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课时1单元整体探究导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课时1单元整体探究导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课时1单元整体探究导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课时1单元整体探究导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课时1单元整体探究导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课时1单元整体探究(1分钟)1.通过分析文本,概括人物通讯中的人物特点,认识劳动精神。2.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3.分析古诗词描写劳动场面的方法和对劳动精神的颂扬。(1分钟)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用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该树立的劳动观念。第二单元中的课文,或报道了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总结。(38分钟)探究一、赏析人物通讯,认识劳动精神1.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他们三个人的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体现着许多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明确:①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做好本职工作;②有责任,有担当,有着崇高、远大的理想;③面对困难、挑战,不屈不挠,不懈奋斗;④主动探索,勇于实践;⑤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2.这三篇文章在结构和刻画人物方面各有哪些异同?明确:(1)文章结构方面。①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倒叙手法。②《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都采用了小标题,层次清楚,结构鲜明。(2)刻画人物方面。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以正面描写人物为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则采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人物。②《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探界者”钟扬》则主要是概述事迹。③《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多处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界者”钟扬》多处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既有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也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3.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请阅读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明确:篇目具体事件人物精神作者立场《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雨中走下稻田翻看土壤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赞扬稻田里走出的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试验田中发现“天然杂交稻”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赞扬袁隆平对真理的态度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破除迷信,敢于创新赞扬袁隆平具有科学的胆识和眼光批判报纸上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赞扬袁隆平捍卫事实、捍卫真理的精神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赞扬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给抱小孩的妇女哄孩子,让赶火车的人先买考虑周到,服务细致赞扬张秉贵的服务态度热心对待有情绪的顾客耐心做工作,能换位思考赞扬张秉贵以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帮顾客挑选合适的点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刻苦钻研商品知识,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点明平凡工作、光荣岗位值得人民尊敬《“探界者”钟扬》考入科大少年班,不断丰富知识储备聪明智慧,雷厉风行赞扬钟扬不断追求进步的“不安分”的人生十几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种子挑战生命极限,勇于拼搏进取赞扬钟扬为人类建立种子“宝库”,致力于造福万千苍生为上海博物馆图文展板撰写文字,义务做科普工作重视科学教育,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赞扬钟扬引领、普及科学的精神“接盘”导师,真诚关爱和培养学生关爱学生,有责任和担当赞扬钟扬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脑出血后继续进藏工作超负荷工作,永不停止科学探索的脚步在探寻生命的边界的路上,钟扬是先锋者4.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性格。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明确: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从发现“天然杂交稻”,到发明杂交水稻,再到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深入田间地头的身影是美丽的,他投身实验、反复研究探讨的身影也是美丽的,而他热爱劳动,用劳动收获粮食、消除饥饿的举动更是崇高的,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售货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岗位上热心服务顾客,急顾客所急,想顾客所想,千方百计丰富商品知识,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他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都令我们感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敢为先锋,不懈攀登生命高峰,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责任和担当,奉献与爱心,在钟扬忍受高原反应、忍受病痛折磨的艰辛劳动中彰显出来,一个大写的“人”的形象挺立在天地之间,令无数国人仰望。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多年如一日,无私无畏地贡献出他们的汗水和聪明才智,他们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正因为有这些“脊梁”,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五千年而不倒,光辉灿烂数千年而不绝。探究二、了解新闻评论,探究劳动价值1.《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第1段为什么要引用企业家的感慨?明确:企业家的感慨是这篇新闻评论的生发点,是引出新闻评论的具体事件。企业家的感慨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推崇,说明了工匠精神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2.请联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全文,说说如何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明确: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疗治社会上的浮躁风气、短视心态,主动探寻美好器物、超凡品质;让我们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让工匠精神成为生命的尊严、企业的金色名片以及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写照。3.《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明确:本文开宗明义,点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接着引用《说文解字》的内容,点出什么是工匠精神;然后寻因溯果,层层深入,从“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阐明该怎样,不该怎样;最后联系实际,回扣中心,升华主旨。4.《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有怎样的语言特点?明确:文章整散结合,语言鲜活,论据丰富,论证多样,极具说服力。本文是一篇时评,但并没有给人面目可憎、枯燥说教的感觉,反而是生动形象、绚丽多彩的。这主要是因为文章语言丰富,整散结合。如第1段作者用到了“高精尖”“炫彩酷”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词,使人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第2段中作者用“气质雍容、活力涌流”来写企业,使企业拥有了人的特点,生动地写出了厚植工匠精神对企业的意义。第3—5段运用排比、对偶手法,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具有说服力。此外,本文运用大量成语,言简意赅,掷地有声。探究三、赏析古代诗歌中对劳动的颂扬1.《芣苢》描写了周代先民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展现出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明确:从《芣苢》中我们仿佛看到,风和日丽之日,三三两两的美丽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她们喊着:“咱们一起采芣苢吧!”一开始,姑娘们是一颗颗掇之,可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捋之,后来她们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整个劳动场面充满了采撷之乐。2.《插秧歌》全诗围绕哪个字来描绘?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明确:全诗围绕一个“忙”字来描绘。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铠甲,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猛,上下两句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忙碌精神。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抢插还未结束,种下的秧苗也尚未挺拔,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3.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两首诗歌,你对劳动有了怎样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明确: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向空虚和腐朽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我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1分钟)(3分钟)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枕藉推诿哗众取宠青春永驻B.荏苒脉搏交插学科望风披靡C.孝悌怠慢贻人口实迫不急待D.惭祚斡旋沽名钓誉进退维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B.“交插学科”的“插”应改为“叉”。C。“迫不急待”的“急”应改为“及”。D。“惭祚”的“祚”应改为“怍”。故选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使中国率先实现培育“超级稻”的目标。B.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C.“汕优63”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D.袁隆平对于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导致不合逻辑,应为“不仅使中国率先实现培育‘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C项,成分赘余,“约”和“左右”重复,去掉“约”;D项,介词误用,应将“对于”改为“对”。故选B。3.下面对《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以事写人,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还了解了他作为一位科学家的精神品格。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所报道的模范人物张秉贵没有感天动地的宏伟业绩或英雄行为,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虚构,给我们塑造出一位鲜活的劳动模范。C.《“探界者”钟扬》记述别人对钟扬的印象及回忆,通过多视角再现钟扬的形象,展现的人物形象不仅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而且感人至深。D.三篇文章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劳动者作为报道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答案】B【解析】B项,“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虚构”错误,对张秉贵的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