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故乡》选自《呐喊》时代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考1.敌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敌方的论据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找批驳的“突破口”(齐读3~5段)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突破口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驳论证)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自信力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过脸,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含义?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情。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所有的中国人新课☆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炫耀的样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形象,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思考:“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从古以来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现在作者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论据论点

驳敌论证立观点

证明自己观点

(1~2)(3~5)(6-9)作结论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议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