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对合并绩效的影响摘要对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个世界性、历史性的难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合并事件加剧了当代会计的前进步伐。不断显现出来的合并问题,给各国学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挑战。当前,关于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方法,主要分为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由于这两种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是基于不同的理论,因此在合并事件发生后,会发生报告期信息披露的差异,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分析了企业合并的相关理论基础,最后是实证分析,是本文的重点,对两种会计合并方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关键词:合并;会计方法选择;合并绩效;
THEACCOUNTINGMETHODOFBUSINESSCOMBINATIONSELECTIONEFFECTONMERGERPERFORMANCEAbstractOntheaccountingtreatmentmethodandselectionhasbeenaworldwide,thehistoricalproblems,moreandmoreenterprisesmergereventincreasesthepaceofcontemporaryaccounting.Andproblemscontinuetoappear,putforwardnewtopicsandchallengestoresearchersaroundtheworld.Atpresent,methodofbusinesscombinationaccounting,mainlyconsistsofbindingmethodandthepurchasemethodasequity,becausethesetwokindsofmethodstodealwiththeaccountingisbasedondifferenttheories,sothemergeraftertheeventwilloccurduringthereportingperiod,thedifferencesofinformationdisclosure,withvaryingdegreesofimpacttotheenterprisemanagement.Firstly,the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ofthisstudyandrelatedresearchathomeandabroadarereviewed,andthenanalyzestherelatedtheoryofenterprisemerger,thelastisempiricalanalysis,isthefocusofthispaper,theinfluenceoftwokindsofmergeraccountingmethodsofenterpriseperformanceisdiscussedindetail.
Keywords:merge;choiceofaccountingmethod;mergerperformance
目录
TOC\o"1-3"\h\u163511绪论 191.1研究背景 9129786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761.3国内外研究综述 2193962合并会计相关理论基础 412.1企业合并的定义 4150192.2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499522.3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历史演进 5262943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合并绩效影响的研究设计 6164473.1研究对象 6136183.2数据来源
6111703.3评价指标的选择 7314053.4主成分分析法 1081703.5实证分析过程 1115563结论 3513645参考文献 361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合并行为日益频繁,合并方式日益多变,面对复杂多变的合并行为,对于合并准则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作为规范合并行为标准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历年来都是研究热点所在。在IASB和FASB相继取消权益结合法,对企业合并行为统一采用购买法处理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企业合并准则区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提出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二元制处理结构。为何中国与国际在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上存在差异?为何中国要争取权益结合法在实务应用中的保留?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合并行为表现出市场化、国际化趋势,若不谨慎采用这种二元制处理结构会导致财务报表丧失公允性、可比性;另外,二元制的处理结构在实务中也是存在弊端的,例如:上市公司能够利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粉饰报表、进行盈余管理等。因此,无论是从实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角度、还是从实务处理角度出发,中国企业合并行为必须谨慎选择购买法或者权益结合法,严格规范权益结合法的应用环境。本文是在合并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的,研究权益结合法存在于中国的必然性,从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出发,探讨权益结合法的优势及企业青睐所在,为中国合并准则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2研究目的和意义对于同一经济事物的不同处理方法的选择都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也不例外。的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中国现行最权威的会计准则,为规范合并会计处理提供了标准,但这种对于企业合并的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为操纵企业绩效提供了空间,扭曲企业绩效自然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影响投资者的判断。