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_第1页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_第2页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_第3页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_第4页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转Word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宁波市李惠利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67%,在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15位,特别是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有: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动进行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育工的心中,有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题等,更谈不上参与决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现代中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种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科技知识基础、科学技能、组织能力、创新1意识等是决定科技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教师的科技教育素质不容乐观。综上所述,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积极转轨过程中,加强科技教育,从小让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科技教育也应当和语、数、英等学科一样,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我校是一所有着十多年科技教育经验的城区学校,十多年来,我校以科技教指导,以新的科技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开发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本研究是针对当前小学科技教育中面临的部分问题,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和突破口,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探索小学科技教育的新路。(一)理论依据1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任务对教学观念提出的要求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2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2习中,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意知识与技能,自主建构的规律。3、素质教育关于实践的观点。该观念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性、开放性等独特性,因此科技教育更应强调学生的实践。4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言,除了全新开发(新编、新创立)的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二)课题假设如果通过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实施符合实际的科技教育机制。(三)课题内涵界定(STS)教育理论为依据的,包括科3学设施及传播媒介,通过一系列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在学生了解技意识、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开发:本研究中的课程开发是指根据我校实际而进行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主题之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变革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二、课题研究预期目标与内容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提高教师科技教育意识和能力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1、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总目标: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学追求的,推动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2、分目标:低年级(小学1-2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3-44知识,并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描述;初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动手能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简单的科技技能。高年级(小学5-6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3、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内容:(1)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材。(2)探索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3)形成典型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模式。(4)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自行选择教学内容。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普知识。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自然科学、科技知识,由浅到深、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系统地学到自然科学知识。(2)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选择、整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感人故事或格言,对学生进行理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于献出毕生精力的精神。(3)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选择传授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小制作及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电路的组装、机械的组装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4)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将古今中外科技发明的构思、原理及作用介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思路。(5)科技小论文介绍。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和揭示其奥秘,写出了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6)创新方案。学生根据要求,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想象,自己设计方案,参加生活中的奇思妙想“金点子”评选和创意魔方组词比赛,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敢于幻想,勇于大胆创新。5(7)思维训练。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8)课后实践。提出一些课题,纳入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各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来完成课题的研究。通过问题发布会,进行信息交流,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科学世界里。三、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2、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研究是一种综合改革研究,它不同于单科、单项的教求最优功能。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力争做到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逐步调整,不断深化。(2)文献法。在广泛搜集国家、地方课程法规、文件、文献资料,同一研活动相结合的实施方式。(3)调查法。对研究的学生进行关于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调查问卷,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培养目标,调整教育方法,确保研究顺利进行。四、课题研究原则1、整体性原则。本研究在时间轴上,渗透到课内学习时间、课外学习时间、校外学习时间;在空间轴上,渗透学校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因此研究者要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使一时一事的教育行为,与整个取系统的整体效应。2、发展性原则。由于小学的科技教育的定位在于启蒙学生的科技意识,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实践基本的科学技能,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着眼学生的发展,是本研究的宗旨和操作的原则。63、重视过程原则。本研究中,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培养动手能力,而这一些,在过程中显得更充分,因此在评价中,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发现过程给学生带来的有益的、深远的影响。4、层次性原则。整个教育过程,由于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因此必须知识层次递进、操作技能层次递进、创造能力层次递进。5并能得到充分的发展。6、自主性原则。开展教育活动必须创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丰富多彩的、技能,在参与中发挥创造精神。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自2011年12月始至2013年12月,研究分个三阶段:第一阶段为预研究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本阶段主要是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开展本课题启动前的培训工作及调查、考查工作,完成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9月)本阶段根据研究假设,全面开展研究,努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文本材料,探讨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途径、方法、教育模式及评价方法。第三阶段为总结研究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在深入开展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分类整理课程资源(包括深入地、大面积地推广研究。研究组成员分工:课题总负责人:章旭锋7课题组组长:伊阳课题组成员:陈展雷陈洁冯丽君周灵宇陈裕盛童常春王凌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一)课题组建立学习制度,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学习制度,课题组的老师定期进行学习研讨活动。每年进行科技教育课的交流汇报教学研讨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