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年中考科学复习生物知识点梳理素材(九年级)_第1页
浙江省2020年中考科学复习生物知识点梳理素材(九年级)_第2页
浙江省2020年中考科学复习生物知识点梳理素材(九年级)_第3页
浙江省2020年中考科学复习生物知识点梳理素材(九年级)_第4页
浙江省2020年中考科学复习生物知识点梳理素材(九年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2020年中考科学复习生物知识点梳理(九年级)目录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代谢与平衡 2第一节食物与营养 2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3第三节体内物质的运输 8第四节能量的获得 14第五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17九年级下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 22第三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22第四节生物的进化 24第五节遗传与进化 26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28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8第二节种群 30第三节生物群落 32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4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7九年级下册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 38第一节健康 38第二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39第三节身体的防卫 42第四节非传染性疾病 44第五节人体的运动系统和保健 46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代谢与平衡食物与营养1.七大营养素的作用糖类: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②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③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除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名称缺乏症主要来源维生素A夜盲症、角膜干燥症肝、鱼肝油、卵黄、牛乳、胡萝卜维生素B1脚气病米糠、麦麸、卵黄、酵母维生素B2口角炎、唇裂症卵黄、酵母、大豆、胚芽、肝维生素C坏血病蔬菜、水果维生素D成人骨软化、儿童佝偻病鱼肝油、卵黄维生素E肌肉萎缩等谷物胚芽、植物油、绿叶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一、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管结构功能图示口腔A.牙齿:切断、撕裂、磨碎食物。B.舌:搅拌和吞咽食物,辨别食物味道及辅助发声的作用。C.唾液腺:(三对)分别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能咀嚼、磨碎和搅拌食物,初步消化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咽无消化和吸收功能食道食物的通道胃位置:位于左上腹腔,呈囊状。胃的结构:①上口:贲门接食道②中部:胃体;③下口:幽门接十二指肠(位于小肠开头)胃壁与小肠相似(内向外分):分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四层。具有胃腺,初步消化食物中的部分蛋白质,暂时储存食物。小肠十二指肠:小肠开头一段约为十二个手指并拢在一起的长度(是总胆管、胰管开口)具有肠腺,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因为淀粉、蛋白大肠上接小肠,下接肛门。管腔比小肠大,长1.5米;形成粪便。(只有吸收功能,没有消化功能。)肛门排出粪便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淀粉酶),初步消化食物中的部分淀粉胃腺分泌胃液(含有蛋白酶和盐酸),初步消化食物中的部分蛋白质肝脏胰腺分泌胰液(含有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胰腺既属于外分泌腺,又属于内分泌腺。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分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肠腺2.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腺体唾液腺胰腺肠腺肝脏胃腺流入的部位口腔小肠小肠胆囊胃消化液唾液胰液肠液胆汁胃液3.消化系统的功能①将食物分解为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②将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吸收到血液中③将消化食物后产生的残渣排出体外概括起来就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消化及其类型人体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消化;分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物理消化:只改变食物的形状和大小,但不改变食物的分子结构。如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肠胃的蠕动,胆汁的乳化作用。化学消化:改变了食物的分子结构。如各种消化酶对食物的催化作用,使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被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2.牙齿的结构模式图人体对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牙齿可以分为:牙冠、牙颈、牙根三个部分。牙齿的组成物质:①牙本质(组成牙齿主要物质)②牙釉质③牙骨质④牙髓腔(人患龋齿,损伤到牙髓腔,常因病菌侵入而发炎,疼痛难忍)牙齿的功能:切断、撕裂、磨碎食物。牙齿的保健: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吃食时注意防止砂石等硬物损伤牙齿。3.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后的最终产物(1)水、无机盐、维生素无需经过消化即可被消化道直接吸收(2)膳食纤维不能被消化(3)蛋白质、糖类和脂肪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其消化后的最终产物分别是氨基酸、葡萄糖和甘油与脂肪酸5.十二指肠5.十二指肠:(1)食物的吸收:当食物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的管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做吸收;其实营养物质会进入到循环系统,由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脂肪的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口腔只有消化功能;咽和食道没有消化和吸收功能;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小肠能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和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肠没有消化功能;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2)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5.小肠与消化、吸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①与消化相适应的特点:肝脏、胰腺、肠腺等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均进入小肠,食物主要在小肠内消化;肠液参与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消化②与吸收相适应的特点: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一段(5-6m);小肠内表面有环状皱壁;环状皱壁上有小肠绒毛;每根小肠绒毛内部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加快了营养物质的吸收6.其余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特点(1)咽能将空气和食物“分道扬镳”(2)食道把吞咽下来的食物向下推进入胃(3)胃的特点:①胃上皮凹陷入胃壁中形成胃腺,胃腺分泌胃液(胃酸),可以杀菌、消化、保护胃壁。主要消化营养物质中的蛋白质;胃壁很发达的平滑肌层促使胃的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有助于食物的消化.(4)肝脏:具有解毒作用;胆汁通过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只是乳化)(5)胰脏:分泌胰液,通过胰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参与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消化(6)大肠:暂时贮存粪便,便秘是由于大肠吸收过多的水分而造成的;肛门是消化产物的排出口(7)盲肠:大肠开始部分,位于腹腔右下部。阑尾:盲肠的盲端连着一条蚯蚓样突起。阑尾炎:如果肠内食物残渣,肠寄生虫或其它东西进入阑尾,阻塞住了管腔,在病菌等的作用下,引起阑尾炎。肛门:排粪,食物残渣被大肠内细菌发酵,腐败形成粪便。便泌形成:如果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吸收过多,粪便变得干燥,形成便泌。预防方法:养成定时大便,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多吃疏菜和水果,多喝开水。肝脏:位于腹腔右上部,人体最大消化腺,能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只促进脂肪消化;肝脏是消化系统中不与食物接触的器官。(功能:分泌胆汁,贮存营养物质,解毒等作用);胆汁贮存于胆囊,进食时,胆囊收缩,胆汁排进,流入十二指肠☆温馨提示1.消化液中不一定含有消化酶,如胆汁;2.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大肠包括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3.消化道起始于口腔,终止于肛门;4.