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人教版讲义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时2_第1页
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人教版讲义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时2_第2页
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人教版讲义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时2_第3页
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人教版讲义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时2_第4页
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人教版讲义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2辛亥革命考纲考点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特点及评价。(2)?临时约法?的内容、地位和影响。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20世纪初辛亥命爆发的背景到1912年辛亥革命的失败,革命势力从南方长江流域开展到中国北方,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空的变换。历史解释(1)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开展、资产阶级力气壮大的产物,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化人心。(3)?临时约法?公布,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表达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讨论评论性材料,解读印证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唯物史观运用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熟悉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1.条件(1)经济根底: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开展,促使资产阶级力气开展。(2)思想根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殊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公平学说的影响。(3)组织根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同盟会的成立。(4)事根底: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5)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入川镇压保路同志起义,湖北防务空虚。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人领先起义,12日占据武汉三镇。3.(1)成立:1912年元旦,宣告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2)公布?临时约法?①内容国民全体责任内阁制。))②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结果(1)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2)1913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5.功绩(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宏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4)客观上打击了在华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制造了条件。的建立表达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但辛亥革命只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未转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名家史论]评价民国共和政体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的一个大失败,由于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受、制度、天性、观念或习惯中毫无依据。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这种共和政体凄惨地结束了,即凄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哥伦比亚高校教授纳散尼尔·佩弗核心观点:(1)辛亥革命建立起的民主共和政体是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缺乏生存的土壤。(2)辛亥革命的失败不是共和政体的失败,是中国探究民主政治道路的失败。[漫画解史]辛亥革命的成果与局限信息提取:图1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2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当开展中隐蔽着失败的危机。探究1辛亥革命的成果及评价『史论链接』角度1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政治力气(1)几种力气以及相互关系示意图:(2)各种政治力气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①清政府:镇压革命。目的是维护即将崩溃的统治。②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投机革命,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拥护袁世凯。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③列强:以事威逼、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④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阀:对革命政府实行打击的政策,同时对清政府实行威逼利诱的政策。目的是要借机夺取国家统治权,建立自己的统治。角度2正确熟悉辛亥革命的成败目标结果直接目标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挽救民族危亡直接结果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使民主共和观念渐渐深化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开展根本目标推翻压迫,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为资本主义的开绽开拓道路最终结果成功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转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角度3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转型(1)政治层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公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2)经济层面: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一系列爱护民族资本主义开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开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开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开展。(3)文化层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4)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公平、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史料实证』史料一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最终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荣耀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削减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史料二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出名副其实,由于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根底。所以我说辛亥革命到达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它在1914年还有许多人没有剪,但究竟大局部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当说是实现了。其次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1)史料一主要围绕对中国版“荣耀革命〞的理解,抓住史料中“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削减了流血〞关键信息来理解,主要说明白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政权转移,实现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2)史料二从辛亥革命后中国的“三个实质性成果〞理解辛亥革命的成果。1.依据史料一答复,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荣耀革命〞?实行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提示:(1)缘由:以国会为中心,采纳谈判、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2)价值:防止社会动乱,有利于社会稳定。2.依据史料二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社会生活的影响。提示:政治上,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社会生活上,推动了剪辫易服、公历纪年确实立。『即时体验』1.(2019·山东青岛模拟)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稳固……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A.激发革命人的斗志B.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C.树立民主,分散共和力气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解析材料中“倾覆满洲专制政府,稳固,……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说明,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以及追求民族振兴的愿望和信念,故C项正确。答案C2.(2019·山东青岛学期初调研)“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且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峻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缘由是()A.