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促织教案合集七篇_第1页
2022促织教案合集七篇_第2页
2022促织教案合集七篇_第3页
2022促织教案合集七篇_第4页
2022促织教案合集七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促织教案合集七篇

促织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

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

“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

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

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

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

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__,并进一步把

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

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

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

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

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

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

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

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

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

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

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

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

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

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

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

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

—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

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

“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

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

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

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③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

“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舰”,窥视,此

处是“看”的意思。

促织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__借古讽今的特点,《促织》.

(第一课时)..。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

群众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三、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语设计

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

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

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

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

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

嘴巴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

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

“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

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

作,终于创作了《聊斋志异》。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

家蒲松龄。

2解题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家庭。

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

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

穷愁潦倒。他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载,创作了文

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

斋文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

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

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离经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

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

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

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高中三

年级语文教案《《促织》.(第一课时)..》。”老舍题联:“鬼

狐有性格,笑骂成__。”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

学特点。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

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

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

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疏通__重点词句

让学生通读全文,教师点拨重点疑难词句。

假此科敛丁口假:借,利用

成然之然之:以之为然,然:是

靡计不施,迄无济靡:没有迄:最终,终究

两股间脓血流离离:通“漓”流淌的样子。

展玩不可晓展:展转,翻来覆去。玩:玩味,细细体会。

循陵而走走:行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通“尔”

如披冰雪披:盖上,披着

思试之斗以觇之之:代蟋蟀之:角斗的本领。

径造庐访成径:径直造:到

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

虫尽靡靡:失败

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赐予

天子一跬步跬:跨出一大脚的距离,两跬为一步,这指“一

举一动”的意思。

信夫信:确实,的确

4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

在上面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带着目的读全文,然后给

每个小段拟定一个小标题,(注意,每个小标题限于两个字,其

中一字必须是“虫”字。)

[明确]《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情节概括如下:

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

—献虫。

其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

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

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

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类似于

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__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5提问:围绕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作者这样安排

的妙处是什么?

[明确]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

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

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

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

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

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

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6阅读重点段落“未几,成归……”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

变化的词语,填入括号内,鉴赏心理描写的好处。

成名听说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

促织教案篇3

在对《促织》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安排了三课时:

1.学生自读,解决疑难;

2.剖析课文,文学鉴赏;

3、在教师指导下解决并巩固有关疑难字词和文言句式知识。

设计第二课时教案的指导思想是: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具

体措施是:避轻就重,选点爆破。教学目的是:以“点”带“篇”,

归纳扩展。依据信息论原理在教案设计中形成交叉错综、相互联

系的网络认知结构,爆破的重点是小说的结构特点,难点是其生

动传神的描写,即我所谓的“人民用鲜血与悲泪催开的无比璀璨

艳丽的花朵。”这张网的总绳是使用归纳法,在文学鉴赏中对作

品主旨进行深入剖析与扩展,借以走进蒲松龄,了解他笔下的封

建社会。删繁就简,点击要害,设置的这三个点,是这个网络认

知结构中的杼纽,牵动每“一点”都会引动全篇,现分述如下。

一.用比较法凸显小说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快速掌

握小说情节。

1.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心理特点有

三个阶段:松散、集中、疲劳。在起始阶段的导语之后,为提高

信息输入的强度,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迅速集中学生的

注意力并激活思维,我将学生在解读小说时高度期待的热点问

题,即颇具吸引力的小说情节,用结构示意图在字幕上打出,又

火上浇油般在字幕上打出一段关于明代蟋蟀野史的结构示意图。

让学生在在比较中判断情节结构的异同,其课堂教学密度和强度

自然要比单一的思考判断记忆大得多,而由于这些内容对学生来

说正是兴趣盎然的热点所在,所以当然可以放大瞳孔,乐此不疲

了。

异同比较结构示意图:

《促织》蒲松龄

↗⑦斗→⑧献→⑨议

②捕④再捕⑥三捕

↗↘↗↘↗

①征③卜⑤丧

《野史》(吕毖《明朝小史》)