唾液腺、肝脏和胰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胃腺和肠腺是位于消化道壁内的腺体;5.牙齿损伤以后,食物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咀嚼,因而会加重胃、肠的负担;6.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共有的一个器官,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无消化和吸收能力;7.胰腺属于既内分泌腺又属于外分泌腺;胰腺的分泌物是胰液和胰岛素。8.单细胞动物的消化特点:草履虫靠纤毛运动、变形虫靠伪足运动、食物消化吸收在细胞质进行。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的消化、吸收等过程都是在细胞内完成的。植食性动物的消化特点:(蝗虫、蚕、青菜虫、兔、马、牛、羊骆驼等)①牙齿适宜于切断和磨碎食物的牙齿。(牛以草料为食,它有适宜于磨碎草料的臼齿,对食物的消化要经过反刍过程)②消化管长,盲肠发达。肉食性动物的消化特点:(虎、鲨鱼、苍鹰、青蛙、蜘蛛等)①牙齿适宜于咬死、嚼碎动物的肌肉和腱;②消化管短、盲肠退化。(二)酶一、酶的催化作用1.酶(即生物催化剂)是生物的体细胞合成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它能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2.酶的特点: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果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以过氧化氢酶为例。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学反应。人体细胞中如果缺乏某种酶或酶不足时,就会发生代谢紊乱,并可能出现疾病。二、影响酶的催化作用的因素:温度、pH1.人体内酶的催化作用适宜的温度一般为37℃,发高烧的人胃口不好、冷饮食品不能多吃都是温度会pH对催化作用有影响,在最适宜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约为7,胃蛋白酶适宜在酸性的环境中将蛋白质分解2.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实验原理:(1)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质是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过程(2)淀粉是否已完全分解,可用碘液检验,因为淀粉遇碘会变蓝色。实验成功关键:①制备的淀粉糨糊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否则唾液中的淀粉酶会被高温破坏而失去活性②在取唾液前,必须漱净口。切忌从咽喉处吐取黏液,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睡液③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在37℃恒温的水浴中进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酶的催化,影响实验结果。④加碘液前,要先将试管冷却后再滴加碘液,温度过高会使碘液中的碘升华,影响实验效果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血液1.血量: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他体内的血量约为3.5~4.0升。这些血液一刻不停地循环,为人体细胞输送各种营养物质。2.血液的组成:向新鲜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上面淡黄色的液体是血浆。及中间的是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面暗红色物质就是红细胞3.制作血涂片,需要得到薄而均匀的血膜,图中正确的推法是__________,因为这样不会使______。4.血液的结构功能(1)血浆的功能:①运输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②血细胞的生存环境,血浆中各种成分的相对稳定是维持血细胞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③对调节体温也有重要作用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各种激素、多种脂类、氨基酸、酶、血浆蛋白、尿素尿酸等(2)血细胞的功能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起预防保护,免疫的作用。还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3)人体三种血细胞主要特征的比较:项目血细胞类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状两面凹的圆饼状圆球形不规则有无细胞核无有无大小、数量较大、最多比红细胞大、最少最小、较多功能输送氧气吞噬细菌,防御疾病加速凝血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其特点是在氧浓度高的地方易结合氧;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其功能:帮助红细胞运输氧,也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②白细胞:能保护身体免受病患,如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淋巴细胞还参与机体的抗传染功能有关;伤口处出现的脓液主要是死亡的白细胞与细菌③血小板:除了加快血液的凝固,能防止伤口大量出血以及防止细菌入侵。④人体内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担负着血细胞的再生任务。5.血液种类:动脉血:含氧气多,颜色呈鲜红色的血;静脉血:含二氧化碳多,颜色呈暗红色的血6.体内有细菌或异物侵入而引起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偏少可能引起贫血。二、血型和输血1.人的血型由遗传物质决定,一般来说,是终生不变的。2.最常见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的;3.输血原则:应输同型血,若无同型血,不得已要进行异型输血时,要交叉配血实验,主要考虑_供血者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是否发生凝集反应__血型间输血可按图中箭头所指方向进行,A型——含A凝集原、抗B凝集素B型——含B凝集原、抗A凝集素A型——含A凝集原、抗B凝集素B型——含B凝集原、抗A凝集素AB型——含A、B凝集原、无凝集素O型——无凝集原、含抗A、B凝集素4.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400mL是不会影响健康的。(二)血管和心脏1.人体内三种血管的主要区别:类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概念将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将血液从全身各部分收回到心脏的血管连通于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管壁的结构特点多分布在较深的位置;管壁厚,管腔小,有弹性,血流的速度快多分布在较浅的位置,体表也能看见,如“青筋”,管壁较薄,管腔大,弹性小,血流的速度慢、(四肢静脉内具有静脉瓣)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血流的速度快速(喷泉式射出)较慢(缓慢流出)血流的方向心脏→全身各处全身各处→心脏动脉端→静脉端图示2.人体出血的初步护理:动脉出血特点颜色鲜红,血液喷射而出。止血措施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一侧的血管,或用止血带、绷带压迫止血。静脉出血特点颜色暗红,血液缓慢流出。止血措施用手指压迫伤口远心端一侧的血管,或用止血带、绷带压迫止血。3.血压:【测量血压的部位:上臂肱动脉处。测量脉博的部位:腕部桡动脉处】概念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做血压。正常值正常成年人的血压为:12~18.7/8~12千帕。其中,12~18.7千帕为收缩压,8~12千帕为舒张压。低血压指收缩压持续低于12千帕,舒张压持续低于6.7千帕。高血压指血压持续高于18.7千帕,舒张压持续高于12千帕。4.心脏血液循环的概念:指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①心脏的位置: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心脏能自主地节律性收缩舒张,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力来源。围绕在心脏上的冠状动脉为心脏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一个人如果冠状动脉硬化,管腔变窄,就会导致冠心病。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的结构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左心室的壁最厚、心房的壁最薄。(这与心脏输送血液的远近有关)图示四个腔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通,内流动脉血。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通,内流动脉血。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通,内流静脉血。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通,内流静脉血瓣膜房室瓣开动脉瓣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情况血液在心脏中流动总是由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瓣膜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心房和动脉间的动脉瓣,只朝向动脉开,会防止血液倒流回心室内心房和心室间的房室瓣,只朝向心室开,会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内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简记:心脏有四腔四管两瓣膜,上房下室,室连动,房连静。温馨提示:在心脏四个腔中,腔壁最厚的是左心室。③心脏的工作示意图1.心脏的功能是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①左、右心房收缩,分别将血液压至左心室和右心室,②左、右心室收缩,分别将血液压至主动脉__和肺动脉③全心舒张,血液经静脉被吸进心房2.如图为人体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所需时间示意图。