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B.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C.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D.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解析“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是扶植的直接结果,故A项错误;“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可得出社会结构已经分裂,故B项错误;“形成严峻的政治权威危机〞包含思想的统治危机,故C项错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根本缘由是经济上问题,故D项正确。答案D探究2?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史论链接』角度1解读?临时约法?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性(1)?临时约法?表达的民主精神①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②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给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③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制实现政、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2)?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到达初衷。角度2?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巨变产生的影响内容意义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认了传统的臣民观念依据三权分立的原那么确立现代民主政体否认了“人治〞观念;表达了资产阶级盼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史料实证』史料一“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史料二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终打算权。——?临时约法?(1)史料一解读从材料反映的主权归属角度说明,主要表达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也反映了?临时约法?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2)史料二解读留意从参议院是权力的核心,分析大总统权力与参议院的关系。陈旭麓先生认为,?临时约法?的公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据上述史料及所学学问,谈谈你的理由。提示:思想上,运用了西方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政体上,仿效了的共和政体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即时体验』1.(2018·11月浙江选考)?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临时政府实行()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解析依据?临时约法?建立的是民主共和体制,可排解A、D两项;依据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可知总统要对内阁的国务员负责,故C项正确。答案C2.(2019·山东烟台模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在其公布的?约法?中规定:“的主权由全体国民组织之。〞这反映出()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B.袁世凯着力维护民主共和C.国民成为的仆人D.三民主义得到真正的落实解析材料表达的是主权在民的思想,反映出当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故A正确。答案A[命题素材]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自清末“新政〞开头,以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为主干的封建统治机构,被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部、海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行政机构所取代。在教育制度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立了自蒙养院和学校开头直至中学、高校的近代学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学问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气也不断产生,他们的消失使得中国人民反对旧制度和争取民族的斗争不断迈上新的阶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作者主要阐述了清末“新政〞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渐渐走向近代化,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论证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缘由和影响,并说明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爆发之间的关系。解析第一小问,迁移辛亥革命的背景从政治形势、晚清政治统治等角度分析;其次小问,从清末新政结果、客观影响等角度说明。答案(1)清末新政缘由:遏制蓬勃开展的革命形势;稳固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2)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政治、经济、教育等的近代化;没有到达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关系:“新政〞客观上为辛亥革命预备了条件。『真题体验』1.(2018·江苏单科,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由于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大事()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四川民谣推理出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大事是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中的保路运动,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制造了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由此可知B项正确。答案B2.(2017·海南单科,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根底〞。资政院议员局部由皇帝钦定,局部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专制统治C.带有深厚的专制主义颜色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解析依据材料“资政院议员局部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可知,皇帝仍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表达了深厚的专制主义颜色,C项正确。答案C3.(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外形〞,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盼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说明各自解析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应选B项。答案B『经典模拟』1.(2019·山东日照模拟)下表为?申报?转载的地方督抚奏请“新政〞的奏折。据此可知,清末()提出者奏折转载时间(1901年)两广总督陶模?请遣散内监折?5月29日江西巡抚李星锐?江西巡抚李中丞复行政事宜折?6月30日~7月4日安徽巡抚王之春?广设算学特地学堂折?7月1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变法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8月10日~8月13日两江总督刘坤一?遵旨筹议变法谨拟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中法十一条折?8月24日~9月6日浙江巡抚余联沅?署浙江巡抚余复奏条陈变法折?9月7日A.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剧烈 B.东南督抚联合施压朝廷C.地方势力企图主导新政 D.立宪成为新政主要议题解析依据材料看出,两广、江西、安徽、湖广、两江、浙江等各省份督抚都在上书奏请新政,这代表着社会变革的剧烈愿望,故A项正确。答案A2.(2019·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模拟)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其次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关心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由此可推知()A.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根底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化人心D.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解析依据材料“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可见辛亥革命是多种势力共同推动的结果,故D项正确。答案D3.(2019·山东枣庄模拟)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冲突B.人治观念与法治抱负的冲突C.袁世凯与的冲突D.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冲突解析依据材料“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一时的、因人而制定的属于人治,永久的、因一国制定的属于法治,故B项正确。答案B4.(2019·山西阳泉模拟)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而消失了女子国民、女子北伐光复、女子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说明()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爱护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民主共和的观念渐渐深化人心D.社会转型期女性公平地位确立答案B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福建漳州模拟)1908年8月27日,清朝公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公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公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缘由是()A.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B.革命形势的快速开展C.