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课标分析》二年级学生认知事物带有一定的具体直观性,在一年级时探索过一些简单数形结合思想的例题,初步积累了计算没有余数除法的粗浅经验,但本课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余数的除法需要学生在观察对比、操作实践后进行分析概括,才能顺利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因此教学中设计了较直观的观察与操作等环节。另外,二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了操作小棒的机会,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含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解深度。根据个人对于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教学设计时考虑了以下3个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猜想”这一情景,带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我觉得,这里设计猜想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对多余出来的,有一个很好地感知,比直接告诉学生具体数目摆小棒来的更有效一些,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情境上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既有缜密的思考,又有发现新知识后舒心的愉悦。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都比较强,充分利用最实用、也是最直观的小棒来帮助教学。把交流的重点放在操作与观察总结上,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和操作等活动真正理解有余数的除法。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需要大量的操作,直观的感知,我想,需要人手一份小棒,学生可以自如的进行操作,在摆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的形式来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认知事物带有一定的具体直观性,在一年级时探索过一些简单数形结合思想的例题,初步积累了计算没有余数除法的粗浅经验,但本课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余数的除法需要学生在观察对比、操作实践后进行分析概括,才能顺利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因此教学中设计了较直观的观察与操作等环节。另外,二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了操作小棒的机会,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含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解深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课堂检测班级姓名1、圈一圈填一填15个苹果,2个2个地圈。圈了()组,剩下()个苹果。15÷2=□(组)······□(个)2、10个南瓜,每4个装一筐,能装()筐,还剩()个南瓜。10÷4=□(筐)······□(个)3、13个草莓,每5个草莓放一盘,能放()个盘子,还剩下()个草莓。13÷5=□(盘)······□(个)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0页、61页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含义并学习完表内除法之后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关除法的计算,有时没有余数,有时却产生了余数,这是一个非常贴合实际生活的重要知识点.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于除法的认识。这节课的知识点,只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直观的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明白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学生在初理解这个知识点时,需要消化吸收的时间,这节课之后,学生要学会通过除法竖式的学习进行试商等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继而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做了准备。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二、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效果分析》个人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扎实,有效的实践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板书上,就有很好地体现。一个图对应一个算式,学生观察起来、理解起来都非常的直观。我觉得开课的猜想环节很好,以“猜想”这一情景,能够带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能够对多余出来的,有一个很好地感知,比直接告诉学生具体数目摆小棒来的更有效一些,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情境上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可以说,对教材进行了一个很好地创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都比较强,我充分利用最实用、也是最直观的小棒来帮助教学。学生从直观的观察和操作中,很自然的理解了有余数除法,并把直观的分,抽象成了算式。这一个完整过程,学生学得很轻松,很自然。学生整节课经历了,猜想到验证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很好学习方法,日后的学习也会经常使用,算是给孩子一个很好地学习体验。在充分摆、说、写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归纳法的数学思想。在课上驾驭孩子的个别地方,还不够灵活。比如有一个孩子在第一次写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时候,突然发问,2乘4不等于9啊?我当时只是单独给孩子自己简单解释了一下,其实这一个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还有不少孩子存在这样的疑问,继续思考,他应该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余数,我应该利用这一个问题,巩固一下学生对于余数的理解,或者以此为一个机会,让学生感知一下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课题:有余数的除法《课后反思》优点:①个人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扎实,有效的实践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板书上,就有很好地体现。一个图对应一个算式,学生观察起来、理解起来都非常的直观。②我觉得开课的猜想环节很好,以“猜想”这一情景,能够带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能够对多余出来的,有一个很好地感知,比直接告诉学生具体数目摆小棒来的更有效一些,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情境上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可以说,对教材进行了一个很好地创新。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都比较强,充分利用最实用、也是最直观的小棒来帮助教学。学生从直观的观察和操作中,很自然的理解了有余数除法,并把直观的分,抽象成了算式。这一个完整过程,学生学得很轻松,很自然。④学生整节课经历了,猜想到验证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很好学习方法,日后的学习也会经常使用,算是给孩子一个很好地学习体验。⑤在充分摆、说、写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归纳法的数学思想。缺点:在课上驾驭孩子的个别地方,还不够灵活。