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1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2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3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4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一、专业群组建与社会需求分析(一)专业群组建依据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包含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4个专业,属装备制造专业大类。《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智能制造必将是今后很长一个阶段我国发展的重点,在与德国工业4.0的竞争中,要想实现突破,智能制造技术的提升迫在眉睫。泰安是全国有名的工程机械电气企业的聚集地,这些企业带动了泰安及周边地区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为适应社会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组建了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图3-2-2-1-1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示意图(二)社会需求分析国内智能制造业杰出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巨大。随着国内制造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制造行业由以往的“扩能增量”向“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的方向发展,企业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人才,但作为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提供的人才满足不了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需要,预计到2025年,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职人才缺口达到136万人。上述分析表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杰出技术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急需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积累与开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等领域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热度不减。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为迎接中国制造2025的挑战,我市制造业基地面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亟需大量电气工程、电器维修、安装与调试以及技术管理等人才,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迎来更大的机遇。2.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2014年,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机器人发展也迎来了一次高潮。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机器人换人成为必然。我市的众多制造类企业必将需要大批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3.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保持稳定。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市众多的制造类企业已经实现数控设备的普及,从事数控机床操作和数控设备维护维修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将保持稳定,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数控人才紧缺。4.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很大。模具行业涉及的产业面很宽,是其他制造行业的基础,如金属产品制造业、塑料制造业、玻璃产品制造业等,同时模具技术集设计、制造、产品造型、软件应用等先进制造技术运用为一体。我市是全国著名的工程车辆制造基地,制造类企业众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就业面很广,社会需求很大。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培养的人才是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契合度高。今后专业群将紧紧围绕泰安制造业的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群结构,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加强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在国内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二、建设基础学院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办学历史悠久,机电专业始建于1963年,在泰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四个专业。2011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3年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重点建设专业,2015年开设“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班,2016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17年智能制造专业群评为省级品牌专业群,本专业群已成为泰安市职业教育龙头专业群,在职业教育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一)人才培养模式契合行业发展亟需依托泰安市机电职教集团、泰安逆向工程与三维技术研究院和泰安增材制造协会,通过与泰安市与机电紧密相关的三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确定人才培养进程与实施保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行“行业主导,双业贯通,双证融合,项目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引领区域专业发展2011年我院联合17家大、中专院校和40余家大、中型企业,组建泰安市机电职教集团,为泰安市重点建设的8所市级职教集团之一。2017年牵头成立了泰安逆向工程与三维技术研究院和泰安增材制造协会。通过三个机构,有力的推动了企业与院校之间的技术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共享,深化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搭建高校人才成长“立交桥”,切实为我市产业发展振兴提供人力资源和产学研保障。(三)校内实习实训设施完备、先进现有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场所。有电工电子实训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PLC实训室、电机拆装实训室等25个实习、实训室。有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电气焊实习车间、钳工实习车间、模具加工车间、数控加工车间等5个生产性实习、实训场所。可满足中高级维修电工、焊工和数控机床操作工等培训和鉴定工作,为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四)校企深度合作成效显著1.建立了三个“校中厂”先后引入3个企业进驻学校,学校提供场地、人力资源,企业提供设备、技术、产品,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增强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发挥专业教师的人才优势,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产品加工工艺分析、复杂零件加工,实现共赢。2.校外实训基地本专业与40家公司进行合作,签定长期合作协议,为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教师企业锻炼和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提供机会,同时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与数控限公司深度合作,于2017年成功申报第二批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示范院校,将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促进教育链、产业链有机融合,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五)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研发能力强核心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于2016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群现有专职专业教师51人,具有合理的职称结构,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27人,助教8人;高级技术职务教师比例达到31%,中级技术职务比例达到53%,“双师”型教师比例75%以上。师资队伍学历、学缘和知识结构合理。具有硕士学位的30人,其余均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分别毕业于山东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年龄结构合理,50岁以上6人,40-50岁15人,40岁以下30人。专任教师中8名具有10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其他专任教师均具有企业工作、顶岗经历;有13人次到德国、澳大利亚等境外学习进修。