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思+拓展提升 】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思+拓展提升 】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思+拓展提升 】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思+拓展提升 】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思+拓展提升 】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一章认识区域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价、归纳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2、熟练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说明区域差异,理解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对外联系对外开放区域内部差异人地关系知识回顾: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基本特征比较缺乏高水平中心城市出现大中城市和工业基地、内部集聚作用加强区域集聚效应减弱区域集聚效应增强增强减弱提高较低小,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区域内部差异增大区域集聚效应减弱差异小、协同发展人地关系不协调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枯竭人地协调发展对环境影响小农业经济为主体,工业化起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萎缩、产业层次偏低、人口减少智能、信息、网络、创意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交通运输线稀疏加快增强减弱较低加速发展经济增长缓慢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地区类型衡量指标及划分出的区域类型:(1)常用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2)人文发展指数(HDI):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3)按区域发展水平:可划分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区域发展指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示意图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阅读教材P21“区域开发方式”材料,回答:区域开发方式及开放程度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其含义各是什么?1.区域开发方式的基本类型:(1)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生态环境大范围破坏、地方经济短期内高速增长。(2)精细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区域开放程度的基本类型:(1)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强度不大,社会经济相对封闭。(2)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关注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区域是相对开放的,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拓展:了解区域开放方式和开放程度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不同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具体表现如图所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松嫩平原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拓展: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萧一寒制作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联合国秘书长在《索马里饥荒》一文中写道:“整个非洲之角,人们正在挨饿。冲突、粮食价格昂贵以及旱灾等灾祸,造成1100多万人处于极度贫困中。几个月来,联合国一直发出警告。我们原先不想用‘饥荒’这个词,但是,我们已承认这个急转直下的现实。”

上述材料中提到的索马里属于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为什么?目前,索马里的开发方式主要是怎样的?(1)地区类型;发展中地区。(2)理由:预期寿命低、国民教育程度低、地区生产总值少。(3)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排队领取救济食物的索马里儿童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活动:分析索马里饥荒出现的区域地理背景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2017年5月31日,全长约480千米、由我国企业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蒙内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蒙内铁路的开通能极大降低货运成本,两地之间的客运时间从原来的十几个小时缩短到四个多小时。新铁路的开通运营不仅使肯尼亚的GDP以每年约1.5%的速度增长,还为肯尼亚提供了数万个就业岗位,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铁路技术、运营和管理人才。活动:分析蒙内铁路建设的区位条件及意义蒙内铁路线路图1.低收入国家;粗放型。2.区位优势: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廉。意义:加强内陆与沿海的联系;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提供众多就业岗位;促进该国技术人才的培养。1.按区域发展程度分类,肯尼亚属于哪一类地区?按区域开发方式属于哪一类型?

