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完整(新)课件_第1页
资本论选读完整(新)课件_第2页
资本论选读完整(新)课件_第3页
资本论选读完整(新)课件_第4页
资本论选读完整(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本论》选读精选课件上课形式学生分组;教师每节课安排阅读任务;学生课前阅读,课上讲述、回答问题;教师评析、打分、讲解;学生回答问题;联系现实问题讨论。精选课件

《资本论》简介《资本论》全书共四卷,4690多页,300多万字。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出版了三卷,后人又断断续续花了70年时间才出完四卷。我们一般看到的是三卷,长达2465页,近180万字。在校期间读完,特别是用目前这么少的课时讲完,十分困难,因此,我们用的是《资本论》的节选本。精选课件《资本论》简介一、《资本论》的写作过程

1、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

《政治经济学批评》与《资本论》的关系。

3、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资本论》的传播

1、《资本论》在全世界的传播。140多种版本,千年风云人物、千年伟人。

2、《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蔡尔康、梁启超、马君武、朱执信、李大钊、陈启修、王慎明、潘东舟、吴半农、郭大力、王亚南等。精选课件《资本论》简介学习《资本论》的意义1、《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政治经济学著作,同时,它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2、《资本论》仍然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3、《资本论》发展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精选课件《资本论》简介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一共四卷。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剩余价值的理论史。精选课件《资本论》简介怎样学习《资本论》1、认真阅读原著。

2、理论联系实际。精选课件第一版序言第一版序言写于1867年,共14段,说明了五个问题:1、指出《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关系。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搜集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计划写一本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即《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计划出6分册:《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资本》出版了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决定撰写《资本论》。2、指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必须用抽象法。所谓抽象法,就是从具体的现象中抽出事物的本质。精选课件第一版序言

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资产阶级阻碍科学的研究。5、预告《资本论》分卷出版计划及其内容。精选课件第二版跋

第二版跋写于1873年,讲了四个问题:一、指出第二版的修改情况。二、《资本论》的创作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丧钟就敲响了。因为这时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就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了,无产阶级也要求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应运而生,《资本论》就是为此目的而创作的。精选课件第二版跋三、《资本论》运用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这里,马克思引了考夫曼的一段话来印证马克思的方法是辩证法。这段话包括5层意思:①马克思认为,经济科学的研究,在于发现被研究对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②马克思要证明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必然性;③社会运动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④马克思认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规律。⑤马克思是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去阐明社会形态的更替的。

精选课件思考题:文中主要讲了几层意思?原文理解:P38第2段最后一句。

P38第3段。

P39第1段第二句。

P42第3段最后一句。精选课件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1、体系结构和内容这一卷共七篇25章。从体系结构来说,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原文三章,都作了节选),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在分析商品、货币理论的过程中,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原文共17章,这里节选了7章的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考察,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这是本卷的核心和主体部分。精选课件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三部分(第七篇,原文共五章,这里节选了其中4章的部分内容),这部分考察资本的积累过程,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2、方法本卷着重运用了矛盾分析的方法:①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②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发展为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精选课件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3、第一卷在整个《资本论》中的重要地位①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基础;②第一卷所揭示的m起源和本质,构成资本论的核心。没有m生产,就不会有m的实现和分配。③第一卷所揭示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是全部资本论的主题。精选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一、教学课时6课时二、研究对象:商品和货币。对商品和货币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①商品和货币先于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起点;②只有从商品分析开始,剖析劳动产如何取得商品形式,商品形式如何采取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又如何取得货币形式,才能进一步分析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本篇科学地阐明了劳动价值理论,它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精选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三、体系结构(本篇三章,全部作了节选)。第一章着重分析商品价值的质和量及其表现形式,说明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第二章说明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揭示货币的本质。第三章,分析货币的各种职能。四、研究方法:矛盾分析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到综合的方法。精选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E、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篇学习,使学生▲

了解商品的内在矛盾、价值的本质,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掌握货币和起源和本质;▲

掌握货币的职能。F、本篇教学重点▲

价值的质和量;▲

价值形式的发展;▲

货币流通规律。精选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G、本篇教学难点▲

商品拜物教;▲

简单价值形式。H、内容介绍精选课件第一章商品

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剖析研究资本主义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二、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析:①使用价值的含义;②使用价值的质和量;③使用价值的作用和特点。精选课件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三、商品的价值

