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_第1页
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_第2页
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_第3页
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_第4页
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高中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所在学校教学环境及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探究能力的调查分析后,以信息技术高中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理论、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为理论指导,在信息技术学科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利用ASP.NET和SQLServer数据库技术对目前一线教师需求较大的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功能模型以及学生成果交流模型做了认真分析与设计。通过学生利用此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平台的突出之处在于,完善了教师电子备课功能,促进了教师之间教案的交流学习;完善了小组合作学习机制,促进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完善了作品交流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分享。该平台最终实现了对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化。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评价

一、研究背景(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发生着变革。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顾眼前,而要面向未来,把握未来社会的需要,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有较强实践性的基础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第一要务,精于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着力养成教育,强化人格塑造,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1]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是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切实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创设项目情景、教学辅助、多方会话、多元评价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核心思想是以解决一个与学生生活、能力相关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以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解决途径过程中开展探究、合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更好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向前发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结构、延伸课堂时空界限、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和课堂活动作品交流评价机制,我的研究方向定为开发一个适合于项目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从教学细节入手,充分利用ASP.NET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使信息技术学科基于项目教学模式在此教学平台上真正得以实现。(二)信息技术课程现状1.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效率低,学生不感兴趣,老师难于控制课堂等等。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学科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2]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基础性:信息技术课程首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程的开设,实现人人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人人获得采集、加工、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人人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人人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资源,通过评价、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2)实践性: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时间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实践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实践,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升信息素养。(3)创新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技术的本质在于发明、创造,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给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只有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全面提升信息素养。(4)应用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从长远看,它更是信息社会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掌握好这一工具,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5)综合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突出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的特性。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除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包括了感测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控制技术,它不仅要涉及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6)层次性: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学习特质存在差异,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其优势智能领域带动其全面发展。不用的学生应在信息技术课上得到提升自我的发展。2.