2.简述肯尼亚与我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区位优势,并简析蒙内铁路的建设对肯尼亚的意义。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常绿阔叶林及热带雨林土壤红壤、砖红壤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农业产以旱作为主,小麦、玉米生产占据突出地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对外联系活动:1.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与1月平均气温0℃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成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结合有关材料,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P21-22亚热带季风气候及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黑土、棕壤、褐土以水田为主,水稻种植面积广以重工业为主以轻工业和综合型工业基地为主铁路、公路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运交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快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大活动:分析湖南省内部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2.在省级行政区域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读教材图1-19、1-20、1-21,完成相关任务。(1)分析湖南省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2)议一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动力有哪些?(1)城市化过程明显,人口结构变化明显;乡村人口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产业结构由第一、二产业为主,逐渐转变为第二、三产业为主,占比最大的由第一产业逐渐转变为第三产业。城市级别明显提升,城市空间分布由东部聚拢,形成城市群。(2)城市化、工业化、科技创新等。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1.原因: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无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环境,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2.发展理念:区域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行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鄂伦春自治旗诺敏镇贫困群众在中草药基地分拣中草药金莲花宁夏吴忠红寺堡镇,葡萄基地里等待采摘的酿酒葡萄区域发展理念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区域因地制宜扬长补短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相应对策策略根据自身情况推行采取三、因地制宜区域存在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发展课堂阅读P.23:瑞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思考:瑞士因地制宜发挥了哪些优势,发展了何种产业?发挥历史文化、制造优势,发展钟表文化产业;发挥湖光山色、旅游景观多样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发挥中立国优势,发展国际会展、国际组织总部建设产业;发挥农产品生产技术优势,发展奶酪、巧克力、速溶咖啡产业。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任务。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下图为尼日利亚铁路分布示意图。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网的特点及作用。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3.指出可能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1.特点:线路较少(密度较低);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作用:方便农矿产品出口和进口商品的运输。2.特点: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与海岸线平行);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路网。3.获益的主要部门: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工业部门。活动:分析中尼两国开展经济合作的意义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萧一寒制作活动:分析美国农业专门化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积极作用1.阅读教材P24-25美国农业相关材料,完成相关任务。(1)读教材图1-24,指出美国的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和棉花带分布的大体范围。(2)对照教材图1-23,分析美国的自然条件(光照、温度、降水、土壤等)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与分布的影响。(3)议一议,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1)美国的乳畜带分布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沿岸地区;小麦带分布于中部平原和北部平原;玉米带分布于中部平原,乳畜带以南;棉花带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冬小麦带和混合农业带以南、亚热带作物带以北地区。活动:分析美国农业专门化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积极作用1.阅读教材P24-25美国农业相关材料,完成相关任务。(1)读教材图1-24,指出美国的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和棉花带分布的大体范围。(2)对照教材图1-23,分析美国的自然条件(光照、温度、降水、土壤等)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与分布的影响。(3)议一议,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2)美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低纬度,温度条件较为适宜,南部地区的光照条件、热量条件都好于北部地区,同时西部高大山脉地区温度条件相对较差。美国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较多,部分农业处于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土壤较肥沃。(3)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便于把一定的农业部门和农作物集中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发挥地区优势,挖掘增产潜力;便于集中使用农业机械和技术装备,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便于扩大农产品的商品生产,保证国家对某些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活动: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背景及区位条件阅读教材P25-26海南岛的相关资料,完成相关任务。(1)说出海南岛的地形和气候特征。(2)为什么海南岛能成为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3)归纳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优势条件。(4)有人说,海洋岸线资源和热带气候资源是海南岛的两大优势资源,应以此为依托建设国际旅游岛。你是如何认识的?针对海南岛岸线资源保护,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国际旅游岛,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并写成一篇小论文。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海南岛地形及年降水量分布海南岛地形图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1)地形特征: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四周分布面积狭小的沿海平原,山地、丘陵、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气候特征: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沛,分明显的雨季和旱季。(2)海南岛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热量条件好,降水丰沛,适合热带作物生长,因此海南岛能成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3)海南岛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海水、沙滩、热带雨林等优质自然资源,还有独特的黎族、苗族少数民族文化,岛上交通设施完备,度假旅游的接待能力强,还有国家政策支持等优势条件。1.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充分发挥海南的经济特区优势,积极探索,先行试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海南旅游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拓展: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建设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3.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二、南方与北方1.划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看图,说出南方和北方地形的差异及主要地形区。北方以高原、平原为主。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方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1、地形差异南方与北方地区(结合图册P.104-107,P.116-119)1、华北地区概况(1)气候发展农业的最主要制约因素:(2)不利条件:

春旱,夏涝,水土流失,风沙,土壤盐碱化温度带:暖温带为主干湿地区:属半湿润区,山东半岛少量湿润区缺水1、华北地区概况主要包括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黄土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与干旱、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冬冷夏热,年降水只有200~600mm,且集中在夏季,农作物一年两熟。2、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黄土高原虽然地表上千沟万壑,顶部却是或大或小的平地,加上平均厚达50-80米的易耕种黄土,这里很早就成了“沃野弥望”的良田。(定西安定区青岚乡)定西鲁家沟地貌与公路道路只能在山脊上蜿蜒前行课堂思考:(1)说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有何特点。(4分)(2)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5分)地貌:地表变得千沟万壑;水文: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气候:降水量减少,气温变化增大;生物: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土壤变得更贫瘠(或土壤侵蚀加剧);灾害:自然灾害更加频发。课堂思考:结合材料,分析该县(乙)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

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同时还会出现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华北平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在600~800mm,但雨季很短,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7~8月份,春季和初夏降水很少,而此时气温升高很快,蒸发旺盛,土壤水分不足,往往形成严重的春旱。同时,由于春季干旱,风沙危害比较严重。课堂思考:黄淮海平原多风沙的原因(3分)。

距冷空气源地较近,地形平坦,冬春季风力大;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土质疏松;西北为干旱半干旱区,沙源广布。3、华北平原的环境问题华北平原“水盐”运动

华北平原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保盐。春秋季降水相对少,盐分随水分蒸发回到土壤表层;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水对土壤冲刷大,又将盐分冲入土壤深处;所以说夏季淋盐,春秋返盐。而冬季降水少,蒸发弱,因此盐分相对稳定。华北春季返盐的治理措施:1、中耕松土,切断土壤毛细管,使盐份不能上升到土表。2、引淡淋盐、井灌井排,降低地表盐份。3、通过遮阳网或秸杆进行覆盖,也可以采取与其他作物的套种(花生、毛豆)来减少“返盐”带来的影响。4、种植耐盐作物、深根作物等;5、使用化学治理技术,如土壤改良剂筛选与开发、保水剂、石膏等。

井灌井排,通过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降低和控制调节地下水位,加速土壤脱盐,为防治土壤盐渍化提供了灌排两利的条件。4、环渤海经济区

