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五进宣传标准课件之进学校小学课件文稿_第1页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五进宣传标准课件之进学校小学课件文稿_第2页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五进宣传标准课件之进学校小学课件文稿_第3页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五进宣传标准课件之进学校小学课件文稿_第4页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五进宣传标准课件之进学校小学课件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五进”宣传标准课件“进学校(小学)”课件文稿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地球上经常发生一些令人震惊的自然现象,地震就是其中的一种。一刹那间,山摇地动,屋毁人亡,惨不忍睹……请问:你了解全球和全国的地震灾情吗?你了解山东的地震情况吗?你懂得地震是怎么回事吗?你知道地震怎样预防吗?你知道地震来了怎么办吗?下面就有关方面做简单地介绍。第一章地震的有关基本概念第二章地震能造成哪些灾害第三章地震灾害分布第四章怎样预防和应急地震第五章如何避震、自救互救

第一章地震的有关基本概念宇宙是浩瀚的、无边无际,但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太阳系。太阳系中共有八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目前以被从行星里开除,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26颗。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活动的星球。她每天在太阳系中围绕太阳在转动,周而复始。追本溯源,在2亿4千万年前,地球上的大陆还是完整的一块,经过不停地运动,才形成现在的7大洲、四大洋。也就在3000万年前珠穆朗玛峰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运动还在继续,永不停止。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但99%以上是人感觉不到的,人感觉到的平均每年不超过5万次,能造成灾害的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7级以上的大震平均每年有18次左右,8.0级以上1-2次。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二三百万年了,它的内部结构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地球的形状呈梨形,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两极半径约为6356公里。地表最主要地形区划是陆地和海洋。地的地质环境、建筑物的质量等有关。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纵波(P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压缩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动。横波(S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剪切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是造成建筑物及大自然破坏的主要原因(元凶)。第二章地震能造成哪些灾害那么,地震能造成哪些灾害呢?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原生灾害。由地震的破坏而引发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原生灾害还要大。由地震灾害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称为诱发灾害。下面,让我们看一些具体的例子!原生灾害震例一、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建筑物被摧毁,整座城市夷为平地。原生灾害震例二、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百万人口的唐山变成一片废墟,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万人终身残疾!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原生灾害—汶川8.0级地震前后北川县城景象对比。震例三、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截至2009年9月4日12时,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损伤。倒塌房屋650多万间,损坏房屋230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地震前和谐静谧的北川县城地震后的北川县城一片废墟原生灾害震例四、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3级地震,造成5466人死亡;3.4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次生灾害—地震火灾1923年日本关东8.2级地震引起大火,烧毁房屋44万7千幢,死亡的近10万人,大部分由火灾造成。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煤气泄漏引发200多起火灾。1999台湾南投地震后的火灾。次生灾害—山崩、滑坡、泥石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引发山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引发滑坡,车辆被毁。次生灾害—山体滑坡2004年日本新潟地震导致滑坡,房屋道路毁坏。次生灾害—堰塞湖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大量的堰塞湖,这是唐家山堰塞湖地震次生灾害—生命线破坏1995年日本阪神7.3级地震中倾倒的大桥。1999年台湾南投7.6级地震破坏的桥梁。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铁路因扭曲而瘫痪。2004年日本新瀉7.0级地震造成新干线高速列车出轨。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电力设施损坏,停产停业。次生灾害—有毒物质泄露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化学物质泄露。1999台湾南投地震中造成有毒性物质泄露。海洋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海啸(海啸模拟图)地震引起海啸的基本条件:(1)震源条件。震源断层垂直差异运动越大可能产生地震,相对错动速度越大、面积越大,海啸也越大。(2)震源区水深条件。深水区比浅水区易于产生海啸。破坏性海啸其震源水深一般约200米,灾难性海啸的震源区海啸在千米以上。(3)震级和震源深度条件。震级大于6.5级、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可产生破坏性海啸;震级在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公里以内可产生灾难性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8.7级地震海啸,造成了有史以来罕见的大灾难,死亡约30万人。(地震引起的海啸短片)印尼8.7级地震海啸—海啸袭来。海啸横扫岸上。小船被冲上楼房。人员伤亡惨重。第三章地震灾害分布三、全球地震灾害分布从全球范围看,主要分为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大洋中脊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地震能量的释放发生在这一地震带内。