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_第1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_第2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_第3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_第4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单元讲述的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走向隋唐时期的统一的历史。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统一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2.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习要点学习目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1.明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形成清晰的时空分布;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原因;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2.明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局面中蕴含的统一因素一、政权更迭1.三国鼎立政权时间建立者定都魏220—266年曹丕洛阳蜀221—263年刘备成都吴229—280年孙权建业2.西晋短暂统一(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灭亡及原因:王族内战消耗国力,316年,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3)王朝的地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一个统一全国的政权。3.东晋与南朝(1)东晋。①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②政权支柱:北方高门士族。③疆域变化: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2)南朝。①政权更替:420—589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南京),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六朝。②疆域变化:退回淮水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丢掉四川和荆襄。4.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前秦短暂统一北方。①前秦统一: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②前秦崩溃原因: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民族矛盾加剧。(3)北朝。①北魏建立与统一: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②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大力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北魏农业化和封建化;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交融。③北朝的演变。④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隋朝取代北周,589年灭掉南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二、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1.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1)内迁民族: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2)影响:主导北方局势(表现:西晋政权被匈奴所灭;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2.南方开发(1)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2)表现:农业方面——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南方许多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3.十六国时期民族交融(1)形式: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与中原政权交战(如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2)评价: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4.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迁都城、改籍贯、改服饰、说汉语、改汉姓(拓跋氏改姓元)、仿士族定高门、与汉族通婚。(2)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1.观察教材第28页“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思考:(1)分别写出其都城所在地。(2)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的基本特点。答案:(1)魏:洛阳;蜀:成都;吴:建业。(2)三国鼎立,三分天下;战火连绵,形势动荡。2.观察教材第29页“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思考:(1)在地图中找出内迁至黄河流域的五个少数民族。西晋的灭亡与哪一个少数民族有关?(2)内迁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割据政权,其中有些少数民族政权一度统一北方,试举两例。(3)指出图中绿色箭头反映的流民移动方向,并分析这一流动产生的政治、经济影响。答案:(1)匈奴、鲜卑、羯、氐、羌。匈奴。(2)氐族建立的前秦;鲜卑建立的北魏。(3)方向:由中原地区迁往江南地区。影响: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3.阅读教材第31页“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思考:从政权建立者和政权实施制度角度指出十六国政权的特点,由此分析这些政权建立的历史影响。答案:政权建立者:大部分是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实施制度:它们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影响:促进了北方各族的交融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4.阅读教材第32页“史料阅读”,思考:史料从哪些角度评述北魏孝文帝?概述他的主要功绩。答案:角度:汉文化修养和汉化改革的历史意义。主要功绩:实施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1.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平环境,没有爆发像北方那样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战乱;北方大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答案:人口增长,物产丰富;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产量提高;商业有一定发展,纺织等手工业有明显进步。3.问题探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答案:从广义上讲,先秦华夏族融汇周边少数民族成分的史实亦可纳入其中,但从汉代开始的材料就足够了。查找资料时可注意区分不同情况:①少数民族的姓氏与汉姓重合或近似,逐渐混淆于汉姓(如粟特人“昭武九姓”中的安、史、石、曹、康、何、米诸姓氏);②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赐姓,或少数民族入居汉族王朝统治之下主动改用汉姓;③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统治期间逐渐改用汉姓;④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灭亡后改用汉姓。[深化拓展]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内涵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原因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②具体原因:先进文化吸引;战争影响;统治政策推进方式①民族迁徙: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②冲突和战争:各族人民联合斗争,反对统治者剥削压迫,民族联系更加密切;战争打破原有的民族布局;客观上推动了不同民族的交流③友好交往:北方几次短暂统一造就的和平环境使民族交融加快④统治政策:蜀国和吴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1.影响(1)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2)南方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3)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南方经济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2.启示(1)政治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