样是起源于海洋;一颗休眠千年的种子缘何可以重新成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小小的细胞又怎样演变成复杂而有序的有机体,对万千生命现象的思考与探索贯穿人类五千年历史,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中最富有魅力的部分。1840年,英国的虎克首次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此后,荷兰的列文胡克清晰地观察了活动的细胞,证实了细胞是所有生命的的结构基础;1865年奥地利的传教士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阐明了生物遗传最基本最经典的规律,开创了遗传学研究的新纪元。1953年,Watson和Crick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标志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二十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前后,生物学家们吸收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技术,开始了深入分子层面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使得生物这一古老的学科重新焕发了青春。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命科学更使势不可挡,雄居影响当代人生活的四大科学之首,目前,生命科学已经成为21世纪当之无愧的带头学科。国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生物学占着越来越多的比例,世界优秀科技成果评选总不会离开生物学的最新成果,无论从这些还是从对人类生活及思想的影响来看,生命科学都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核心,最为炙手可热的领域但生命科学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科学家的解释也许太过复杂。那么请听听以下的新闻吧〜在山东,医学专家为60岁的刘为荣换了心脏。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做心脏移植手术以来,刘为荣是年龄最大的“换心人”,现在他像正常人一样安排起居。在上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出第一批高质量的新流感裂解疫苗。流感裂解疫苗不仅接种保护效果好,而且临床副反应极少,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群接种,最受市场青睐。在日本,东京齿科医科大学和大日本印刷公司借助特殊的印刷技术,成功培育出与人体血管原来形状相同的毛细血管,有望用于治疗心肌梗塞。在美国,其国家人类基因研究所宣布,他们已绘制成功首张狗基因测序草图,显示狗与人类的基因数量大致相同。这一成果有助于人类对与基因相关的疑难病症的研究。在新加坡,科研人员发现经高温和超声波加工处理后的动物骨骼植入人体后,可能不会发生感染或排斥反应,这为异体骨骼移植带来了新希望。在韩国,研究人员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荧光鸡,使转基因鸡蛋在食品、制药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进了一步。以上这些告诉我们,生命科学就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它的出现和发展就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过去的哲学只关注人的社会或文化属性,而忽视人的自然生命属性,这就把人只看成是社会或文化的存在,没注意人因为有了自然生命存在而存在。生命科学启示我们,投有自然生命就投有一切,对人来说,第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自然生命,因此人应该认真思考,人怎样活着才符合生命的本性,才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生命科学又启示我们,人的自然生命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自然生命的能量即生命力存在,因此人活着如果符合生命的本性,就活得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所以人应该激发、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这种从生命科学引发而成的生命哲学,促使现代人辩证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历程,既克服消极的悲观主义,又消除盲目的乐观主义;既怀有积极人世的人文主义精神,又不乏顺其自然的自然主义态度;既洋溢对生命限度的超越性,又充满对生命价值的创造性。生命哲学之所以能够从生命科学获得启示,原因盖出于对现代人自然生命态度和质量的忧虑。人们看到现实社会中,固然有不少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甚至为他人生命的存在而奉献自己的生命,体现了最为辉煌的生命价值取向,但也有不少人为了满足声色犬马的生理刺激,追求灯红酒绿的官能满足,不暗浪费生命,甚至为吸毒而摧残自己的生命,为贪财而毁灭他人的生命。人们还看到现代文明固然为现代人带来了福祉,但也带来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使不少人产生了一种源于自然生命深层的忧患意识。此外,过于理性的社会和富裕的物质生活,又使不少人缘于自然生命底蕴的欲望和血性之气消弭,失去了个性的鲜亮的原生色泽,递减了生命力的自然形态的强度。因此,出于对现代人自然生命的切关怀,生命科学也就以唤醒生命、指导生命、强化生命为己任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首先它对于农业将是一个飞跃性的作用。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很有力的解决了中国这个只有世界上7,的土地却生存这13,的人口的国家的吃饭问题,这在人类农业史上也是一个跨越性的发展。而近些年来大张旗鼓的转基因食物,有隐隐将人们的生活提升了一个档次。听说过金色大米吗,金色大米是一种富含茁-胡萝卜素的转基因水稻,因其成熟后的稻米呈黄色,故称为金色水稻。这种稻米中富含的茁-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为什么要食用这种富含茁-胡萝卜素的稻米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在欧洲和亚洲,每年有100多万儿童因缺乏维生素A而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处于临床和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危险的儿童有听说过金色大米吗,二亿三千万之多。人们期盼金色水稻可以满足全世界亿万儿童每年对维生素A的需要,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最近几年中国的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而科学家把航天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使我国的蔬菜产量成倍地提高,而且增加了许多品种和口味不同的蔬菜。