正因为如此,本文研究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与企业绩效也是有现实意义的。既然中国在国际会计准则日益趋同的情况下,依然为权益结合法在实务中的继续留用争取了一席之地,那么中国企业发生合并行为时,如何界定权益结合法的应用范围,如何规范运用权益结合法,便成为中国会计界研究的重点。文章以此为背景,从上市公司企业合并绩效角度阐述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以不同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经过对不同企业合并处理方法下纳税情况的研究以及对财务指标表现出的不同表象的研究,试图探究企业在合并时偏向采用的处理方法与企业合并后绩效的影响关系。进一步探讨中国企业合并准则的发展趋势,为评价及发展企业合并准则做出贡献。1.2.1研究的目的本文试图从不同的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本身的差异出发,并结合中国上市公司合并的会计处理现状,分析二者的特点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和会计后果,对中国企业合并准则、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经过研究和分析力求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目的:(1)分析企业合并的种类及动因,以探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之间的差异作为理论基础,为建立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后果和经济后果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2)构建并检验适用于中国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合并绩效影响的关系模型。(3)验证两种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合并绩效的影响,分析权益结合法在中国上市公司合并中受到偏好的原因。1.2.2研究的意义经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评价不同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合并绩效的影响,在本文的研究中,将研究样本分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类,采用主成分分析对两类样本的财务指标进行综合打分,得出二者合并前一年,合并当年,合并后一年的综合绩效得分,以此来分析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在中国企业合并中产生的经济后果。此合并绩效模型对中国建立合并绩效评价体系有着重要意义:(1)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推动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与上市公司合并绩效评价问题研究的深入,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2)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股份制逐渐成为组建企业集团的主要企业经济体制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了促使中国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企业合并对于中国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中国企业在国内、国际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从投资者角度,增强对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理解,借鉴本文内容,提高资本使用效率。1.3国内外研究综述1.3.1国外研究综述随着会计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合并会计方法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国外,合并会计两种方法的正式出现是在1950年的《会计研究公告第40号(ARBNo.40)中,其中使用了四条的标准来界定权益结合法的合并业务的使用范围,此时,权益结合法被正式纳入到了会计合并的处理方法当中,在其实务中得以运用与发展。可是伴随着权益结合法的使用条件的限制以及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发了国外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的热议。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中权益结合法的理论基础的讨论问题成为了研究学者们的重要的课题。(1)权益结合法不存在合理的理论基础在国外大量的文献中,会计学者们对于权益结合法是否具有理论基础问题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指出该方法不存在合理的理论基础的会计专家们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在1968年,会计学科的研究者Catlett与Olson认为,若合并交易的最终结果仅仅是一个企业存续的形式,那么在合并过程中,运用的任意支付对价的方式,如:发行股票、现金、其它资产等,也将该合并交易看作是购买交易,即使该合并交易被支付形式的多样所影响,那也不能改变其经济实质,因此,对于会计处理中所使用两种方法的逻辑基础存在的可能性是没有⑴。在1963年,国外学者Wyatt认为,将权益结合法运用到彼此独立或独立多方企业之间的合并交易上,该合并交易的方式是资产以及权益交换,那么在此方法下发生的合并交易的持续经营基础是不存在的。同时,由于在合并交易过程中管理层是直接的参与者,而企业真正的股东并未直接参与其中,以及该类合并的频频发生,终将导致企业股东在合并交易前与合并交易后的发生变动,这不符对合权益结合法的概念的定义。(2)权益结合法存在合理的理论基础在国外大量的文献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指出该方法存在合理的理论基础的会计专家们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在1963年,外国的学者Holsen对在两种方法下的合并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定义,认为人们对合并的定义的理解只是片面的,而不是真是实质上的合并。指出在权益结合法下,对合并后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的是股东团体,而并非是单独的某个公司,这完全符合了会计中持续经营的假设。1.3.2国内研究综述随着国内企业并购业务的盛行,国内会计界的学者开始了对合并方法问题的深入研究,可是由于中国没有国际上的其它国家研究的早,因此国际上对合并方法的处理原则成为了我们借鉴的主要依据。