①好促织―――→②换促织-―――→③妻缢-―――→

④夫自尽

附原文:(字幕显示)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

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

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

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2.用比较法导学,尤其对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中牵移能力

的培养凑效。其间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要有明确方向,教学要有

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具体方法,有可操作性。我设计的课堂讨

论习题是:

☆《促织》与《野史》比较,有那些异同?讨论并填空:

①《促织》与《野史》的主题同是刺虐,《野史》以悲剧

结局,《促织》则由悲转喜。

②《野史》仅记述了事情的梗概:起因(皇上好促织之戏),

经过(枫桥粮长受郡长官派遣,用所乘骏马换蟋蟀),发展(妻

窃视,蟋蟀被鸡啄食),结果(夫归,亦自经)。《促织》的

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巧妙,能把流传民间原始粗放的

同类素材加工演化成复杂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小说情

节,很值得我们借鉴模仿。

③请课后展开丰富想象,在情节结构上进行巧妙构思,并借

鉴模仿《促织》的细节描写技巧,将《野史》扩展成一篇血肉丰

满的小说,标题自拟。(此小题除读写结合之外,其用意也为下

面的教学作铺垫,环环相扣,以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紧接下来的教

学内容。)

二.拦腰爆破,选择课文第6自然段进行精读,用攻坚战术

解决难点(课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以此辐射全篇,以“点”带“篇”,贯通全文。

学生一般不善于或还没掌握小说细节描写的`写作,阅读时

也比较粗放浮躁,所以我引导学生体察此段以心理描写为主的神

情动态,交给学生“你认为在主人公成名心中,更看重儿子还是

更看重蟋蟀?”这样的两难论题。

成名“怒索儿,”“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

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当儿子“半夜复苏”,“成顾蟋

蟀笼虚,则气断声呑,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重锤之下,“人不如虫”的社会现实怎能不使学生的心灵产

生震撼,引起共愤。“失虫”,则会家破人亡,成名先前捉虫不

得之时(第二段),“忧闷欲死”,“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

百,两股间脓血流离,”“惟思自尽”。这些己十分清楚地表明,

一只蟋蟀重于成名的身家性命。这就是成名心理矛盾产生的社会

根源,也是《野史》中枫桥粮长夫妻自杀的社会根源。

(第二个要点的分析讨论已为第三个教学环节铺路搭桥,使

对于小说主题的揭示成为水到渠成之事。课堂教学结构呈层递状

态。)

三.文学鉴赏,归纳扩展。

1.在语文教学的“五级分类法”中,“文学鉴赏”处于顶尖

级别,也是最难掌握的。针对学生手中资料有限,鉴赏理论有限,

深入挖掘小说主题的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主要由教师归

纳分析的方法揭示小说主题。

2.文学鉴赏必须伴随学生的情感投入才能使之感动、感悟,

既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缺乏心灵震颤的文学鉴赏,只会流于说

教。所以营造悲剧气氛,在授课伊始的导语中,我就刻意为之了。

在音响方面,我设置了蛐蛐的叫声,间或穿插于授课的开始、

高潮和尾声;在色彩方面:深蓝色的字幕上,是一盏摇曳的桐油

孤灯;在知人论世、简介蒲松龄生平著述时,渐现字幕:“写鬼

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一灯如豆,暗影摇曳,

写尽人间鬼界悲欢情。”把静态的书本,变成由声音、文本、

图像、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唤起学生对悲剧主人公的情感体验,

把文学欣赏的过程变成联想想象、审美的过程和形象再创造的过

程。

3.深入剖析小说主旨:

①小说的“喜剧结局”,具有现实生活的不可能性,带有《聊

斋志异》特有的强烈的浪漫主义理想色彩,类似于欧亨利小说结

尾“挂泪的微笑”。所以只能理解为作者刻意设计的对封建统治

者虐民的“毒骂”,使“刺虐”主题入木三分,更具讽刺色彩。

②古今中外小说的变形题材,如《搜神记》中的狗变男人,

《齐谐记》中的人变猛虎,还有宙斯变形,和卡夫卡的《变形记》;

