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水稻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水稻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水稻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水稻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TOC\o"1-2"\h\z\u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水稻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建设1.1.2项目建设单位情况建设单位:**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差供事业单位1.1.3建设期限该项目建设期为1年1.1.4项目性质新建1.1.5建设地点**市农科所科研示范基地。1.1.6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建设常规稻与两系杂交水稻亲本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总规模180亩,其中:建设常规稻(扩繁品种:珍珠糯)与两系杂交粳稻(扩繁品种:信旱优26)亲本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总规模180亩,其中:1、建设水稻两系原原种繁育基地30亩,其中不育系20亩,恢复系10亩,生产不育系原原种4000公斤(20亩×200公斤/亩),生产恢复系原原种4000公斤(10亩×400公斤/亩)。2、建设水稻两系原种繁育基地147亩,其中恢复系17亩,不育系130亩,生产两系原种32800公斤(恢复系17亩×400公斤/亩,不育系130亩×200公斤/亩)。3、建设优质常规稻原原种繁育基地3.0亩,年产珍珠糯原原种1200公斤(3.0亩×400公斤/亩)。以上产品全部由**农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按照预约生产合同收购,其中大部分产品该公司自用,其余面向市场、有偿提供给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1.1.7建设内容根据基地建设总体规划与项目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本次可研期间的现场踏勘结果与项目资金分配计划,本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有:1、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质检挂藏工作室。新建100平方米的质量检验、种子挂藏工作室。用于种子纯度、含水量等质量初检2、田间工程建设1)道路硬化。对四条田间道路进行改造以改变基地遇到雨雪天气交通不便的情况。东西、南北方向路各二条,总长度1275米、总面积43752)排灌渠系改造。基地排灌沟渠均为未硬化的简易排灌沟渠,暴雨天气,容易坍塌堵塞,给基地生产造成隐患。本项目对现有排灌体系进行扩建硬化,具体如下:排灌干沟(渠)约350米长,硬化后底部宽4.00米、上部宽4.5米、深1.5米、总面积2450平方米;排灌支沟(渠)总长1905米,总面积2889平方米;西北部与主干道平行的支沟(渠)则采取水泥预制板结构以降低成本,该条支沟(渠)长265米、宽0.30米、深0.35米。3、购置配套农机具市农科所科研条件较好,但是缺少专门用于原原种、原种繁殖的配套农机具,为改善耕作条件,计划购置配套的农机具9台(套)。4、购置种子质量检测仪器及加工设备对现有的种子质量检测仪器及加工设备进行升级换代。需购置质检、加工设备32台套。5、科技推广结合种子生产,进行科技推广,主要内容为对员工、种田大户及农民进行种子知识、制种技术、水稻栽培技术等科技培训。1.1.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投资估算项目建设总投资为162.56万元。其中土建工程(生产性基础设施与田间工程)投资121.0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74.43%;配套农机具7万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4.3%;质检仪器及加工设备投资24.34万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14.97%;其他投资10.22万元(原原种、原种扩繁费6万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3.69%,项目管理费4.22万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2.60%)。2、资金筹措项目建设总投资162.56万元,拟申请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资金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万元(其中省级34.40万元,市级共5.60万元),单位自筹资金22.56万元。1.1.9综合分析1、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新增固定资产162.56万元。项目达产后正常运营年可年产两系不育系原原种4000公斤、两系恢复系原原种4000公斤、生产两系原种32800公斤(恢复系17亩×400公斤/亩,不育系130亩×200公斤/亩),珍珠糯原原种1200公斤。年销售收入达112.8万元,年利润为39.6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项目实施单位2、社会效益通过项目的建设,从源头上保证了粮食生产最主要的要素——种子的质量安全,保证了种子种性的高度纯合,从制度上排除了因种子种性严重退化导致粮食大面积、大幅度减产的挫农、伤农事件发生,大大降低了种子经营风险,保障了农民生产利益、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利益,强化了国家粮食安全体系。提高了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在制种中的比重,整体提高了我国稻米品质,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加快了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壮大了科研实力,也推进了农业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创造出更多的农业物质财富,造福于全社会。3、生态效益本项目是绿色种子良繁和高产栽培项目,能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同时本项目主要施用有机肥,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有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因此,项目实施后能改善土壤,改善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其生态环境效益也十分明显。1.1.10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下表: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繁育基地用地亩1801.1常规稻原原种繁育亩3扩繁自用1.2两系原原种繁育亩30扩繁自用1.3两系原种繁育亩147制种2项目总建筑面积㎡1003主要设备台(套)414项目定员人75项目建设期限年16项目建设总投资万元162.567主要经经济指标7.1年销售收入万元112.8项目达产年7.2年总成本万元59.96项目达产年7.3年经营成本万元51.23项目达产年7.4年利润总额万元52.88项目达产年7.5投资利润率%27.82项目达产年7.6销售利润率%40.09项目达产年7.7财务内部收益率%46.057.8财务净现值万元202.36Ic=8%7.9投资回收期年3.167.10盈亏平衡点%46.45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3、《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4、《种子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年)》;《种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5、**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0〕114号;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8、《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9、GB3543.1-7-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10、GB4404.1-2008《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粮食作物种子第一部分禾谷类》;11、GB/T7415-2008《农作物种子贮藏》;12、NY/T611-2002《农作物种子定量包装》;13、GB20464-2006《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14、GB/T17314-1998《籼型杂交水稻“两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5、《关于印发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通知及附件(农办计[2011]55号);16、《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17、《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降低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比例的通知》(国农办[2010]143号);18、国家及部颁其它相关标准、规范及规划;19、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2.1项目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与安全不仅关系农业的发展,更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关系着国家稳定与社会安全。