京津唐工业区内科技力量雄厚,交通通信发达,既有实力雄厚的重工业部门,又有发达的轻纺工业和新兴的高科技产业;

辽中南工业区,海运便捷、铁路运输发达,这为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铁矿、煤炭等资源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课堂思考:从资源的角度分析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不利条件。发展钢铁工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河北省水资源短缺;钢铁工业占地广,土地资源紧张;优质铁矿短缺。(1)气候5、东北地区概述①温度带:中温带为主②干湿地区:北部东部---湿润、中部---半湿润、西部---半干旱发展农业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不利条件: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多。热量不足(2)地形特征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①山地: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所环绕;②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沃野千里。(1)气候5、东北地区概述6、东北地区的农业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

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五分之一,适合于大规模的机械生产。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目前,整个东北平原已发展成为以玉米、春小麦和优质稻米为主的全国性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最大的粮食作物分布区。本区经济作物以大豆、甜菜为主。东北地区的黑土: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的西部。

由于几十年来的开发和利用,目前水土流失严重,黑土肥力不断下降。

保护黑土的措施:加强对坡面、沟壑的综合治理,植树造林,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等增加土壤肥力。(1)分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

水分合适+有机质丰富(生物多、分解少、地势平)课堂思考: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火山灰肥沃(草木灰):无机盐丰富(3)分析东北平原种植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4)指出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气候(气温[生长周期]、降水、水热组合、日较差)地形、土壤、水源。课堂思考: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产出粮多→单产高+耕地面积广本地消费少→地广人稀市场广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0501001502002503001357911(月)-30-20-100102030气温(℃)降水量(mm)M地气候资料(6)根据M地气候资料,分析危害东北平原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5)与华北平原相比,东北平原的旱灾较轻。试分析原因。夏季的洪涝灾害;春、秋季的寒潮冻害。华北春旱;东北春季积雪融水(冬温与降水)较多;东北春季蒸发(春温)较弱,水分条件较好。7、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1)地形特征①南方地区以平原和丘陵地形为主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A、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水稻土分布。B、东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两广丘陵、闽浙丘陵(东南沿海丘陵)三部分组成。多红壤和黄壤分布(即地带性土壤)红壤酸性大,缺乏有机物质,是种低产土壤。②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土壤:红、黄壤和砖红壤性红壤

地带性土壤亚热带为红壤或黄壤,热带为砖红壤性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而成的一种低产土壤(有机质少,酸性、粘重)。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是水稻土(次生)和紫色土。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由盆地中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发育而成,富含磷、钾,较为肥沃。利用和改造红壤的方法:①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补充熟石灰;②种植适宜在红壤中生成的茶树、油茶、杉木和马尾松等经济林木;③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多种经营。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3)云贵高原的这种地形地貌形态对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利用有哪些不利影响?

地形崎岖,耕地比重小(山间小盆地为主要耕地);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水资源渗漏快、埋藏深,水资源不足。

(4)分析云贵高原石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推测石漠化严重地区最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自然原因:水土流失(暴雨+坡陡)+成土速度慢。

人为原因:贫困+人口增长→过垦过牧过樵→植被破坏

自然灾害:干旱、滑坡、泥石流灾害。(2)气候特征①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②降水在800毫米以上,东南沿海和山地迎风坡降水最多(台湾东北部火烧寮为我国“雨极”)。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半年,雨季由南向北变短。③东南沿海(台、闽、粤、琼)受台风影响严重。长江流域6~7月梅雨,7月中旬开始伏旱(夏季高温重庆、武汉、南京是长江沿岸三大火炉)。课堂思考:分析赣南果树常受低温冻害危害的原因。(4分)东西南三面高(地形向北敞口);利于冬季风深入;冷空气在此堆积;果树为多年生树种(越冬作物),易发冻害。(1)农业生产——鱼米之乡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8、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大。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1)农业生产——鱼米之乡8、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课堂思考:(1)分析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水土流失的结果。自然原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强。人为原因:人多地少,毁林开荒;能源短缺,乱砍滥伐。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域丰富的水能资源;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推广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2)图中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粮食减产;地表变崎岖,影响交通。山麓地带旱涝严重,水冲沙压破坏耕地。平原地区河湖泥沙淤塞,调蓄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影响航运。(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2)蓬勃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条件:A.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B.雄厚的技术力量(科技力量强大)C.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D.农业基础好;E.接近消费市场。

但本区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发展方向:

继续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沪宁杭工业基地长三角地区能源少↓如何解决→水电(立足本地)北煤南运(结合交通线)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沼气的使用注意意义(经济、社会、生态)水能、需求课堂思考:(1)分析南方地区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重度酸雨中度酸雨轻度酸雨

南方有色金属冶炼产生硫氧化物;经济发达,煤炭消耗量大,排放酸性气体多;山地丘陵地形,风力小,扩散慢;酸性土壤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