泰安市十大优秀专利发明人1人,科技特派员9人,技能考评员16人。近5年以来,编写出版优秀高职教材26部,《AutoCAD机械绘图项目教程》、《S7-200PLC项目化实践教程》评为山东省职业院校优秀教材。建成《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图》等11门院级精品课程,《工程图的识读与绘制》等3门省级精品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AutoCAD机械绘图》等2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先后承担山东省教育厅《中小粮库粮情测控与管理系统的研发》等35项省级科研课题;发表教科研论文86篇。师资队伍职称比例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图3-2-2-1-2师资队伍结构图三、建设思路与目标(一)标杆差距分析宁波是中国的“模具之都”,模具产业是宁波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XX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为模具行业培养从事模具设计、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收效明显;实施“有效课堂认证”要求人人参与、人人过关,有效推动课堂创新,加强了教风学风建设。1.精品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有待突破。XX学院精品课和资源库开发国家级成果较多,主要是学院有学历职称较高的教学团队,学校激励措施完善,对开发特色课程和资源库有较大的奖励配套,教师积极性较高;我院专业群在此方面起步较晚,沉淀不足,但我院专业群在信息化课程开发和实施上全省领先。2.实训条件仍需提高。XX学院省级以上实训基地较多,特别是实训条件先进,与先进企业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较多,我专业群省级以上实训基地较少,且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室方面仍有差距。3.科研服务能力有待提升。XX学院发表论文较多,纵向项目不乏省部级以上项目,因其高端人才数量明显强于我院专业群,科研基础较强且学院的科研奖励政策完善,我院专业群应该加强高端人才引进,提升团队科研服务能力。4.教师技能水平和指导大赛能力需要提升。XX学院学生大赛获得国家技能大赛成果较多,我专业群学生大赛成果多是省部级,差距较大。我院教师指导大赛能力需增强,教师技能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建设思路依托泰安市与机电紧密相关的三大支柱产业,抓住产业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机遇,将强化办学内涵,继续紧贴行业企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化实践教学、拓宽专业领域,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专业发展围绕智能制造产业进行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开发,形成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群,适应行业的改革变化,建立较为完善的专业培养体系,提增地方制造业支持能力。根据山东制造业的发展状况,结合学校、学院特色优势,强化突出专业特色,重点对师资队伍建设、育人模式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标准、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以行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为泰安以及山东周边输送高素质的智能制造业急需人才。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坚持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示范引领、创新发展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在建设期满后建成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国内一流专业群。(三)建设目标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骨干教师培养,建设国内一流高水平师资队伍;瞄准高端、加大投入、牵手龙头企业,建设省级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打造国内一流实训条件;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高端装备中心,打造高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团队。三年内,将专业群建设成为专业结构合理、培养模式先进、资源高效共享、教学条件完备、师资水平一流、校企合作深入、国际视野开阔、社会影响广泛的国内一流特色专业群。以服务智能制造业为宗旨,提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办学质量,各专业具体建设目标如下: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结合泰安市矿山机械、汽车制造、高低压电器等行业进行项目化优化,加强学生独立工作、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建成国内一流专业。2.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注重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3.数控技术专业突出软件应用和工艺设计能力,注重岗位能力熟练程度和解决技术难题能力的培养;4.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突出三维设计和制造工艺编制能力的培养,建成省内一流专业。表3-2-2-1-1建设期内达到量化指标与新增标志性成果序号指标或建设内容名称建设目标(数量)1生师比17.5:12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703具有高级职务专任教师比例(%)404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255专业专任“双师”素质教师比856校外专业带头人47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408电子教材209科研服务平台210高水平社会培训服务团队3序号标志性成果表述国家级(项)省级(项)1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群12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13教师、学生技能大赛获奖234教学团队15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126优秀教材获奖(种)27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数(门)68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种)29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1510教学名师、优秀教师、青年技能型名师111信息化教学比赛奖1312青年教师教学比赛213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14115416717实训基地1合计2841四、建设内容(一)体制机制建设1.完善“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办学模式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泰安市制造业为服务对象,依托泰安市机电职教集团,以科研工作求高求新有突破,社会服务全面推进扩大份额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组建大师引领的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团队,打造一流的社会培训平台,积累优质在线培训资源,与国外院校深化合作,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对口支援帮扶中职院校,扩大专业群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实施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项目。“政、行、企、校”多方联动,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厂校一体、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修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校企合作考核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2.成立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为了切实组织开展好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依托泰安市机电职教集团,成立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委员会由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院系领导、专业带头人和优秀毕业生等组成。表3-2-2-1-2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成员名单委员会职务姓名性别专业方向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委员专业建设委员会主要职责是:①研究制订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发展规划;②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实施政策;③研究校企合作内容、合作形式、运行模式等事项;④积极引进“订单培养”项目;⑤指导教学团队进行企业职业岗位调研、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核心课程开发、教材及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等;⑥协调聘任兼职教师并制订兼职教师培养计划;⑦研究和探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相关事项,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工作;⑧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就业桥梁;⑨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使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3.