民间故事则有《田螺姑娘》等。成名的儿子“魂化促织”,因“轻

捷善斗”,而使“上大嘉悦”,是以假求真,把幻境与人世联成

一片,扩大人物活动的空间,赋予人超常的功能,把主观情绪自

然地注入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中。作品形式上进入幻境,实质上始

终把矛头指向现实,便于完成其“刺虐”主题的表达,揭露封建

社会对人民在经济、肉体、精神方面的摧残虐杀。

③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促织》的“刺虐”主题思想,认识

封建社会的本质特点,我又精心设计了扩展性的思考题,如:

“虐民”的社会与“扶贫”的社会,其本质区别何在?

综上所述,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生活经

验,也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体验乃至文学理论常识,因此,讲授课

文,特别是长文,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依据课文特点、针对学生

实际情况,避轻就重,选点爆破,集中力量抓重点,破难点,解

疑点。

鱼渔兼授,教会学生可资借鉴的方式方法,比如本課教案设

计其码交给了学生三把解读鉴赏小说的钥匙:从分析结构线索入

手,从分析典型细节入手,从分析变形题材的特点入手深入剖析

小说主旨。所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高中生的

理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将会在对于一个个交叉错综、相互联

系的“点”的掌握中,得到长足提高。

选准切入点,既是学生之需,又可节约教学时间,这对优化

课堂教学,提高效率,促进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织教案篇4

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

加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虚构,来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现实。

二、掌握__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三、学习__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

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四、掌握本课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注意一词多义、词

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正确意译。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

2、掌握__的情节特点。

3、理解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

4、理解篇末评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提供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检查预习,指导常用词解析和课文朗读、概述。(控制

在20分钟内)

具体进程是:先布置几个学生解答常用词解析题,布置完后

指名学生朗读,然后回过头来订正常用词解析的正误,最后进行

概述指导。每一步都注重知识拓展和方法指导。

常用词解析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四个学生按“思考和练习”第六题四组例句板书“岁”、

“顾”、“报”、“令”的常用义。

参考答案:

“岁”:A年;B每年;C年龄;D年。“顾”:A但、但是;

B回头;C顾念、顾惜;D回头。“报”;A报告、告知;B报复;

C报答;D报仇。“令”:A命令;B时令;C美好的;D命令。

点拨:上述常用词,均不止题中那几种意义。如“令”,就

还有“一县长官名称”一义。特别是“顾”,意义用法复杂,除

题中三种外,就还有:“看”(“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赢得仓皇北顾”);“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等等,此外,与“视”,“玩”

合用,有“仔细端详”意,如:“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

马者”(《订鬼》)

出示幻灯片,指四个学生快速解析:

参考答案:

A旧时县的别称;B古代与都城对称的县镇,一说指未筑城

墙的县城。

参考答案:A败退;B无、没有;C不;D浪费;E倒下、披

参考答案:A放进;B接纳、收留;C交纳;D采纳

参考答案:

A回过来;B再;C又;D恢复;E回答、回复;F同“覆”,

覆盖。

点拨:要特别注意“复”与“再”的区别。在古代,说“复”,

着眼在重复;说“再”着眼在次数。如“再拜”,拜了两次”;

“三年再会”,三年内两次会面,不是三年后再会面。

朗读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三个学生依次朗读第1段、第6段、第8段。

读前点拨:一是指出文言文的朗读要读得舒缓、从容,方法

是要注意把句中词语稍为拓展开,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

—笼养之”,中间横线表示略带拖音,并读出抑扬顿挫来。二是

每读一段,教师先三言两语提示一下该段在文中的作用(如第1

段)或前面的情节。

读后点拨:一是纠正读音,特别是容易误读的字音,如:“如

被冰雪”的“被”与“披”通假,读“披”;“抢呼欲绝”的“抢”,

读qiāng;“亦厚赍成”的“赍”,读jī,不要读成“赉”

