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北G2期中联考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材料一: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家庭,都是其传承下来的根本“灵魂”。无论是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是城市人文历史名震天下,文化都是其发展前进的重要资本。在笔者看来,文化,已跃升为衡量城市发展与城市文明程度众多因素中,极为重要的“软实力”。近5年,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20%左右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北上广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将“文化+”充分地融入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让独特地方文化濡染城市,发展才会愈加鲜明。目前,全国多省市都打出“文化+”旗号,譬如南京、山东、陕西、杭州……政府已清晰认识到文化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性,成绩有目共睹。以河南开封市为例,这座区域面积不大的城市,作为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理念并将之系统化、实践化的城市,融合了八朝古都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这便是开封的文化根本——把文化产业做成产业文化,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及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文化为基础条件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时曾经提到:文化是基础,融合是关键,转型是目的。一句话道出了发展“文化+”的根本。(摘编自杨建国《如何让“文化+”变为生产力?可从古城开封说起》)材料二:长期以来,人们在从事文化交流或文明对话时,总是强调立足于特定文化的本位立场,在突出自己文化鲜明特征的前提下,来与他类文化或文明进行比较。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展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特殊性、独立性,而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普遍性、共通性。应该说,是“求异”还是“求同”,是互相指摘,还是彼此欣赏,这对文明对话顺利畅达与否关系至为重大,对文化的包容也实具关键的意义。所谓立场决定态度,品格彰显高度。换言之,如果人们不能克服“求异”的价值取向,那么就必然无法体现“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的文化宗旨,就会难以真正实现文明平等、文化宽容、人类和谐、世界和平的理想追求。“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在于互为观照、互为包容、互为渗透、互为升华。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亘古常新,就在于它的核心精神具有普适性。象“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泛爱仁慈”、“刚柔相济”、“民为邦本”、“孝悌忠信”等等,皆呈现鲜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本质属性,它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族群与阶级,是我们今天进行东西方文化接轨与融合的重要资源。它与西方文化中“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殊途而同归。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之所以同样包含“自由、民主、法治”等内涵的缘由。所以,我们开展文化交流、文明对话,首要的任务是要改造我们的文化观,基本立场当由注重“求异”转化为“求同”,改弦更张,拨乱反正。否则,必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摘编自黄朴民《重估不同文化的价值之维》)材料三: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每一个中华传统节日,也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端午节,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就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传承端午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魅力,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筑梦路上更有动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比如龙舟赛,就能够调动群众的节日热情,激发集体荣誉感,彰显齐心协力、奋勇争先、拼搏向上的昂扬精神。这也足以说明,在传承端午民俗、保护传统文化时,若能多一些具体内容的填充,多一些文化元素的创想,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将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滋养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自尊自信的甘泉。(摘编自李盈《如何让粽子的“文化味”愈久弥香》)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文化”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与文明程度需考虑的诸多因素中,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软实力”。B.作为精神的载体,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观照、包容、渗透乃至升华,正是其价值与功能所在。C.近5年,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北上广等省市,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的占比已超过5%。D.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超越了时空、族群与阶级的界限,与西方文化的价值判定殊途同归,体现了文化的普遍性和共通性特点。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交流或文明对话时,总是强调立足于特定文化的本位立场,已经严重影响文明平等、文化宽容、人类和谐、世界和平的理想追求的实现。B.将文化观从“求异”转向“求同”,是使文明对话顺利进行的前提,否则就违背“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的文化宗旨。C.所谓文化自信,需要许多具体内容的填充,只要能够调动群众的热情,激发集体荣誉感,就可以形成全民族的自尊自信。D.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毕竟中华文化凭其普适性特点优于外来文化。3.根据以上材料,针对城市发展中如何做好文化传承提出几点建议。(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小题。(20分)北中国萧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那白亮亮的大锯唱了一早晨了。同时离住宅不远,那里也有人在拉着大锯……城门外不远的地方就有一段树林,树林不是一片,而是一段树道,沿着大道的两旁长着。往年这夹树道的榆树,若有穷人偷剥了树皮,主人定要捉拿他,用绳子捆起来,用打马的鞭子打。活活的树,一剥就被剥死了。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那树因为年限久了,树根扎到土地里去特别深。伐树容易,拔根难。树被锯倒了,根只好留待明年春天再拔。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喀喀喀的响着,发出一种强烈的不能控制的响声;被北风冻干的树皮,触到地上立刻碎了,断了。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滚到雪地里去,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那窝里的鸟毛还很温暖的样子,被风忽忽地吹着。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有删改)4.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5.小说中的“树”意蕴丰富,指出“护树”“伐树”“焚树”在小说中的象征意味。(6分)6.从全文来看,耿大先生对出走的儿子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7.