这在以前技术不怎么发达的中国,人们的生活一穷二白,是连想都不敢想的。3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延长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说,这个世纪注定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不错,自从20世纪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以来,揭开人类身体的奥秘这部天书已不再遥远。我们知道,一切生命都是由基因构成,人的生老病死皆由其控制,假如这个密码一旦被解开,可以想象,人类的一切都将在掌握之中。举个简单的例子,许多家族遗传病一直是难以治疗的顽疾,而这其实也是由基因控制的。我们只要掌握了遗传病基因的排序,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将不再是难事,甚至可以因此而使这种疾病从此消失,许多患者就可以看见曙光。4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第一大问题。荒漠化,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减少,还有更加严重的温室效应,每一给都能让人们头疼一阵子。而这,最终还要靠生命科学来解决。例如为了给沙漠披上绿装,人们一直在寻找绿化沙漠树种。白杨树能在干旱和盐碱化土壤等劣势条件下生存,人们根据白杨树的这一特性,不断研究,逐步解开了植物抗旱的面纱。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研究者在白杨树细胞内分离出能保证它在恶劣条件下生存的特殊蛋白质,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进一步提高白杨树中这种蛋白质的含量,这样,可因地制宜地培育出抗逆性更强的沙漠绿化树种。转基因沙漠绿化树种的培育,无疑将为沙漠地带生态环境的综合改造找到一条新的途径。诸如此类,生命科学可以解决的事情还有很多,只要是生活中能想到的方方面面,都能见到生命科学的踪影。也许会有人问,生命科学现在的作用已经真么大了,那未来呢,未来又会怎样,我们可以尽情展开我们的想象。也许所有以前神话里的事情,将来都会发生,也许我们会生出一双翅膀,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也许我们能像鱼一样在水里自由呼吸;也许我们都能长生不老,永远保持年轻;也许……总之,这一切都将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逐步实现。参考文献:《生命科学导论》(宋思扬)《新华日报》(,,,,,,,,,)生命科学论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你会发现有的人口腔中装有假牙,有的人由于各种疾病不得不装上了假肢,还有的人为了美容换上了人造皮肤,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或许你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都属于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指用于生理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生物体组织或器官,增进或恢复其功能的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三十年来,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得数以百万计的患者获得康复,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命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中青年创伤的增多、疑难病患者的增加,以及工业、交通、体育等导致的创伤增加,人们对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南开大学俞耀庭教授认为,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对健康与长寿的追求,激发了对生物材料的需求。近年来,世界生物材料市场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其发展态势可与信息、汽车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据1988年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调查,美国已有1100万人(不包括齿科材料)植入了一件以上的生物医用材料,全球达3000万人以上,1995年世界生物医用材料市场已达2000亿美元。中国科学院在2002年《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披露,1990年至1995年,世界生物医用材料市场以每年大于20%的速度增长。这期间中国的增长虽然也比较快,但由于起点低,市场份额只占世界市场的2%。2000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已达1650亿美元,其中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约占40%至50%。20世纪90年代,医疗器械平均年增长率在11%左右,预计未来几年发展中国家将会大幅度增长。如除日本外的亚洲地区将从2000年占世界市场份额17%的280亿美元,增长至2005年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制品的市场预计10~15年将达到药品市场的规模,成为下个世纪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追溯生物医用材料的历史,不得不提到人工器官。人工器官的研究实际上是个古老的命题。公元前约3500年古埃及人就利用棉花纤维、马鬃作缝合线缝合伤口。而这些棉花纤维、马鬃则可称之为原始的生物医用材料。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阿兹台克人)使用木片修补受伤的颅骨。公元前2500年前中国、埃及的墓葬中就发现有假牙、假鼻、假耳。人类很早就用黄金来修复缺损的牙齿。文献记载,1588年人们就用黄金板修复鄂骨。1775年,就有用金属固定体内骨折的记载,1800年有大量有关应用金属板固定骨折的报道。1809年有人用黄金制成种植牙齿。1851年有人报道使用硫化天然橡胶制成的人工牙托和鄂骨。人工器官的深入研究与现代材料科学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初开发的高分子新材料促成了人工器官的系统研究的开始,人工器官的临床应用则始于1940年。由于人工器官的临床应用,拯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减轻了病魔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痛苦与折磨,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加快了人工器官研究步伐。目前可以说,从天灵盖到脚趾骨,从人体的内脏到皮肤,从血液到五官,除了脑以及大多数内分泌器官外,大都有了代用的人工器官。