(1)交换价值(2)价值实体,即抽象的人类劳动(3)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精选课件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只有建立起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解决价值的源泉问题,也才能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二、具体劳动及其特点:①含义: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即在一定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下进行的劳动。②特点:a、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不同的;b、各种具体劳动的质的区别,形成社会分工;c、劳动不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精选课件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三、抽象劳动①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②一般人类劳动,以简单平均劳动计量;③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四、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①使用价值是质的区别,价值是量的区别;②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③任何劳动都同时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精选课件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本节就是要研究货币的起源。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一件上衣(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①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表现的两极;②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通过等价形式的商品来表现。③价值形式两极的确定:完全取决于它们在价值表现中的地位。精选课件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2)相对价值形式(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性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①麻布和上衣撇开量的关系,是同质的,都具有抽象劳动的性质,都是凝结的抽象劳动。②但是,两个同质的物(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的价值得到了表现,另一个成为表现价值的材料。③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与另一个商品的关系而显露出来。精选课件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价值量的相对表现随两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大致有四种情况。(3)等价形式①含义。②三个特点。重点解释第三个特点。(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①简单价值形式的实质:一个商品的价值通过它表现为“交换价值”而得到独立的表现。②简单价值形式是商品内在矛盾的简单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矛盾通过两个商品的外部关系表现出来。③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精选课件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件上衣

10磅茶叶20码麻布=40磅咖啡

1夸特小麦

1/2盎斯金其他商品(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①从质上看,这个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②从量上看,消除了不同商品相交换的价值量上的偶然性。精选课件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2)特殊的等价形式每一种其他商品都成为一个特殊等价形式;种种具体劳动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①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缺点;②扩大的等价形式的缺点;③人类劳动在这些特殊的表现形式的总和中,没有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精选课件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C、一般价值形式。

1件上衣

10磅茶叶

40磅咖啡=20码麻布

1/2盎斯金其他商品(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商品世界的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使被排挤出商品世界的等价物商品即麻布,获得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质。麻布自身的自然形式是这个世界的共同的价值形态,因此,麻布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精选课件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①相对价值形式决定等价形式。②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对立发展。(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精选课件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D、货币形式

1件上衣=10磅茶叶=40磅咖啡=1夸特小麦=1/2盎斯金

20码麻布=

其他商品=①前两种形式的变化都是本质的变化,而货币形式的出现,只是因为金充当了一般等价物。②作为货币的金,原来就是商品。③价格形式。④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精选课件第四节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心是阐明价值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社会关系。1、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控制着商品生产者,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商品生产者崇拜和迷信。因此称为商品拜物教。①商品的神秘性质既不是来自使用价值,也不是来自价值规定的内容。②商品的神秘性质来自商品形式本身。重点解释75页最后一段。在这里,把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精选课件第四节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③商品拜物教的性质(P76)。④商品拜物教的根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离开商品生产的社会,商品拜物教就不存在了。在这里,马克思对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的劳动作了预测(P78-79)。精选课件第二章交换过程这一章的内容与第一章第三节相同,都是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但考察的重点不同。第一章第三节是通过对商品价值形式发展过程的考察,着重考察货币形式是价值表现的完成形式,说明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侧重于抽象的逻辑分析。本章则分析交换过程的历史发展,进一步说明金银为什么会成为货币以及货币的本质,侧重于历史分析的方法。精选课件第二章交换过程1、商品交换的开始和商品生产的发生。(1)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私有制;二是社会分工。(2)商品交换产生于共同体的尽头,即从一个共同体与另一个共同体交接的地方开始的。2、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必然要求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一种特殊商品担当一般等价物。这种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转化为货币形式。这种货币形式,最初是偶然的,大体以两种物品为对象:一种是最重要的外来交换品,一种是本地可以让渡的重要产品,最终转到贵金属身上。精选课件第二章交换过程3、金属货币的产生和特点。“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4、货币的本质及其特点(1)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是特殊商品。(2)货币的使用价值具有二重性:从它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属性来说,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从它所具有的执行某种社会职能来说,它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精选课件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一节价值尺度1、价值尺度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不能直接表现;价值有一个外在的表现尺度,这就是货币。①价值尺度职能是用来计量商品价值。②货币如何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通过价格。

a、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就行了。

b、价格和价值之间量的背离。

c、价格和价值之间质的背离。精选课件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2、价格标准①含义: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叫价格标准。②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别。第二节