比如有一个孩子在第一次写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时候,突然发问,2乘4不等于9啊?我当时只是单独给孩子自己简单解释了一下,其实这一个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还有不少孩子存在这样的疑问,继续思考,他应该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余数,我应该利用这一个问题,巩固一下学生对于余数的理解,或者以此为一个机会,让学生感知一下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60页例1及61页例2二、教学目标:1.通过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教师用的小棒磁贴,学生每人一捆学生用的小棒,教学课件六、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含义并学习完表内除法之后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关除法的计算,有时没有余数,有时却产生了余数,这是一个非常贴合实际生活的重要知识点.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于除法的认识。这节课的知识点,只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直观的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明白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学生在初理解这个知识点时,需要消化吸收的时间,这节课之后,学生要学会通过除法竖式的学习进行试商等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继而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做了准备。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七、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认知事物带有一定的具体直观性,在一年级时探索过一些简单数形结合思想的例题,初步积累了计算没有余数除法的粗浅经验,但本课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余数的除法需要学生在观察对比、操作实践后进行分析概括,才能顺利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因此教学中设计了较直观的观察与操作等环节。另外,二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了操作小棒的机会,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含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解深度。八、教学方法:根据个人对于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教学设计时考虑了以下3个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猜想”这一情景,带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我觉得,这里设计猜想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对多余出来的,有一个很好地感知,比直接告诉学生具体数目摆小棒来的更有效一些,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情境上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既有缜密的思考,又有发现新知识后舒心的愉悦。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都比较强,充分利用最实用、也是最直观的小棒来帮助教学。把交流的重点放在操作与观察总结上,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和操作等活动真正理解有余数的除法。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需要大量的操作,直观的感知,我想,需要人手一份小棒,学生可以自如的进行操作,在摆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的形式来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九、板书: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以旧知带新知,以猜想带思考。拢一拢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本课教学情景的导入)师:大家看,这是什么?生:正方形师:摆这样一个正方形,需要用到几根小棒?一起说生:4根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袋小棒,一共8根,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生:2个师:你能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8÷4=2(个)师: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生: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能摆2个。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教学情景学生们已经熟悉了,以一个猜想打开学生的深层思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猜想的过程中,感知有时我们平均分,会产生剩余,进而提前体会余数)师:老师这里,还有一袋小棒,里面有多少根的,我先不告诉大家。还是摆这样的正方形,摆啊摆啊,结果会怎么样呢?生:师:(有可能正好,也有可能多出来)也就是多出来了是吧?那多几根呢?生:多1根、多2根、多3根、多4根、多5根师:这些知识我们的猜想,下面我们来实际的摆一摆,验证一下,看是不是真的可能多1根,多2根,多3根或者多4根、5根。(一)猜想过后,进行动手实践验证师:如果老师的袋子里有9根小棒,咱们摆摆看会多余几根?请同学们快速拿出9根小棒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正方形,多余几根?生:(动手操作)师:谁能在黑板上摆一摆,9根小棒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生:9根小棒,摆了2个,多余1根。师:同意吗?看来,真有可能会多余1根。再来看一下,有没有可能多余2根呢?如果是多余2根的话,你猜猜看,老师的袋子里,可能有几根小棒?生:10根小棒师:10根小棒,你们觉得,是不是摆到最后,多了2根小棒啊?确定吗?请同学们准备好10根小棒,摆一摆,看一看。生:(动手操作)师:好多同学已经摆完了,谁能告诉老师,用10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多余几根?生:摆2个正方形,多余2根。师:很好,看来多余2根的情况也是有可能的。那有没有可能多余3根呢?如果是多余3根的话,老师的袋子里可能有几根小棒?生:11根师:11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多余几根?下面咱们加大难度,不摆了,直接说,谁能告诉大家,11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多余几根?生:能摆2个多余3根。师:同意吗?嗯,看来多余3根也是有可能的。来看黑板,9根小棒,多余1根,10根小棒多余2根,11根小棒多余3根,那12根小棒肯定会多余4根喽?生:多余4根就又可以摆成一个正方形了。师:那13根小棒,摆完之后结果会怎么样?拿出13根小棒来验证一下。生:多余1根。师:那有可能多余5根吗?5根里面可以再拿4根摆一个正方形,也就是多1根,如果是14根小棒呢?15根小棒呢?16根小棒呢?再往后呢?余1根、余2根、余3根,正好,余1根、余2根、余3根,正好,你发现了什么?师:看来,摆正方形,如果老师袋子里的小棒有多余的话,(指着黑板让学生说)只可能会多1根,多2根,多3根。(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的含义师:同学们看一下,8根小棒的时候,我们能够摆2个正方形,用算式8÷4=2(个)来表示,那像这样的,9根的,多出来了,你能不能也像这样,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谁会写?生:师:会读吗?一起来读一遍。你们知道,1,在算式中叫什么吗?它,叫“余数”(板书在算式下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也写一下这个算式。生:(写算式)师:指着黑板上的图,说一说算式的含义。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