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10《劝学》课时1导学案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六单元10《劝学》课时1导学案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六单元10《劝学》课时1导学案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六单元10《劝学》课时1导学案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六单元10《劝学》课时1导学案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劝学》课时1(二)(1分钟)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1分钟)唐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习?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6分钟)1.作者信息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2.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3.了解常识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30分钟)1.诵读第2段,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该段。明确: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第2段里有三层比喻,同学们看出来了吗?首先我们看到“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里是用青与冰作比喻,事物经过变化,可以提高;那么,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提高。请同学们找出理解下来的两层比喻,并说说本义与比喻义。明确:第二层:用木直为轮作比喻。本义: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比喻义: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的。第三层:用木与金作比喻。本义:事物经过考验,可以完善。比喻义:君子经过学习,可以智慧明达,行无过失。3.诵读第3段,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该段。明确: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4.找出第3段中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说说它的作用。明确:这句话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对该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5.思考第3段的论证过程。明确:第3段论证的是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分三层展开论述:①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时学习比思考更重要;②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③得出“君子善假于物”的结论。(1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围绕“学不可以已”,在第2段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君子经过学习,可以智慧明达,行无过失;在第3段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的是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4分钟)1.对下列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于”相当于“从”,后“于”相当于“比”。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在”。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不能像其他代词那样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能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答案】B【解析】善假于物也,整个句子是一个判断句。“假于物”是介宾结构后置,即“于物假”,“向外物借助”的意思。于: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2.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A.《劝学》的“劝”是“劝告”的意思。B.《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在本课中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C.白居易《忆江南》有“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D.“木直中绳,以为轮。”在文中“煣”是被动用法。【答案】C【解析】A“劝学”是鼓励学习的意思。B课文节选部分没有荀子“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相关的表述。D“”,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是使动用法,不是被动用法。3.《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中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者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二者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