加快发展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根本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稻米消费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3~4.5亿亩,总产量1.86亿吨,分别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30%和粮食总产的40%左右,全国有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非凡的主导作用和战略地位。**省地处中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粮食总产已连续11年稳居全国首位。水稻是**省的第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年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产稻谷150亿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5%以上。**市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光热资源丰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是**水稻的集中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近700万亩,占到全省水稻面积的三分之二。水稻是**市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占到粮食播种面积的54%,产量占粮食总产的70%以上,水稻生产在**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促进**“**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举足轻重。“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水稻良种既是水稻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又是水稻生产最重要的科技载体,“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稻种业的发展,“九五”期间以来,我省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示范和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进水稻生产的科技进步,促进水稻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水稻种业也得到有效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与地区先进的种子种苗产业比较,仍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来看,**水稻生产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良种选育与引进滞后、知识产权保护欠佳、优良品种利用缓慢、良种保纯扩繁能力不强、商品种子质量不稳、市场营销体系不全、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不足等制约性问题,特别是良种的保纯扩繁基地规模不大,基地不稳,基础设施陈旧等重大技术经济问题的困扰,严重制约着我省水稻生产品种结构的优化、稻米品质的改善、比较效益的提高、竞争能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粮食产量增加,扩大耕地面积固然可以实现,但是,随之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呈现出刚性减少的趋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就成为我国当前增加粮食产量无它的选择,只能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产量的路子。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需求从数量制约性向质量制约性转变,外观美、品质好、适口性佳的优质水稻品种越来越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我省水稻生产既具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我国粮食增产1000亿斤的增产目标,各地推出了各种促进粮食增产的战略措施,**省被赋予增产155亿斤的任务,**市提出了增产15亿斤的目标,这些目标所对应的战略举措就是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水稻适宜新品种,保障适宜品种供给,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因此,搞好水稻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建设是势在必行的。农业部下发的《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把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项目再次列为专项予以申报,足显种子作为科技载体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科技兴农种子先行。**市农科所(原名**水稻研究所)是**市唯一一家集农业科研、信息咨询与服务为一体的豫南农业综合性科研机构,为进一步增强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促进我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特申报水稻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项目。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项目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需要在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是我国经济安全和百姓生活安危的最重要堡垒。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总产量3500亿斤以上。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消费国,在中国目前有接近14亿人口中,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每年稻米口粮消费量占口粮总消费量的55%左右。人口学专家近日推测,2030年国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15亿。面对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增地减必然趋势,如果没有有效的提高粮食单产的科技措施,我国乃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将受到粮食安全的威胁,加之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进一步加重了粮食供给的压力,因此我国政府提出到了2020年,中国需要增加1000亿斤粮食以实现粮食供需平衡。中国粮食第一大省**正在推动“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区规划建设”,而**需要承担30%的增产任务,增产300亿斤,落实到**,至少要增产30亿斤至40亿斤。因此,本项目建设,必将有利于促进水稻育种工作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更多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更快培育,生产更多更好的优良品种,不断提高水稻生产的产量和品,满足人们对粮食需求,确保粮食安全。2.2.2“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强化惠农政策,加强科技支撑,“十二·五”期间国家的粮食安全,最核心的是要立足国内,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粮食自给。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加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本项目的实施是落实国家粮食产业政策的需要,是实现“十二·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根本保证。2.2.3项目建设是加快种子产业发展进程的需要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本项目的实施,是种子工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产优质水稻得以大面积推广的主要环节,走繁育与推广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育种成果,进行规模化的高效繁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现代种子产业体制,大力推进种子产业发展,科学有序的加速新成果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为**、**乃至全国种业公司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需求、竞争优势明显的糯稻与两系杂交粳稻原原种与原种,这将极大提高这些种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必将进一步提高我们水稻育种能力,不断培育出更多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生产更多更好的优良种子,推广应用生产,提高产量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从而形成育、繁、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有序的种子生产一体化链条,加快种子产业化发展进程。