流通手段(a)商品的形态变化商品的形态变化形成商品流通

交换过程是一种物质变换过程,它是在两个互相对立和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

W-G-W

精选课件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1、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W—Ga、这一形态变化十分重要,如果不能完成,受到伤害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b、商品转化为货币会遇到的困难:①使用价值是否为社会所需要;②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③即使每匹麻布包含的劳动时间都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麻布的总数仍可能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精选课件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2、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G—W。这一形态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3、商品的总形态变化①一个商品的总形态变化由W—G(卖)和G—W(买)组成,包含四极和三个登场人物;②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阶段组成的循环,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使用价值。③每个商品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结合在一起,就是商品流通。④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4、商品流通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精选课件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b)货币的流通1、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①什么是货币流通;②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于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货币流通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③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上只是商品本身的形式的运动的反映。2、货币流通量的规律: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精选课件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C)铸币。价值符号分析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采取的形式。1、铸币的产生。①铸币是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1821年,1英镑等于7.322克黄金。中国清末、民国银元一般重26.8克左右)②在流通中,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分离,这种分离就产生了一种可能;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2、纸币①纸币流通规律。②纸币之所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原因。精选课件精选课件

斜肩弧足空首布

描述正面反面直径特征

公元前1066-前221年

卢氏精选课件

五铢钱

北宋通宝天平天国通宝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北宋交子或钱引北宋的交子精选课件

会子精选课件

咸丰钞票(银票)精选课件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三节货币前面的两个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产生后就具有的职能。而本节所说的三个职能,是货币产生以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a)货币贮藏1、货币贮藏的产生和发展①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出现货币贮藏者。②货币贮藏职能的发展

a、朴素的货币贮藏

b、商品生产者的货币贮藏

c、社会权力的货币贮藏精选课件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③货币贮藏发展的原因: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代表,从质的方面看,它是无限的,因为它能直接转化为任何商品;从量的方面看,每个货币的购买手段又是有限的,这种质和量的矛盾推动着货币的积累。2、货币贮藏的作用“蓄水池”

精选课件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b)支付手段1、支付手段的产生:是商品流通发展、买卖分离的结果。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特点:①等价的商品和货币不再同时出现在买卖过程的两极上;②商品形态变化的过程起了变化,先完成第二形态变化,再完成第一形态变化。3、支付手段产生后货币流通规律的变化,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总额等于:①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②加到期的支付总额③减彼此抵消的支付4、支付手段带来危机的可能性精选课件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5、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对其他方面的影响:①引起信用货币的产生:债券、汇票、本票、支票。②超出商品流通的领域:地租、赋税。③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形式的货币贮藏增长了。(C)世界货币

1、世界货币的职能①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贸易差额②作为单方面的国际购买手段③充当社会财富的一般体化物精选课件第一篇思考题:

1、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在现代遇到挑战,并谈你的认识。2、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规律(含纸币流通规律)的主要内容,并与西方货币公式进行比较以及谈你的认识。精选课件第二部分(第2~6篇)剩余价值理论

A、教学课时6课时B、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学生▲

了解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了解资本家加强对工人阶级剥削的手段;▲

资本主义工资理论。C、本部分教学重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工资的本质。精选课件第二部分(第2~6篇)剩余价值理论本部分教学重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工资的本质D、本部分教学难点▲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E、内容介绍精选课件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从本篇开始进入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研究。本篇分析资本的来历,怎样从货币转化而来;说明资本产生的条件和本质。本篇只有一章,即第四章。精选课件第4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二、普通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1、二者形式上的区别: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2、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a、运动的目的不同;

b、运动的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中体现了社会劳动的不同物质的交换,而资本流通则体现了不同货币量的交换,引出剩余价值的概念)

精选课件c、运动的界限不同;

d、运动中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在商品流通中,价值充当媒介;在资本流通中,价值变成一个自动增殖的主体)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不仅适用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

第二节总公式的矛盾一、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二、离开流通过程也不会形成剩余价值三、总公式的矛盾精选课件

