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文系开题报告3篇_第1页
2023年中文系开题报告3篇_第2页
2023年中文系开题报告3篇_第3页
2023年中文系开题报告3篇_第4页
2023年中文系开题报告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文系开题报告3篇

书目

第1篇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第2篇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第3篇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小学语文教改:课文范例与写作指导相结合

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可行性探讨及基本工作思路

一、主要内容:

1、论文题目:小学语文教改:课文范例与写作指导相结合

2、论文主要观点:

小学作文是学生写作的启蒙阶段。据调查统计,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生认为作文“难”,存在着“怕”作文、“厌”作文的现象。经过多方的调查和初步探讨,我们觉得学生怕写习作除了是生活中不擅长细心视察、仔细思索,缺乏作文素材的积累外,不擅长敏捷运用文本中积累的语言也是造成他们怕习作的重要缘由。面对学生怕写习作的心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面对新形势下的课改。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结合小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中的课文为范文,抓住课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从范文中学习相应的作文学问和技巧,并同时进行仿写训练,主要从课文的精彩片段、结构特点、语言特色三个方面进行仿写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把写作当成是一件欢乐的事情。

二、可行性探讨:

1、探讨现状:

长期以来,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作文教学,始终是我们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据调查统计,现阶段小学生只有13%的学生爱写作文,21%的学生有点喜爱作文,24%的学生谈不上喜爱不喜爱,36%的学生怕写作文,6%的学生厌烦作文。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习作实在是“万事开头难”:一难是没内容可写,二难是不知从什么地方起笔,三难是语言干涩不详细,于是“怕”和“厌”的心情油然而生。经过多方的调查和初步探讨,我们觉得学生怕写习作除了是生活中不擅长细心视察、仔细思索,缺乏作文素材的积累外,不擅长敏捷运用文本中积累的语言也是造成他们怕习作的重要缘由。

经探讨分析,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不论哪个版本、哪个年级的单元写作训练都和本单元的课文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单元课文内容关系紧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许多精彩片段、典型范例,非常有利于老师指导学生写作。

2、探讨意义:

面对学生怕写习作的心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面对新形势下的课改。在教学中,把作文教学与课文讲析有机结合,用课文范例指导学生动手写作,使范例的写作技巧成为作文教学的有效资源,以课文范例为指导、或让学生举一反三,或让学生仿写,他们会感到有章可循,有凭可依,写起作文便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既有格式的仿照,又有内容的启迪联想,这样长期训练,就能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了,同时提高写作教学的成效。

三、基本工作思路:

选题——查阅资料——写提纲——论文撰写——修改——定稿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度表:

20xx.4——20xx.5论文选题、定题

20xx.6——20xx.8进行初步调研,写好论文提纲

20xx.9论文开题报告

20xx.10——20xx.11完成论文初稿,指导老师批阅

20xx.12——20xx.1论文中期检查

20xx.1——20xx.2论文定稿打印

20xx.3指导老师批阅

20xx.5毕业论文答辩

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⑵《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出版社

⑶网络文章

彭泽元《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资料汇编)》;

朱赤赫《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23年第05期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题目: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一、选题依据(包括课题探讨的意义、探讨的现状、主要参考文献等)

(一)探讨意义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现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带来的处世看法和心灵感悟,抒发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广泛的引起读者共鸣,许久的感动人。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在谋篇、遣词、摹景、传情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古诗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明确《古诗十九首》在摹景传情、借物抒怀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相识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探讨现状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在五言诗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探讨围绕写作年头、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修辞技巧、抒情艺术等多方面广泛绽开。在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纪30年头到50年头,《古诗十九首》的探讨出现了空前旺盛的局面,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尤其是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包括考证、笺注、汇释、评论等四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资料最多,对于探讨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派是继承元人刘履《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

20世纪50到70年头,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缘由,对《古诗十九首》的探讨进入空窗期,但海外汉学者和港台学者的探讨成果弥补了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荒漠”,如劳节的《古诗“明月皎夜光”节候释》、台湾学者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探讨》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

20世纪80年头后,《古诗十九首》的探讨局面主要表现为探讨视野的拓宽和探讨方法的多样化,表现出一种珍贵的探究精神。如王建华的《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王亚《试论的抒情艺术》等。现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探讨多重微观分析,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论文,如黄凌的《欢愉之词难工,忧愁之词易好——谈的感伤情怀》。这一时期的探讨触及了一些本质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20世纪对《古诗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艺术的探讨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也有局限,关于《古诗十九首》情景艺术的探讨,仍旧有很多的探讨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合前人的探讨材料,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艺术作一个整体的关照和全面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古诗十九首》情与景的艺术特色的探讨起到肯定的主动推动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

刘勰.文心雕龙[m].河南:河南高校出版社.2023.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3.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

[6]杨树增等.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m].河北:河北高校出版社,2023.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高校出版社,1996.3.