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3](1)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重复、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信息技术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获得广泛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主人,教师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4](2)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当是实用的、有意义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操作、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创作作品、信息交流。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年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传输能力、信息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3)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信息技术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信息技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二、理论基础(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种包含对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分析与描述、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方案进行缺陷分析与改进的操作过程,而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是建构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教学系统。[5]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杨开城教授提出了教学最重要的是任务设计,他把学习看成是系列的活动过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解决某种教学问题而进行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教学方案的评价和修改的一系列综合,而这些操作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系统。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于增加教学的理性,减少教学中的不确定性。[6]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特点与传统学科不同,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巨大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学设计专家加涅先生,提出了“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主张。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教学设计也是以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偶然”学习为目的的。这就意味着最终的目标与预期的学习结果指导着学习活动的设计与选择。[8]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设计。教学首先要包括学习者,并且利用学习者进行检验,利用这些来自学习群体的反馈来修改教学并使其更有效。教学设计本身作为一种过程,应当包括如下子过程:确定预期结果、开发活动、设计备用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其中开发活动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学习活动的状态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水平高低,如表2.1所示:表2.1学习活动效能比对表学习活动学习效果(人们能记住)参与水平读读过的10%文字感受听听过的20%视觉感受看图表/图片看过的30%视觉感受看录像/电影看和听过的50%视觉感受参与讨论/交流说过的70%参与感受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实际操作说和做过的90%操作感知该分析图表说明了不管老师和书本传播的知识多么清晰,学生都得靠自己的体会、自主的参与去理解和记忆知识,即把新的信息和概念与已有信息结合起来。学生在入学时通常已经对一些问题或多或少带有自己的观念。学习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建立新旧概念之间多重联系、有时甚至是彻底地重建思维方式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将新概念不断地放到各种特定环境中去并鼓励学生操作实践,使其掌握批判性思维、分析信息、合作交流等必要的技能和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设计应重点强调如下几个问题的突出:(1)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给时间让他做,给空间让他想象;(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整体设计课程;(3)从培养信息素养出发,基于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4)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5)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6)给出详细的学习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7)布置难易适中、开放的实践内容;(8)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出及时恰当的评价与反馈。(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研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当然,这里的“实践”的含义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考、培养研究能力和协作能力,现在它已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教育界提出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与国际上流行的“探究学习”(InquiryLearning)、“项目学习”(Project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相对应,都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9]其宗旨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研究出重大的成果,而是旨在通过研究活动,积累经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养成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它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10]其特质主要体现在:(1)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完全开放的学习内容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此外,研究性学习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2)研究性学习具有合作性研究性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学习,特别当面临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学生共享智慧、分工合作。