(空白的格子表示舒张,有斜纹的格子表示收缩,每一格表示0.1秒)①心动周期:心脏每舒张和收缩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脏每舒张和收缩一次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成年人心房收缩一次约0.1s,舒张一次约0.7s;心室收缩一次约0.3s,舒张一次约0.5s②心脏舒张时间比收缩时间长的意义:有利于血液流回心脏,也有利于心脏持久地工作(1)a表示一个心动周期,此人的心率为7.5次/分。(2)某运动员的心率为50次/分,则a应为1.2秒,其中心室舒张期为0.75秒。(3)此图可以说明心脏不停地跳动而不疲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体循环、肺循环1.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会经过心脏两次,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2.如图所示血液循环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②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2)血液循环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各个组织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运送到肾脏等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体循环: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养料,将代谢废物排出肺循环:肺部毛细血管和肺泡进行气体交换,使得血液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重要提示:①肺循环中肺动脉流静脉血,肺静脉流动脉血;体循环中体动脉流动脉血,体静脉流静脉血。②由于心室需用更大的力将血液输送出去,所以心室壁较心房壁厚,同时由于体循环路线较肺循环长得多,因此左心室的壁较右心室的壁厚。3.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能量的获得一、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1.呼吸运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2.呼吸作用:指在活细胞肉氧化分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人体每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大多数来源于糖类,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脂肪,极少数来源于蛋白质。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根据是否需要氧气,把细胞的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1.有氧呼吸:在氧气参与下,有机物分解较为彻底,并释放出较多能量的呼吸作用方式。高等植物和动物呼吸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三大供能物质在体内进行有氧呼吸时释放的能量及反应表达式等见下表:2.无氧呼吸(1)概念: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尚未彻底氧化的产物,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2)动物(包括人)的无氧呼吸:动物组织细胞在缺氧情况下,糖类会在相关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乳酸,并释放出少量能量。当大量的乳酸在肌肉组织里堆积时,就会有肌肉酸痛的感觉。葡糖糖酶乳酸+能量(少量)(3)高等植物的无氧呼吸:高等植物在缺氧(如水淹)情况下,也能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糖类被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少量能量。葡糖糖酶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4)微生物的无氧呼吸:有些微生物能长期进行无氧呼吸,比如乳酸菌,人们利用它来生产泡菜、酸奶等食品;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人们利用酵母菌的这一特点,分别用于制作面包和酿酒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葡萄酒的酿制过程:葡萄果汁+白糖+酵母菌,放入发酵罐,先通气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的能量,从而大量繁殖;然后使发酵罐密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从而获得葡萄糖。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4.无氧呼吸和发酵的比较呼吸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同点条件需要氧气和相应的酶不需要氧气,需要相应的酶产物二氧化碳、水动物及部分植物:乳酸多数植物: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大量少量(有机物反应不彻底)相同点实质为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发酵是仅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如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叫作乳酸发酵;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称为酒精发酵。二者不是同一概念5.无氧呼吸产物的判断(1)并不是所有植物的无氧呼吸都产生酒精,像马铃薯块基、甜菜的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2)如果有乳酸产生,那么一定没有二氧化碳生产;如果有酒精产生,那么一定有二氧化碳产生。(3)植物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大量积累对植物有毒害作用。三、多样的呼吸器官1.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大多数都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只靠体表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2.较高等无脊椎动物:已经出现了专门具有呼吸功能的器官。如对虾用鳃呼吸、蝗虫用气管呼吸。3.水生脊椎动物:鱼类在水中的用鳃进行呼吸的。鱼的鳃位于咽的两侧,鳃盖关闭时,水从张开的口流入咽,接着扣关闭,口腔收缩,压迫水流通过鳃并从立即张开的鳃盖后缘流出。虽然水中的氧气含量很低,但由于水流不断通过布满血管的鳃,鱼类还是能获得足够的氧气的。4.陆生脊椎动物:体内已经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肺。不过不同的陆生脊椎动物的肺的结构和复杂程度同。a.两栖动物:肺较简单,如青蛙的肺只是一层薄壁的囊,呼吸功能较差,还需要通过皮肤的辅助呼吸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b.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适应陆地生活的同时,肺的结构里出现了肺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由于鸟类飞行时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因此,鸟的肺结构十分致密,并与特殊的气囊相通。5.各种生物呼吸器官的情况总结如下:动物名称呼吸器官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草履虫表膜(细胞膜)(环节动物)蚯蚓湿润的体壁(节肢动物)蝗虫气管脊推动物(鱼纲)鱼类鳃(两栖纲)青蛙肺兼湿润的皮肤(爬行纲)蜥蜴肺(鸟纲)鸟类肺,气囊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哺乳纲)牛肺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一、营养物质的利用1.糖类的代谢①葡萄糖:吸收的葡萄糖,一部分直接被组织细胞利用供能;多余的部分在肝脏或肌肉等组织细胞中合成糖元或在人体内转变为脂肪,作为能源物质的储备。食物的消化吸收氧化分解供能肝糖元的分解――→血糖――→合成糖元(肝糖原和肌糖原)贮存脂肪、蛋白质的转化转变为脂肪贮存②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2.脂肪的代谢①脂肪:一部分被组织细胞利用,另一部分由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贮存起来。需要时可进行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细胞利用。食物的消化吸收合成脂肪,贮存能量血糖转化――→甘油和――→氧化分解供能体内脂肪分解脂肪酸转化为血糖(少量)②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3.蛋白质的代谢①蛋白质:消化为氨基酸后被小肠所吸收进入循环系统。一部分在各种组织细胞中又会重新合成人体所特有的蛋白质,另一些氧化分解供能,也可以合成糖类和脂肪。食物的消化吸收合成人体所特有的蛋白质――→氨基酸――→氧化分解供能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合成糖类和脂肪②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含氮废物(尿素、尿酸)4.体内的能量代谢人体内有机物的增减与能量的变化关系:获得的能量=消耗的能量+贮存的能量获得的能量>消耗的能量→有机物积累体重增加获得的能量<消耗的能量→有机物积累体重减轻二、排泄1.排泄的概念:人体通过某些器官,将体内所产生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营养物质被氧化后,放出能量,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废物,这些废物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等排除体外。这些废物必须及时排出,否则将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泌尿系统是排出废物的主要途径。2.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代谢废物指人体在代谢过程中,由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分等物质,叫做代谢废物。(或叫代谢终产物)排泄指排遗以气体形式指把消化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如:粪便)以气体形式排泄的途径以汗液形式少量水分和二氧化碳由“呼吸系统”排出以汗液形式以尿液形式部分水分、少量无机盐和尿素由“皮肤”排出以尿液形式大部分水分、无机盐和尿素由“泌尿系统”排出排泄的意义(1)将人体代谢废物排出体外。