第三节劳动力的买和卖一、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说明价值增殖不可能发生货币本身上,而只能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上。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a.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b.劳动力价值的计算。精选课件C.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

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它具有特殊性;它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精选课件第二篇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2、工资是由什么决定的?2、原文理解:P89页第3段。

P92第2、3段。精选课件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本篇共五章,5~6章侧重于m的质的方面的研究;7、9章侧重于m的量的方面的分析;第8章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这里,只节选了5~7章。精选课件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一节劳动过程这一节,撇开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开始分析,然后逐步转入在不同经济形态下的劳动过程的分析。一、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2、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不归直接生产者工人所有。精选课件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二节价值增殖过程1、价值形成过程

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是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一方面,工人通过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形成商品价值。如果产品的价值仅仅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这时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精选课件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每天工作6小时:预付资本=棉花(20元)+工资(2元)产品价值=2斤棉纱(22元)举例:每天工作6小时:预付资本=棉花、纱锭(20元)+工资(2元)产品价值=2磅棉纱(22元)2、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精选课件第5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举例:每天工作12小时:预付资本=棉花、纱锭(40元)+工资(2元)产品价值=4磅棉纱(44元)剩余价值=44元-42元=2元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①作为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②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精选课件

具体创造使用价值预生产资料………………(20元)劳动过程付价值(20元)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资商品本劳动生产价劳动力抽象创造新价值过程值价值(2元)…………(2元)价值形成过程(22元)劳动劳动力价值商品生产过程精选课件

具体创造使用价值预生产资料………………(40元)劳动过程付价值(40元)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资本资主义本劳动生产价劳动力抽象创造新价值过程值价值(2元)…………(4元)价值增殖过程劳动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44元)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精选课件第6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本章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通过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1、价值的转移和创造是由劳动二重性产生的。劳动过程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在产品价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劳动者的抽象劳动把新价值加到产品中,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精选课件第6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生产资料、活劳动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①生产资料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等于使用过程中丧失的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是转移的,不是被生产。②劳动力的使用创造新价值。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价值可变可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价值不变精选课件思考题你是否认同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不创造新价值,只有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观点?能否在现实中找到反例?精选课件

日本独资企业上海景条针织有限公司

——延长劳动时间报道

“你一天能烫多少衣服?”她警惕地打量记者一番,然后小声说“二三百件吧”。接着她又说,每烫一件衣服是三分钱。今天是休息日还要加班?记者故作好奇地问。这名女工再次看了一下四周说,“任务紧张,我们已经连续加了半个月的班了,每天晚上要做到11点左右,这不,又有5000多件衣服来了。”一名来自江西的老工人对记者说,他最长一次加班一直连续工作了近40个小时,从前一天早上一直到第二天半夜。“因为加班而病倒的人太多了,其中我亲眼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工作时突然间就喷出一口鲜血,那都是给累的。”这么辛苦地加班却从来没有一分钱的加班工资,累倒了、病倒了也全靠自己,但如果生意清淡停工停料则要克扣工人工资。据这位老工人介绍,厂里工人的工资有计时的也有计件的,还有固定的,从200-900元不等,平均为400多元。然而每个工人每个月只能领到工资的一半,其余的要到年底才能拿到,到时还要被扣除这样或者那样,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而且还要等到大年前的二十八或者二十九才发到手,连回家过年都来不及。精选课件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均9.5%的速度增长,而个体私营经济增长速度高达30%,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一些沿海地区和县域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二是个体私营经济是新增就业的主渠道,是社会稳定的支持性力量。1992~2000年期间,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4700万人,年均增长近600万人,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据统计,2000年我国下岗职工再就业的360万中,有250万在个体私营经济就业,占就业总数的69%。三是各级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日益重要的来源。1999年,个体私营企业的工商税收达到830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10%。据统计,四川省1999年个体私营企业提供的税收近45亿元,占全省工商税收的23%。温州市个体私营企业提供的税收占2000年全市工商税收的72%。私营企业还广泛参加赈灾、架桥、修路、建学校及资助贫困学生等社会公益活动。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精选课件四是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繁荣市场,活跃城乡经济、方便和改善人民生活,满足各类消费需要的重要力量。个体私营经济在零售、餐饮、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方面,占有很大比重。据统计,1999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52%。五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浙江省570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中,80%是省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全省从事非农业的农村劳动力已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4250元,其中80%来自非农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对城镇化的带动效果十分明显。温州市1978年只有18个建制镇,如今已达到128个,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60%,城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80%。精选课件

在贫困地区公有经济比较弱,但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脱贫地区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同时也为经济的更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六是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创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导,是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力量。它生在市场,长在市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较强。它必须也只能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它与市场经济有天然联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一直就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形成,也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

精选课件

讨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否存在剥削?如何认识这种剥削?