这时,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彼此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其中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和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3)研究性学习具有过程性活动是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研究性学习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发展不是外部随意的塑造、被动式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摄取,积极自主的完成建构过程,使研究性学习活动化,活动过程化,过程体验化。学习活动化。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基础上的选择,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方式进行内容的解读和动态意义的构建,是对问题解决的探求或是随机生成的体悟,需要在活动中发展和完成。活动过程化。在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求解的活动中要凸现思维操作过程,诸如收集、处理信息的感悟内化过程,由表及里的推演判断的理性升华过程,对活动素材的策略性加工,使之成为富有生气与亲和力的认知能力形成过程。过程体验化。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学习活动的投入与学习活动中的发展,学生不仅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而成功的学习体验,不仅是知识索取、能力的提升,也是情感的升华,品质的形成过程。(4)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现有学科学习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不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做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的时代背景、地域特点、多元文化;通过查阅资料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研究活动内容联系起来,这种知识的联系,可以是纵向的、单一学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涉及多种学科的。研究型学习中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式的学习,是带有实践意义的学习。学习者需要自己收集新的信息、拟定课题的实施步骤。学生面对的是整个问题的发现过程、对于未知世界的挑战,正是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众多的问题走向实践。(三)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用于美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它的产生源于美国独特的背景,主要是为了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倡导合作学习是当前中国教育新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小组为单元构成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两人以上的学生群体构成合作学习小组的基本形式,各小组选小组长一名,以协调各成员学习活动的一致性和便于恰当的评估。[11]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的主要作用:(1)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科研的体验和技能科学研究的方式以集体合作研究最为普遍,如果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将使学生从中学开始就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学习,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十分相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拟订方案、收集信息、分析处理并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尽管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的相似,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机会,并使学生的科研技能得到培养。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在合作小组中承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和创新的能力。(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各小组成员在本班成立学习小组的过程中,学生将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可以降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另外,在小组合作完成项目活动的过程中,项目的设计、分工、实践等都由小组成员按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目睹基础好的同学所做的示范;同时,与在那种不承担个人责任的自主学习方式相比,学生具有更多的责任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投入学习。(3)有利于达成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度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助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给予或接受别人的帮助,提供帮助的人也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在解释或被解释的过程中,不管是给予帮助还是接受帮助,都促进了给予者与接受者双方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而且还通过情感因素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归属感”等方面的情感需求。利用小组合作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因此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综合能力利用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活动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成员之间除相互了解、彼此信任、沟通交流、互相帮助与支持外,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集体教学中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而不得不处于“旁观”或“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且是为了整个小组,并且在小组活动中还会受到其他成员不断地鼓励。较为强烈的动机将使其更为长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好的促进其探究学习直至目标的实现。另外,小组在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广泛收集相关的信息,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协作,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从而也加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四)课堂评价机制的研究课堂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既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目标是否达标,又要能反映出评价的真正实质,而且还应该简便易行,做到不但要关注学习者在某一方面的收获,还要照顾到个别学习者的差异;既要让每一位学习者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力的发展,更要让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突出者脱颖而出;既要注重对整个小组的客观评价,又要体现个人在过程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使评价的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其激励作用和导向性。