2.2.4项目建设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项目建成后,可以大幅度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将从两个方面实现农民大幅度增加收入。一是种子生产繁育方面,通过提高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让农民得到实惠;二是大面积生产增产增收得到实惠。“信旱优26”是项目申报单位选育的国审杂交旱稻新品种,制种产量达400斤每亩,每斤按5.0元回收,扣除投工投料,可实现稻农50%以上种稻收益,亩增收入500元以上;“信旱优26”比对照增产28.7%,一般旱稻产量平均750斤每亩,“信旱优26”亩产千斤左右,每亩增产增收300元。高产籼糯“珍珠糯”优质高产,在豫南及长江中下游籼稻区亩产达600公斤,与杂交籼稻几近持平,繁殖及生产均按20%加价,亩增产240元,在**、安徽、2.2.5项目建设是提升我省水稻主产区稻米品质、重塑“**大米”形象的需要“原阳大米,天下第一米”,增辉**;“**大米”却以杂籼、加工粗糙招人毁诟。**市是**水稻主产区,属于长江中下游水稻优势区域,常年种植面积在800万亩以上。近年来,水稻生产快速发展,产量连年丰收并屡创新高,但是水稻原粮品质结构优化速度相对滞后,优质水稻栽培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栽培面积过小,加之农民在收获时混打混收,不能满足加工企业收购要求而造成优质不能优价;“高产、优质、广适”始终是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主线,其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优质专用水稻的栽培面积。粮食要发展,种业要先行。自1990年以来,项目单位**市市农科所一直强化优质水稻选育攻关,研究重点从常规稻向杂交优质稻转变,在成功选育出高档优质稻“特优2035”、“豫籼3号”、“豫籼9号”后,一大批优质杂交组合不断涌现,2005年以来,有5个水稻组合、品系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形成了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群,其中有3个品种已成为众多的米业企业竞相开发的中、高档优质稻米品种,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得到了广大消费者认可,在我省优质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鱼米之乡,宜籼宜粳,近年来**在研究推广高产优质杂交籼稻同时,更加注重优质粳稻的选育和推广。发展粳稻生产是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粮食单产,促进优质高效农业的战略选择。2010年**市启动“籼改粳”重大科技专项,自育的两优培粳、信杂粳1号、信旱优26以及9优418、郑稻18等粳稻品种2011年在**推广面积近20万亩。但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优质稻与粳稻品种的种子生产。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原原种、原种生产,进而使得供给优质稻种子能力大幅度提高,必将使**在优质高产水稻科研、加工、销售上取得新突破,从而进一步提升稻米产业水平,把“**大米”打造成**“优质籼米、优质粳米”新品牌。对于促进优质稻的普及、对于提高大众粮食消费品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3.1国家政策支持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兴农种子先行,种子是最主要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和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举足轻重,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予以政策支持。该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把建立产学研联盟、促进育繁推一体化作为整合种业资源的重要切入点,致力于建立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种业体系。2.3.2项目建设区位优势明显**是农业大省,对于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项目政府一直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大市,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地跨淮河,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降雨丰沛,年均降雨量900-1400毫米,**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水量丰富,全市有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866座,总库容40.52亿立方米,四季分明,气候生态条件具有代表性,是水稻生产种植最佳区域。境内京港高铁、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宁西铁路、京港澳高速、沪陕高速、大广高速、107国道、106国道、312国道贯穿全境。拟建的水稻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沟渠配套,排灌方便,四周有隔离防护栅栏,南湾水库水资源优良丰富,可确保基地常年灌溉。周边环节干净、无污染源,自然及生态环境优良,是建设水稻原原种基地理想场所。2.3.3项目单位水稻研究技术过硬,管理经验丰富**市农科所前称**水稻研究所,有着悠久的水稻研究历史并取得水稻研究硕果。先后搜集鉴定405份**特有水稻种质资源收入《中国稻种资源目录》,建国以来,**稻作经历了“高改矮”、“单改双”、“常改杂”、“籼改粳”等几个大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整套以良种为中心的配套技术群,带来耕作栽培制度的深刻变化。先后育成豫籼3号、豫籼4号、豫籼6号、豫籼9号、青二籼、特糯2072、特优2035、信杂粳1号、550、II优688、II优1511、珍珠糯和国审品种两优培粳、信旱优26。1989年,杂交稻制种单产跃居全国先进水平,推动**在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了杂交水稻化,稻谷增产1500kg/hm2,被原国家科委和**省政府誉为大别山北麓的“绿色革命”。自1956年**开始进行“籼改粳”的研究,选育高产优质粳稻品种同时,开展豫南粳稻栽培研究工作,由籼稻生产播期的4月下旬推迟到5月下旬,灌浆成熟期由8月底至9月上中旬,后延1个月左右,使灌浆期处于温度较低、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下,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可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改善了品质,增加了产量,也减轻了病虫危害。“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因子与栽培对策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市农科所水稻研究技术力量雄厚,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科技管理经验。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以育成品种为载体,以科技示范基地平台,以体系网络为纽带,以技术服务为手段,以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召开农村科技现场会、送科技下乡等形式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优农惠农政策送到农民手中,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并通过他们的示范样板,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广泛宣传带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产业建在体系中。第三章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3.1市场供求分析旱稻是全球稻作五大类型之一,常年收获面积1900万公顷,占全球总稻作面积的13%。旱稻即旱作稻,也称陆稻,耗水量仅是水稻的1/5~1/3,灌水量仅是水稻的1/5甚至更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日益短缺,我国旱灾频繁,我国是世界最缺水的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水资源与人口、生产、经济的矛盾日益尖锐,缺水将是我国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同时,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而水稻更是占农业用水65%以上。干旱缺水始终是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制约我国稻作面积扩大和产量提高的首要因素。中国适合旱稻种植面积5300万~6700万公顷,可推广面积2000万~3000万公顷,其中北方低洼易涝地就达数亿公顷,南方多雨的坡岗地有1500万~2000万公顷,沿海及内陆沙、荒、盐碱地上亿亩,特别是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平原约1500万公顷低洼易涝地尤其适于旱稻的优先开发,再加上我国北方的400万公顷水稻,一半以上面积水源不足,三分之一面积面临水源枯竭,以旱稻替代水稻实属必然。