欧亚地震带西起地中海沿喜马拉雅山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此带释放全球15%的地震能量。主要地震灾害发生在中国、日本、伊朗、土耳其、美国、印尼等我国的地震活动十分强烈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我国地震活动非常强烈。我国1900年以来地震分布基本特点: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灾害严重。中国地震及其灾害严重(20世纪数据统计)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7%。中国人口占世界22%。中国地震数目占全球陆地33%。中国地震死亡人数占世界53%。20世纪以来,全球地震人员死亡总数约为130万,我国约60万。地震是我国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地震是我国群灾之首,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海洋与林业灾害1%。地质灾害4%。气象灾害40%。地震灾害53%。其他灾害1%。1949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比例。地震造成巨大的灾害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达100亿元。24.2万人丧生,重伤16.4万多人,15886户家庭解体,7000多家庭断门绝烟,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孤寡老人3675位,孤儿4204人,数十万和平居民转眼间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截至2009年9月4日12时,已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目前已确认和待认定的孤儿数量为1019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这次地震已造成650多万间房屋倒塌,2300多万间房屋损坏,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部分城镇夷为平地。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2度,东经96.6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最大烈度大概为8度强,主要集中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东西七八十公里,南北二十公里左右的区域。截止4月20日17时已造成2064人遇难,175人失踪,12135人受伤,其中重伤1434人。在此之前的5时39分,在同一位置发生了4.7级地震。之后的9点25分发生6.3级最大余震。第二,山东是一个多地震的省份,这是我省的基本省情之一。自公元前70年以来,全省内陆及近海发生5级以上地震70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7次,8.5级地震1次。17个市地中有13个发生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强度大、震源浅和灾害严重的特点。山东内陆及沿海分布三纵一横的活动构造,具备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三纵:1.郯庐断裂带;2.聊考断裂带;3.南黄海构造带一横:渤海—威海地震活动构造带。我省地震烈度较高,Ⅶ度以上地区占全省土地面积54%,涉及11个地级城市。据古籍《竹书纪年》记载发生在公元前1831年的泰山震(“夏帝发七年,泰山震”)是我国史料记载最早的地震。据历史记载,我省内陆及沿海曾发生5级以上地震70多次其中:7级以上6次,8.5级1次。1668年7月25日郯城8.5级地震,是我国东部地区最为强烈的地震,10余省500余县记载了这次地震,并波及朝鲜半岛,震中区烈度达Ⅻ度,遍地裂缝,喷水二、三丈,房屋俱倒,积尸遍野;山东大部江苏安徽北部破坏极其惨重,共死亡5万余丁。1668年郯城8.5级地震至使峄县(现枣庄市)熊耳山发生山崩,山崩遗迹至今保存完好,已被命名为国家级地震遗迹予以重点保护,并在遗迹附近建立了“中国熊耳山地震科普馆”1937年8月1日4时35分菏泽7.0级地震,造成2万人伤亡,并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1969年7月18日13时24分渤海发生7.4级地震,山东黄河口地区受灾严重,多处出现地裂、地陷、涌水冒沙,烈度达Ⅶ度,地震共造成9人死亡,353人受伤,毁坏房屋28554间,王屋、黄山、冶源3座水库局部塌方或滑坡。1969年渤海7.4级地震造成大孤岛地裂缝1995年9月20日11时14分苍山5.2级地震,损坏房屋8.3万余间,伤320人(中小学生)。二十世纪我省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十次。第四章怎样预防和应急地震面对地震大敌,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和应对呢?主要有四个方面:1、地震监测预报2、震前综合防御3、震时紧急救援4、震后重建家园我国古代地震观测始于东汉时期东汉太史令张衡,于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观测仪—候风地动仪。公元132年,在京师(河南洛阳)盛传着一个惊人的消息,说太史令张衡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观测到发生地震的时间和方位。但也有人不相信,认为地震发生在几百里以外,人怎么能测出来呢?这不成"决胜千里之外"了吗?张衡生于公元78年,死于139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地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张衡发明的仪器叫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据《后汉书》记载,地动仪以精铜铸造而成,圆径达八尺,外形像个酒樽,机关装在樽内,外面按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各设置一条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各蹲着一个铜蛤蟆,昂头张口,当任何一个方位的地方发生了较强的地震时,传来的地震波会使樽内相应的机关发生变动,从而触动龙头的杠杆,使处在那个方位的龙嘴张开,龙嘴里含着的小铜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里,发出"铛铛"的响声,这样观测人员就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公元138年3月1日,这台地动仪西方的龙嘴张开了,铜球"铛"的一声落到蛤蟆嘴里,测知洛阳以西发生地震。但由于洛阳没有感到震动,所以很多人议论纷纷,说这台仪器不准。几天以后,信使飞马来报,距离洛阳以西一千多里的陇西(甘肃东南部)发生了大地震,这才使朝廷内外"皆服其妙"。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在时间上却晚了1700多年。我国现代地震观测始于1930年1929年,中央地质调查所翁文灏所长安排李善邦筹建地震台。他1930年在北京西山的鹫峰建立地震台。这是我国科学家自行设置的第一个地震台。1966年在邢台地震现场,周恩来总理发出“牢记血的教训,开展地震预报预防”的号召,我国现代地震预报从此开始。怎样预防地震—监测预报专业地震监测台站全国已达1千余个,我省已建30余个。地震监测台站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依法保护地震台站环境和安全是大家的共同任务。怎样预防地震—监测预报在地震发生前,作出准确的预报或打个招呼,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例:1975年2月4日凌晨6时,地震部门根据突出异常报告省政府,提出24小时内将发生一次强烈地震。省政府及时指示各地提高警惕,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19时36分,辽宁省海城发生7.3级地震。