[12](1)评价的原则既要在评价内容上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又要符合当前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2)评价的作用积极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评价对教师的组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具有较强的导向性。(3)评价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评价:主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协作学习的精神;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学习的起点有很大差距,因此学生应和自己进行横向比较,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教师客观评价每个学生;以激励性为主进行评价:激励性评价不是简单的表扬、再表扬,而是善意而恰倒好处的激励,不断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憧憬美好校园生活的愿望,不断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多种角度综合评价: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教师在承认每个学生在不同智能领域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学习特点,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评价每一个学生,促进其优势智能的发挥和展示,并使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应包含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综合上述评价给出相应等级及评语。[13](4)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这是突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面之一。在评价内容中,既要包含认知领域的内容,又包含所期望的能力水平的提高,还应包含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热情以及继续探索的欲望等,充分体现学生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及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其次,学习小组活动过程的评价。倡导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发挥每位学生的优点,通过互相促进和共同努力,期望共同进步的有效学习方式。如何有效评价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之一。为了能客观说明和反映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各种品质,设制的评价表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及课后继续探究,以及与此方面有关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评价以激励为主,以发现问题、促进改进为目的;评价时小组长应该如实填写,和教师共同与被评价者及时沟通、分析和探讨;要能体现新课标所提出的如何体现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信息的获取、运用能力等。第三,学期综合评价。学期综合评价使教师能比较客观、完整的反映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周期中的综合表现,这些表现内容及要求和以上两个层次的评价相符合,且是具有总结性质的总结性评价。其要点如下:要能客观、全面、科学地反映学生在平时课堂学习中的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以课后小组的合作学习和开展探究性活动为载体,整体性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持续学习等方面为重点;评价是由学生个人评价及小组内的评价为参考依据,再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谈话以及试卷考查等多种途径为主,综合性地给予每位学生整体性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样,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期望通过评价和考试内容及方式的改革,更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评价更具科学性,更加客观、公正,符合学生成长规律。[14](五)ASP.NET及数据库应用技术1.ASP.NET的新特性ASP.NET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建立动态Web应用程序开发平台,是一种建立动态Web应用程序的新技术。它是.NET框架的一部分,可以使用任何.NET兼容的语言(如VisualBasic、C#)编写ASP.NET应用程序。[15]当建立Web页面时,可以使用ASP.NET服务器端控件来建立常用的UI(用户界面)元素,并对它们进行编程来完成一般的任务,这可以把程序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到与其他技术都无法比拟的程度。ASP.NET与ASP相比,具有更好的语言支持,更为庞大的新控件群以及基于XML的组建,还有更出色的用户鉴定。两者最大区别在于编程思维的转换,而不仅在于功能的增强。ASP使用VBS/JS这样的脚本语言混合html来编程,而那些脚本语言属于弱类型、面向结构的编程语言。[16]ASP.NET摆脱了以前ASP使用脚本语言来编程的缺点,它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所以它具有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切特性,如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等,封装性使得代码逻辑清晰,易于管理,并且应用到ASP.NET上可以使业务逻辑和Html页面分离;继承性和多态性使得代码的可重用性大大提高,通过继承已有的对象最大限度保护以前的投资。ASP.NET作为目前主流的网络开发技术之一,其主要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效的运行性能由于ASP.NET应用程序采用页面脱离代码技术,即前台页面代码保存到.aspx文件,后台代码保存到.cs文件,这样当编译程序将代码编译为.dll文件,ASP.NET在服务器上运行时,可以直接运行编译好的.dll文件,并且ASP.NET采用缓存机制,从而提高运行ASP.NET的性能。(2)简易性和灵活性ASP.NET功能扩展性较强,这样可以轻松地将自定义功能集成到应用程序中。例如,ASP.NET提供程序模型为不同数据源提供插入支持。(3)与现有ASP应用程序的兼容性在IISWeb服务器上可并行运行ASP和ASP.NET,而互不冲突;IISWeb服务器不会因安装ASP.NET而导致现有ASP应用程序崩溃。具有.aspx文件扩展名的文件将由ASP.NET负责处理,而具有.asp文件扩展名的文件继续由ASP引擎来处理,ASP.NET和ASP各自开展自己的工作,互不干扰。(4)超强的适应性ASP.NET可以运行在任何WEB的应用平台上,任何语言的基本库、消息机制以及数据接口都可以整合到ASP.NET的中去,这就为程序员提供了一个十分友好的借口平台,只要其程序符合其编程模型和数据接口,任何程序员的任何程序代码都可以与ASP.NET平台实现无缝对接。(5)易于部署服务器上部署ASP.NET应用程序的方法简单,只需将必要的文件复制到服务器上,便实现了应用程序的部署。程序的部署不需要重新启动服务器,甚至在部署或替换运行的已编译代码时也不需要重新启动服务器。 2.ASP.NET三层结构ASP.NET的三层结构在物理上仍然表现为客户端和数据库端的二元数据模型,即BS模型。但是随着网络应用功能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应用程序的逻辑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原有的二层结构模型无法满足网络程序员的编程需要,故此提出了三层逻辑体系结构,即在原有客户端和数据库端之间增加一层应用平台,即通常所说的应用服务器或中间层。