发展旱稻生产,不仅可以增强稻作抗灾能力、大幅度扩大稻作面积,而且能够减少玉米等旱作物因涝灾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在低洼易涝旱作区(1955.4万亩)、中低产区(6497万亩),可以改粗粮作物为细粮作物,改低产作物为高产稳产作物,促进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种植旱稻,可以大幅度减少稻田排水,进而减少水污染源,改善水质,并且还能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因此,研究节水措施成为稻作能否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无论是南方水稻的季节性旱灾,或者是北方稻区的水资源短缺,客观上已对发展旱稻生产形成强劲需求。在当前人均耕地减少、旱情频繁、农业用水紧张的情况下,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旱稻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看,不管是是豫南丘陵岗坡稻区还是豫北洼地旱区都具有广阔的前景。种植旱稻,还能开发利用瘠薄地、荒山园林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与在同等地上种别的作物相比,有的地方种别的作物颗粒无收,而种旱稻至少可收每公顷1500公斤,每公顷可增收3000元左右,且便于机械化种植,投资少、见效快,同时种植旱稻还能解决农民吃米难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响应国务院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中强调优先发展节水农业及旱作农业技术及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精神,高度重视旱稻育繁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我国的社会安全和经济增长意义重大。“信旱优26”是国审杂交旱稻新品种,产量高、抗旱能力强、抗病性好,多年试验稳居产量第一位,比对照增产28.7%,亩产500公斤左右,适宜在**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的黄淮流域稻区作麦茬夏播旱稻种植以及在河北省的唐海稻区作一季旱稻种植。**农科种业有限公司多年来在上述地区建立了完善高效的种子销售、服务体系,常年销售杂交稻300多万公斤以上,在四川、**、江苏建立了3000多亩的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仅该公司每年生产“信旱优26”就需要“信旱优26”不育系10000公斤以上、保持系5糯稻属于优质专用水稻。糯米用途广泛,除可用于日常生活作为主食直接消费外,以其为原料加工制作成的汤圆、糍粑、粽子、糕点等食品也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糯稻也是酿造等食品加工工业的重要原。糯稻市场价格一般高于同类普通粘稻稻谷20-30%。但同普通粘稻相比,在糯稻生产中存在糯稻品种改良难度大、育种工作滞后、品种适宜区域狭窄,可供大面积利用的品种较少,抗性差,单位面积产量比普通粘稻品种低10-20%,使得大面积种植糯稻的比较效益不显著,严重制约了糯稻生产的发展。项目单位2010年通过审定的“珍珠糯”糯稻新品种,多年来在**省南部稻区、安徽、湖北糯稻主产区大面积试验、示范及大面积种植结果表明:珍珠糯一般亩产600kg左右,高产田块可达750kg以上,产量达到甚至超过当地普通粘稻,并具有稻米品质优良、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稳产性好、耐肥抗倒、成熟早等突出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该品种在市场极受广大农民和种植户的欢迎,现在在**、安徽和湖北等省的糯稻主产区已成为当家种。**、安徽和湖北等省的糯稻主产区糯稻总面积在400万亩以上,常年需要糯稻种子超过1000万公斤。**农科种业有限公司每年向上述地区提供150多万公斤的糯稻种子,需4000亩以上繁殖田,仅该公司用于繁育销售所需珍珠糯大田生产用种就需要珍珠糯原种级别以上的繁殖材料100003.2风险预测及对策3.2.1市场风险本项目符合自然规律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在我国这个缺水大国,发展节水旱稻种植,顺应自然,我国有大面积适宜旱稻种植的缺水水稻田和低洼易涝旱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细粮稻米必将取代玉米等粗粮,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旱稻直播便于机械化种植,节本省工,种植旱稻已显现出显著优势和巨大潜力。“信旱优26”是国审杂交旱稻新品种,产量高、抗旱能力强、抗病性好,多年试验稳居产量第一位,市场对其种子需求量每年在200万公斤以上;珍珠糯的产量达到甚至超过当地普通杂交稻水平,并具有稻米品质优良、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稳产性好、耐肥抗倒、成熟早等突出特点,该品种在市场极受广大农民和种植户的欢迎,现在在**、安徽和湖北等省的糯稻主产区已成为当家种,每年种子需求量在100万公斤以上。**农科种业有限公司经项目单位授权独家对以上两个品种进行开发,基地生产的种子全部由**农科种业有限公司收购,该公司收购后主要用于该公司生产大田用种,剩余少部分可向其他种业公司有偿转让;此外,原原种在适宜储存条件下可保存3-5年,因此原原种产量可进行年际调整,丰收年份或库存量加大可在下年生产中适度压缩扩繁面积或更换扩繁品种,以回避市场风险。因此,本项目可利用市场与生产手段把市场风险降到最低,市场风险可控3.2.2技术及自然条件风险**市农科所是水稻研究老所,开展时期早,资源丰富,可扩繁材料丰富;专业技术人员代代传承,技术沉淀厚重;项目单位水稻原原种与原种扩繁生产操作技术配套成熟,针对本项目区具体情况,只需对个别环节问题进行较小的改进完善,技术风险较小;项目区光温资源年纪间变化不大,便于两系不育系种子的选择和安全制种,从项目所处位置、气候状况、历年产量分析,项目区连续7年水稻单产在400公斤以上。原原种、原种扩繁花期选择7月下旬和8月初中旬,从**历史资料来看,此期间连续3天以上的高低温危害和长期雨水危害的概率为5%,自然风险概率很小,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排灌系统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因此,本项目自然风险可以化解到最低水平。3.2.3意外问题及对策农业研究及生产开放于大自然,洪涝干旱等不可控因素决定了农业产业的弱质性,风险性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也容易遭受无序竞争的影响。自然界发展变化有其规律,市场繁荣萧条亦有迹可循,针对必然存在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制定周密的预警计划及防范方案。技术创新、品种过硬、质量上乘、服务至上,最终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将是我们申建项目的初衷和归宿。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情况4.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省农科院**分院)是**市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是**省最早设立的农业科研单位之一,也是**市唯一一家从事农业领域综合研究的科研机构。内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园艺特产、畜牧兽医、农业科技信息、茶叶研究中心等8个专业研究室(中心)和办公室、科研管理科等7个机关管理科室,辖有试验农场、机关服务中心2个二级机构,拥有水稻、油菜、茶叶、麻类、小麦5个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省级籼稻、茶叶工程中心和市级水稻、茶叶工程中心,兴办了**农科种业有限公司、**丰源科贸中心、**金谷农科种粮专业合作社等实体和科技平台。研究领域涵盖遗传育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检验分析、农业信息等多个专业。全所现有干部职工699人,在职人员4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6人,拥有高级职称的21人,中级职称的38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61人,其中研究生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管专家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省劳动模范4人,市劳动模范2人,市政协委员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9人,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14人。1978年以来,**市农科所秉承面向农村、服务农业、造福农民的科研宗旨,在水稻、茶叶、油菜、小麦、特产、植保等众多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为**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科技攻关和推广项目23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奖24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8项,育成推广稻麦油作物良种21个,发表论文700多篇,出版专著60余部。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单位”,省“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先进单位”、“星火计划先进单位”、“扶贫开发先进单位”、“科技体制改革先进单位”等称号。特别是1998年**撤地设市以来,农科所从“区域特征、**特点”出发,以农民增收为切入点,以基地建设为着力点,以合作共建为结合点,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强化良种良法展示、服务粮油订单生产,搭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一体化组织体系。科研质量明显提高、成果水平显著提升、学科体系基本形成、支撑能力显著加强、创新队伍持续优化,产业规模明显提升、经营质量明显改善、产业布局已呈雏形、组织架构初步建立、经营队伍正在成熟。作物种子、外贸出口等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壮大,在**十县区建立了30多万亩的稻麦油定单生产基地。