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疏散演练总结及防震减灾基本知识_第1页
防震减灾疏散演练总结及防震减灾基本知识_第2页
防震减灾疏散演练总结及防震减灾基本知识_第3页
防震减灾疏散演练总结及防震减灾基本知识_第4页
防震减灾疏散演练总结及防震减灾基本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标准文案大全灵璧飞翔双语学校2017年秋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方案一、演练目的通过防震减灾及反恐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险的正确方法,熟悉险后我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或遭受恐怖袭击等灾难来临时,我校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险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演练安排

1、内容:

(1)

应急避险演练(2)紧急疏散演练

2、对象:全体师生。

3、时间:年月

日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一天召开动员大会,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集中宣传讲座。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险的正确方法,分析我校应急避险的环境条件,阐述地震等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五、演练指挥机构

指挥长:

副指挥长:

下设四个小组(一)行政秘书组组

长:成

员:

责:负责学校灾情险情汇总及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学校教职员工到岗情况,与上级指挥部通讯联络,及时向县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和当地教育系统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灾情,并视情请求援助。(二)避险撤离组组

长:成

员:当堂科任教师、各班班主任

责:主要负责指导紧急避险和紧急撤离,熟悉紧急撤离路线和临时避险场所,维持秩序,保护学生,并做好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帮扶工作。

当班科任教师承担所在班级学生紧急避险的指导任务。

当班科任教师随当班学生一起撤离,并注意保护学生;撤离到安全地带后,班主任和当班科任教师要清点所在班级学生人数,统计人员伤害情况,并报告组长。

其他人员迅速到撤离路线上的预定位置,检查并报告所负责指导撤离的路段是否存在险情。没有险情,仍要坚守岗位,指导撤离,并断后随学生撤到操场、田径场等临时避难场所或者校外避难场所。如果发现险情应该立即报告,并视情况改变撤离路线。

无法撤离时,被困教职员工应当配合紧急救援组,展开自救互救。(三)紧急救援组组

长:成

员:职责:负责险情、灾情检查和本校救援。在外援部队到达之前,主要负责救援被困的师生,临时处理师生创伤;外援部队到达后,协助开展救援和医疗。(四)后勤保障组组

长:成

员:职责:主要负责后勤服务,协助紧急救援组检查校舍灾情险情,向紧急救援组提供救援工具和设备。六、演练程序(一)启动程序:演练指挥部指挥人员全部到位宣布演练开始

。信号:

计时:拍照:教室内应急避震演练1、信号员发出“灾情警报”信号(口哨声:一声长约为10秒)。2、上课教师立即停止授课,转而成为教室演练负责人,立即告知学生“紧急情况出现(地震来了),大家不要慌”,并指挥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并尽可能用书包保护头部;最后一排同学面向墙,蹲在墙角处(地震避险演练)。演练时间为1分钟。3、1分钟后,信号员发出解除“灾情警报”信号(长声警报,每声时长约为36秒)。计时员开始计时,记录学生疏散到操场的时间。同时学生复位,老师告知学生,现在撤离教室,进入紧急疏散演练环节。

(三)紧急疏散演练1、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有秩序从楼梯向下撤离,并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到事先指定的地点整队。教学楼梯间秩序维护:(按照一至五层分别安排)注意不要挡住学生疏散的道路。班主任老师迅速到班与科任教师组织学生快速疏散。学生全部离开后老师方可断后撤离。演练各班撤离路线如下:(详细安排)3、约5分钟后,危险解除,信号为持续警报声。

四组人员迅速到各组负责人处集合。七、演练注意事项:

1、对不能参加演练的学生,班主任提前向总指挥报告。

2、分班演练时,班主任要教育学生首先要冷静,稳定学生情绪,有序地组织学生从教室前门、后门迅速撤离。(各班后门打开并留有应急通道)

3、全校演练时间可能是上课、下课或其它休息时间。

4、全校演练前5分钟,演练指挥小组所有成员、各教职工必须各就各位,确保演练过程中不发生伤害事故、踩踏事故。

5、全校演练时,学生下楼梯时可以不排队。但一定要避免拥挤造成事故。

6、疏散引导小组、当节任课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就近楼梯口旁边指挥学生撤离,杜绝拥挤踩踏事故,直至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后才能离开,离开前由各楼层负责人检查所负责楼层及教室是否有人。

7、演练期间,任何教职工不得离岗离校。

8、如发生演练意外事故,立即报告总指挥,第一时间救护伤员。八、演练总结

1、指挥长总结讲话。

2、宣布演练结束,各班依次退场,返回教室。

附:防震口诀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地震基本知识

一、地球内部构造及板块运动1、地球内部构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形状与内部构造像鸡蛋(图1-1),分为三层: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图图1-1地球内部的构造2、地球的板块运动图1图1-2地球板块分布示意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解为若干巨大的刚性板块即岩石圈板块,重力均衡地位于塑性软流圈之上,并在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转动,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离散,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二、地震的成因与分类1、地震的成因在地壳岩石下面,为厚度不等的软流层,由于软流层的运动而带动地壳的板块运动,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的岩石产生错动或断裂,引起地面强烈振动,这种振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2、

地震的分类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⑴构造地震图1-4火山地震图1-4火山地震图图1-3⑵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而引起的。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⑶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⑷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图1-6水库地震诱发机理示意图⑸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图1图1-5地下核爆炸引发的人工地震图1-4因水库蓄水引发的诱发地震三、地震活动的地理分布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二个:1、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2、欧亚地震带: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3.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图图1-7全球主要地震带中国地震区划分与地震带的分布根据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③西北地区;④华北地区;⑤东南沿海等地。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图1-8全国23条地震带分布图五、地震的基本概念1、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2、震中:震源在地球表面的投影(震源垂直到地面的地点)。3、震中距: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

4、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图1图1-17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示意图

5、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图1-18纵波、横波示意图6、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度量。7、地震烈度: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3度:少数人有感,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图1-19地震烈度示意图七、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