这样就形成了表示层、中间层、数据层的三层逻辑结构。[17](1)表示层主要提供客户端的网页显示和网络应用框架结构,主要包括ASPX页面、用户控制信息、数据库端控制信息及相应对象、类库。该层为用户直接接触的逻辑层面,所有的用户需求都将通过该层进行数据分析与提交,并传递给中间层。(2)中间层中间层为三层结构中进行业务规则设定、数据访问规则设定、数据合法性校验、应用与数据衔接的关键层级,该层将表示层传递过来的用户需求以数据库语言的形式传递到数据库服务器,以进行数据读取、修改、删除等操作。并将最终结果封装传递给表示层。(3)数据层数据层是指网络应用所指向的后台数据库或数据源。在.NET中,往往是以SQLServer或Access数据库的形式出现的,同时它还提供了Oracle,mySQL,以及XML数据库的标准接口。3.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及特点数据库是网络应用的核心部分,在ASP.NET中处于数据服务器的后台。网络应用平台的基本应用就是对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挖掘与分析。[18]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平台采用的是SQLSERVER数据库结构,这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非过程化语言SQL是一种非过程化的语言,用户在对数据的操作过程中无需针对单个数据地址,这就使得程序员和数据库管理员在数据库结构模型操作过程中无需考虑每一个数据的存储位置和指针变化。[19](2)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相隔离用户在访问SQLSERVER数据库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只是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用户的任何操作不会对数据库的物理结构造成伤害,这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数据库及其数据的安全性。(3)统一的语言接口SQLSERVER语言具有良好的统一的语言环境,所有的关系数据库模型,都可以与SQLSERVER数据库实现无缝的链接和嵌套,这也就保证了用SQLSERVER编写的数据库程序具有良好的移植性。[20]基于以上考虑,本平台采用微软公司出品的SQLSERVER2008作为数据库平台的开发工具,这主要是考虑其在以前版本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了用户访问控制,应用服务策略配置以及网络数据调用等方面的功能。三、基于项目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分析(一)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课程背景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一门新兴学科,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且起步较晚而发展较快,虽然教的是先进的技术,却面临着更多的教育技术难题。新课程标准不仅为信息技术学科提供教学依据,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需求,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和教学误区亟待解决。探索和实践适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是摆在学校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近年来,信息技术课程不论是教材编写体例还是教学模式普遍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使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和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兴趣,改变了过去“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状况。但由于课时和教材内容所限,教师布置的大多数任务都是围绕着相关知识点来设计的,任务比较小而零散,不利于学生把握隐藏在操作背后的知识的系统性、信息处理的规律性,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方法。(二)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学生背景分析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我校历来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说,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那么信息社会的特点则是个性化和多样化。因此,学校必须树立多元人才观,改变过去那种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管理的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培养方案个性化,是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个性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只有个性得到发展,才能形成创新。如何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实践、尝试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是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利用计算机边学习边设计边实践,最终创作出属于他们的电子作品,一方面需要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师为其营造出能够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三)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简述近几年,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教学模式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某种特定的教学方式,比如“协作教学模式”是指包含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包含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二是指某种特定的教学程序,比如“读-议-练”教学模式等。[21]作为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只是表达了一种教学理念,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虽然被多次讨论,却没有被深入研究。但是作为模式化了的教学程序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却被研究得非常深入。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指导者,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生的思辨能力、探求与合作能力进而得到。