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了特糯2072、特优2035、豫籼9号、珍珠糯、**234、丰抗38、信优2405等优良品种。深入开展以作物栽培、良种繁育、植物保护为内容的科技入户和三下乡活动,精心指导标准化生产,为保障我市乃至于全省、国家粮食安全和当地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4.2人员及技术力量**市农科所籼稻科研与产业开发在**省居于领先水平,拥有**水稻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是**市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依托单位,是我省重要的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长期以来该所始终把水稻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以水稻新品种选育和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为主要研发方向,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涵盖专业齐全、创新能力较强的研发队伍。单位现有从事水稻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23人,其中研究员5名,副研究员15人,研究领域涵盖水稻遗传育种、高产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检验分析、植物生理生化等多个专业。在搞好水稻研究工作的同时,该所还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推广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新方式。建立水稻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基地,提高技术示范推广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全市10个县区分别建成长期稳定的核心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基地总面积达到15000亩,采取“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的技术推广模式,实行品种、技术、资金、项目的综合投入,使核心示范基地发挥出联系科研与生产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积极推行“订单农业”,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对优质稻、特种稻生产全部实行订单生产,做到以销定产,有的放矢。积极吸引粮食加工企业参与水稻的生产开发,科研单位提供水稻品种和技术服务,基层乡村组织农户进行优质专用水稻的规模化生产,加工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加价回收。目前,每年实行优质专用水稻订单生产面积已达到50万亩,年产优质稻谷2.5亿公斤,农民可增收7500万元。水稻的订单生产使科研成果找到了市场,加工企业找到了稳定优质的粮源,农户解除了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实现了企业、科研、农民的“三赢”。同时积累许多宝贵经验,为本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承担本项目的人员有管理方面的经验,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完成好该项目。承担本项目的人员基本情况表4-1。表4-1项目主要技术研发人员基本情况表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务职称责任分工从事专业郭桢1964.6男本科所长、副研究员全面农学王清林1962.3男本科副所长、研究员管理、科研农学刘祥臣1965.7男本科副所长、副研究员管理、协调农学许国1959.11男本科研究员科研植保祁玉良1961.5男本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科研农学卢兆成1968.8男本科科研植保马铮1961.8男本科助理研究员科研农学刘新宇1966.5男本科副研究员科研农学邹奎1970.1男本科高级会计师财务管理财会扶定1973.11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科研农学石守社1968.11男本科副研究员科研农学潘兹亮1964.5男本科科研土肥4.3基础条件目前依托项目单位建设的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共计5个,即水稻、油菜、茶叶、红麻和小麦综合试验站,还有**省籼稻工程研究中心、**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农科院**分院、**省茶叶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研发单位和科研基地,有占地190多亩的试验场。建有科研大楼、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选育考种室及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等,在海南省三亚市兴建有南繁试验基地,南繁条件明显优于同级别单位。4.4近年取得的科研成果、进展及获奖情况“十五”以来,该所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江淮流域优质超级稻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与应用”及“863”计划重大专项“水稻新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优质专用水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30余项,均按照要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完成项目。近年来,相继育成并审定了豫籼3号、豫籼4号、豫籼6号、豫籼9号、青二籼、特糯2072、特优2035、Ⅱ优550、信杂粳1号、两优培粳、Ⅱ优688、Ⅱ优1511、珍珠糯等14个水稻品种(组合)在生产中应用。其中,杂交稻组合4个,国审杂交组合1个,无论是审定水稻品种数量和品种类型在全省均位于领先地位。**省自育第一个杂交粳稻组合,第一个杂交籼稻组合,第一个国审杂交水稻组合都是由**市农科所创造,填补了本省水稻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在水稻研究领域共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两系法和两系法杂交稻育种研究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已培育和筛选适宜豫南地区生态条件,不育期稳定,低温临界温度低,异交性状好,育性遗传漂移小,稻米品质优良,配合力强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特矮262s、矮青34s、豫矮35s、丰矮10-8s、新特矮s等。不育系特矮262s、矮青34s均达到国家“863”《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鉴定》评价标准。在两系法杂交稻组合的选育上,以强优势恢复系选育为重点,采取恢/恢,恢/保和复式杂交的方式,注重理想株型和优良生理机能及其各性状间的高度协调,培育出信恢550、信恢1511、信恢330、香恢916等一批两系恢复系,对冈型、D型、K型、印水型及红莲型不育系均有强恢复力,已通过恢复力和配合力测定,进入配制组合和杂种优势鉴定阶段。培育的一批苗头组合相继进入国家和我省中间试验,2008年水稻新组合Ⅱ优5330参加全国南方稻区区试预备试验;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青两优916、杂粳65003、常规糯稻新品系珍珠糯参加**省水稻区域试验;同时推荐豫两优香一号、D优5330、冈优5330、Ⅱ优2035、D优2035、丰两优916及丰糯801等7个水稻新品种(组合)参加**省南部稻区区试预备试验。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开展了豫南稻区超高产氮素吸收规律及调控技术研究、豫南高产优质障碍因子与栽培对策研究、豫南高产优质品种群构建研究、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法育秧技术研究和精量直播技术研究等,形成了豫南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平台,从根本解决了制约豫南发展优质稻的技术瓶颈,丰富和完善了豫南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理论,取得了豫南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重大突破,推动了豫南水稻大面积高产稳产。在搞好水稻研究工作的同时,**市农科所还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推广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新方式。建立水稻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基地,提高技术示范推广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全市10个县区分别建成长期稳定的核心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基地总面积达到15000亩,采取“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的技术推广模式,实行品种、技术、资金、项目的综合投入,使核心示范基地发挥出联系科研与生产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积极推行“订单农业”,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对优质稻、特种稻生产全部实行订单生产,做到以销定产,有的放矢。积极吸引粮食加工企业参与水稻的生产开发,科研单位提供水稻品种和技术服务,基层乡村组织农户进行优质专用水稻的规模化生产,加工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加价回收。