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春季班高一语文下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六国论阿房宫赋)学生版_第1页
2023年上海市春季班高一语文下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六国论阿房宫赋)学生版_第2页
2023年上海市春季班高一语文下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六国论阿房宫赋)学生版_第3页
2023年上海市春季班高一语文下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六国论阿房宫赋)学生版_第4页
2023年上海市春季班高一语文下学期课内文言文复习(六国论阿房宫赋)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

”,而是“

”。2.在《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3.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

”的精辟论点,同时也点出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4.《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

”和“

”。5.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6.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

”,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7.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8.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

”。9.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借古讽今,发人深省;而“

”的告诫又是那样真切深沉。10.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

”,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

’”。11.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苏洵在《六国论》中便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

’”来论证贿赂秦国的危害。1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13.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14.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15.在《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

”。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16.在《六国论》中,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1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

”。1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19.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

”。而燕国“

”,才招来大祸。20.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良将犹在。”2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11个字。22.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

”,但非常可惜的是“

”。23.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

。”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4.《六国论》中的“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25.苏洵用精妙的比喻“

”,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26.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27.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

”。28.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

”,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

”,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29.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

”,那么一定会出现“

”的结果。30.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

”,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31.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32.《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33.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

”,最终灭亡。34.《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35.《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36.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

”,原因是“

”。37.《六国论》中记叙六国先人开拓疆土十分不易,“

”。前人筚路蓝缕,辛苦创下的基业,后人却不珍惜。38.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39.苏洵在《六国论》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

”。40.《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41.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

”。42.《六国论》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将赂秦者与被赂者的心理进行对比,说明暴秦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

”。43.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44.《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作比喻论证,说明赂秦的危害。古人云:“

。”45.《六国论》中从反面提出假设,“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结果会怎样“

”。46.《六国论》中,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47.《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

”。48.《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49.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50.《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

”。51.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

”,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52.苏洵的《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

”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

”。5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

”,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54.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朝廷继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

”。55.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

”,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慧。《六国论》文言知识点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祖父:①古义:祖辈父辈。②今义:爷爷。3、至于:①古义:以致,以至于。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智力:①古义:智谋,力量。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5、可以:①古义:可以凭借。②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6、故事:①古义:旧事,前例。②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六、特殊句式1、举(之)以予人(省略句)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3、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结构后置)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2、不赂者以赂者丧。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6、洎牧以谗诛。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呀!《六国论》复习试题一、夯实基础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C.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霁:下雨。)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都、全)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祖死于是

齐人勿附于秦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3.选出与“义不赂秦”中“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并力西向

B.日削月割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大概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第二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6.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D.洎牧以谗诛二、语段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C.始速祸焉

速:快速D.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8.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樽以相属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观点。B.第一段末尾引用古人的话,强调了“以地事秦”必然招致灭亡的严重后果。C.第二段采用假设推理的方式,推论六国若有不同于史实的做法,必不至于亡国。D.选文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来说理,极具说服力。11.下列对课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长于析理,表达的是个人对人、事、文章等的看法。“论”可以分为政论和史论。B.选文第二段以史实为据,回顾了六国灭亡的进程,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具体论证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C.“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三国贿赂秦国的频繁,“五城”“十城”都是虚指,说明贿赂秦国的土地越来越多。D.本文行文纵横恣肆,善用对比,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气势逼人,富有表现力。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B.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C.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D.思厥先祖父

先祖父:死去了的爷爷28.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C.①赂秦而力亏

②而秦兵又至矣D.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②一人之心,万人之心也29.下列句子中,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B.开篇先用否定肯定相对照的判断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引出两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C.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实和浅近的道理,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实,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D.文章第四段,用假设推论的方法,提出了六国免于被秦国灭亡,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同时,作者不带任何感情,客观冷静地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由论史过渡到告诫当世的“为国者”。《阿房宫赋》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赏析:从艺术手法上,此赋运用了以下手法。一、想像、比喻与夸张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见“有关资料”霍松林的《〈阿房宫赋〉鉴赏》引文)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但却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像。这些奇特的想像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像,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二、描写、铺排与议论从整体结构来看,此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而是写得不繁缛冗杂,恰到好处。三、骈句散行,错落有致此赋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二、专项练习《阿房宫赋》题目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摽掠/剽悍

媵嫱/田塍

廊腰缦回/瓜蔓

B.迤逦/骊山

槛车/门槛

雨霁天晴/侪辈

C.

妃嫔/摈弃

椒兰/铁锹

鼎铛玉石/抵挡

D.呕哑/讴歌

横祸/横财

朝秦暮楚/朝露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C.

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索绕)

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遥远)

C.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美丽)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借鉴)4.选出对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当的一项()A.①六王毕(完了)②蜀山兀(光秃秃)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

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

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

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5.关于《阿房宫赋》的说法,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阿房宫的来历、外在形势和本体建筑。

B.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宫人奢侈的宫廷生活。

C.

文章第三自然段,叙写秦的豪奢,秦的灭亡,阿房宫被烧毁。

D.

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分析秦国灭亡的原因,抒发了作者的感慨。6.下列分析鉴赏,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B.

第1段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的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法,通过写阿房宫耗材之多、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突出了阿房宫的恢弘气势。

C.

第2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践踏,一是写尽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

D.

第3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其统治;第4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卒章显志。7.根据下列情境默写句子:

①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之广和建筑之高。②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③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宫中楼阁的密集程度。⑤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

,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辞楼下殿

辞:辞别

B.齐楚之精英

精英:指优秀人才

C.辇来于秦

辇:乘辇车

D.缦立远视

缦立:久立。缦,通“慢”(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怒而敢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盘盘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燕赵之收藏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D.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其真无马耶(3)下列与“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举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不患人之不己知(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

译文:六国灭亡,四海一致。

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译文:走廊长而曲折似人腰,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啄食。

C.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译文: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早上在梳理发髻。

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译文: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极了。9.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节选)(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农田③九土:九州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刘邦

⑧炬:焚烧A.

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2)下面两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3)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得到灭亡和阿房宫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自身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10.阅读《阿房宫赋》,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

抱:依顺

B.宫车过也

过:拜访

C.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囷囷焉

而望幸焉

B.千万人之心也

用之如泥沙

C.多于周身之帛缕

其势弱于秦

D.不敢言而敢怒

战败而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开头12字不仅气魄宏大,且含义深广,耐人寻味。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写出了秦始皇统一以后的纵心溢志,起到了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作用。

B.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第一个、第二个、第四个“后人”意思相同,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统治者;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人。

C.《阿房宫赋》先抑后扬,一抑一扬,由鼎盛时的轰轰烈烈到覆灭时的烟消云散,国亡族灭,两者形成巨大的落差,构成心理张力,给人以震撼。

D.《阿房宫赋》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前半部分铺排描写宫室的宏伟豪华和宫中生活的荒淫奢靡,为后半部分的议论张本,意在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用“/”给下面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赋》复习试题一、夯实基础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C.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2.下列句中加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