目前,该模式是在美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各国中、高等教育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根据信息技术课程背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我校学生整体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研组在大量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初步制定出我校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主动投身于知识探究的行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特别是针对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同时,通过教学平台提供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教会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22]小组合作是基于项目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按每组2—6人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项目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在新项目开始之初,教师利用教学平台给出项目的具体要求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操作步骤,然后组织学生展开项目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讨论、阅读查找参考资料、请求教师指导等方式来解决,项目完成后,学生需对完成情况进行交流和评价。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对涉及的理论知识完全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教师在承认每个学生在不同智能领域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通过利用创设项目情景、教学辅助、多方会话、多元评价等学习环境要素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评价每一个学生,促进其优势智能的发挥和展示。五个基本环节为:选定项目、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交流分享。[23]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解决一个与学生生活、能力相关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以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过程中自主探究、激发创新、积累经验、学会合作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四、平台的研究与设计(一)平台开发模式及环境随着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以其运行维护简便,能实现不同人员、从不同地点、以不同接入方式(如LAN、WAN、Inter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等优点,逐渐成为网络应用平台开发的主要模式。用户无需安装繁琐的客户端,只需通过浏览器,向网络中的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接收请求后经过处理,并将信息返回浏览器。同时,B/S模式具有稳定的技术平台,业务扩展能力强,升级简便。运用基于ASP.NET技术架构,并采用IIS(虚拟服务器)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各功能模块的服务进行统一管理。通过ASP.NET与WebService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不同数据库系统和操作平台之间的交互及数据共享。因此,研发此平台,使用B/S模式、ASP.NET技术、数据库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平台前台及后台的设计和搭建,易于达到预期目标。基于上述分析,平台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如下:(1)平台开发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2003Server;数据库:SQLServer2008;编程语言:C#开发工具:MicrosoftVisualStudio.NET2008(2)平台运行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XP+IIS/Windows2000/2003Server或其他;运行平台:在B/S模式下,操作系统中需安装IE6.0及以上版本(二)教学流程设计1.平台登录考虑平台的安全性和教学资料的严谨性,在使用平台的各个功能模块之前均需登录系统,只有通过身份确认登录到平台中,才能根据其身份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通过调查、分析,经常登录平台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角色身份:第一,管理人员。包括教务主任、教务员、学科组长等,这类教师主要是以教案检查、备课检查为目的登录系统,他们强调系统为其提供全面浏览、数据统计、打印输出、增减教师以及为教师设定任教年级和班级等功能。第二,教学人员。包括备课组长和组内教师,这类教师主要以备课、教案提交、素材整理为目的,他们需要系统为其提供对其自己申请的课程进行教案和素材的提交、编辑、增加、删除等功能,同时对其他教师提交课程具有浏览和对课程内教材、教案、素材引用的权限。第三,学习者。主要针对学生,他们需要系统为其提供个人资料完善、浏览及修改,对指定课程资源的浏览、下载、上传作品和学习的权限。基于上述分析,考虑数据表构建的相关性,虽然具有三种角色,但可以将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设计为同一实体,通过访问权限和访问路径两个属性的控制,实现对其管理身份和教师身份的转变;而学生信息涉及的属性较多且相对独立,需单独构建实体。2.教师活动第一,上传课案及资源:发布课程活动项目及相关的学习辅助资源。第二,组织分组:将申报小组长的学生设定为各合作小组组长。第三,作品评价:查看各组提交的合作项目并根据评价量规给出评价等级。第四,发布作品:展示优秀作品。第五,课堂小结:发布项目活动的点评。3.学生活动第一,复习旧课:查看已学课程中的相关课程。第二,学习新课:查看未学课程中的指定课程。第三,项目分组:未申报小组长的学生加入各组队列。第四,项目实现:各小组组员按照项目分工展开实践。第五,提交分工作品:各小组组员将分工作品上传给组长。第六,开展自评、互评:各组成员自评作品,组内及组间互评个人分工作品。第七,提交项目作品:组长将合作作品提交给教师。根据项目教学的活动流程和此平台的登陆身份,将依据此平台进行教学活动的完整流程描述如图4.1所示:登录平台登录平台教师教师学生学生上传课案及相关学习资源(包括项目活动的具体要求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操作步骤等)查看课程列表,选择将要学习的项目课程上传课案及相关学习资源(包括项目活动的具体要求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操作步骤等)查看课程列表,选择将要学习的项目课程申报活动小组长申报活动小组长设定分组合作学习的小组长设定分组合作学习的小组长各小组成员完成自己负责的项目作品并上传各小组成员完成自己负责的项目作品并上传各组成员对其他组员各组成员对其他组员分工作品进行投票及评价组长对组内成员上传作品进行汇总及评价教师查看各组项目作品,并给出评价等级组长对组内成员上传作品进行汇总及评价教师查看各组项目作品,并给出评价等级组长上传本组项目作品组长上传本组项目作品推荐展示本项目优秀小组合作作品推荐展示本项目优秀小组合作作品项目小结项目小结撰写课后反思撰写课后反思图4.1教学活动流程图(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1.教师电子备课功能设计备课、授课、课后反思是一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备课又分为备教材和备学生,结合实验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模式,重点考虑以下备课环节。(1)创建课案课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预设方案,它包括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导学过程和课后反思等四个方面。教师对编辑好的课案进行提交与发布,为学生提供上课的项目学习指导,学生依据该课案进行项目的具体实施。同时利用此平台上传课案还可满足同备课组教师间教学活动设计的交流、学习和共享。(2)设计活动在教学中进行活动设计,添加活动方案是项目教学的突出特点,通过活动的情境、方式、标准的给出,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项目实施的流程,学生依据此流程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最终达成教学目标。(3)设计讨论必要的讨论环节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有力支持,学生、师生之前通过讨论达成一定共识,为完成活动做好充分准备。