随着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去认识材料和机体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生物结构和功能,使传统的无生命的材料通过参与生命组织的活动,成为有生命组织的一部分。生物医用材料科学将成为人类进入〃生物技术世纪〃的重要基础。生物医用材料是生物医学工程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目前较活跃的研究内容有用于人工心脏、人工血管和人工心脏瓣膜的高抗凝血材料;用于人工骨、人工关节、人工种植牙的生物陶瓷和玻璃;用于骨科修补及矫形外科的钛及其合金;用于局部控制释放的药物载体的高分子材料;用于替代外科手术的缝合及活组织结合的生物粘合剂,以及血液净化材料等。纳米技术的兴起更为材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常意义上的纳米材料指的是颗粒尺寸为1,100nm的粒子组成的新型材料。由于它的尺寸小、比表面大及量子尺寸效应,使之具有常规粗晶材料不具备的特殊性能,在光吸收、敏感、催化及其它功能特性等方面展现出引人注目的应用前景。纳米技术与生物材料的结合便产生了纳米生物材料。据报道,我国一种全新的骨置换材料将取代现在冰冷的金属和脆弱的塑料等材质,用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效果为病人送去福音,这就是纳米人工骨。纳米人工骨是用〃纳米复合生物活性材料〃制成的,目前这一技术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其成果已通过我国863项目验收。专家认为,这种纳米材料在生物活性、柔韧性以及强度等方面都和人体组织接近,今后将在颅骨、脊椎骨、颌骨、肋骨、骼骨、关节及喉管支架、穿皮器件与修复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天地。目前这种材料正被研究用于制作人工眼球,并且有了良好的开端。经动物实验证实,这种用纳米生物活性材料制成的可动眼球外壳,完全能和组织相容,并能与肌肉血管紧密地生长在一起。与这种材料相比,用陶瓷生物材料制作的可动眼球外壳太脆,金属材料又太硬了,可以肯定,纳米眼球已具有很好的可动功能,如果仅用于美容,这种眼球已相当成熟了,但医学家还有更高的追求,他们正在为达到可视的境界而不懈努力。对生物材料的需求刺激了生物材料的发展,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生物材料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专家认为,我国是生物材料和器械的需求大国,775万肢残患者和每年新增的300万骨损伤患者需要大量骨修复材料,2000万心血管病患者每年需要24套人工心瓣膜,2亿至3亿肝炎患者每年需要30万个人工肝,肾衰患者每年需要12万个肾透析器。生活节奏的加快、活动空间的拓展,使创伤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创伤住院年增长率达7.2%,高居住院人数第二位,其中80%需用生物医学材料治疗。在亚洲,肿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西方国家,第一杀手则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近年来创伤又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整形、美容正在兴起;计划生育对生物医学材料市场的需求正在增长。生物医学材料中,心脏和血管系统修复材料将保持高速增长,随后为矫形植入器械和材料,预计2005年后者将比1999年增长26%;人造皮肤、组织粘合剂、防组织粘连剂等的年增长率可达45%左右。由此可见,生物材料在中国大有潜力,也急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生物材料的研究中。生物医学材料是在多门学科的共同合作、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突破旧有学科的狭小范围而开创的一门新学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院士师昌绪认为,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及推动时代的发展,材料科学大有作为,其中生物材料最有发展前景。这门学科一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对于探索人类生命的秘密,对于保障人类的健康与长寿,必将做出极大的贡献生物技术药与基因工程药物编辑本段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技术属于当今国际上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力量。生物技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使之为人类自身服务。纵观生物技术发展历史,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传统的生物技术阶段一酿酒与制醋早在公元前几千年就有了酿酒和制醋的生产工艺,简而言之,传统生物技术阶段就是酿造技术。在很长时间内人们都不知道这些技术的内在原因。直到发明了显微镜,人类知道自然界有微生物的存在,才明白酿酒与制醋和微生物以及发酵之间的关系。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陆续出现了许多产品的工业发酵。当然这只是早期的生物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并非完全应用到医药行业中来。近代生物技术阶段一微生物发酵技术20世纪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急需疗效好而毒副作用小的抗细菌感染药物。1941年,美国和英国合作开发研究了英国人Fleming发现的,并于1940年经Florey及Chain等所提取、经临床证明具有卓越疗效和低毒性的青霉素。经过大量研究工作后,终于在1943年把要花费大量劳动力(从清洗、装料、灭菌、接种、培养到出料等过程)和占用大量空间(生产1kg含量为20%的青霉素要用约8万个1L的培养瓶,产品的价格非常昂贵)的表面培养法,改进为生产率高、产品质量好、通入无菌空气进行搅拌发酵的沉没培养法,发酵罐的体积最初达5m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成本显著下降。这个生物技术为发酵工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由此展开了微生物发酵技术主导的近代生物制药技术。此后,一些抗生素相继问世,医药工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直到今天,我们吃的维生素、红霉素、洁霉素等,注射用的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就是用不同微生物发酵方法制得的。医药上已应用的抗生素绝大多数来自微生物,每个产品都有严格的生产标准。现代生物技术阶段一基因工程制药1953年,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了DNA的内部结构。此后的20年中,在科学家的努力下,又涌现出了一系列与DNA有关的新发现和新突破,同时人体遗传机制的秘密也逐步被人类所了解。特别是当人们了解到DNA-RNA-蛋白质转变的一系列过程之后,科学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探索、提示生物遗传的秘密,而是开始逐步探索干预生物遗传特性的方法。