(2)调节人体内水分与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3)调节体温。三、泌尿系统1.如图为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请回答问题。(1)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①]肾脏,它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位于腰后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个,形像蚕豆[②]输尿管:运送尿液到膀胱的通道[③]膀胱:暂时贮存尿液(所以排尿是间歇性的)[④]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2)排尿的意义是:排出代谢废物;调节体内水盐的含量平衡;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3)图③中的尿经④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该生理过程属于反射类型中的非条件反射。2.肾的结构(1)如图所示,外层是皮质,内层是髓质,中央是一个空腔,叫肾盂,肾盂和输尿管相连。(2)肾单位――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而肾小体又可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3.尿液的形成过程⑴原尿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全部的尿素、尿酸,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被过滤到肾小囊。则原尿中含有尿素、无机盐、水、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血浆蛋白和血细胞在血管中)⑵尿液的形成(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又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终尿中有尿素、部分水和无机盐4.区分血浆、原尿、尿液的方法一看蛋白质区分血浆和原尿:有蛋白质的液体为血浆,无蛋白质的液体为原尿。二看葡萄糖区分原尿和尿液:有葡萄糖的液体是原尿,无葡萄糖的液体是尿液。比较血液、血浆、原尿、尿液各有什么?成份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水无机盐尿酸尿素血液√√√√√√√血浆×√√√√√√原尿××√√√√√尿液×××√√√√四、水盐平衡水盐平衡: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面,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肾脏对于体内的水盐平衡的调节有重要作用。但它又有一定限度,超过该限度,人体会因为积累过多盐分则加速残废。1.水的平衡:当体内水分过剩时,肾脏会产生很多的尿,将多余水分排出;相反,如果体内水分不足肾脏就只产生少量的尿。肾脏就是这样来平衡体内的水分的。体内水分过剩→肾脏→产生很多尿体内水分不足→肾脏→产生少量尿2.盐的平衡:如果我们喝水较多,又不增加盐分,肾脏会产生盐含量较低的尿。如果我们摄人的盐较多,又不多喝水,肾脏会产生盐含量较高的尿液,把多余的盐分排出。体液中盐含量高→肾脏→排出含盐多的尿体液中盐含量低→肾脏→排出含盐少的尿3.人体调节水盐平衡的途径:(1)排出。①呼吸:通过呼吸,排出体内少量水分。②流汗: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及无机盐、尿素等。③排尿、排便:排出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等。(2)摄入。通过饮水、进食摄入人体必需的水分和无机盐。另外,细胞的呼吸作用也会生成水分。4.动物排泄方式:⑴草履虫:借扩散作用;⑵蚯蚓:肾管排泄;⑶蝗虫、蜜蜂、苍蝇等:马氏排泄;⑷大部分动物:肾脏排泄。九年级下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第三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一、地球的演化1.地球早期的演化:46亿年前地球诞生时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地球温度的不断下降,地壳逐渐形成。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而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构成了非常稀薄的原始大气。随着温度的下降,凝结成水滴降到地表,汇流成海洋,地球进入了海洋时代。科学家推测,距今约38亿年前,在海洋中诞生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体。时间地形特征生物种类25亿~5.7亿年前的元古代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藻类5.7亿~2.5亿年前的古生代陆地大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2.5亿~0.65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0.65亿年前至今的新生代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人类二、生命的起源1.生命的起源:(1)由于原始生命的诞生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争论不休,提出各种假说来解释生命的诞生。(2)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现代科学家相信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3)1959年9月,人们在落到澳大利亚的一颗陨石中发现了多种氨基酸和有机物,由此,有人提出假说,原始生命物质也有可能来自外星球。化学起源说:生物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①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②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高分子——蛋白质和核酸;③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有界膜(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④多分子体系演变成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第四节生物的进化一、化石告诉我们什么1.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2.化石: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3.支持生物进化的其它证据: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4.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中→尸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将化石保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5.生物化石特点: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6.由化石分布特点可知生物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7.现代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方法引导:(1)单个化石只能推断出该生物存在的年代及当时的自然环境。只有把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发现生物演化的规律。(2)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以原始生命作为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因此,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规律总结:如果我们把地层比作一部记载地球演化的史册,那么化石就如同各地层中的特殊文字,记载着生物进化的历史。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有力证据。特别提醒:(1)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说明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2)通过对化石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并非在同一时间出现,而是有早有晚,它们有的一直繁衍下来,有的却灭绝了。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说明,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是经过漫长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二、进化论的演变1.神创论: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都是由神(上帝)创造的,物种是__不可变的__,生物和生物之间无任何亲缘关系。2.布丰的“直线进化理论”:生物是地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异。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物种可变的原因是生物的环境特别是气候和食物发生了改变3.拉马克的进化思想“用进废退”: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他认为生物变异是定向的。①“用进废退”:生物体器官经常使用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退化;②“获得性遗传”:生物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③“定向变异”:生物的变异一定是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改变的。4.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起源于同一个祖先,生物的进化是缓慢的,生物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自然选择是物种进化的原因。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他的进化思想是:“自然选择”。