国内学者在参考国际研究内容的同时也结合国内自身的国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为国内创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服务。国内学者从90年代幵始至今讨论的主要问题在于:一个是合并会计准则实施中合并会计方法是否存在合理的理论基础;一个是合并会计准则实施中合并会计方法是否具有经济后果。姻着国内合并业务的风起云涌,合并处理方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合并业务的处理方法也成为了众多学者争先恐后的研究对象,国内显现出了一种百家争鸣的景象。国际上因权益结合法的频繁滥用,产生无效的会计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取消合并中的权益结合法的使用,可是中国是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结合现有的经济环境与考虑到合并主体的特征采用两种方法并存的处理结构,这是国内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与焦点。在国内大量的文献中,会计学者们对于权益结合法是否具有经济基础问题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在这其中具最有代表性的,认为该方法存在合理的经济基础的会计专家们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陈信元、董华()以清华同方与鲁颖电子的合并案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该合并的案例是中国第一次以换股合并形式完成的。案例说明了权益结合法在中国是具有运用空间的,也阐述了权益结合法就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杨有红()以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向比较的研究方式,分析了两种方法的使用范围与操作难易程度。提出了虽然前者的适用范围较广,可是后者也有其自己的运用范围,只要在范围之内为防止滥用而附加一些限制条件,就会在实务操作中得心应手。池巧珠、陈斌()经过理论分析阐述了权益结合法的存在是考虑国情情况下的必然选择,两种方法的并存具有其合理性。邱玉莲与吴昊()从权益结合法存在的原因的角度,分析该方法在中国得以继续使用的真正原因,提出了在使用该方法下所能够提供的跨级信息的可靠性强,该方法的使用更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成长。且国内存在大量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该方法具有其使用的大量空间。简捷()从合并的定义角度出发,指出合并是企业做大的重要手段,而在合并过程中使用的了两种基本合并方法: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对企业合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还论述了国内保留权益结合法的重要意义。汪俊秀()经过对国际准则与中国准则中对合并方法处理的不同规定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国内准则的制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现实选择,虽然权益结合法在使用中会带来许多诸多的问题,比如:在企业合并后,企业之间的信息没有相互的可比性及准则实施中还会带来利润的不真实,可是若加以限制就会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因此并存的”二元制”格局是实施中合并准则的必然选择,也对准则的制定起到了完善的作用。2合并会计相关理论基础2.1企业合并的定义经济生活中,人们一般将企业合并分为狭义企业合并与广义企业合并,狭义企业合并就是法人之间的吸收或者新设合并。。广义合并是指将彼此独立的多个企业个体的联合,或者是一个企业以现金、股票、债券或其混合方式购得权益性证券、净资产,或签署相关协议对一个或几个企业的整体或部分进行的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法律行为。对于不同国家关于会计准则的规定,其企业合并的定义尚未统一。其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一企业合并》(FRS3)将企业合并定义为:是经过一个企业获得对另一个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活动的控制权,而将各单独的企业合并成一个经济实体[3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号一企业合并》(SFAS141)将企业合并定义为:是一个实体收购组成企业的净资产,或收购一个或者多个实体的并对该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控制中国财政部于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简称CAS20)对企业合并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关信息披露做出了明确规定,其将企业合并定义为: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此概念是论文中所运用的概念。2.2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财政部在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充分考虑中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际情况制定了新会计准则。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 企业合并》定义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按照企业经济实质能够分为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企业在合并交易完成后,需根据合并准则的规定进行合并报表的编制,而在编制时要考虑企业合并经济活动的性质,按照合并种类的划分进行对号入座,若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就要釆用权益结合法;若为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就要采用购买法。中国对于不同方法下的会计处理有着不一样的规定,进而随之生成的报表信息也就有所不同,那么基于合并报表产生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等信息将会受到其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企业财务状况影响分析,人们常见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来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主要是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关于资金的运用具体情况、筹集等多方位角度来加以分析。