怎样预防地震—监测预报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预报海城地震,此次地震仅造成1300多人死亡。据估计,这次成功预报减少10万人员伤亡。怎样预防地震—监测预报通过4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摸索出长(10年)、中(1-3年)、短(3个月)、临(10天)的渐进式预报的思路和程序。怎样预防地震—群测群防民间动物各种异常预报谚语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临震前,一瞬间,地发声,最常见。震级大,地声沉,震级小,地声尖。响声长,隔得远,响声短,在眼前。闻地声,宜果断,速行动,少危险。人们最关心的就是预报问题。从根本上说,中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当前的地震预报尚处于低水平的探索阶段,漏报、虚报、错报的情况远多于成功的预报。不报,地震来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报得不准,可能造成社会不安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大。这对我们地震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地震预报仍是国际性科学难题,还需要很多代人的艰苦努力。为什么说地震预报仍是国际科学难题?★首先,从科学角度来看,它面临以下难题:第一是地球的不可入性。人类对地下发生的变化,目前只能靠地表的观测进行推测,而这种推测很不唯一。第二是地震孕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是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其次,地震预报既是一个科学问题,又有重大的社会影响。成功的预报会带来减少伤亡和损失的良好社会效益,错误的预报则可能给社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在地震预报尚不过关的情况下,要作出地震预报的决策,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特别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密集,人口集中,一次错误的预报将带来难以估量的社会、经济影响。怎样预防地震—综合防御加强工程设防,设防或不设防效果截然不同例1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倒塌的房屋90%是20世纪50—70年代建造;80年代后按新规范设计的房屋,大多数经受住了考验。怎样预防地震—综合防御设防或不设防效果截然不同例2、2003年美国加州6.5级地震,死亡3人。例3、2004年日本新潟7级地震,死亡40人。这两次地震创下同级别、同类型地震死亡的最低纪录。根本原因是,它们的工程设防标准高,有效抵御了地震的袭击。怎样预防地震—综合防御设防或不设防效果截然不同例4、唐山曾是不设防的城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95%民用建筑被摧毁。怎样预防地震—综合防御设防或不设防效果截然不同例5、广东新丰江水库,加固后经受住1962年6.1级地震。怎样预防地震—综合防御我国工程建设怎样设防呢?—民建工程提供设防依据: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依据我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重大工程、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核电站和核设施工程等要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怎样预防地震—综合防御重大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例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输等重大建设项目。怎样预防地震—综合防御预防沙土液化、避开松软地基例1、1964年日本新潟地震,多数房屋因沙土液化整栋倾斜。怎样预防地震—综合防御注意避让活断层例1、台湾集集7.6级地震,活断层沿线遭到严重破坏。怎样预防地震—综合防御工程跨越活断层时采取应对措施例2、美国一石油管道工程因在活断层位置安装管道滑移设施,地震造成断层错动而管道安然无恙。怎样预防地震—综合防御活断层台湾集集7.6级地震造成水库垮坝。怎样预防地震—综合防御农村民居应注意设防例1、1997年9月26日,广东三水市发生4.4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Ⅵ度,部分民房和3所小学校舍,以及三水农场宿舍、车间等房屋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7000万元。怎样预防地震—综合防御农村民居应注意设防例2、2004年云南昭通5.6级地震4人死亡,600人受伤,6000多间房屋倒塌。怎样预防地震—综合防御农村民居应注意设防例3、2005年新疆乌什地震新建抗震安居房和老房对比明显。怎样预防地震—宣传教育加强地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制作“中小学生自救互救、避震避险”科普教育片。怎样应对地震—紧急救援2001年4月27日,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正式成立,温家宝总理为救援队授旗。怎样应对地震—紧急救援2003年5月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成功搜索出一名12岁儿童。怎样应对地震—紧急救援2004年12月印尼地震海啸救援中,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医治万余名伤员。怎样应对地震—震后重建全面规划精心施工重建家园发展生产震后废墟。震后初建窝棚。高速发展的新唐山。唐山地震纪念碑。地震前,唐山市国民经济收入仅21亿多元;2005年,唐山市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000多亿元,市区人口299万。第五章如何避震、自救互救1、家庭如何做好防震准备2、地震来了如何避震3、震后如何自救互救1、家庭如何做好防震准备对政府已发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家庭要做好防震准备:(1)准备食品和饮料;(2)检查和加固住房;(3)取下悬挂物;(4)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5)固定高大家具;(6)拿下阳台花盆杂物;(7)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8)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9)加固睡床;(10)准备一个家庭急救包,放在便于取到处;(11)练习“一分钟紧急避险”,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演练。2、避震—家庭如何避震(1)震时迅速就近躲避;(2)伏而待定;(3)硬家具下;(4)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5)抓住桌腿等牢固物;(6)易于形成三角的地方;(7)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8)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9)内墙墙根、墙角(10)躲在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千万不要跳楼!3、避震—学校如何避震(1)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2)在操场或室外时,原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3)必要时在室外上课;(4)震动过后立即有组织有序地撤离,不要惊惶,避免互相踩踏;(5)不要过早急着回到教室去。4、避震—公共场所如何避震(1)在影剧院、体育馆、车站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