[9]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2023.1.

[10]张秉光.漫谈《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抒写.[j].佛山:佛山高校佛山师专学报,1990(01).

[11]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高校,2023(12).

[12]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宿州:宿州教化学院学报,2023(04).

[13]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d].重庆:重庆学院学报,2023(03).

[14]彭庭松.论《古诗十九首》之感伤情怀及审美特征[d].山东:石油高校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23(12).

二、探讨方案(包括主要探讨内容、探讨方法和探讨进度支配)

(一)探讨内容

《古诗十九首》以抒情见长,本文着重探讨《古诗十九首》长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创建出来的句短情长、事俗意真、情与景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分别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情感艺术和情感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动人的抒情艺术。为《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动人的艺术魅力给出自己的说明。

(二)探讨方法

1.文本细读法

反复阅读诗歌,领悟深刻情感内容。

2.文献资料探讨法

查找收集本市本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寻相关的探讨资料,充溢论文的探讨素材,从而依据本文的探讨方向与大致思路对素材进行梳理、利用。

3.理论分析法

在驾驭足够丰富的资料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精确凝练的用作本文的理论支撑。

4.逻辑论证法

在充分理解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著作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对本文中有关问题作深化思索,进行深化的理论阐述。

(三)探讨进度支配

1.学生选题:20xx年10月21日前。

2.提交提纲:20xx年11月18日前。

3.开题报告:20xx年12月30日前。

4.论文初稿:20xx年3月10日前。

5.论文定稿:20xx年5月11日前。

6.论文答辩:20xx年5月26日。

三、写作提纲

题目: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一、《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一)乱世流离——独处他乡的无依感

1.游子思乡无路

2.思妇等待无期

(二)功名难就——乱世报国无门的挫败感

(三)人生如寄——生命意识的觉醒

二、《古诗十九首》的情感艺术

(一)巧合无垠的意象选择

1.暗景抒凄情

2.乐景写哀意

(二)互藏其宅的情景相衬

(三)宛转附物的托物起兴

三、《古诗十九首》的情感魅力

(一)语简意深的人之常情

(二)伤时叹逝的感伤主义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一、选题依据(包括课题探讨的意义、探讨的现状、主要参考文献等)

(一)探讨意义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现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带来的处世看法和心灵感悟,抒发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广泛的引起读者共鸣,许久的感动人。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在谋篇、遣词、摹景、传情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古诗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明确《古诗十九首》在摹景传情、借物抒怀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相识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探讨现状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在五言诗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探讨围绕写作年头、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修辞技巧、抒情艺术等多方面广泛绽开。在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纪30年头到50年头,《古诗十九首》的探讨出现了空前旺盛的局面,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尤其是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包括考证、笺注、汇释、评论等四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资料最多,对于探讨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派是继承元人刘履《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

20世纪50到70年头,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缘由,对《古诗十九首》的探讨进入空窗期,但海外汉学者和港台学者的探讨成果弥补了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荒漠”,如劳节的《古诗“明月皎夜光”节候释》、台湾学者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探讨》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

20世纪80年头后,《古诗十九首》的探讨局面主要表现为探讨视野的拓宽和探讨方法的多样化,表现出一种珍贵的探究精神。如王建华的《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王亚《试论的抒情艺术》等。现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探讨多重微观分析,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论文,如黄凌的《欢愉之词难工,忧愁之词易好——谈的感伤情怀》。这一时期的探讨触及了一些本质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20世纪对《古诗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艺术的探讨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也有局限,关于《古诗十九首》情景艺术的探讨,仍旧有很多的探讨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合前人的探讨材料,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艺术作一个整体的关照和全面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古诗十九首》情与景的艺术特色的探讨起到肯定的主动推动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

刘勰.文心雕龙[m].河南:河南高校出版社.2023.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3.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

[6]杨树增等.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m].河北:河北高校出版社,2023.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高校出版社,1996.3.

[9]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2023.1.

[10]张秉光.漫谈《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抒写.[j].佛山:佛山高校佛山师专学报,1990(01).

[11]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高校,2023(12).

[12]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宿州:宿州教化学院学报,2023(04).

[13]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d].重庆:重庆学院学报,2023(03).

[14]彭庭松.论《古诗十九首》之感伤情怀及审美特征[d].山东:石油高校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23(12).

二、探讨方案(包括主要探讨内容、探讨方法和探讨进度支配)

(一)探讨内容

《古诗十九首》以抒情见长,本文着重探讨《古诗十九首》长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创建出来的句短情长、事俗意真、情与景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分别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情感艺术和情感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动人的抒情艺术。为《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动人的艺术魅力给出自己的说明。

(二)探讨方法

1.文本细读法

反复阅读诗歌,领悟深刻情感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