而对于企业的经营成果影响分析,人们常见收入、费用以及利润三个会计要素来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因此从实物量与价值量的综合角度来加以分析。购买法下进行的合并业务是人们心目中公平、公正交易的代表,讨价还价的交易方式是一种企业间向往的发展模式,作为产权的经济交易行为,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购买法下,对于财务状况影响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各项数据,其以公允价值入账是此方法的主要特点,存在公允市场的资产,其价值具有公允性;不存在公允市场的资产,其价值评价缺少相关的参考数据,导致评估价值不准确[55]。其次,在正常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估计的市场价值、评估机构评估的公允价值一般比其账面价值大,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购买法确认被购买方的总资产价值失准。再加上确认的商誉,导致总资产和股东权益都居高不下。购买法下,对于经营成果影响主要体现在利润表中各项数据,由于一般情况下,合并资产的价值在合并业务完成后,都将会以计提折旧、分摊等形式结转,随之产生的成本费用会弱化企业利润[51]。同时也减少了所得税的支出。权益结合法因其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交易的繁多而得倒了最普遍的运用,能够产生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合并准则中也对此方法的使用附属了很多的限制条件下,对于权益结合法财务状况影响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各项数据,其以账面价值入账是此方法的主要特点。由于合并收益的计算是包括被合并方整整一个合并当期收益。因此,该方法下的当期损益高。权益结合法下,对于经营成果影响主要体现在利润表中各项数据,由于贱面价值往往小于公允价格,而未来期间又存在着升值的空间,无论企业对该资产进行如何的处理,即售出或自用,都将是增加利润的主要手段。在合并利润表中包含了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留存收益,其产生的合并后利润大,进而随之缴纳的所得税也较高。2.3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历史演进一、1950年之前——权益结合法的出现
权益结合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对”已赚得盈余”的会计处理,当时会计职业界的一个基本准则是,新公司在开业之初不应存在留存收益,留存收益只来源于公司成立之后经营活动所带来盈利。然而在20年代,美国出现了只涉及公司形式变化,不产生实质改动(如:B公司与C公司同为A公司的子公司,将合并成为新的D公司,或是采用吸收合并的方式存续B或C公司)的企业合并类型。这种情况下将参与合并公司的留存收益带入新的公司看来是合乎逻辑的。与留存收益的会计处理相一致,新成立的企业资产也应按合并前公司账面上的价值进行确认。同时考虑到参与合并的公司不存在公平交易过程,难以证明新企业资产价值发生增值;而且只是公司形式发生变化,其经营活动、股东权益并未发生变化。既然是
原有经营活动的继续,根据持续经营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就不必产生新的会计量基础,应按照被合并公司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合并。经过权益结合法会计处理——将两个公司的资产、负债以及权益按账面价值加总——账面上体现了”各参与合并的公司仿佛在合并前就是一体经营的会计实体”。到了30年代,当企业合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时,新会计实体经营之初即可带有留存收益,并以合并前的账面价值作为新公司资产的会计计价基础在实务中逐渐确立。权益结合法在盛行于各种合并会计处理的同时,潜藏着的一些缺陷也日渐显现。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建议取消权益结合法。它认为:”这样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不但仅有问题,而且,就其实质上忽视经过两家公司的合并的这种重大的市场交易产生的新交换价值而言,还不能说它对投资决策是相关的。”
虽然在这一时期,权益结合法的应用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人们对权益结合法的担忧与批评,不但加速了对权益结合法的使用限制,也为购买法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权益结合法的势微和购买法的崛起20世纪60年代后期,权益结合法滥用的状况非常严重。据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一项分析调查,在1968年11月1日至1969年10月31日的一年中,有1087家公司发生并购,其中准备采用和决定采用权益结合法的占全部公司数量的82.29%。为了适用权益结合法,许多公司采取了很多的办法。譬如,先用现金购回自己的股票作为库存股份,然后再用来交换对方的股份;对按较低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交换股份的被并企业股东,再以增发股份或其它方式给予补偿。权益结合法的滥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合并的发展,而其对经营业绩的粉饰则招致了广泛的批评。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之争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扩大了。1970年8月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出了条件更为严格的公告APBNO.16,提出只有全部满足12项条件,才能够运用权益结合法,并指出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不可相互替代。然而,虽然在文字上规定的十分严格,但也并非毫无弹性。实践中,企业管理层在了解权益结合法对其有利影响的情况下必定积极筹划使企业合并符合上述标准。因此,实际施行的效果表明,在美国的会计实务中权益结合法的灵活性空间依然很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合并发展迅猛,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据《Economists》报道,仅从1990—1996年,美国企业合并的总价值就增长了5倍,高达6500亿美元。然而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同时存在成了管理部门最为棘手的问题。