他认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最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①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核心内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③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④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基本条件)、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手段、途径)、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为选择提供了材料)、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⑤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缓慢的,生物进化有过渡类型,证据:始祖鸟化石和中华龙鸟化石(爬行类与鸟类的过渡类型)★要点提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拓展:1.生存斗争(1)概念;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之间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之间的斗争,赖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2)原因:①生物的过度繁殖。②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如食物和空间)有一定的限度。(3)结果:大量生物个体死亡,少量生物个体生存。2.遗传和变异(1)具有普遍性(2)变异有的对生物生存有利,有的则不利,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但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即其性状适应环境的),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并留下后代。(3)有利变异可以传给下一代。3.适者生存(1)概念;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2)举例:①同一环境下的植物,长得快的会比长得慢的占有广大的地盘,因此发育就好、开花结实就多②跑得快的动物比跑得慢的更易得到食物并逃避敌害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自然选择的结果——使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适应性。三种学说的异同点学说祖先进化原因核心思想布丰进化学说相同环境的改变(气候)物种可变拉马克学说不同用进废退物种可变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进化论相同自然选择物种可变(过度繁殖.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生存斗争)第五节遗传与进化一、遗传和变异现象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的现象。变异:不同生物个体在性状表现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物的子代只是与亲代相似,绝不会与亲代相同。这种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做变异。举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2.遗传物质①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共同提出。脱氧核糖、碱基、磷酸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②DNA: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大分子,由两条螺旋状的长链组成③基因: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基因决定遗传性状。蛋白质表现性状。一个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易错提示:①通常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而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②生物个体能通过精子或卵子将自身的部分基因传递给子代,子代具备了父母双亲的基因,所以表现出与双亲相似的性状。生物体内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基因的变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二、进化理论的发展1.达尔文是从个体水平来解释生物进化的,而现代进化理论则从群体基因频率变化的角度来解释物种的进化过程。2.通过定量的科学实验表明,生物群体中不同的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机会是有差异的,这说明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发生着“自然选择”。三、育种和优生杂交优势:杂交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如骡。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等。遗传病与优生。遗传病:由于人体遗传物质(基因、DNA、染色体)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例如白化病患者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先天愚型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色盲、血友病)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新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认为: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自然选择。如含有体格强壮、反应敏捷的基因的动物往往能在择偶竞争中获胜,因此这些基因遗传给子代的机会较大,相反,含有某些遗传病基因的动物往往得不到配偶或过早死亡使这些不利基因传给子代的机会减小。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生物的环境:包括生物周围的各种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1)阳光、温度、空气、水、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举例:A.阳光能影响植物的开花期,长日照植物如牡丹夏季开花.短日照植物如菊花在秋季开花B.阳光还会影响动物的发育,如蚜虫的发育(2)生物因素: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既有同种的,也有不同种的。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①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助(蚂蚁、蜜蜂)的现象,也存在着斗争(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的现象。――种内互助,种内斗争②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互惠:彼此有利,分开后能独立生活,也叫种间协作如:花与蝴蝶共生: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白蚁和鞭毛虫竞争:彼此互相抑制,也叫种间竞争如:水稻与杂草捕食:一方杀死或吃掉另一方如:鸟吃虫寄生:一方有利,另一方有害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偏利、偏害:对一方有利或有害,另一方则没有影响注意:生物都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等的因素叫做环境因素。如田中的水稻,既受非生物因素(如土壤等)的影响,又受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其他生物(如害虫、蛙等)的影响。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和生活方式。A从形态结构上适应:沙漠中生活着的仙人掌具有肉质的茎,刺状的叶。B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生物适应环境的特例:生物适应栖息环境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1)保护色特色: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作用:有利于御敌和捕食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如鲜艳的色彩和斑纹(2)警戒色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识别作用:示警,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的状态(3)拟态特点: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环境中的某个参照物相似作用:迷惑天敌,有利于御敌和捕食C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以便觅食和躲避敌害。2.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在草原上,草本植物的多少会对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反之亦然。这就说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互为环境条件的。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对环境中其他多种生物产生影响。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不断的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因此,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无机环境也会有影响。举例: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同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3.