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1页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2页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3页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4页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他在认知快的论述中高度评价了情感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还援用列宁的名言,说明了没有可靠的情感基础,不仅不会有成功的学习,甚至连一般的学习也不可能,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情感作为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以其一系列独特的功能特征影响教学活动。它具有调节功能。心理学实践证明,当个体出现愉快乐观情绪时,整修智力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国外也曾对两组儿童进行实验,一组儿童受益于教师良好情感的调节,其智商为105;而另一组儿童在紧张情绪下,其智商只有91。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如果情感感受者与刺激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则引起“情感共鸣”,相互之间必将产生感染作用。情感具有暗示功能。情感的暗示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能产生一种奇妙的动力作用。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指个体对某个人的情感往往会迁移到这个人一切有关的行为的对象上,成语“爱屋及乌”则为此说。情感具有组织功能。情感的组织功能是指情感常常为想象组织材料。教学中,应重视情感的组织功能,唤起学生丰富的遐想与无限的创造想象,以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培养与陶冶、激发与升华学生的情感,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一、抓住作品,丰富情感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力。“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语),作品是作者情动于中,溢于言表的产物。如果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正所谓:一部世界名蓍、一幅世界名画,不是人人都能领悟它的意蕴,体会它的情感,欣赏的美之所在。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抓住作品,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由情感的浮浅性向稳定性与深刻性发展,丰富学生的高级情感,即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是人们认识与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少年儿童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求知欲的扩大与加深,对事物的好奇心与追求真理的积极进取心。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深厚的理智感,才能使人的智力发挥巨大的力量”。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曾说他对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潮与鼓舞”,才发明了日心说。法国作家大仲马一生写了二百多部小说与戏剧,他写《三剑客》时,狂笑不止,时时与书中角色开玩笑,好像他们就坐在自己面前似的。正是由于深厚的理智感,使大仲马的小说写得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凭借作品、抓住作品,丰富学生的理智感。如,在教学《中国写意画》时,我先出示了一幅齐白石的《墨虾图》,创设情境:“你们觉得这画画得好不好,为什么?”生讨论后,又向他们提问:“齐白石爷爷是老年时才开始学画的,可他仍画得这么好,难道他有什么秘决吗?”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心。然后,我给他们讲了齐白石爷爷的故事与他画虾的趣闻,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崇敬之情,从而增添了他们学习中国画的信心与目标。这就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丰富了学生求真的理智感。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思想等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尊严感、同情感、羞耻感、友谊感以及人道感等。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抓住与把握作品,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周松生教师在《救救大熊猫》的儿童创作教学中,没有直接介绍大熊猫面临的灾难,而是在画好的熊猫眼睛上添上几滴眼泪。“咦!大熊猫怎么哭了?”儿童的情绪被吸引到本课的主题,大家纷纷展开联想,说:“熊猫没有竹子吃,要饿死了......。”教师又问:“小朋友,假若你的好朋友遇到困难,你怎么办?”儿童的爱怜之心被激发出来,他们把熊猫当作“人”,当作好朋友,各式各样的想象跃然纸上,真诚地表达了一出抢救大熊猫的强烈愿望。当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个儿童却画子一只大肥猪,教师想:唉呀!大家都画救救大熊猫,你怎么画成救救大肥猪呢?教师再仔细一看,惊奇地发现,原来她画的是一只大肥猪形的储蓄罐,上面写着“寄给大熊猫”收。这种来自情感促使的奇特构思,当场受到教师的表扬。在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下,这位小朋友把自己也画了进去。画面上,一个不足柜台高的小女孩正踮着脚尖,向汇款处递上自己的心意的储蓄罐。整个画面流露出纯真、幼稚的童心,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美感是根据某种美的需要,对一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即审美体验。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生“入其境”、“会其意”,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如,在《画花生》的教学中,为也使学生全方位地对表现对象发生兴趣,增强审美情感与表现美的欲望,教师首先让学生品尝自带的花生,体味花生的“甜、香、脆”,进而由味觉引导视觉感受,让其讨论花生“美不美,美在哪里”。当学生满怀兴致说出花生“形态美、花纹美、线条美”时,师再引导生注意对美的表现,直接表达出美术教学的本质特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二、创设情意,激发情感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可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情感的情境性特点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画梅花鹿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梅花鹿在大自然中自由活动的录相,范画时,又采用“一头多身、一身多头”的教学法,即头与劲不变时,或身子变几个形态。灵活有趣的教法,诱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他们也学着教师,随心所欲,自由表达,画出的梅花鹿千姿百态,令人百看不厌。三、与谐关系,调动感情契柯夫说:“师生之间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的气氛,这将有助于教学与教育任务的完成。”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建立与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情感的感染功能与迁移动能充分发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控制住不良情绪对教学的负面影响,以良好的情绪去营造一具融洽与谐的情感环境;教师还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激励的评价,充分运用情感的暗示功能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与谐师生关系。一次,有个低年级学生照教师的范画画好了一个少年之后,旁边又加了一团黑色。教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学生回答:“少年的影子。”“谁叫你乱画的,你没看见教师就画了一个少年吗?”“学生看看范画,再看看教师严肃的脸,呆呆地点头并顺从地用涂改液把“少年的影子”抹掉了。这位教师在不自觉中就扼杀了学生创作激情。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素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著名作家丁玲一篇文章中回忆说:“自从叶圣陶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便激发了她酷爱文学的热情,从而选定了文学作为她终身的事业。可见,赏识能激发人的心理需要,使人在高亢的情绪中快乐地学习、工作。学生都渴望受到教师的赏识,获得教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一堂小学美术课上,日本的教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于是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生回答:“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