SEC的工作人员估计一半工作时间和精力是用来处理与企业合并有关的问题,仅仅是为了判断特定企业合并时符合使用权益结合法的标准,这就耗费了大量的审查资源;会计师和律师们也抱怨说,她们必须花费50%的时间以圆满解决那些希望避免商誉和想知道如何满足权益结合法条件的委托人,因为委托人非常关心甚至不惜任何代价来避免商誉。这种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的现实促使美国准则制定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不得不重新考虑企业合并的会计问题。FASB已经意识到企业利用权益结合法操纵利润的问题,同时迫于会计国际化趋势的压力,于1999年4月21日一致投票表决取消权益结合法,并在第141号财务会计准则《企业合并》中明确规定,从6月30日开始,美国所有的企业合并一律采用购买法,这意味着颇受非议的权益结合法结束了其长达半个世纪的生命。3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合并绩效影响的研究设计3.1研究对象本文研究的是06年会计准则中关于企业合并的两种处理方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故本文选择新准则实施后发生合并的企业的数据。出于中国国情及会计准则颁布后效力考虑,本文选择准则颁布后两年的时间,即08年发生合并的案例,收集其合并前、后各一年的数据,分别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各自研究。根据实证研究分析结果,采取归纳的方法得出不同行业上市公司中不同的合并处理方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3.2数据来源
(1)测试期间为-年度,若期间内财务数据不完整,不予采用;(2)企业合并行为已经完成,若仅为对外宣告或仅仅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过而未予以实施的,排除在外;(3)合并交易是研究对象亲自参与的行为,排除子公司间合并或者重要关联公司间合并的案例;(4)若08年度中发生多次合并行为,选择合并金额较大的为有效合并。(5)中途以及至今没有退市。数据来源(1)巨潮资讯网;(2)锐思数据库;(3)国泰安数据库。由此本文选择46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其中同一控制22家、非同一控制24家。样本数据期间为-。公司名称、股票代码、合并类型及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等详见附录。3.3评价指标的选择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一般从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成长能力四方面着手,但这四个方面只综合反映了企业资产经营状况,并未直接反映资本增值性以及优化、收益性。企业存在于社会中,它是多方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因此评价企业绩效要从所有者、经营者以及监管者三方面考虑。首先,股东作为企业资本的投入者,其关注的是资本增值情况。换言之,也就是股东心目中期待的回报率是否达到,股东投资于该企业是否使其资本有所增长,是否得到令其满意的收益;其次,经营者作为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者,她们应全方面、多角度关注企业绩效情况,另外经营者受雇于股东,在其使企业绩效最优、保证股东利益的同时,她们也应兼顾自身利益、维护员工权益,因此在资本经营业绩评价中应加入”员工满意度”指标;最后,企业的外部监管者同样也应纳入绩效评价体系,此时应引入税务指标,考核企业回报社会的情况。综上所述,为了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企业合并后绩效问题,考虑中国现今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绩效评价要素,建立评价体系如图:资本管理结构职责绩效评价体系框架图3‐1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根据上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选取的财务指标所反映的内容应当包括资本增值状况、资本经营状况以及资本优化、收益状况。下面作分析具体细化评价指标:首先,资本增值目标。图3-2股份公司治理结构图从图3-2中容易看到,股东大会处于治理结构的顶端,其关心的是企业资本是否增值的问题。企业运用自己拥有的资本经营运作,若收到较高的回报,说明企业运营状态良好,对所有者和债权人而言是一种高保证的象征。在指标选取方面,本文选择资本增值率、权益乘数和资本收益率作为评价指标。资本增值率能够看作是企业所有者资本的投入与产出比,反映企业资本收益能力。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获得的收益越高,投资者的投入得到了回报,其投资是值得的,而企业因此留住了投资者、留住了经营资金,生产才得以扩大,能够说资本增值率是反映企业所有者是否实现心中目标的核心评价指标;权益乘数表明企业资产总额相当于股东权益的倍数,从公式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中能够看到,权益乘数越大表明企业负债越多,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得权益越小,表明企业自有资本小,多以负债支持运营,而企业盈利后归还给债权人的金额固定,因此在盈利较多时,收益多数归于股东,股东资本得到增值;在计算资产收益率时,平均资本是依据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数据计算得出的,而这两者恰恰又是企业拥有的自有资本,当净利润较大时资产收益率也较高,说明企业自有资本投资效益越好,投资风险小,对股份公司而言反馈到股市的是利好消息,有助于股价上升,而股价上升意味着投资者得到了回报。综上所述,鉴于投资者是公司的真正所有人,将满足所有者目标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首要指标。其次,经营业绩评价。从治理结构中能够看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管理层作为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者,业绩评价理所当然是其关注的核心。管理者作为企业的掌舵人理应从各方面考查企业绩效,因此本文延用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成长能力四方面对企业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偿债能力衡量企业承担财务负担的能力,企业偿债能力越强,资产流动性越高,表明企业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越小,企业因偿债不及时而陷入财务困境就可避免。而企业能够及时偿还债务是其生存的最基本要素,因此企业合并能否改进合并双方的偿债能力是评价绩效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作为评价指标。营运能力反映企业对资产的管理效果,资产运营状况越好,表明企业越能够有效地运用资产创造收入,充分利用资产的效能获得收益。