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易错提示:(1)光不仅影响植物生存,还影响植物的分布。如松、柳、槐、玉米等能在强光下生长,人参、三七等则需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良好。光对动物也有明显的影响。如光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2)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影响生物体的结构、发育和习性特点。(3)一个区域中的生物间有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生物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A营养关系:食物;B栖息关系:一种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另一种生物居住条件发生改变(如寄生);C分布关系:一种生物参与另一种生物的分布(动物帮助植物散布种子)。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荒漠中骆驼刺根系极发达,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保护色,雷鸟换毛,仙人掌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改变环境的例子: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气含氧量提高;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湿度生物依赖环境的例子: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蟋蟀生活在草丛中,蚂蚁生活在蚁巢中环境影响生物的例子: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种群一、种群1.物种:由一群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的个体组成。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特点:①一定空间(一个区域):小则如田地、池塘,大则如草原、海洋;所生活的区域可小可大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有大小、年龄、雌雄,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物种,能相互交配繁育后代。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方法引导:(1)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小单位,品种不是生物分类单位,同一种生物可以有多个品种。同一种群内的生物个体,虽然有年龄、性别、形态及品种上的差异,但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物种”。(2)生物种群具备三个“一”,即一定区域,一个物种,一群个体。如果缺少或不符合上述三个要点中的任意一点,就不能叫种群。二、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1.种群密度: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公式:种群密度=eq\f(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注意:不同于种群的大小(是指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多少)特点:(1)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差异例:在我国某地的野驴,每100km2还不足两头,在相同的面积内,灰仓鼠则有数十万只。(2)同一物种种群密度不同环境条件下有差异例: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在秋末天气较冷时则降低。(3)同一物种在不同的地区,种群密度往往是不同的。2.年龄结构:常用“人口金字塔”来表示。分为三种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1)增长型种群的特点是种群中幼年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基部宽阔,顶端狭窄,也充分证实了上述特征。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一个迅速增长的种群。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2)稳定型种群的特点是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比例适中,锥体从基部到顶端的宽度是基本相当的,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大体相等,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将保持相对的稳定。(3)衰退型种群的特点是种群中幼年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老年的个体较多,锥体的基部较狭窄而顶端较宽,反映出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一个趋向于衰退灭绝的种群,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3.性别结构:衡量人口性别结构的最常用的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公式:性别比=eq\f(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猩猩、黑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蚂蚁等。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eq\f(新出生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死亡率=eq\f(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的重要因素。5.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小和种群密度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特别提醒:(1)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2)如果破坏某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或雄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导致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也将逐渐减小。(3)①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些个体,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②种群密度变动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这两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凡是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③种群的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在种群中,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也基本保持不变。生物群落一、群落的物种组成1.生物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简称群落要点: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③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种群和群落的区别与联系(1)种群与群落的区别: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而群落则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即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是各个生物种群的有机集合体,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2)种群与群落的联系: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在提到种群时,一定要注意“一定空间和时间”“同种生物”等内容,提到群落时,一定要考虑“一定区域”“各种生物即所有种群”“直接或间接关系”等字眼。3.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植物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我们把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类型:农田中的生物群落、热带雨林生物群落、沙漠生物群落、淡水生物群落、地中海生物群落山脉生物群落、苔原群落二、群落的结构1.植被: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被;把被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2.群落结构: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1)垂直结构:生活在同一森林里的各种植物种群,常具有极不相同的__外形__,有的长得高些,有的长得矮些;有的挺拔粗壮,有些则纤细矮小。这样就出现了植物群落的__层次性__或__垂直__结构。森林群落:☆乔木层:一般指5米以上的乔木区,这一层动物种类丰富,有各种昆虫、鸟类。☆灌木层:一般指1-5米高的灌木丛区,动物有树栖兽类以及各种鸟类。☆草本层:指地面上1米以下的草本植物区,在这一层中,昆虫、蜘蛛、蛇及各种小型鸟和兽类较多。☆苔藓地衣层:贴着地面生长的苔藓、地衣和真菌等。☆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也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池塘群落:动物在群落中也存在类似的分层现象,淡水养鱼中四大家鱼的混合饲养,就是根据群落垂直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空间和条件来获得高产的。(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温度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于是群落就由各种不同的“小群落”镶嵌分布在地面上,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群落内环境因素的差异造成的。