(4)添加资源学习素材、活动素材的准备是教师实施项目教学的保障,教师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料、发布相关的素材资源,将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利用此平台可以积累起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库,为学生提供长期的、详细的学习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以方便学生们随时查询。(5)撰写反思撰写课后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提升,为下一步教学的实施做好准备,也为组内其它教师提供参考。基于上述分析,备课环节主要以管理员和教师两种身份设计实现功能。教师角色登录后设计备课功能应考虑:(1)按照年级、学期查看、编辑、添加、导入、下载、发布、删除自己的课案,对课案进行分类存放、设置课案课节数、选择是否发布课案。(2)选择年级、学期浏览组内其他教师课案。(3)添加活动内容、安排活动顺序、选择作品提交类型、选择是否提交发布。(4)添加讨论主题、讨论内容、选择是否关闭讨论。(5)查看、添加、修改、删除以及按照资源类型上传课堂资源。管理员角色登录后设计实现功能应考虑:(1)以列表形式全面浏览所有教师课案。(2)根据需要选择某个教师、某个学期、某个年级的课案。(2)打印输出教师课案。为实现上述功能,需在数据库设计中考虑设计相关实体如下:(1)课案该实体应包含如下属性:课案编号(唯一)、课案名称、课案分类(Word、PowerPoint、Excel、Htm、Photo、Flash、Internet、Program)、课案内容、点击次数、编辑时间、授课年级、授课班级、授课学期、安排课时、教师编号(与教师数据表关联)、是否发布、是否上传作品等。(2)活动该实体应包含如下属性:活动编号(唯一)、课程编号(与课程数据表关联)活动名称、活动顺序、活动内容、点击次数、是否上传作品、是否提交、是否发布、是否具有小组合作功能、上交作品类型等。(3)讨论话题该实体应包含如下属性:话题编号(唯一)、课程编号(与课程数据表关联)、讨论主题、讨论内容、是否关闭等。(4)讨论发言该实体应包含如下属性:发言编号(唯一)、话题编号(与讨论话题数据表关联)、发言学生学号、发言内容、发言时间、提交IP、班级、年级、学期等。(5)资源该实体应包含如下属性:资源编号(唯一)、资源名称、资源类型(资料、软件、游戏)、下载次数、是否隐藏、学分限制(A、B、C、D、E)等。(6)反思该实体应包含如下属性:反思编号(唯一)、课程编号(与课程数据表关联)、教师编号(与教师数据表关联)、反思内容、撰写日期。 2.小组合作学习功能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是项目教学的突出特点,为了更好地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机制、降低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组织难度、实现小组合作作品的汇总和提交功能,此平台在设计阶段,即对小组合作学习功能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设计,重点考虑以下环节。(1)成立项目小组包括确定项目名称,项目内容,项目分析,项目成员(需要几个成员完成该项目),项目分工等。(2)动态组队各组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学生申报项目小组组长,教师确定各小组组长名单,未申报小组长的学生加入各组队伍。(3)上传作品每个学生各自上传分工作品。(4)互评作品同学之间可以互评作品,包括投票及自评、互评。(5)汇总作品组长汇总各自组员的分工作品,并给出评价等级。(6)提交作品组长提交本组合作作品至教师处。(7)展示作品教师对学生个人作品及各组合作作品给出评价等级,并展示优秀作品。基于上述环节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功能应从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分别设计实现功能。教师角色登录后小组合作学习功能应考虑:(1)在学生列表中任命或撤销组长。(2)允许某个组员退组。(3)评定每个学生个人作品。(4)查看、评定、展示小组合作作品。(5)查看各组综合实力。学生角色需针对组长和组员两大类别,分别设计实现功能。(1)组长:查看各个组员提交的分工作品;对本组组员的分工作品进行评价;提交本组合作作品。(2)组员:查看各个组长队列,并选择参加其中一个小组;提交自己的分工作品;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投票、点评;查看、下载自己曾加入的小组合作作品。为实现上述功能,需在数据库设计中考虑设计实体“小组合作”,该实体应包含如下属性:小组编号(唯一)、组长学号、组员学号、学期、年级、班级、班级编号、活动编号、合作作品类型、上传合作作品路径、作品文件大小、综合实力(所有组员作品总分)、创建日期、投票人数、小组合作学分等。 3.交流评价功能设计交流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体现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要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在教学设计阶段即对学习评价进行设计,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教师应事先公布评价标准,并及时将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交流评价是信息技术学科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此平台设计小组合作功能的过程中即对交流评价功能做了认真分析和研究,重点考虑如下环节:(1)设计评价量规教师在发布的课案中提出明确要求,并给出完成项目作品的评价量规表。例如表4.1:网页作品评价量规表。表4.1网页作品评价量规表等级指标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选题立意选题立意新颖,主题明确,健康向上,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有主题,健康向上主题健康,但不明确不健康整体风格各栏目紧扣主题,整体风格协调、统一栏目设置合理,整体风格一致栏目设置合理,但风格不统一风格不一致,栏目编排杂乱无章内容选取内容科学,选用素材丰富,形式多样,并能很好地反映和烘托主题思想内容科学,信息较丰富,能够运用多种媒体信息反映主题思想有一定信息量,但不是所有信息都恰当反映了主题有科学性错误创意布局创意独特,版面清新流畅,布局设计恰当独到有创意,布局设计合理布局设计基本合理,但缺乏新意,较呆板布局设计不合理导航链接界面友好,导航思路清晰,网页间交互便捷,链接准确界面导航清晰,链接准确有导航,但不够清晰、准确无导航,链接不准确色彩搭配色彩运用和谐,界面美观大方,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色彩协调、自然,有一定审美能力运用了一定色彩搭配,但缺乏美感色彩搭配混乱(2)学生自评每个学生在提交自己的作品后,为自己的作品撰写评论文字。(3)学生互评每个学生在提交自己的作品后,浏览在课堂活动中其它同学提交的作品,同时对自己支持的作品进行投票(每人限投一票,且不能为自己投票),并撰写互评文字。(4)组长评定各小组组长为每个组员给出评定等级(A:10分、B:6分、C:2分),具体依据表4.2:学习过程评价表给出分值。表4.2学习过程评价表具体项目资料准备合作情况提问情况探究能力技术水平参考分值2分2分2分2分2分(5)教师评定个人教师为每个学生评定等级(G:出色12分、A:优秀10分、B:良好8分、C:一般6分、D:合格4分、E:不合格2分),并将G等级作为最高级别推荐到优秀作品库中展示。(6)教师评价小组教师依据学生投票情况和组长评定分数为各小组合作作品进行打分(A+:20分、A:18分、A-:16分、B+:14分、B:12分、B-:10分、C+:8分、C:6分、C-:4分)(7)总结反馈教师撰写并提交活动总结,将整个项目的实施及完成情况反馈给学生。(8)获得学分学生在项目中所获学分为该项目所包含活动的个人作品分数与小组合作作品分数两项相加得出。基于上述环节分析,评价交流功能应从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分别设计实现功能。教师身份登录后应考虑设计如下功能:(1)查看、评定每个学生的作品,给出明确的等级,一旦评定则该生无法再次提交作品。(2)有权设置某个学生的作品是否能够重新提交。(3)为各个小组作品进行打分。(4)有权设置小组合作作品是否能够重新提交。(5)能够编辑、修改、提交某个课程、某个活动的活动总结。(6)对全体学生作品的总成绩进行统计。(7)能够查询、导出某个学期、某个年级、某个班级的存档成绩。(8)能够针对某个年级、某个班级、某个活动的作品按照“已评”、“未评”两类进行分类汇总浏览。(9)有权删除某个学生在某次活动中的作品成绩。(10)能够同时对多个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学生身份按照组长和组员类别,分别进行设计。