补充材料精选课件第三篇思考题: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精选课件第七章剩余价值率这一章主要研究劳动者的被剥削程度1、剩余价值率的含义

可变资本的相对的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的相对量,成为剩余价值率。2、剩余价值率的三个表示公式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3、资本主义剥削率精选课件

“‘资本家’也很可能既是管理者又是工人,例如在某些行业只要一台或数台电脑就可操纵机器人的劳动,如果企业主有高超的专业技能他完全可以不聘请任何工人。不能说只有机器人劳动而资本家(电脑操纵者)没有劳动吧,那时工作间里‘纯粹’的工人可能只能一个——打扫卫生的老人,总不能说该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都是这位扫地的老人创造的吧,不能说资本家剥削了这个老工人的劳动吧。退一步说如果科学技术精选课件设计制造出了自动化水平极高的机器,例如高自动化数控机床,只需一两个工人在操作间工作,而工人并不需要知道数控机床有工作原理,也不需要专门的技能,他只要死记硬背的记住按几个按钮就能使车间生产出高质量的零件,难道我们能说因此而生产创造出的全部的‘剩余价值’都是该工人创造的吗?如果某个工人得到这份清闲的工作后就大言不惭的说‘是我一个人工人创造了全部剩余价值,我一个人养活了你们资本家’”。精选课件

这段论述给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1、新技术是否创造价值?

2、如果不承认新技术能创造新价值,那么由于采用新技术、只依靠机器人、电子计算机等进行生产的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甚至超额利润是哪里来的?

3、使用机器人的企业主赚取的利润是不是不再是对雇佣劳动剥削的结果?如果说还是剥削,他剥削了谁?

精选课件第八章工作日

第一节工作日的界限1、工作日是可变的2、工作日的界限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点:一是身体界限;二是道德的界限。3、资本家和工人围绕工作日的斗争原因:1)资本家总是力求延长工作日

2)工人尽力反对延长工作日

3)权利同权利的对抗

4)矛盾的解决精选课件第八章工作日

第二节对剩余劳动的贪欲

这一节用对比的方法,对工厂主和封建领主对剩余劳动的剥削做了比较。

1、从剥削形式上看。一切剥削阶级都追逐剩余劳动,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他们的区别只在于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不同。封建领主主要采取剥削剩余产品地租、徭役的形式,资本家采取剥削剩余价值的形式。

2、从剥削程度上看。封建领主象野兽一样对待劳动者,但他们的贪欲受限于有限的使用价值量,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欲是无限的,虽然资本家采取的形式比较“文明”。精选课件第八章工作日

3、从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上看。封建徭役劳动明白的表示剩余劳动是专门为封建主提供的劳动时间,它和必要劳动是截然分开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划分觉察不出来,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融合在一起了。

4、从劳动立法来看。封建领主对农民劳动有无限的剥削权力;资本主义国家则规定工作日的一定限度。精选课件第八章工作日

第五节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叶关于延长工作日的强制性法律主要观点:1、资本的本性就是无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2、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精选课件第八章工作日第六节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对劳动时间强制的法律限制

这一节主要叙述工人反对延长工作日进行斗争的经过,以及限制工作日的法律规定。经过工人的斗争,工作日由12小时缩短为10小时。第七节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英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这一节总结了工人阶级争取正常工作日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工人阶级必须团结起来跟整个资产阶级作斗争。精选课件8小时工作日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

19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作超过10小时,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人会连轴干24小时。

1886年5月1日,美国有近50万工人参加了大规模的全国性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罢工。

1886年5月4日美国芝加哥秣市广场精选课件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一、决定剩余价值量的第一个规律