例如,在森林中,在森林树冠下或因地面起伏不同的原因;光线较暗,分布着不同的阴生植物种群,而在树冠下的间隙或其他光照较充(3)时间结构:群落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内其组成和外貌会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结构。特别提醒: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区域内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1)为什么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①生物圈定义: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生物圈。②生物圈范围:大气圈底部:地面以上10千米;岩石圈表面:地面以下2~3千米;水圈大部:水面以下12千米(2)理解生态系统①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②非生物因素是指生物存在的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③群落有地域性的,群落的划分是人们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以及观察和研究的需要来确定的,生态系统也按照这两个原则划分。④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片湖泊、一条河流、甚至一个村庄或城镇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小的生态系统也可以联合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可以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类型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1)水域生态系统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2)陆地生态系统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3)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有高大的乔木、许多灌木和苔藓等,还有各种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许多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还有各种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土壤及气候因素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4)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以草本植物为主,有少量的灌木和罕见的乔木,羚羊,跳鼠、狐等善于奔跑的动物,水生动物和两栖动物很少。作用:畜牧业基地,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作用。(5)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植物主要是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动物中个体最大的蓝鲸。海洋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和盐度。淡水生态系统: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6)湿地生态系统: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典型的有沼泽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7)其他生态系统①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②人工生态系统,人起主导作用。是人工建立起来的,一定程度上受人控制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群落结构单一。二、生态系统的成分方法引导:(1)生态系统强调生物与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这一点与种群和群落有较大的区别,种群和群落都是指一定环境中的生物。种群中只有一种生物,群落包括所有生物,生态系统包括所有非生物和生物。(2)在生态系统中要使物质循环起来,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二、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网:把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的形式。方法引导:(1)写食物链时,一定要注意起点是绿色植物,终点为最高级消费者,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以食物关系为基础的,因此它们成为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能量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_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其他生物则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经绿色植物转化后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能量的输入形式:太阳能能量的传递途径:食物链能量的散失形式:呼吸热能注意: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20%的能量。(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由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以碳为例,说说化学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如何循环流动的。(1)碳循环的形式:CO2(1)碳循环的形式:CO2(2)碳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③化工燃料的燃烧氮是怎样循环的1.图中固氮途径有:雷电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2.上图说明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是可以循环。1.图中固氮途径有:雷电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2.上图说明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是可以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承,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特别提醒:(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大多数食物链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5个。(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它们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说明:①它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而非一种状态。②结构上相对稳定:物种种类相对稳定;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有典型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③功能上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稳定。④自我调节的结果,主要依靠种内斗争和种间关系。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一般的,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负相关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稳定能力。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④自我调节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特征;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渠道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二、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为了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易错提示:在一定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称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也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九年级下册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健康1.健康的含义:是指人的__生理__、心理和__社会适应__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2.影响健康的因素:是许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机能的失常都会导致疾病,它可能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也可能由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空气污染、食物和化学药品中毒、遗传、受伤和发育不良等引起。3.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易错点拨:社会适应健康,又称社会关系健康。