发生合并行为的目的之一就是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企业发生合并后如何使资产达到最有效地整合是对合并双方的一项考验,若合并后管理层对资产实现了优秀的整合,合并企业营运能力得到重大改进,那有利于合并目的的达成。选取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评价营运能力的指标。企业若想生存就必须要盈利,只有收入大于投入其才得以长期存在,盈利是企业经营的目的也是基础。对股东而言,只有当投资企业的盈利率大于投资者自己能够从资本市场上赚取的盈利率时,投资于该企业才是有效的,投资者的资金才不会撤回。合并行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盈利能力:横向合并,实现市场份额及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增加利润;纵向合并,分别降低上、下游企业的采购成本及交易费用,经过减少支出实现利润增加;混合合并,扩大经营项目的范围、多角度获利的同时又降低了产品单一的经营风险,同样实现提高利润的目的。因此,评价企业合并绩效问题时必须将盈利能力的提升放在首要位置上,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营业利润率评价企业盈利能力。企业的成长性是财务分析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企业若想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较强的成长能力,上市公司在并购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前,都会对被并购公司的成长性作出细致的评价,只有目标企业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成长机会时,合并对象的选择才是正确的、合并后企业绩效才会提高。将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作为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指标。最后,资本优化、收益评价。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的监管机构,对企业经济行为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企业发展在受到多方监管的同时,也要回报社会。许多非财务指标:如顾客满意度、职工待遇情况,市场份额等都能反映出资本是否最大限度地得到优化,但鉴于某些非财务指标不容易获取,本文只选择所得税和职工平均工资作为资本优化、收益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表3-1实证研究财务指标体系表绩效评价内容指标名称及编号绩效评价内容指标名称及编号资本增值目标评价资本增值率X1权益乘数X2资产收益率X3经营业绩评价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X4经营业绩评价营运能力存货周转率X7流动比率X5应收账款周转率X8速动比率X6总资产周转率X9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X10经营业绩评价成长能力营业收入增长率X13每股收益X11净利润增长率X14营业利润率X12总资产增长率X15资本优化、收益评价所得税X16职工平均工资X173.4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是指将大量反映同一问题的不同变量,经过正交旋转转化成少数几个变量,得到的这些变量是未丢失原有数据所含信息量情况下,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数据变量;而主成分分析法则是对挑选后变量进行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上文选择的若干财务指标,分别从资本增值能力、资产经营状况,以及资本纳税情况(即资本回报社会指标)等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绩效情况,它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的。此时,我们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以上众多指标中找出少数几个综合性指标,反映原有指标含有的表示企业绩效的特定信息。设有k个指标(随机变量),将其视为一个总体X=(X1,X2,X3,……Xk)T是k维随机变,其协方差矩阵为:式中,协方差(1)若指标间具有相关性,则其协方差矩阵Ck*k就不是对角矩阵。指标间具有相关性是做主成分分析的前提。在实际处理问题时:对象:1,2,…,n其中,XIj代表所选择的第i家上市公司的第j个财务指标数值。上市的公司有千万家,我们不能对其进行全部分析,为了缩小研究范围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本代表总体,用样本表示上述矩阵的协方差矩阵Cov(X)的元素CIj,具体计算公式是:(2)(3)得到极大似然估计值。若想得到矩估计值,只需将等号右端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改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经过数据运算处理,我们的目的时要求出Y=(Y1,Y2,……Yk)T,使1:简记为:Y=AX(4)即,从相关的X1,X2,……Xk,求出样本中相互正交的Y1,Y2,……Yk,同时Y=(Y1,Y2,……k)T的方差不受损失,等于X=(X1,X2,X3,……Xk)T的方差。使2:Y的协方差矩阵Cov(Y),为对角线矩阵(即,指标Yi之间是不相关的)使3:Y的方差尽可能大(即对n个对象的信息损失尽可能小)。经过以上数据处理,我们选出q个主成分(q<k),且这q个主成分蕴涵的所有信息基本上保留了原有数据所反映的全部信息,以这q个主成分构造综合评价函数Z=a1F1+a2F2+……+aqFq,衡量样本企业绩效,其中经过计算所得函数值越大,表示企业绩效水平越高。本文经过纵向比较综合评价函数值的大小,判断合并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经过横向比较函数值的大小,判断不同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3.5实证分析过程本文在以后的研究中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对企业合并绩效进行实证研究。选择一系列样本公司的若干财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挑选、赋权,从而研究不同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合并绩效的影响。由于06年企业合并准则刚刚颁布实行,数据可靠性、可比性有待商榷。故本文数据的选择从07年开始,以08年发生合并行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合并行为发生当年(即08年)、合并前一年(07年)及合并发生后2年(09年、年)的公司财务绩效情况。