目前,每年实行优质专用水稻订单生产面积已达到50万亩,年产优质稻谷2.5亿公斤,农民可增收7500万元。水稻的订单生产使科研成果找到了市场,加工企业找到了稳定优质的粮源,农户解除了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实现了企业、科研、农民的“三赢”。第五章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5.1选址原则项目场址选择必须周密考虑、统筹兼顾、长远规划,充分考虑农业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及将来发展需要,同时要符合下列原则:1、资产优化重组,盘活资产存量,减少投资增量,提高投产出比率。2、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应选择在具有较好的农田水利设施,地势较平坦,排灌方便,具有良好的隔离条件,周边生态环境较好,无任何污染源和污染物,无国家检疫性病虫害的地区。3、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的选择应在基本农田划定的区域内,并确保不被转为非农用地。4、原原种(原种)繁基地应优先选择在杂交水稻亲本繁殖设施已建立的区域带内,尽可能利原有的设施和用地,以节约投资,加快建设进度。5、交通便利,通水、通电、通电话。6、当地政府支持。5.2选址方案本项目的优质常规稻与两系杂交稻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原种扩繁基地均在**市农科所科研示范基地内建设,距离**市区3公里5.3建设条件1、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4°06′,北纬32°125′,位于**省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境内有京港高铁、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宁西铁路四条国家级铁路大动脉;京港澳高速、沪陕高速、大广高速三条国家级高速公路,107国道、106国道、312国道三条国道,分别在主城区和潢川县城形成双十字交叉。**目前有两大出海港口,分别是淮滨饮马港和固始望港港,其中淮滨饮马港是**第一大内陆港。项目区位于浉河区湖东开发区内,东近平桥区,南接马鞍山、西邻南湾水库、北近107国道,地理位置极为优越。2、气候条件**地跨淮河,位于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项目区日照充足,年均1900-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15.3℃,无霜期长,平均220-230天;降雨丰沛,年均降雨量900-1400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3、土壤状况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别山构成的豫南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37.1%。中部是丘陵岗地(合肥-潢川盆地西半部分),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8.5%。北部是平原和洼地,占全市总面积的24.6%。**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土壤类型主要分为6类:粗骨土、石质土、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和潮土。项目区总面积193、4亩,其中可耕地面积185亩,耕作制度为稻麦两季轮作,项目区土地平整、土壤肥沃、耕层深厚、蓄水性和爽水性良好。田块大小适中,方向一致,田面高低差3厘米,水肥分布均匀;田、渠、林、路、塘等方面进行了统一规划,综合配套,排灌良好;耕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良好。4、交通和通讯状况京广、京九铁路和106、107国道以及京珠高速、大广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312国道和沪陕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在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市南距武汉天河机场150公里,北距郑州新郑机场280公里。明港机场距**中心城区仅48公里。淮滨港是**省唯一的港口,航运可直达上海。发达的陆、水、空立体交通网络,使**成为“立中原而通八方,居复地而达九州”的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通信干线京广光缆、京九光缆以及西合光缆在**形成“信息高速公路”双十字通道。项目区距离京港高铁、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宁西铁路四条国家级铁路大动脉;京港澳高速、沪陕高速、大广高速三条国家级高速公路,107国道、106国道、312国道三条国道,均在1小时路程之内。项目区道路规划合理、路网成型;道路均为土质简易道路,遇到阴雨天气,部分道路泥泞不堪,影响产品外运与农事操作;电话、互联网网络齐全、设施完备,手机、3G信号较强、通讯状况良好。5、水利条件**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南湾湖水**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年均水资源总量9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230立方米,是**省人均的3.2倍。全市有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866座,总库容40.5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占**省总量的22%。另外,**还有温泉水、矿泉水等特殊水资源。项目区距离南湾水库5公里,属于南湾灌区,项目区西南有项目申报单位自备水源一处,可容纳10000立方米生产用水。渠系配套,沟渠布局合理,灌溉流程短,控水容易。但是排灌沟(渠)均为简易土质,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如遇连续阴雨或者大暴雨天气,易发生塌陷堵塞现象,为生产带来隐患。**市农科所湖东开发区科研示范基地通过多年的建设,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具备了较好的沟、渠、路等基础条件。水、电、通讯、以及生产试验、科研等基础设施具备良好的条件。交通便利,距离107国道不足300米,京广铁路,京港高速均在20分钟行程之内;距离南湾水库5公里,水源充足。第六章技术方案及设备6.1工艺技术方案选择原则本项目工艺技术方案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技术先进、实用,推广的名优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与项目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相适应。2、使用的技术、品种成熟可靠,良种繁育选用的品种(组合)的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良新品种,繁殖技术能够保证所繁育的水稻种子质量。3、注重技术的安全环保性能,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及其配套的安全环保栽培技术。4、经济合理、有市场需求,低本高效,能适应市场的变化。6.2技术、品种来源本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包括常规稻与两系杂交稻原原种(原种)繁育、扩繁的田间生产、种子加工、检验、贮藏等。常规稻与两系杂交稻原原种(原种)繁殖工艺技术方案根据国家颁发的《杂交水稻“两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GB/T17314-1998)、《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GB/T17316-1998)要求,在本项目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据所要繁殖的水稻品种(组合)技术质量特性、原材料来源、繁殖单位的技术、管理水平等灵活运用。项目建设单位**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从事农业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服务的一家综合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新品种,新品种的研发、引种及品比试验、亲本的提纯复壮、糯稻与两系杂交粳稻原原种(原种)扩繁技术等技术成熟可靠。2006年来,先后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有(本项目拟扩繁品种为信旱优26与珍珠糯):1、信旱优26:通过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51)。“信旱优26”属两系杂交粳稻,全生育期124天左右(豫南地区110天左右),产量三要素协调发展,高产稳产,抗旱性强,综合抗性优良。2007年至2008年连续两年参加国家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363.2公斤、388.2公斤和413.2公斤,较对照品种相应增产25.7%、27.1%、31.9%,均居所有参试品种第一位。“信旱优26”适宜在**、江苏、安徽、山东等省的黄淮流域作夏播旱稻种植。“信旱优26”的成功选育,对缓解稻谷生产资源短缺矛盾,促进轻便、高效、节约型可持续农业发展,保证粮食安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珍珠糯:在**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届十次品审会议通过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10008)。珍珠糯属中籼迟熟型糯稻品种,在**南部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40天左右,株高110厘米左右,穗长22厘米,每穗160粒,结实率90%,千粒重25-26克,成穗率65%左右,动态株型好,灌浆速度快,耐肥抗倒,熟时叶青籽黄。其主要特点:一是多抗性。抗稻瘟病、穗颈稻瘟、水稻白叶枯病等常见病害;**南部稻区试验示范显示,珍珠糯对水稻疫霉病、恶苗病、稻曲霉病均表现出田间抗性;**省农科院植保所抗性调查发现,珍珠糯对迁飞性害虫褐稻虱、白背稻虱抗性较强。