1974年美国的Boyer和Cohen首次在实验室中实现了基因转移,为基因工程开启了通向现实的大门;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世界上第一批重组DNA分子诞生于1972年;1973年几种不同来源的DNA分子装入载体后被转入到大肠杆菌中表达,标志着基因工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生物制药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生物技术制药就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通过一些科技手段让基因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挥生物学功能。生物技术应用到医药领域不仅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范围,而且很好地控制了原来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全世界的药品已有一半是通过生物合成的,特别是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生物方法不仅比化学合成法简便,而且有更高的经济效益。而真正给现代医药行业带来重大变革的还是基因工程药物的产生,基因工程药物是现代生物技术和制药工业完美结合的产物。1977年,美国加利福尼大学的遗传学家博耶等人,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大肠杆菌中制造出了5毫克的人生长激素抑制因子。如果用传统的技术从羊脑中提取5毫克生长激素抑制因子,需要用50万个羊脑。而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这一激素只需要50L大肠杆菌培养液。基因工程制药不仅给我们带来技术上的突破,还带来了难以估计的经济效益。世界第一个基因重组药物-胰岛素1921年,29岁的班廷和22岁的拜斯特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从狗的胰腺中提出了胰腺抽提液,注射这种抽提液可使狗过高的血糖浓度迅速下降。1923年,班廷由于这一贡献获得了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1926年,纯化的胰岛素已经能做成结晶。从1945年到1955年,英国的桑格经过十年不懈的努力,终于搞清楚了胰岛素的全部化学结构,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以及胰岛素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胰岛素都是从牛、猪等大牲畜的胰脏中提取,一头牛的胰脏或一头猪的胰脏只能产生30毫升的胰岛素,而一个糖尿病患者每天则需要4毫升的胰岛素,胰岛素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胰岛素分子量很大,在实验室很难通过化学合成。1978年,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利用重组DNA技术成功地使大肠杆菌生产出胰岛素。1982年首先将重组人胰岛素投放市场的是美国礼来(EliLilly)公司,这是全球开发的第一个基因重组药物,标志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正式成为一个产业。干扰素1980年,由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和科恩创建的基因工程公司,通过各种不同基因重组得到几种生产干扰素的细菌。1981年,利用酵母菌生产干扰素又获得成功。过去,用白细胞生产干扰素,每个细胞最多只能产生100〜1000个干扰素分子;而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在1~2天内,每个菌体能产生20万个干扰素分子。Epogen促红细胞生成激素(erythropoi-etin,简称EPO)是一种糖蛋白质激素,骨髓中血红细胞前驱的细胞因子。在人体环境中,它由肝脏和肾产生,是贫血及缺氧时的一种应答反应。1983年10月,安进(Amgen)公司的Fu-KuenLin成功克隆了EPO基因。1985年科学家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实验室获得重组人EPO(rhEPO),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开始大批量生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1989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Epogen在临床上的使用。EPO用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恶性肿瘤或放、化疗导致的贫血、失血后贫血。安进(Amgen)公司正是因为EPO在市场上的出色表现,而成为年产值超过80多亿美元的生物技术产业巨头。20世纪90年代,另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药物一单克隆抗体技术走上历史舞台,单克隆抗体分子能够准确找到病变细胞后再将其毁灭。在单克隆抗体领域,最大的受益者是全球第一个生物技术公司一一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单克隆抗体类药物2004年给基因泰克公司带来超过3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Herceptin1987年加利福尼亚大学Dennis博士和他的同事在《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揭示:编码HER2蛋白的基因过度表达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HER2蛋白是原癌基因CerbB2(Her2/neu)编码的具有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活性的跨膜糖蛋白,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能启动酪氨酸激酶调控的信号转导系统。20世纪80年代,基因泰克公司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发出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的Herceptin。Herceptin是一种重组DNA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选择性地作用于人细胞外部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1998年Herceptin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类风湿领域的生物抗体药物Etanercept由Immunex公司研制。1998年,FDA批准etanercept用来治疗使用传统抗炎药物治疗无效的类风湿性关节炎,1999年正式进入市场,商品名称为Enbrel。目前市场上很多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抗体类药物都是应用生物技术而得以研发生产的。雅培(Abbott)研发生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