所有数据分析都选择由SPSS17.0处理完成,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下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解释、分析。3.5.1描述性统计分析经过SPSS17.0对样本数据的处理,获得样本公司合并前一年、合并当年以及合并后二年财务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各指标变量的数理统计信息如表3-2和3-3所示。表3‐2购买法下样本公司合并前后财务指标描述性统计结果表变量统计结果70809资本增值率X1均值1.1031.0361.0549.357标准差0.1210.1140.07340.627权益乘数X2均值2.3743.1232.4182.719标准差1.6634.4531.8031.806资产收益率X3均值0.2860.0950.1950.201标准差0.2580.1950.1660.235资产负债率X4均值0.4810.480.740.519标准差0.1910.2331.2690.218流动比率X5均值1.9782.2382.4262.324标准差2.3512.6233.4153.737速动比率X6均值1.4721.6121.8621.812标准差2.3442.4353.3053.736存货周转率X7均值11.19716.09524.8431.09标准差20.75346.66490.152109.27应收账款周转率X8均值1465.2232.16E+012.26E+0131.184标准差7.05E+0328.92230.26742.871总资产周转率X9均值0.693.637.583.675标准差0.479.423.428.512.净资产收益率X10均值0.161.045.110.089标准差0.1236.125.078.153基本每股收益X11均值0.596.130.412.352标准差0.594.445.460.506营业利润率X12均值0.22.139.213.174标准差0.249.339.348.316营业收入增长率X13均值0.419.115.037.545标准差0.944.366.2861.107净利润增长率X14均值0.318一1.156-.158.168标准差2.7312.8213.6192.553总资产增长率X15均值0.216.146.142.127标准差0.23.359.147.173所得税X16均值9.65E+075.184E76.699E75.580E8标准差1.02E+088.818E79.938E71.841E9职工平均工资X17均值2.04E+042.089E42.593E43.101E4标准差3.66E+044.489E45.683E48.772E4表3-3权益结合法下样本公司合并前后财务指标描述性统计结果表变量统计结果07080910资本增值率X1均值1.0931.0651.0981.459标准差.079.108.1021.750权益乘数X2均值2.2302.5872.6352.612标准差1.2741.4581.3031.468资产收益率X3均值.227.191.291.344标准差.224.250.422.400资产负债率X4均值.444.514.529.516标准差.229.206.218.218流动比率X5均值1.9391.3031.3791.433标准差1.824.803.816.822速动比率X6均值1.620.934.9901.039标准差1.908.722.736.755存货周转率X7均值25.62929.19832.17755.718标准差62.52283.652106.632154.743应收账款周转率X8均值27.76856.45647.27533.174标准差48.773133.35195.20664.801总资产周转率X9均值.931.792.710.141标准差.895.703.585.321净资产收益率X10均值.153.091.113.469标准差.174.114.1031.570基本每股收益X11均值.369.293.411.436标准差.329.475.477.475营业利润率X12均值.144.120.171-.806标准差.173.229.2534.793营业收入增长率X13均值1.355.167.021.113标准差4.895.348.209.393净利润增长率X14均值1.097-.588-.242-.521标准差7.8183.5922.3233.628总资产增长率X15均值.492.142.209.141标准差1.598.309.262.321所得税X16均值4.404E75.493E78.772E71.547E8标准差6.590E79.809E71.373E82.625E8职工平均工资X17均值7637.5042.098E41.614E42.094E4标准差7.427E33.755E41.960E42.412E4从上述统计数据能够看出,参与合并企业的绩效在合并前后发生了变化。可是,仅仅经过简单的数理统计结果不足以说明问题,接下来,我们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上述17个指标分类整理,剔除某些不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构造统计上优良的财务指标体系,检验公司合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3.5.2主成分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得出17个财务指标4年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如下所示。表3-4购买法下-KMO和KMO和Bartlett的检验Bartlett检验结果经过上述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运用此17项指标得出的各年的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不能够明确的说明问题,选取的变量指标存在问题。经过仔细研究、重复试验,我们剔除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职工平均工资四项指标,再次观察检验结果:表3‐5修正后的购买法下-年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经过剔除以上四个指标,得出购买法下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均大于0.5,选取的变量是适合作主成分分析的。鉴于是新会计准则实行的第一年,某些准则条文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完善,因此检验结果稍差,但结果仍满足条件。主成分分析购买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如下:表3‐6修正后的购买法下-年主成分分析结果图表综合上述主成分分析结果,对于购买法我们选定13种财务评价指标反映合并绩效,继后能够计算合并前后的综合绩效得分。另外,权益结合法下的统计检验结果为:表3‐7权益结合法下-年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经过上述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运用此17项指标得出的各年的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不能够明确的说明问题,选取的变量指标存在问题。