二是糯性优。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其品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稻谷》优质糯稻标准。符合豫南稻区及全国南方稻区群众的消费习惯。三是产量高。豫南籼稻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大田生产表明,作为优质特种稻品种,其产量与普通品质的杂交稻品种Ⅱ优838相当或增产。珍珠糯的育成审定,丰富了**省的稻种资源,为豫南稻区乃至长江流域中籼稻区发展优质特种稻生产提供了品种支持。3、Ⅱ优1511:2007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用两系不育系Ⅱ-32A与自育恢复系信恢1511配制而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在抗病性、稻米品质、抗倒性、丰产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种Ⅱ优838,在豫南稻区及相似生态类型区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007年5月**省农科院查新报告称,经审定适应豫南稻区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在产量方面Ⅱ优1511“属于中间靠上水平”,“是**省自育籼型杂交水稻产量最高、增产幅度最大的品种”。4、Ⅱ优688:2009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09006,是用两系不育系Ⅱ-32A与自育恢复系信恢688配制而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46天。株型紧凑,株高122cm;茎叶夹角小,剑叶直立,分蘖力较强,抽穗速度较快,抽穗整齐;茎秆粗壮,抗倒伏;穗长24cm,亩成穗17-18万,成穗率70%左右,每穗粒数165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8-29g。2008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病菌代表菌株均表现抗病(0级),对穗颈稻瘟表现为抗(1级),对白叶枯病菌系KS-6-6表现中感(5级),对浙173表现属感病(7级),对菌系PXO79和JS49-6表现为抗(1级),对纹枯病表现为中感(MS)。2007、2008两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米率73.6/79.9%,精米率62.8/72.4%,整精米率50.4/65.1%,垩白粒率48.0/67.0%,垩白度5.3/9.4/%,直链淀粉含量21.1/21.0%,粒型(长宽比)2.3/2.3,透明度2/1级,胶稠度54/54mm,减消值5.0/4.0。2006年省籼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38.9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2%;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稻谷580.5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1.1%。2008年省籼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618.1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5%。6.3技术参数项目扩繁的原原种质量标准执行GB4404.1-2008《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粮食作物种子第一部分禾谷类》,具体参数为:种子质量参数表种子类别纯度不低于净度不低于发芽率不低于水分不高于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原种99.9%98.0%80%13.0%6.4工艺技术流程6.4.1工艺技术流程常规稻(珍珠糯)原原种与原种生产的主要工艺技要流程为:单株选择→株行鉴定选择→株系比较→原原种→原种→良种→大田种植两系杂交粳稻(信旱优26)不育系提纯和原种生产的主要工艺技要流程为:单株选择→低温或长日低温处理→再生留种(核心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制种)→大田种植。两系原原种(原种)繁育工艺流程图如下:A(不育系)R(恢复系)选种圃(选单株)选种圃(选单株)选种圃(选单株)选种圃(选单株)株行圃(选株行)株行圃(选株行)人工气候室处理(低温、长日照低温)育性鉴定及筛选(每日逐株镜检)育性鉴定及筛选(每日逐株镜检)株系圃(分系鉴定、繁殖)再生留种(核心种子生产)再生留种(核心种子生产)原原种圃(选单株)原原种圃(选单株)恢复系原原种原原种繁殖恢复系原原种原原种繁殖原种繁殖原种繁殖不育系繁殖不育系繁殖良种配置(大田生产用种)良种配置(大田生产用种)图6-1两系原原种繁育工艺流程图6.4.2工艺技术要点1、两系法杂交水稻原原种繁殖工艺技术要点两系法杂交水稻亲本原原种、原种繁殖工艺包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保持系(B)和恢复系(R)等亲本材料的独立繁殖。亲本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进行原原种繁殖时,一要确保各个亲本世代间、群体内的性状稳定一致,保持其典型特征特性;二要维持各个亲本间相互关系的稳定。即保持系对不育系雄性不育性的保持能力和恢复系对不育系不育性的恢复能力,以及杂种优势的稳定性。2、优质稻原原种(原种)繁殖工艺技术要点:确保各个亲本世代间、群体内的性状稳定一致,保持其典型特征特性;6.4.3质量控制技术种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和广大农民的利益。因此,对基地生产的种子要严格执行繁殖标准、GB/T4404.1-1996国家质量标准,GB/T3543.1-7-1995种子检验规程和GB7414-7415-87种子包装与贮藏标准、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6.4.4种子加工工艺种子加工是种子进入市场的最后一道环节。按照种子包装与贮藏标准,采用种子加工机械,对大田收获的干燥种子进行精选、分级和包装。种子包装全部采用电子防伪技术,实施精品品牌,用户只要按照种子包装上的提示操作,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辨明种子真伪。工艺流程图如下:干燥除尘系统除尘系统检验风筛式精选比重式精选包衣计量进料入库计量包装销售包装图6-3水稻种子加工工艺流程图6.4.5仓储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气候条件,采用科季自然低温低湿-春暖前适时密闭-夏季谷物冷却机组铺助降温-秋季机械通风,确保种子的安全储藏。根据有关粮食管理要求和种子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库内堆垛高;麻袋为8-10袋、编织袋为15-20袋,每垛两排,袋口及标签朝外,垛间间隔45-60cm。各小库采取一次性入库后密封薰蒸杀虫。6.4.6虫害综合防治1、防治原则(1)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2)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3)抓好水稻种子选择和处理,掌握正确的播种育秧及栽培方法。(4)充分发挥病虫测报站的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测报、早防治。2、防治方法(措施)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选育抗病虫新品种,推广优良品种,利用药剂处理种子的先进技术,消灭和预防种子所带的细菌。设立病虫害防治指挥机构,病害测报站,建立低毒高效生物农药站,配备必要的设备、器具、通迅设施。6.5设备选型6.51、填平补齐原则。在考虑现有设备可使用性的基础上,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按项目实施要求增补完善,力争项目功能齐全。2、价格优先原则。在同等性能同等型号设备中,优先选用价格合理、使用寿命长的设备产品。3、标准化原则。设备选型采购尽可能采用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的设备。6.5.2设备选型为了更好发挥优质专用水稻品种潜力,改善耕作条件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计划购置配套的农机具9台(套)。见下表6-1表6-1购置农机具清单表序号农机名称型号单价(元)台数1稻麦联合收割机4L-80A1800012手扶拖拉机151型400013柴油机151型275014犁子定制30015耙定制15016防滑轮定制50017开沟器定制20018旋耕机151型180019清选机5X型423001合计9购置种子质量检测仪器及加工设备32台套详细清单见下表:表6-2质量检测仪器及加工设备购置清单序号仪器名称型号及厂家单位单价(元)数量一质检设备251扦样器1.5*35/45/55批14/16/1812手持放大镜5-7x批1213计数器个3054数粒仪Sly-c台350015种子净度分析台Tjd-800套160016纯度检测及配套仪器三恒电泳仪JY600C北京君意台38001双垂直电泳槽JY-SCZ7北京君意台120017智能光照培养箱GTOP-260B台790018精密发芽箱GTOP-260Y液晶台990019发芽盒12*12*6批6113*19*12批10110快速水份测定仪LDS-1H台1800111实时定位土壤水份速测仪TZS-II台9900112便携式土壤水份速测仪TZS-1台6800113土壤取样器1M个580114土壤养分速测仪TPY-4台5800115酸度计SDT-300台650116土壤硬度计TYD-1台2600117土壤紧实仪TJSD-750台8000118生物显微镜宁波舜宇BH200台15000119佳能照相机EOS60D台85001二加工设备71水稻种子干燥机DHG-9053A上海齐欣台278012种子包衣机南京农牧5BY-500台3500013小型脱粒机中国水稻所5TG-570B台400044低温储藏机宁波莱福(定制)台1000001第七章项目建设目标与建设布局7.1项目建设目标7.1通过本项目建设,提升**市优质常规稻与杂交水稻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的技术装备水平、科研开发能力、原原种和原种的生产能力。