内容:剩余价值量等于可变资本量乘剩余价值率,或者说,等于一个劳动力的价值乘以该劳动力的受剥削程度,再乘以同时受剥削的劳动力的数量。

精选课件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二、决定剩余价值量的第二个规律

内容:平均工作日的绝对界限,就是可变资本的减少可以由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三、决定剩余价值量的第三个规律内容:在劳动力价值已定和劳动力受剥削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资本所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同这些资本的可变部分即转化为活劳动的部分的量成正比。精选课件期中论文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现代遇到了很多挑战,你认同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论,还是所有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土地、企业家才能等)共同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论?精选课件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着重分析资本家怎样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精选课件第10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注意:马克思说:“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这里讲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的技术条件和劳动的组织方式。精选课件第10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2、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①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价值。②与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部门(整个社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劳动力价值。③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④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形成相对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精选课件第四篇思考题:1、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形成的?2、原文解释:146页第1段后半部分。精选课件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一篇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整体出发,综合分析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因为前面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是按历史和逻辑的进程进行的,其实,它们也是统一的。精选课件第14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一、资本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在第五章关于生产劳动的定义,说明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资料,即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是,这一概念对资本主义来说是不够的。为什么?①从劳动过程看,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十分重要:生产劳动决不仅指物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②从价值增殖过程来看,生产劳动的概念又缩小了。精选课件第14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②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用什么方式增加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历史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一个自然基础,没有必要的自然条件,不可能产生剩余劳动。但这只是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的。它仅仅是剩余价值的起点。精选课件第14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4、自然基础不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原因。精选课件第五篇思考题:1、如何理解“生产劳动”的涵义?2、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历史前提?精选课件第六篇工资本篇研究工资的实体和基本形式,是m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的关键是工资的本质。本篇共4章(17~20章),这里只节选了第17章。

精选课件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1、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把工资说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错误的,因为:①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②劳动不是独立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③如果把劳动视为商品,那么,不是违反价值规律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实际上,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工资历是劳动力的价值。2、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精选课件第六篇思考题1、工资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精选课件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工资的国民差异的原因

1、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

2、工人的教育费用;

3、妇女儿童劳动的作用;

4、劳动生产率;

5、劳动的外延量和内涵量。精选课件第三部分(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A、教学课时4课时B、研究对象:第二篇至第六篇研究m怎样由资本生出,这一篇则研究m怎样转化为资本,即研究资本怎样由m生出。通过对m转化为资本过程的分析,本篇说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从结构上说,这一篇与第一篇对应,第一篇分析资本主义的起点,这一篇分析资本主义的结局。本篇共五章(21~25章)这里节选了21—24章。精选课件第三部分(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C、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使用权学生▲掌握资本积累的一般原理;▲了解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的影响。D、本部分教学重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关系。精选课件第三部分(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E、本部分教学难点▲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F、内容介绍精选课件21章简单再生产1、资本主义再生产①再生产的含义(P180);②资本主义再生产是价值增殖的手段。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其特点。①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P180~181)。②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P181~183):a、可以看出,不仅m是工人创造的,而且v也是工人自己创造的;b、不仅v是工人创造的,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c、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从属于资本家阶级的。精选课件第22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本章分析由资本积累引起的扩大再生产,即新资本怎样由剩余价值形成。