经过仔细研究、重复试验,我们剔除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职工平均工资四项指标,再次观察检验结果:表3‐8修正后的权益结合法下-年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经过剔除以上四个指标,得出购买法下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均大于0.5,选取的变量是适合作主成分分析的。主成分分析购买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如下:表3‐9修正后的权益结合法下-年主成分分析结果图表\综合上述主成分分析结果,对于购买法我们选定13种财务评价指标反映合并绩效,继后能够计算合并前后的综合绩效得分。3.5.3实证研究结果与讨论从以上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中我们计算六个综合得分函数:Z1=(0.25525F1+0.18435F2+0.13291F3+0.13200F4+0.10210F5)/0.80662Z2=(0.34890F1+0.27747F2+0.13387F3+0.08589F4)/0.84612Z3=(0.28243F1+0.26522F2+0.13672F3+0.13198F4)/0.81636Z4=(0.28057F1+0.25115F2+0.16927F3+0.09681F4)/0.79780Z5=(0.25950F1+0.21992F2+0.18719F3+0.10222F4+0.10123F5)/0.87006Z6=(0.30096F1+0.19495F2+0.18756F3+0.15240F4)/0.83586Z7=(0.34070F1+0.19425F2+0.13734F3+0.10688F4+0.10132F5)/0.88049其中Z1-Z4代表购买法下各年合并绩效的综合得分,Z5-Z7代表权益结合法下各年合并绩效的综合得分。根据上面各表示式,我们能够计算出各样本公司各年的绩效综合得分,用综合得分年度间差值的走势作为评判基础,研究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表3-10绩效综合得分差值表鉴于购买法下得出的结论不明显,对于购买法下合并的企业我们增加了一年的数据以便于观察结果。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合并行为从长期来看均能改进企业的绩效,这也是企业发生合并行为的根本原因。但相比之下权益结合法会在短期内实现企业绩效的明显改进,企业合并后业绩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购买法由于某些会计处理方法问题,在合并实现的前两年合并绩效呈下滑态势,而且企业绩效波动较大,站在企业角度较之权益结合法有一定的不利之处,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发生合并行为时青睐选择权益结合法而避免运用购买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论从实证研究结果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权益结合法较之购买法对于企业合并绩效有着明显的改进作用,这也是企业在发生合并行为时偏爱选用权益结合法进行实务处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际会计准则日益趋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允许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在一定时期内同时存在,是出于中国具体国情的考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果,这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对于丰富企业合并理论,真实披露企业会计信息以及进一步发展中国市场经济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中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趋同的时代背景下,仍特殊保留权益结合法在实务中的应用,无论是从丰富企业合并理论角度还是从考虑中国实务处理中的特殊性角度,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采用权益结合法处理合并问题的特点来看,保留权益结合法是必要的:首先,在合并交易发生前后参与合并的各方都受相同方的控制,无论是否发生合并行为其最终控制方并没有变化,因此站在总的控制方角度,其所能够施加控制的各子公司的净资产情况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合并前后只是大集团内部的资源调配。也正是由于这种控制方在根本上没有发生变化,许多合并行为是控制方实施的资源整合而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造成交易价格并非双方协商确定并不能反映实际市场价格的情况,此时若以合并方支付的价款作为核算基础会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其次,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对净资产收益率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无机粉体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行政管理的领导风格与组织文化及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数码摄像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行政管理专科绩效管理试题及答案探究
- 2025-2030年中国撬装机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推拉门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风险分析
- 护士执业考试的完整试题及答案
- 科学护理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试题及答案
- 设计人员驻场协议书
- 2025年福建省厦门鼓浪湾大酒店有限公司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07-12暨南大学华侨大学两校联考化学真题
-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评估表(最终版)
- 2023年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案全文
- 赴镇海炼化、燕山石化调研报告
- ARJ21机型理论知识考试题库(汇总版)
- 小型自选商场商品管理系统设计报告
- 泵站初步设计
- MT/T 548-1996单体液压支柱使用规范
- GB/T 16911-2008水泥生产防尘技术规程
- GB 16715.1-2010瓜菜作物种子第1部分:瓜类
- 2022妊娠期及产褥期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