(lài),等等。二是重提读得舒缓,从容,有抑扬顿挫的要

求。

口头概述的检查与点拨:

指名一成绩中上而又口齿清晰的学生在5分钟内概述完课

文内容。

点拨:概述前指出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

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概述时如有错误、缺漏,及时指出。概述后,重提概述前提出的

要求,以引起学生注意。

关于作者和《聊斋志异》:

教师:为了深入研读课文,有必要先讲点有关作者和《聊斋

志异》的知识。

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

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

传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

40年的清苦塾师。

促织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了解蒲松龄短篇小说的一般特点,指导学生联系《促织》的

具体内容,抓住作者篇末的评论,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掌握古汉语的学习规律,进行文言句译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课时

2.课型:教读训练型

三、预习要求

疏通词句,通读课文,熟悉内容情节,思考作品的主题和社

会意义。对已掌握的文言词句知识再作一次较系统的整理。明确

文言句译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蓝图

《促织》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可读性很强。教学的关键在

于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特色。作为文言短篇小说,同时应通过训

练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尤其是疏通文言词句和文言直译

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可安排如下三个环节:

1.教读——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上。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促织》的最鲜明的特点是:

①题材的现实性

借用狐鬼故事,生动而曲折地反映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是蒲松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独特之处。《促织》也不例外,

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

亡的故事,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官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

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酷,

蒲松龄出于全身远祸的考虑,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

晦曲折,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谈狐

说鬼曲折地敷演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自有它特殊的功能和艺术效

果,《促织》从明清之际现实中撷取的题材直接为今天的读者提

供了认识封建剥削制度罪恶的生动教材。至于小说所采用的借古

喻今、以小见大的写法,也是值得我们认真体味的。

②主题的深刻性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最

典型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主人公成名不是生活于社会最底

层的穷苦农民,而是“为人迂讷”“操童子业,久不售”的穷书

生。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精神上所受

的摧残,一介穷书生尚且如此,劳动人民的遭遇就更可想而知了。

文中写的成名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

两个片断是作者所幻想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离奇情节,在它背后包

含着人民辛酸的血泪。它向读者昭示,荒淫贪虐的封建统治者是

造成成名一家悲剧的根源。小说的结局是成名由穷变富,这种

“喜”,非但不能改变作品的基调,反而加浓了小说的悲剧气氛,

激起人们对封建制度永恒的怀疑与否定。

③情节的曲折性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

幸遭遇。波澜迭起,一波三折,这一特色在《促织》中体现得很

充分。就以促织的觅而得、得而失、失而复得的全过程而论,情

节就相当曲折。至于写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

更是突出他被征促织弄得心力憔悴。《促织》富有艺术魅力的情

节,吸引着读者关注主人公的命运,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尤其

值得我们赞赏的是,《促织》的故事情节能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

展开,既曲折生动,又结构严谨;更是服务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

的突现。

当然我们在肯定《促织》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

要看到古代优秀作品的局限性。例如篇末的议论,就宣扬了佛家

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此,我们应根据批判继承的原则,不要受作

者观点的局限。

2.疏通——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①古今异义。如“两股间脓血流离”中的“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儿涕而去”中的“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独

是成氏子以蠹贫”中的“是”:古义这(代词);今义判断词。“信

夫”中的“信”:古义确实;今义书信。

②一词多义。如“杖至百”与“乃强起扶杖”中的“杖”:

前者为动词,解释“杖责”;后者为名词,解释“拐杖”。“举

家庆贺”和“手裁举”中“举”:前者解释“全”;后者解释“举

起”。“成顾蟋蟀笼虚”和“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

前者解释“看”;后者解释“但是”。

③通假字。如:直—值;而—尔;被—披;裁—才;翼—翌。

④动词的特殊用法。属意动用法的如:“成然之”中的“然”;

“成以其小,劣之”中的“劣”。属使动用法的如:“昂其直”