建立专业(群)诊改机制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树立先进质量理念,提升质量管理成效。作为全国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校,按照有关要求,全面开展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利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形成常态工作机制。(1)成立由系主任和教学科长、专业负责人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监控、督导,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及时反馈教学信息。(2)建立健全机电系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完善专业标准、完善课程标准、完善教师发展标准、完善学生发展标准,重点制定《机电系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实施办法》《机电系教职工考勤管理办法》《机电系课堂教学管理办法》《机电系教学工作考核实施办法》《机电系专业群教学标准》《机电系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办法》等,规范教学工作,维护教学秩序。(3)执行年度专业质量报告和毕业生质量报告制度建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办法和学业完成情况评价办法,对每个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并按年度编写4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以此作为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1.构建“四平台、二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①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先导,引导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依托泰安市机电技术职教集团及各实习基地,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通过典型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分析,进行学科体系知识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知识的重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分析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维修与管理岗位群任职要求,融入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结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采用头脑风暴法和思维导图法,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定行动领域;依照从易到难、从单项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序化出本专业的12门主要学习领域课程。②课程体系结构图。以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融“平台+模块”(即平台:通用素质平台课程、通用素质拓展平台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实践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专业拓展模块课程)课程体系。图3-2-2-1-3“四平台、二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2.建立“四段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对接,由高水平大师引领,遵循从单一到综合、从初级到高级的认知规律,按照职场认知、岗位专项训练、岗位综合训练、职场训练的顺序进行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这些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从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时间占专业总课时的50%以上。图3-2-2-1-4专业群实践课程体系3.建设“课内+课外”的素质教育体系课内开设《思政课程》《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16类课程,分别开设在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专业及拓展能力培养阶段、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就业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阶段,不断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特点开展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实验实训、日常教学中均推行7S管理。课外聘请大师和名师定期开展人文素养讲座;开设心理健康、国学等讲座;组建礼仪、国学、辩论等社团;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主题实践活动,弘扬“工匠精神”,为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为“有生活品质,有发展潜能”夯实基础。组织学生参加“机电产品维修下乡”“家电产品维修服务”“公益活动”等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志愿服务意识。4.建立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智能制造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创新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并将行业先进技术、创业基础、创业实践等元素融入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过专利培训、创新培训、创新社团活动等,搭建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检验创新创业水平;依托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孵化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此建立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双创教育体系。(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泰安市机电职教集团,通过与泰安市与机电紧密相关的三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确定人才培养进程与实施保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行“行业主导,双业贯通,双证融合,项目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1.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①调研分析,把握需求,准确定位。根据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总体部署,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制订调研制度、明确职责、强化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专业调研与职业岗位分析。深入泰开集团、泰和集团等大型企业、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及周边职业院校,综合岗位需求、专业分布等各类信息,充分把握企业用人需求,在专业调研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②企业参与,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在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依据方案执行反馈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进一步优化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图3-2-2-1-5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路线图2.构建“行业主导,双业贯通,双证融合,项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实施“行业主导,双业贯通,双证融合,项目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2-2-1-6)。行业主导:结合区域内行业发展,与企业合作,共同分析、确定相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形成动态的调整机制。双业贯通: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现零距离上岗。双证融合:将职业资格的鉴定内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相挂钩,毕业前必须获得核心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项目推进:结合实际生产设置教学项目,按照分层递进的原则系统化安排项目内容。图3-2-2-1-6“行业主导,双业贯通,双证融合,项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主导,双业贯通,双证融合,项目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把人才培养的过程划分为五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基本职业素养培养。通用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习,在教室和实训室交叉进行,并结合企业参观。