民主共和趋势不行防止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解析材料中清政府的态度说明是革命形势快速开展,清政府不得不进行宪政,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末新政,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材料“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并非民主共和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南北议和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2.(2018·安徽合肥质检三)1904年清廷公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开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开展()A.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消失B.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解析据题干可知,随着近代商会的开展,人们的公平、自由等观念不断开展,这样就有利于民主革命进程的开展,故B项正确。答案B3.(2019·山东单县五中模拟)右图是清末漫画?官场之活剧(廿三)捕风捉影?,它说明()A.革命成为时代潮流B.青年同学成为革命主力C.清廷统治岌岌可危D.革命人广泛发动群众解析据题干中清政府官员蒙蔽双眼,去抓同学,真正的革命却没有被抓,说明清政府腐败无能,故C项正确。答案C4.(2019·福建莆田模拟)武昌起义前,清王朝9个总督职位,其中汉族占据4个,最重要的直隶和两江总督是汉族的陈夔龙和张人骏;14个巡抚职位,其中汉族占据11个。这说明()A.晚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统治集团内部冲突孕育出革命C.清末中心集权面临挑战D.政治形势推动了权力格局变化解析据题干“武昌起义前,清王朝9个总督职位,其中汉族占据4个,最重要的直隶和两江总督是汉族的陈夔龙和张人骏;14个巡抚职位,其中汉族占据11个〞这种权力安排格局对辛亥革命在反满的旗帜下取得成功有肯定的关心,应选D项。答案D5.(2019·重庆模拟)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如同疯狂,而政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团有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A.政政治在中国确实立B.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铲除解析材料阐述的是1913年社团和政开展快速的状况,依据所学辛亥革命后?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结社的权利,而“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团有312个〞表达了人民践行结社权的热忱,是民主政治的表现,故C项正确。答案C6.(2019·山东潍坊模拟)以下图是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作品?但闻心语响?。该漫画反映了()A.革命派对清廷预备立宪绝望B.民众期盼建设新社会的心理C.袁世凯称帝引发社会的不满D.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发生改进解析据图片有人听见逊位的声音,结合标题“但闻心语响〞可知逊位成为百姓的心声,故B项正确;依据图片可知“逊位〞声音来自于宫殿而不是革命派,故A项错误;据“逊位〞二字可知指的是清帝,袁世凯称帝并未得到民众认可,不存在“逊位〞一说,故C项错误;材料“逊位〞说明清帝尚存,可见是作者对革命后社会的一种期盼,故D项错误。答案B7.(2019·湖南怀化模拟)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的册封令上写道:“光复华夏,肇始武昌,……全部辛亥首义立功人员,勋业宏大……照?约法?第廿七条特颁荣施,以昭勋烈。黎元洪着册封武义亲王。〞结果,黎元洪坚辞不受,并请辞一切官职,愿回原籍疗养。黎元洪此举的主要缘由是()A.忌惮袁世凯阴险狡诈多变B.不敢独居武昌首义之功C.深知民主共和乃大势所趋D.担忧约法不具法律效力解析袁世凯称帝后,册封黎元洪,黎元洪坚辞不受,主要缘由是黎元洪反对复辟帝制,熟悉到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故C项正确。答案C8.(2019·山东菏泽模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根底,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C.?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根底解析题干材料“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说明,认为?临时约法?遭到破坏的缘由是势力的破坏和广阔人民没有乐观支持,可以看出一般民众尚未完全觉醒,革命缺乏相应的群众根底,故D正确。答案D9.(2018·山东枣庄八中模拟)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说明?临时约法?()A.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B.给予议会过大权力C.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D.目的在于维护共和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无法保证政府与议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故C项正确;没有表达权力的大小,而是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不能说明议会的权力大,故B项错误;“维护共和〞应当突出对君主专制的防范,而不是国家权力的结构,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9·山东烟台模拟)中国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写道“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竟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政局纷纷类弈棋,原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现象是()A.八国联侵华与政局动乱B.帝制倾覆与人民当家作主C.帝制复辟与政府更替频繁D.帝制倾覆与共和政体飘摇解析材料中“都城一洗帝王尊〞“原来约法尚临时〞说明是辛亥革命之后,依据所学学问,辛亥革命后阀割据,共和政体飘摇,故D正确。答案D11.(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心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依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省份政体模式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心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A.先有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心政府B.中心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的联邦制C.地方权力是由中心权力给予,中心拥有肯定权力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气博弈解析据材料“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心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可知武昌起义后,在各派政治力气的推动下消失了各省政体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9·山东枣庄模拟)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冲突B.人治观念与法治抱负的冲突C.袁世凯与的冲突D.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冲突解析依据材料“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一时的、因人而制定的属于人治,永久的、因一国制定的属于法治,故B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8·河北唐山模拟)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剧烈的分散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代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诬我国民,不行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行也。于三者俱失,万无得以,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嫌骄泰,然民族之各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材料二革命人于1911年11月11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打算:“一、以咨议局为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称中国为〞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只是将其详细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给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的简称,中国人通过“〞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1)阅读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客观缘由。(2)阅读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试从经济、社会习俗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答案(1)观点: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或主见确定“中国〞为国名)缘由: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传入;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2)意义:使中国作为国名确定下来。经济: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开展迎来短暂春天制造了条件。社会习俗: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推动了社会习俗近代化。(详细写出两方面的习俗变迁也可)14.(2019·湖北荆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清朝“百日维新〞和“新政〞比拟“百日维新〞清末“新政〞甲午战后,列强纷至沓来,光绪痛感国事危艰,于1898年6月11日,公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百日维新〞画上了黑色休止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设立制度局,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旧机构,裁撤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爱护和嘉奖工商业,设立农工商机构,编制预算决算。裁汰旧队,训练新式海陆。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高校堂,各地设立中、学校堂,提倡西学,派人出国留学。建立法律制度等。庚子国变后,慈禧太后恐民心丢失,统治难以为继,于1901年1月,公布上谕,实行。五大臣出洋、仿行立宪、皇族内阁接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