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原文及译文_第1页
《饮酒·其五》原文及译文_第2页
《饮酒·其五》原文及译文_第3页
《饮酒·其五》原文及译文_第4页
《饮酒·其五》原文及译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饮酒·其五》原文及译文《饮酒其五》原文及译文篇1

《饮酒其五》原文:

陶渊明〔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译文:

将房屋建筑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偏僻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闲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别清晰,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饮酒其五》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搅。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苦恼?由于"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吵闹的环境里,也犹如居于偏僻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抱负,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理想。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假如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便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见。"悠闲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闲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闲的南山'。所以,这"悠闲'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拘束,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好像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快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闲得意的神态。东篱边任凭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终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行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行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实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好玩,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特别人所知,亦特别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行及',缘由当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愿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净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行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行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闲得意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沉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中四句写静观四周景物而沉醉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终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动,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制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饮酒其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名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镇***参***、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今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饮酒其五》原文及译文篇2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犹如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悠闲:得意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闲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味道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遗忘了语言。

【】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四周)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非常简单的***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也许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治上的境况是相当尴尬的。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二十九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隐不定,先后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彭泽县令等职。他这样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格外傲岸,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因理想不展,又不愿降志辱身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于彭泽县令上任仅80余日,便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决然弃职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隐居生活。《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担心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家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受,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需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需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宅虽然建筑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吵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惊奇,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实行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偏僻。"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定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别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赶不已,生命才布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冲突。因而,完善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假如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便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见。"悠闲见南山',这"悠闲'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拘束的情味,好像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快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围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出不行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安静与完善,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担心,那样舍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溶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善的境界。

最终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规律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简单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很多东西唯恐要等生活经受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详细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消失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终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得意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艺术特色】

平淡而醇厚,情景理的融合。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其次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谈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美丽的环境水***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得意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终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宠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