包括:(1)与家庭、亲属的关系;(2)工作、学习中与同事的关系;(3)与亲密的朋友和熟人的关系;(4)社团活动如参加俱乐部、协会等组织;(5)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温馨提示:(1)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衡量自我健康的十个具体标准: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②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⑥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⑨头发光洁,无头屑;⑩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2)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疾病,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3)①亚健康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乏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心烦、出汗等。②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会出现活力和适应能力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③治疗亚健康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学习正确的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体检。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探究点一来自细菌和病毒的威胁1.来自细菌的威胁(1)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是利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生物。细菌①能侵入体细胞;(如扁桃体炎就是由于链球菌“侵略”喉部的细胞引起的)②还有一些细菌虽不侵入细胞内,但会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如当引起破伤风的细菌进入伤口后,能产生一种破坏神经系统的毒素。)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有细菌性痢疾、肺结核、破伤风、霍乱、淋病等。(2)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产生的,能抑制并最终消灭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可用链霉素治疗;许多细菌引起的炎症可用青霉素治疗。抗生素杀菌的原理:使细菌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细胞破裂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毒副作用、过敏反应、二重感染、抗药性重要提示:A.细菌并非都是对人类有害的,也有对人类有益的,如乳酸菌,人们利用它制造酸奶,泡菜等。B.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疾病致病细菌主要感染途径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粪—口传播肺结核结核杆菌飞沫传播破伤风破伤风杆菌接触(伤口)传播霍乱霍乱弧菌水、食物、苍蝇传播淋病淋病双球菌性接触常见的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各异.寄生虫病:例如蛔虫病、钩虫病、猪肉绦虫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3)下图是青霉素作用的实验。把几滴土壤细菌培养液加在培养皿中含营养物质的琼脂上,涂抹均匀,把一些小圆纸片浸在不同浓度的青霉素中,另外2片浸在蒸馏水中作为对照,然后放在琼脂表面,如上图所示。把培养皿放在30~32℃的恒温箱内24小时。此实验的结果是什么?出现这种实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周围的清晰区无细菌,清晰区面积与青霉素浓度成正比。出现以上实验结果的原因是: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浓度越高效果越好。2.来自病毒的威胁1.病毒:是比细菌还小的一类生物,它们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形态多样(球形、杆形和蝌蚪形);不能独立生活(营寄生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并在寄主细胞内迅速繁殖,使寄主细胞破裂,同时释放出新病毒,以同样的方式感染和破坏其他细胞。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腮腺炎、生殖器疱疹和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等3.感冒:习惯上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易错提示:由于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体,它没有细胞结构,故单个病毒个体不能称作“单细胞”。而细菌在结构上最显著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探究点二传染病1.传染病的定义: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_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2.传染病的特点:A传染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经过一定的途径,从病人或其他动物或带有病原体的物体传给健康人,所以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B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在适宜条件下可广泛传播,使一定地域内同时出现较多的病人,所以传染病具有流行性。C免疫性:人体在患过某种传染病痊愈后,常会对该病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所以传染病具有免疫性。3.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的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个环节。当传染病流行时,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可终止。A.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B.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C.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病的人群。4.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1)控制传染源。由于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已达到最强程度.因此,a对患有传染病的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以防止传染病蔓延。b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2)切断传播途径。依据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最常见的是消毒。通过昆虫媒介传播的疾病,可根据不同媒介昆虫的生活习性采取不同的杀虫法,消灭媒介昆虫等;呼吸道传染病则可以通过空气消毒、戴口罩、通风等措施进行预防。(3)保护易感人群。人们进行的预防接种,就很好地起到了保护易感者的作用.易感者也应注意不要与患病的人或动物接触;平时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的能力.5.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种类常见的传染病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消化道传染病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蛔虫病、蛲虫病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血液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乙型肝炎、艾滋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打针、输血、伤口的感染传播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狂犬病、破伤风、沙眼、疥疮和癣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性传播疾病梅毒、淋病、艾滋病、软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方法引导: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疾病是否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是否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易错提示:(1)流感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传播。(2)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引发传染病的生物,主要有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身体的防卫探究点一对微生物的抵抗1.保护人体的结构种类: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抗感染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特点:先天性、非专一性。(2特异性免疫: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免疫作用。特点:后天性和专一性。组成:淋巴细胞和淋巴器官。2.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溶菌酶、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他们能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来清除病原体。第一、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对多种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具有专一性特点。3.特异性免疫:①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来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②细胞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