通过与省内外种业公司的业务合作,加快科技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步伐。7.1.2项目实施后,基地扩繁产品可供200亩常规稻原种生产用种,7500亩—15000亩杂交水稻制种亲本种子,可推广大田种植高产优质稻200万亩以上,按制种新增效益150元/亩计,可为制种农户新增收入300万元;按种植杂交水稻比种植常规水稻单季增产稻谷40公斤/亩计,年增产稻谷8000万公斤以上。7.1杂交水稻种产品质达到国家规定的(GB/T4404.1-1996)种子质量标准的要求。工艺技术种子生产达到GB/T1734-1998技术标准,种子检验执行GB/T3543.1-7-1995标准。7.2项目建设思路和总图规划布局7.21、项目基地在充分考虑水稻制繁种所需用隔离条件的基础上,相对集中连片建设。2、具备较好的道路交通、运输、排灌、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3、项目区建设拟分期建设,本期建设内容主要解决目前严重影响生产的交通和排灌问题。7.2.2总体布局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适应生产发展需要,满足科研试验和种子生产要求。本项目常规稻原原种繁育基地、两系原原种繁育基地和两系原种繁育基地均在**市农科所科研示范基地(湖东开发区)内进行建设。**市农科所科研示范基地占地面积约193.3亩,其中本项目建设的繁育基地占地180亩。规划设计根据场地特点和项目功能要求,充分利用基地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特色,合理分区,合理组织交通与流程,注重安全防火与环境保护,做到场区竖向布置合理,减少场地土方工程量,充分得用现有基础设施条件,使项目经济合理,建筑设计力求典雅、自然、大方,平面布局合理、适用,外观造型要符合整体风格要求。保护自然环境,体现优美的园区环境特色。7.21、常规稻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3.0亩在位于试验场中南部建设;2、两系杂交稻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30亩在科研试验场的南部建设;3、两系杂交稻原种繁育基地147亩在科研试验场的北部建设;、道路硬化:硬化主干道与基地西北部的三条机耕道。主干道位于基地中部偏南,连接与贯通基地东西方向(长680m、宽4m)。三条机耕道在基地中部与西北部,南北方向路二条:东部一条从主干道贯通基地北部边缘(长220m、宽3m),西部一条连接主干道与另一条拟硬化的东西方向路(长110米、宽3m)。东西方向路一条,从排灌干沟到基地西部边缘,贯通基地西北部(长265米、宽2.5m)。以上道路总长约1275米2、排灌渠系改造:对排灌干沟(渠)和排灌支沟(渠)进行硬化。排灌干沟(渠)位于基地中部偏东,贯通南北方向,长350米,总面积2450平方米。排灌干沟(渠)与基地城市排水系统相连接。排灌支沟(渠):(1)主干道两侧(820米)、平行于主干道;(2)基地西部(450米)、垂直于主干道;(3)基地东部(110米)、垂直于主干道;(4)基地西南部260米、与主干道平行;(5)基地西北部(265米)、平行于主干道。以上排灌支沟(渠)总长1905米,总面积2889平方米。排灌支沟(渠)相互贯通并与3、考种挂藏工作室:位于基地中部、主干道北侧,与拟硬化的南北方向路(110米长)东侧相连接,坐东向西。总面积100平方米。第八单项目建设内容扩繁基地拟分期建设,总体规划内容包括新建或扩建质检挂藏工作室、仓库、网室、晒场、温室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田间道路硬化、排灌渠系改造等田间工程建设,通透式围墙、电增容设备等生产性辅助设施建设,购置配套农机具与质量检测仪器。根据基地建设总体规划与项目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本次可研期间的现场踏勘与项目资金分配,本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有:8.1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单位在项目区内现在已经建有200平方米种子储存室和近1000平方米的简易晒场,可晾晒、储存种子5万公斤,现阶段可基本满足晾晒、保存项目区所产种子所需。目前缺少用于考种、质量检验、整株干燥、悬挂、保存的场所,急需建设质检考种挂藏工作室,因此拟新建100平方米的质量检验、考种挂藏工作室,用于种子纯度、含水量等质量初检与整株干燥、悬挂、保存。采用砖混结构,18墙,现浇顶或预制板顶。8.2田间工程建设1、道路硬化。基地中现有道路为建设示范基地时修筑的土质简易道路,晴好天气交通条件尚可,但遇到雨雪天气泥泞不堪,人员、车辆、机械无法顺利通过,严重影响农事操作与物质运输,为保证生产资料的运输、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种子及时外运,必须对田间道路进行改造以改变基地遇到雨雪天气交通不便的现状。本项目拟硬化东西、南北方向各二条道路,道路总长约1275米,总面积4375平方米。路基为素土夯实,块石基层300厚、粗砂碎石垫层100厚、300号混凝土路面200厚,参见道路构造剖面图。2、排灌渠系改造。基地排灌沟渠均为未硬化的简易排灌沟渠,暴雨天气,容易坍塌堵塞,给基地生产造成隐患。本项目对现有排灌体系进行扩建硬化,对排灌干沟(渠)和排灌支沟(渠)进行硬化。排灌干沟(渠)改造:硬化贯通基地南北方向的排灌干沟(渠)约350米长,硬化后底部宽4.00米、上部宽4.5米、深1.5米、总面积2450平方米;主要内容为开挖、拓宽现有自然沟,素土夯实地基,粗砂碎石垫层100厚、C15混凝土垫屋,MU20片石M5水泥砂浆砌筑400厚片石护沟。排水量为4个流量,使用年限10年。阴雨天气条件下,日降水200mm时排灌支沟(渠道)无积水。参见排灌支沟(渠)改造:对位于主干道两侧、基地西部、东部、西南部、西北部总长1905米,总面积2889平方米的排灌支沟(渠)进行硬化改造。主要内容为:主干道两侧、基地西部、东部、西南部的支沟(渠)在现有排灌支沟(渠)基础上开挖、拓宽硬化,素土夯实地基,C15混凝土垫屋,M5砂浆砌砖。沟身及沟底采用M10砂浆抹面。排水量1个流量,使用年限10年。阴雨天气条件下,日降水120mm时田间无积水,硬化后深0.6米、宽0.5米。西北部与主干道平行的支沟(渠)则采取水泥预制板结构以降低成本,该条支沟(渠)长265米、宽0.30米、深0.35米8.3购置配套农机具市农科所科研条件相对较好,但是缺少专门用于原原种、原种繁殖的配套农机具,为改善耕作条件,计划购置配套的农机具9台(套)。见下表8-1表8-1购置农机具清单表序号农机名称型号单价(元)台数1稻麦联合收割机4L-80A1800012手扶拖拉机151型400013柴油机151型275014犁子定制30015耙定制15016防滑轮定制50017开沟器定制20018旋耕机151型180019清选机5X型423001合计7000098.4购置种子质量检测仪器及加工设备项目申报单位现有占地300平方米的实验室一处,用于研究植物生理生化方面的仪器相对较多,种子加工设备基本配套(详见附件:已有主要仪器设备清单),但用于水稻种子田间生长过程监控、种子质量检测方面的仪器较少,已有部分设备老化面临报废,为改善现状,拟购置32台套质量检测仪器和加工设备。详细清单见下表:表8-2质量检测仪器及加工设备购置清单仪器名称型号单位单价数量备注一质检设备251扦样器1.5*35/45/55批14/16/181各5个共15个2手持放大镜5-7x批121需10个3计数器个3054数粒仪Sly-c台350015种子净度分析台Tjd-800套160016纯度检测及配套仪器三恒电泳仪JY600C北京君意台11双垂直电泳槽JY-SCZ7北京君意台117智能光照培养箱GTOP-260B台790018精密发芽箱GTOP-260Y液晶台990019发芽盒12*12*6批61每批100个13*19*12批101每批100个10快速水份测定仪LDS-1H台1800111实时定位土壤水份速测仪TZS-II台9900112TZS-1台6800113土壤取样器1M个580114土壤养分速测仪TPY-4台5800115酸度计SDT-300台650116土壤硬度计TYD-1台2600117土壤紧实仪TJSD-750台8000118生物显微镜宁波舜宇BH200台15000119佳能照相机EOS60D台85001二加工设备台720水稻种子干燥机DHG-9053A上海齐欣台2780121种子包衣机南京农牧5BY-500台35000122小型脱粒机中国水稻所5TG-570B台4000423低温储藏机宁波莱福(定制)台10000018.5技术培训与科技推广为了保证项目完成后顺利达到产能,安排科技人员定期对项目区技术工人、农民及相关种业公司人员进行水稻品种繁殖技术培训和宣传,针对不同品种的特点及生长时期,围绕种子繁育、加工、质量检验等不定期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主要内容为对员工、种田大户及农民进行种子知识、制种技术、水稻栽培技术等科技培训。计划年培训各类人员100人次以上,使项目区技术普及率达百分之百。第九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9.1项目建设总投资9.1.1投资估算依据及说明依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所规定的投资估算范围和统一取费参数,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前期费、设计费)均计入项目总投资。本项目投资估算的范围包括农业田间工程、生产性基础设施、配套农机具、质检与加工仪器设备、原原种扩繁费、科技培训与推广费以及项目管理费或前期费等。1、土建工程费:主要是农业建筑工程和农业田间工程,按当地实际造价计算。2、原原种(原种)扩繁费、科技培训与推广费按《农办计﹝2010﹞48号》有关精神计取。3、项目管理或前期费包含可研报告编制费、勘查设计费、监理费、招标费、不可预见费等五项内容,其费用按国家有关收费标准(或定额)计取。9.1.2投资估算内容项目建设总投资为162.56万元。土建工程(生产性基础设施与田间工程)投资121.0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74.43%;配套农机具7万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4.3%;质检仪器及加工设备投资24.34万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14.97%;其他投资10.22万元(原原种、原种扩繁费6万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3.69%,项目管理费4.22万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2.60%)。表9-1项目投资估算表主要建设内容规格单位任务量单位投资(元)投资额(万元)合计-162.56一、生产性基础设施-10质检挂藏室平方米100100010二、田间工程111道路硬化米12751104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