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中蕴涵隐性情节,如母子对话的情节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伐树的情节暗示了当时中国的抗日情形等,请分析显性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表达效果。(6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博鸡者,袁州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曾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①守,即诬守纳己赇②。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③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④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⑤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⑥,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选自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有删节)【注】①嗛(xián):怀恨。②赇(qiú):贿赂。③贫孱(chán):贫穷弱小。④捽(zuó):揪。⑤楮(chǔ):纸。楮是树,它的树皮纤维可造纸,所以古人把纸叫作楮。⑥牒:公文。这里指状纸。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守自负年德,易之易:轻视B.因让之曰让:责备C.徒能藉贫孱者耳藉:欺凌D.敢用是为怨望用:使用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臧氏之子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从群奴而驰登高而招C.乃褫豪民衣自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以为轮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B.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C.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D.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博鸡者平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任气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B.博鸡者采取恩威并济、以威为主的方法,打垮为虎作伥的豪民的嚣张气势,并晓之以理,令其改恶从善,给其一条生路。C.博鸡者惩罚土豪之后,举着“屈”字的横幅到行御史台衙门去告状,经过斗争最终为袁州太守伸张了正义。D.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豪民从“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到“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显示了博鸡者斗争的威力,歌颂了他的斗争精神。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4分)(2)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小题。(8分)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欧阳修平生为爱西湖①好,来拥朱轮②。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③,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注】①西湖:此处指颍州西湖。②朱轮:古制,太守所乘之车,以朱漆涂轮。作者曾任颖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③辽东鹤:出自晋陶潜《搜神后记》,写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之事。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一定有词牌名,不一定有题目,后人为了区别同词牌的词,往往取首句为题目,本词即如此。B.“归来恰似辽东鹤”化用典故,与上片“来拥朱轮”形成对照,感叹久别归来时世事变迁。C.“城郭人民”三句,写颍州百姓看到的是年年更替的新上任的太守,没人再认识以前的太守了。D.这首词的语言清新朴素,特别是下片,运用典故,一气蝉联,略无停顿,自然流畅。14.这首词的三、四两句修辞手法运用巧妙,请简要赏析。(5分)(三)古诗文默写(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1)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表现姑娘思念情人的两句,“,_______”,比喻渴望得到贤才。(2)《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有对谢灵运诗句的借用,并以动作的连写,表现诗人迫不及待登山的轻捷情态。(3)李煜《虞美人》中“,”两句,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借以表达绵绵不尽的亡国痛、故国思。(4)《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引出结论:“,。”(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两句,景与人相互映衬,既照应词作前两句,又领出下片。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其中16—18题每题3分,19—22题每题2分,第23题3分,第24题6分)1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立时七年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终于跨越樊(fān)篱,这一意味深长的历史性决定,清晰表达出当今世界的深刻变迁。B.囿(yǒu)于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局限于个人认知的有限,小至人情事故,大至家国天下的丰富面貌,人们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未曾与闻。C.整部电影以家庭关系为载(zǎi)体,用富有特色的戏剧叙事,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群体的奋斗故事,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D.二胡乐曲《烛影摇红》,曲调如怨似诉,摇撼人心,就连名字也包蕴着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意象和意境,让善感的观众心旌(jīng)摇摇。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中医认为,每天固定时间的身体疼痛可视为健康出现问题的信号,不严重时,可_______经络,自行对小病、微恙进行调理,达到未病先治的效果。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项机能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_______,比如味觉不敏感、消化功能减弱等。③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卷帙浩繁,记事林林总总,可谓_______。A.疏理蜕化洋洋大观B.梳理退化包罗万象C.疏理退化包罗万象D.梳理蜕化洋洋大观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兰考火车站的升级改造,使这座上世纪初建成的老县城火车站旧貌换新颜,它见证着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诠释着让旅客体验更美好的服务理念。B.近日多个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布了“缩短学制”的报道,该消息在家长群中被广泛转发传播,对此,省教育厅表示没听说过此事。C.在模范人物事迹报道中,人物形象要鲜明、真实,人物未必有感天动地的宏伟业绩或英雄行为,但一系列平凡感人的事迹铸就了他们的不平凡。D.我国围绕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决定实施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19.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A.《沁园春·长沙》上片主要写景,意象纷呈,同时句句有情;下片夹叙夹议,也有抒情,在回忆往昔生活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的斗志豪情。B.《短歌行》是曹操用乐府古题创作的四言古诗,以宴饮欢歌、享受当下开始,以盼望功成、“天下归心”收尾,反复咏叹,尽抒豪情。C.《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句法多变,借助大胆的夸张和想象创设了一个雄奇瑰丽、豪放飘逸的艺术境界,于虚无缥缈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的真实。D.