通过基本职业素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阶段,专业核心模块。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情境,把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将专业基本素质、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融为一体,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第三阶段,专业拓展模块。与企业合作,编写岗位职业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或理事企业学习,由专任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完成典型生产实训项目,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培养岗位操作技能和产品质量控制能力。第四阶段,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以企业员工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掌握相关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和质量控制方法,达到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第五阶段,毕业设计。实行校企统一管理考核,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在生产中选取毕业设计项目,进行毕业设计。3.实施“订单培养”,促进就业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订单培养”使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即可就业。4.采用以赛促学,提高创新能力依托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创业平台(李琦),成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CAD/CAM等创新小组,采取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方式,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开展技能训练,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比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和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等竞赛,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力争在各项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12项以上。(四)核心课程建设1.校企共同推进专业群优质课程建设①建设核心课程。对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生产服务企业标准等,与华中数控等企业合作,力争共同建成10门以上专业群优质课程。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通过典型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分析,通过学科体系知识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知识的重构,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学习情境,见表3-2-2-1-3。表3-2-2-1-3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对应表②配套教材建设。以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易教、易学、符合岗位实际需要的原则,把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固化到教材中,改版、开发5部以上适合本专业教学的特色教材,力争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2部以上。2.建设6门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培养面向智能制造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自动生产系统的机、电、气、液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能力,对应《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数控几床编程及操作》、《工业机器人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三维设计(UG)》、《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组织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成立学习领域开发建设团队,依托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设计课程内容,不断开发完善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在不断完善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AutoCAD机械绘图》的基础上,力争将《三维设计(UG)》、《单片机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应用》、《电机拖动与控制》等课程建成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3.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主的信息化教学依靠学院智能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以学院智能校园平台为依托,构建全方位、全时段信息化应用环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态,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主的信息化教学。与中唐方德合作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所有教师达到熟练应用信息化平台的目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通过率100%。。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专业群建设“项目化、数字化”现代职教课程50门,开发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形成课堂教学新形态。搭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达到省级以上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施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重点的有效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五)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带头人培养(1)培养目标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从企业聘请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实行双带头人制度。专业带头人应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够运筹、统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理论水平高,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工程师或副教授以上职称;能对行业开展技术合作、咨询或培训,具有行业或企业工作经历,有独立开发产品能力和科研能力;掌握机电行业企业生产技术,熟悉生产流程,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具有主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能力;能承担本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能够指导相关教师。(2)培养措施表3-2-2-1-4专业带头人培养措施情况表2.“双师”素质培养根据学院“名师递进培养工程”,按照“教学新星、教坛英才、教学名师、功勋教师”四个层次,通过国内外师资培训、学术交流、企业访问工程师项目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13名。力争培养1名省级教学名师。(1)培养目标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建设期内“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培养造就一批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2)培养措施依托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以促进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为重点,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对所有教师进行职教能力达标测评。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选派专业骨干教师1-3人作为访问工程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所有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每年不少于4周。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建设期内实现国家级培训18人、省级培训24人。通过以上措施,培养一支“有高尚师德、能为人师表,有精湛教学能力、能教书育人,有娴熟动手能力、能指导实训,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能服务社会”的“四有型”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质。表3-2-2-1-5“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措施情况表培养项目素质培养企业实践职业资格培训培养内容现有专业教师两年内“双师型”比例达到80%以上。