中的“昂”;“辄倾数家之产”中的“倾”。

⑤其他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名词作动词的有:“细疏其能”

中的“疏”;“仙有鸡犬”中的“仙”。形容词作动词的有“欲

媚上官”中的“媚”;“近抚之”中的“近”。名词用作状语的

有“得佳者笼养之”中的“笼”。

⑥各类倒装句式。如谓语前置句(例:“问者爇香于鼎”;

“覆之以掌”);宾语后置句(例:“村中少年好事者”)

⑦各类省略句。如“()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

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极俊健。()逐()

而得之”。(这一语段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

等现象。)

以上仅是举些大概,此外文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被动句式、

各类文言固定句式都可找到大量实例,进行归类、疏通。

3.训练——重点放在文言句译的训练上

文言句译要求做到三点:①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能够

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没有错误。因此要避免胖译(随便增加

意思)、漏译、误译等毛病。②译文要明白通顺,这就要求在翻

译过程中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直接按原文

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但有的文言语句,如果

直译,意思反而不明确,语句反而不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意

译,也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译写,千万不要硬译。③译文要合乎

现代汉语的规范。古今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翻译时词序排列往

往要作调整,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这里所讲的是文言句译的一般原则,而《促织》一文的文言

句译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作好省略句的翻译。《促织》

中的文言省略句较多,句译时应注意补上省略的成分,且要注意

上下句的衔接和过渡。②准确作好前置或倒装句的翻译,译文应

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对词句顺序予以调整。③凡出现古地名、年

号、职官、器物的词语,一般可予保留,不必翻译,但必须明了

它的意思,必要时可用括号作解释。

促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__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

的语言。

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理解__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

创作构思。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__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

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__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沉浸: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蒲松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特色等

资料。课堂交流,教师总结重点:蒲松龄字号、作品类型、艺术

特色。

2、学生熟读全文,借助工具书,通解全文。按照教师课前

提示的实词虚词列表进行归纳整理。课堂上分小组汇报成果,教

师梳理总结,要求学生课后上交此项作业。

3、学生通读全文,彻底解决疑难词句。

具体进程是:

①交代应解析怎样的词句、语段;②简略提示解析方法;③

逐一解析一批词句、语段;④词句、语段解析小结。

关于应解析词句、语段的交代:

应选择比较典型的。所谓比较典型,是指:a有疑难,但课

本未加注;b课本虽有注,但有别解;c反映一种词法、句法、

修辞法,便于举一反三。具体选析哪些,由同学提出,教师确定。

关于解析方法的提示:

a有辞书作依据;b联系语境揣摩;c联系旧知识比较、拓

展;d联系课文中其他词语顺带解释。具体做法是学生先答问(较

长语段试译),然后教师点拨。

二、作业:

1、思考课后题。

2、完成练习册。

三、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情节,教师帮助梳理体验: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

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

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

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

—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默读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4、__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

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

排有何妙处?

5、请生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

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

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

意,心中又(恐)。

二、作业:

1、试拟__情节提纲。

2、简要分析成名形象。

三、教后记:

第三课时

一、鉴赏感悟:

1、生散读__结尾,思考:__的结局是喜的,但__是喜剧吗?

2、如果是悲剧,是社会悲剧,命运悲剧还是个人悲剧?课

文哪里点明必然是社会悲剧?

3、故事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借古讽今)

4、“异史氏”的评论如何理解?

二、比较反思: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

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

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

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

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

其妻,亦自经焉。”(《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提问: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

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

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

虚幻的情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三、作业:

1、完成下发的打印练习。

2、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四、教后记:本篇教学主要重点是:1、文言语法现象的整

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因在初中涉及较少,高中

必须引入系统学习,从本单元及第五单元开始逐渐扎实基础。2、

关于作者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

主旨的揭示,以“喜剧”是否为“喜剧”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

挖掘作者深意,以及对于蒲松龄的评论所蕴含思想的理解。

促织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

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__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

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

批文言词语。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

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

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

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__,并进一步把

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

致的看法。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

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

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