《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上阕描绘了一幅大自然雄奇壮丽的画卷,下阕回顾了周瑜与曹军赤壁鏖战的场景,笔墨酣畅,引人入胜。2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虽有槁暴,不得挺者B.列缺霹雳,丘峦崩摧C.或师焉,或不焉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日思索,却比不上学习片刻收获大。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从而师之。——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于是就拜他为师。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一个乱世。人不能选择自己生存的时代,①。在乱世里,人可以坚持原则,锲而不舍,也可以得过且过,消极无为,因为乱世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②,便是离开这个社会,另外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这些隐士比较聪明。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背后也有一种升华的伟大情操的显现,③,与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遥相呼应,产生共鸣。24.比喻论证是说理文中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它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比较抽象的道理。譬如荀子就特别善用比喻阐述道理。请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下面的观点,要求使用两个比喻句,表达明确、流畅,说理生动,逻辑性强,字数不超过100。(6分)包容不同,乃见胸襟。四、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到《我和我的父辈》,“我和我的”系列电影已经创作出三部作品。电影备受赞誉的背后,反映了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命运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以上文字,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写一篇记叙或说理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或表达个人的思考与领悟。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浙北G2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1.C(原文为20%左右)2.B(A“已经严重影响”错误,原文未提及;C原文“只要……就”是充足条件,太绝对;D“因为”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哪种文化优秀。)3.(4分)(1)文化传承中多一些具体的文化元素的填充与创想,将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2)把文化产业做成产业文化,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及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将文化创新发展与经济的创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3)转变文化观,以“求同”思维面对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传统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相互包容、渗透中实现升华;(4)加强传统文化宣传,树立文化自信心,形成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自觉性。(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满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小题。(20分)4.(4分)①描写了树被砍倒后的荒凉破败的景象,渲染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悲剧氛围,暗示外族入侵使人们痛失家园。②为下文动荡时局中家庭和投身抗战的耿大少爷悲剧的命运埋下伏笔。(评分参考:每点各2分,意思答对即可)5.(6分)①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②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③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4分)①耿少爷出走之初,耿大先生并不十分在意并隐约是不理解和反对的,觉得“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②无音无信地过了三年,耿大先生表面上只字不提,但内心极其思念和担忧儿子,从他“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可以看出。③在听说儿子被日本人打死后,他理解了儿子的出走,甚至赞成儿子的做法,认为他是抗日英雄。(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7.(6分)作用:①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能够揭示时代特征。②巧妙地展现了耿大先生的心路历程。耿大先生从原来只管养树护树传承家业,不管时代风云,不参与、不理解抗日到有了民族兴亡意识。③使叙事中情节富有张力,丰富了小说的内在意蕴。以耿家为中心,将两代人的命运和家国浮沉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20分)8.D用,因为9.B(B表修饰;A表判断语气/句中停顿;C表承接,于是,就/表转折,竟然;D介词,替/动词,作为)10.C11.A“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错。12.(8分)(1)(4分)有的人把(这句话)告诉了臧使者,臧使者大怒,想找到一个攻击陷害太守的方法。(踩分点:“或、以、中”各1分,整体1分)(2)(4分)你所做的事确实使人感到痛快,但是太守的冤案没有昭雪,还是没有用啊。(踩分点:“若、诚、白”各1分,整体1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小题。(8分)13C.“颍州百姓看到的是年年更替的新上任的太守”错误。这三句是从词人的视角出发,词人看到颍州的百姓已不是当年自己任太守时的百姓了。14.(5分)“富贵浮云”比喻(用典),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把富贵比作浮云,表达了词人对名利的淡泊。“俯仰流年二十春”夸张,写出了时光流逝之快,二十年就在俯仰之间倏忽而过的无奈。(三)古诗文默写(6分)15.(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其中16—18题每题3分,19—22题每题2分,第23题3分,第24题6分)16.DA“立时”应作“历时”,“樊”读作“fán”;B“囿”读作“yòu”“事故”应作“世故”;C载(zǎi)体,读作“zài”17.A“梳理”意为用梳子整理也比喻对事物进行归类、分析,使有条理。“疏理”意为疏通清理,侧重于疏通,如“疏理河道”;也是中医名词,指肌理粗疏不紧密。“退化”是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中性。“蜕化”指虫类蜕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多用于人或政党,是贬义词。“包罗万象”指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多用于知识、书籍、宇宙等对象。“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既有内容的多,又有景象的盛大,二者兼而有之;多形容大型著作、展品、文化现象等的繁多壮观。18.C(A成分残缺,“奔小康”后面要加“的历史进程”;B“此”指代不明,是“缩短学制”还是“消息被广泛转发传播”;D中途易辙,“我国”后没有配套谓语。)19.B“宴饮欢歌,享受当下”错,是“以消极感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始。20.DA“有”通“又”;B“列”通“裂”;C“不”通“否”21.DA状语后置,B否定陈述句,C陈述句22.C“于是”,应改为“跟从并”。23.(3分)(1)却可以选择自己的处世态度;(转折意味,“处世态度”是关键词)(2)隐者这一群体选择的路线;(点明“隐者”的身份和“选择”的意思)(3)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点明“时间”“空间”,有“突破”的意思)24.包容不同,乃见胸襟。譬如天空,正是因为包容了烈日与风云,于是才有了风和日丽与雨泽下注,才有了万物沙沙生长。譬如乐曲,正是因为兼容了高低音阶,并有了快慢节奏,容纳了各类乐器,才有了或急或缓、或震撼人心或抚慰心灵的曲曲妙音。(评分标准:两个比喻论证各2分,表达1分,字数1分)四、作文(60分)答案略【参考译文】博鸡者是袁州人,一向游手好闲,不从事劳动生产,每天抱着鸡召唤一帮年轻人,在街市上斗鸡赌输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