1.参加生产实践,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咨询2.学习机电专业新技术、新知识3.参与企业机电一体化设备研发4.指导学生顶岗实习1.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2.专业教师参加本专业相关高级技能鉴定,使其掌握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维护维修等专业基本技能,获得本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3.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所有专业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培训3.兼职教师培养根据《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依托泰安市机电技术职教集团,新聘请12名企业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师、技师为兼职教师,有效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差的短板,其中4人担任专业带头人。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加强对兼职教师高等教育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兼职教师参与学院改革发展的决策论证,增加兼职教师的归属感。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合作开展教学与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4.专业教师培养(1)培养目标通过培养使教师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能力,能够了解行业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力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科研横向课题研发的核心力量。按照学院“名师递进培养工程”培养教学名师3名,教坛英才6名,教学新星9名。(2)培养措施表3-2-2-1-6专业教师培养措施情况表培养项目境外培训国内培训项目开发企业实践培训地点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北京、浙江、广东等师资培训基地,机电技术开发公司合作企业、学院泰开集团等企业培养内容1.学习高职办学模式,培养职业教育能力2.提高职业课程体系开发能力3.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经验1.学习先进教学方法2.学习先进职教经验3.专业专项技能训练1.参与机电科研项目2.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高实践教学能力3.进行机电课程开发研究教研项目1.学习先进机电技术,了解机电技术发展趋势2.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3.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六)实训条件建设1.建成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在泰安市公共实训中心的领导下,紧跟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在原基础性实训室基础上,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类实训室,强化实训基地在学生技能训练、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力争建成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做到设施一流、管理一流、成效一流。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和专项技能训练需求,并对外广泛开展企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工作,发挥实训基地建设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表3-2-2-1-7现代制造专业群实训室建设规划表序号实训室名称承担的主要实训项目主要设备设备数量1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实训室(新建)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的操作、编程、维修等实训等。机器人虚拟仿真软件应用,离线编程软件等12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新建)智能制造仿真试验、机器人应用、机器人维护与保养智能制造生产线13现代制造实训中心(改、扩建)数控车、铣、加工中心加工实训等高精度加工中心、五轴机床等504柔性制造实训中心(新建)柔性生产线原理编程与维护柔性制造生产线15机电产品创新平台(扩建)大学生创新设计、省赛国赛等创新试验台、机构演示仿真等506金工实训中心(扩建)钳工实训、焊工实训、机械测绘等焊接设备、钳工设备机械测绘设备等242.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就业能力提高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为目的,坚持校企合作,遴选技术含量高、代表性强的龙头企业,优化原来40个校外实训基地,新增校外实训基地6个,让学生直接参与智能制造生产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建设全过程监控的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整合专业群现有实习实训条件,优化调整实训队伍,形成以大师工作室与实训室同步运行的实训管理体系。成立由大师名师、学院教学部门、相关人员、专业主任及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的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维护与开发,为学生实习实训搭建平台,提供保障。建立实习实训教学与管理的全方位、立体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与机制。(七)以科研和培训为核心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依托泰安市机电职教集团,创建社会服务平台,为泰安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拓展社会培训,提升社会服务与辐射带动能力。1.技术服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信息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为主体,围绕国家和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和学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需要,整合科技资源配置,成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3个,泰山名师(刘永海)工作室、3D设计与制造团队和工业机器人研究与服务中心,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充分发挥机电系科技派员的作用,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联合申报科研课题,积极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三年内,完成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5项,专利15项。2.社会培训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以本专业为依托,发挥人才和设备等资源优势,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研发与服务;扩大城镇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根据受训人员意愿,开发适用、有效的培训课程,科学实施,完成中级技能培训;积极与人社局技能鉴定等部门合作,开展退役士兵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城市再就业人员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训。建设期内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学历教育培训等3000人次,每年开展电焊工、数控车工、维修电工职业鉴定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500人次。3.辐射带动加强与同类院校的对口支援与交流工作。利用院校资源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社区教育,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通过联合培养学生、教师培训与交流等,辐射和带动泰安及周边职业院校教育发展,与宁阳职教中心、新泰职教中心和胶州职教中心,汶上职教中心,岱岳区职教中心等周边职业院校就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选派专业教师到各职教中心对口支援。分年度对泰安市各县市职教中心的师资进行培训。每年为相关院校师生培训60人次。与本科院校联合开展面向在校生和社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八)建设“德技并重、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安全高效”的专业文化紧随学院泰山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围绕育人中心任务,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优化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交互平台,增进校园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完善专业文化建设,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适应“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历史性跨越的新形势。(1)营造“德技并重、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安全高效”专业文化氛围。在教学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