(1)组员身份登录后应考虑设计如下功能:有权提交、查看、下载个人作品;可选择年级、学期、课节浏览优秀作品;为自己作品添加评论文字;提交个人作品后,方可浏览、下载其他同学作品,并为支持的作品投票、添加互评文字;有权查看及删除同学对其作品的评论文字。(2)组长身份登录后应考虑设计如下功能:具有和组员同等的操作功能;有权对其组内所有成员的作品进行等级评定。为实现上述功能,需在数据库设计中考虑设计实体“作品评价”和“活动总结”。(1)作品评价该实体应包含如下属性:评价编号(唯一)、作品编号、学生学号、评价内容、评价时间、评价IP等。(2)活动总结该实体应包含如下属性:总结编号(唯一)、课程编号(与课程数据表关联)、活动编号(与活动数据表关联)、教师编号(与教师数据表关联)、总结内容、总结日期、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学期、是否显示等。 五、平台的实现与应用 (一)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此平台在实现信息技术学科基于项目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亮点在于实现了如下主要功能:(1)完善了教师电子备课平台,促进教案的交流学习。(2)完善了小组合作学习机制,促进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3)完善了作品交流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分享。 1.教师电子备课功能的实现平台中教师电子备课功能满足了信息技术教师日常备课及教学检查、督导的两类需要,实现了电子课案的收集、整理、检查、共享等功能。教师利用此平台能够对其课案进行的相关操作包括:添加课案、导入课案、编辑课案、查询课案、删除课案、下载课案等。具体实现如下操作:添加课案实现了对某个年级、某个学期的新课案添加功能。导入课案实现了将利用本平台生成的课案包直接导入的功能。编辑课案实现了对课案的编辑功能,包括输入课案名称及内容、对课案进行分类存放、设置年级、学期、课时及是否发布等功能。添加讨论实现了在课程中增加讨论环节的功能,包括输入讨论主题、讨论内容、是否关闭讨论等功能。添加活动实现了在课程中添加项目活动方案的功能,包括输入活动名称、活动内容、安排活动顺序、该活动是否提交作品、需提交作品类型、是否发布该活动、是否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等功能。查询课案实现了对不同教师课案的查看、打包下载及打印功能。其中编辑课案的内容部分,特别采用了嵌入式Flash播放器实现了电子教材。本平台选用Macromedia公司推出MacromediaFlashPaper文件转换软件和MacromediaFlashPlayer媒体播放软件,两款软件配合使用。MacromediaFlashPaper可以将文档通过简单的设置转换为SWF格式的Flash动画,并保持文档的排版样式和字体显示不变。FlashPaper主要功能:转换功能集成到Office菜单中;支持Word文件中的超级链接;文本搜索功能;选择打印区域;自由的放大、缩小和打印、翻页等操作。 2.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学科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特点,该平台在此功能的实现上重点解决了班内合作小组的建立、组员之间的分工协作、组长对本组作品的收集整理、教师对小组合作作品的查看、评价及展示等。(1)动态小组的组建教师有权任命、撤销组长、将某个同学退组。(2)分工作品的汇总组长在其课程界面中可以查看组内成员提交的分工作品,给出相应评价级别,并能够将汇总后的小组作品提交到教师处,这一操作权限只对组长开放。(3)小组作品的浏览组员在自己的小组合作界面中能够浏览自己所参加过的小组合作作品列表,并可以查询分数及下载作品。(4)小组作品的展示教师以其身份登录后,在作品展示页面中通过选择某个课案及活动,能够对该活动提交的所有学生作品进行查看(包括作品投票数目、组长评定等级等)并最终给出教师的评定等级,并将评定等级最高的作品进行展示。另外,教师还可以查看所提交的小组合作作品,给出评定分数并对优秀小组作品给予展示。 3.交流评价功能的实现交流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平台主要设计并实现了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组长评价组员、教师对学生评价等四个主要功能。(1)学生自评每个学生在提交作品后,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2)学生互评 学生在提交作品后,互相之间能够投票及撰写评论文字,达到互助互学、共同交流、提高的目的。(3)组长评价组长在其作品提交页面能够查看各组成员提交的分工作品,并给出评定级别。 (4)教师评价教师以其身份登陆后,能够查看某个班级活动中学生提交的作品列表,并在该列表中对单个或多个作品进行等级评定,有权删除某个作品,并实现对班内所有学生的成绩统计。 (二)教学应用分析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改进和实践,目前实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利用此平台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2010年9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电子作品制作这一内容利用此平台开展基于项目教学。[24]1.教学背景:世博会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具备着无与伦比的感染力,使人心情激荡,它也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当时,激动人心的上海世博会正在中国举办,此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振奋和自豪。回顾世博会的起源及其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届世博会无不把当代科学技术多角度、多渠道地嵌入其中,通过广泛应用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让科学精神、思维和科技成就渗透到世博会的每一个细节。这也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被先进科技成果装备起来的世界盛会,中国也实现了历史性地突破。2.制定项目:班级电子作品制作竞赛《透过世博会看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世博会涉及信息、交通、环境、建筑、医药等诸多领域,加之参展国家和地区繁多,仅仅两三个同学是完成不了的,要求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6个同学,选取不同视角或侧重点参与作品的制作,最终形成小组合作作品。建议主题围绕:世博会的起源、历史和发展;世博会场馆介绍;其它与世博会相关的内容……展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历届世博会的影响。3.作品要求:内容科学、详实、丰富,图文并茂,以文档(如:word文档或ppt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作品。4.项目活动安排:(1)制定计划(1课时)教师组织各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分析,完成书面计划书的撰写。学生的计划书中要包含:主题、使用软件工具、资料来源、成员分工、完成步骤、受众对象等。为了使作品更有针对性和感染力,更加严谨,教师建议学生可以考虑在作品中加入数据表格、图表比较、评价分析等内容;为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教师建议在版面布局设计、文字修饰、声音、图片等多种媒体的引用等方面进行特色设计与尝试。(2)动手操作(2课时)各小组成员依据计划书利用软件工具自主完成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电子教程、组内同伴互助、查看软件中的帮助信息、请教老师、上网咨询等手段获取相应的技术支持,学习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应用。(3)认真检查(1课时)各小组成员依据计划书进行作品自查与完善。作品自查主要包括:检查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是否科学、准确;作品的内容与主题思想是否与主题保持一致,有无疏漏;作品的整体风格、版式是否合理;技术应用、信息呈现方式是否恰当,是否便于他人浏览操作;展示或播放效果是否存在瑕疵,如顺序是否正确,链接、媒体是否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