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课件_第1页
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课件_第2页
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课件_第3页
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课件_第4页
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的地理印迹—之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小组成员:兰长德、李福金、李剑、李洁珍、李娜

我国山河壮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境内民族众多,分布广泛,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里的各族人民,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创造了风格特征迥异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舞蹈。在这里主要讲述地理环境对民间舞蹈形成的影响。民间舞蹈的分布1.北方汉族地区

秧歌舞蹈2.南方汉族地区

花鼓舞蹈3.青藏高原地区

藏族舞蹈4.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舞蹈5.西北维吾尔族地区

西域乐舞6.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

铜鼓舞等汉族舞蹈总体概括:南“灯”北“歌”“灯”即花鼓、采茶戏、花灯“歌”即秧歌秦岭、淮河是我国东部地区北方与南方在自然地理上的分界线,在舞蹈文化上也是南方花鼓与北方秧歌的分界线南方花鼓“采莲船”、“采茶戏”、“舞花灯”和“花鼓戏”同属于花鼓体系南方平原地区盛行“采莲船”:河网稠密、湖泊众多→当地常见劳动场景为摇橹、撑船、撒网、采莲等→衍生出与当地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舞蹈形式“采莲船”南方丘陵地区流行采茶戏:丘陵地形、酸性土壤→盛产茶叶→采茶戏采莲船采莲船:又叫“跑旱船”,船多用竹木扎成,船中间有遮阳雨蓬,外蒙彩色绸布或彩纸闭扎成一个漂亮的彩屋。船下身用绿色彩布遮拦,似水波浪,女舞者将船系在腰间,如坐船一般。另一人手执木桨,边唱边舞,边划边舞,主要以表现水乡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采莲船采茶戏特点:基本动作与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有关,演员只注重腰部以上特别是手臂上的功夫,身体下部的动作不多

北方秧歌淮河流域及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农业历史悠久,从事耕作业的人们,长年重复着春耕、夏耕、秋收、冬藏的活动,反映在舞蹈上,以俯首、含胸、屈膝的动作为多,尤其是喜欢扭动腰部和上肢,“秧歌舞”是其典型代表“秧歌舞”是北方最常见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所反映的是在田间插秧时劳动的情景,在水田里行走时人们需要摆动上肢来平衡身体,插秧时下肢活动比较少,上身随着双手将秧苗插入稀泥之中不断“点头哈腰”来回摆动,这是“秧歌舞”以扭动上肢为主的原因。北方冬季气温比较低,观众站着不动看别人跳舞,会感到寒气逼人,为了取暖也加入到表演者的行列中去,于是出现了几十、上百甚至人数更多的大秧歌,这样一来,扭秧歌就成了当地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经久不衰地流传下来。因各地群众审美情趣、性格特征的不同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陕北秧歌健壮明朗,自由奔放;东北秧歌生动活泼、幽默俏丽,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山东秧歌又分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三种,豪迈粗犷、舒展大度。另外,还有河北地秧歌、山西凤秧歌、青海老秧歌等秧歌秧歌秧歌藏族舞蹈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藏族舞蹈里的基本体态有松胯、含胸、垂背、弓腰、前倾。这些形象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及习俗有密切关系。藏族舞蹈动作幅度较小,比较适合高原缺氧环境。“颤、开、顺、左、舞袖”这五大元素是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藏舞五大共同特点“颤”:上身松弛,略带前倾,膝放松,做快而小或是慢而柔韧的颤动。藏族众多舞蹈的“颤膝”动作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开”:双脚自然外开,在舞蹈动律上形成“三步一撩”“退踏步”等共同动律,在此基础上产生种种变化,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左:受宗教礼俗的影响,舞蹈所走的路线必须由左向右按顺时针沿着圆圈前进,这和他们日常生活中转经筒、绕寺庙向左旋的方向也是一致的。反映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吉祥的追求。“顺”:就是一边顺,“一边顺”的美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特征之一。上身平稳,裙子随脚步摆动,形成别致的“钟摆式”的“一边顺”之美。舞袖:这一动律特征是藏族民族服饰的展现。由于地理和气候环境,人们服饰厚重,身着大袍长靴,旋转起来如孔雀开屏,长袖飞舞如彩虹划空。这一动律特征是藏族民族服饰的展现。由于地理和气候环境,人们服饰厚重,身着大袍长靴,旋转起来如孔雀开屏,长袖飞舞如彩虹划空。长袖飞舞,非常漂亮上身松弛,略带前倾,膝放松,做快而小或是慢而柔韧的颤动蒙古族舞蹈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特点: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表现内容总是同生活密切结合的,题材多表现草原、骏马、鹰、雁、挤奶、摔跤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风貌。西域乐舞主要分布在幅员辽阔的新疆,那是举世闻名的歌舞之乡。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西域乐舞是外来乐舞中的一枝奇葩,在隋唐时盛极一时,胡旋舞、胡腾舞为典型代表。特点:体态挺拔、动作丰富、表情细腻

铜鼓舞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苗族、壮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以敲打铜鼓而舞为共同特征的一种舞蹈。产生原因之一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峻岭连绵、险滩接踵,交通极为不便,在现代化通讯工具普及之前,信息传递不灵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很大困扰,铜鼓具有独特的共鸣和传声效果,人们通过鼓点和敲击铜鼓不同部位,以鼓声的长短、频率的快慢等不同的组合来通知和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信息传递不灵的缺憾。这样慢慢演化成了铜鼓舞。原因之二在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力低下,生产水平落后,靠天吃饭,人对自然的认识相对浅薄,于是产生了崇拜外物,以获得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达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个时候,铜鼓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满足人们对农业生产丰收,风调雨顺的愿望。人们通过铜鼓,把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拉近。铜鼓在古代有多种用途,既是乐器、祭器和礼器,又曾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清代以后,仍用于祈神、祭祀、治病、丧葬、娱乐等活动铜鼓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总结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处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密切相关。反之不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