第一节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1、资本积累及其条件①资本积累含义:“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化的再生产。”②个别资本的积累:个别资本的积累只要把剩余价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追加到生产过程中去就行了。精选课件第22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③从社会角度看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即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要有追加的劳动力。精选课件第22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2、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①含义: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指彼此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以权利平等关系等价交换其产品的规律;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m的规律。②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由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来的。在劳动力市场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等价交换的。但是,这种等价交换是表面的。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就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因为资本家无偿地占有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精选课件第22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③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并不违背,而是应用了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a、“一个价值额最初转化为资本是完全按照交换规律进行的”;b、简单再生产使生产过程周期地进行,货币一次次地转化为资本,规律并没有遭到违反;c、简单再生产变为扩大再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同样没有被违反。精选课件第22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④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根本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从单纯的交换看,无论是独立生产者的产品,还是资本家的产品,交换都是等价的。但是“一旦劳动力由工人自己作为商品自由出卖,这种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即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就是不可避免的。(P189)4、资本就是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P189)精选课件第23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这一章是分析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的影响。由于客观的经济技术条件不同,资本积累对工人的影响情况会不同。第一节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1、资本有机构成①价值构成;②技术构成;③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精选课件第23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2、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积累对工人的影响。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增长,可变资本也会增长。如果可变资本增长产生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供给,会引起工人工资的提高,这对工人阶级是有利的。3、工人工资的提高丝毫没有改革资本主义的性质,只要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本家就必须从工人那里榨取剩余劳动。3、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精选课件第23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而随着资本的积累进程,资本有机构成在提高。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①资本积聚a、含义:“这种积累随着执行资本职能的财富数量的增多而扩大这种财富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积聚。”精选课件b、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的关系: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c、资本积聚的特征,资本积聚受社会增长的限制;资本积聚分布在许多点上,还受到新资本的形成和旧资本的分割的阻碍。精选课件第23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②资本集中a、含义。b、资本集中的特点:它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度,也不受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c、集中的杠杆:竞争和信用。精选课件第23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③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相互促进,加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a、竞争和信用加速资本集中,使集中表现得特别强烈;b、资本集中加速资本积累。c、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增大的速度慢;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增大的速度快。精选课件第23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d、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减少。这种减少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新追加的资本会较少地吸收工人;新的投资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排斥以前的工人。精选课件第23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三节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务军的累进生产

1、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减少。“资本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当然,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加,总的工人数在增加,但是赶不上人口的增加。

精选课件2、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符合资本剥削和统治的要求。讨论:如何理解这个问题?随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机器会排挤工人,但是不是一定会引起社会的过剩人口?(它符合资本剥削的要求。精选课件第23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3、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因为它“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4、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比可变资本的减少进行得更为迅速。这是因为:①资本家可以通过外延和内含两个方面加强对单个劳动力的剥削;②资本家用不大熟练的工人(如未成熟的劳动力、妇女)排挤熟练的工人。精选课件第23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四节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①流动的过剩人口;②潜在的过剩人口;③停滞的过剩人口;④处于最低层需要救济的赤贫人口。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精选课件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本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发展和结局,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一节原始积累的秘密1、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资本关系的前提是“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精选课件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2、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是原始积累的根本特点。

要使劳动者成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必须使他们与生产资料分离。“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精选课件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二节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这一节以英国为典型,来叙述农民土地被剥夺的过程。

1、15世纪末领主化耕地为牧场。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教产盗窃。

3、15世纪到18世纪的圈地运动。

4、19世纪的清理地产。精选课件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三节15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压低工资的法律

这一节揭露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权力,制定各种法律,强迫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去接受工资劳动纪律。

1、颁布血腥法律。

2、延长工作日、压低工资。精选课件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

第四节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

这一节主要说明资本主义农场的发生和农业资本家的出现

1.农业资本家的形成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漫长过程。

2.租地农场主的暴富。

精选课件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五节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这一节说明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变革对工业的反作用。

1.农业资本主义革命,驱逐大批农民,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劳动力,同时也建立了国内市场。

2.只有机器大工业才彻底铲除了农场家庭手工业,使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工业资本也征服了整个国内市场。

精选课件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第六节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这一节论述工业资产阶级的产生和成长过程,指出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如何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

1.工业资本家的产生的途径。

2.工业资本主要是通过暴利进行原始积累的。

3.资本的历史罪恶。精选课件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七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资本原始积累就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和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3、由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是否定的否定。精选课件

中国富豪的财富积累中国富豪财富积累时间超短,暴露出其财富来源的路径问题。胡润说,在国外,挣一个亿的财富,平均需要15年时间。把1个亿变成10亿,国外需要10年时间,而在中国只需要3年,比在国外短得多。中国千万资产以上的富裕人士平均年龄39岁,亿元资产以上富豪的平均年龄为43岁,整体上比国外年轻很多。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其财富报告中说,中国“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者,会在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皆知的富人。”

快富,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产生财富涌流效应,民营企业家自身打拼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财源的公平性、合法性精选课件

问题。“经常在富人的圈子里打滚”的北京一家不愿具名的融资公司的副总经理说,据他观察,在北京,巨大财富的拥有者除正常创富外,还有大量的“三种人”:一是靠权力和资本寻租的人;二是灰色收入者;三是从事采矿等资源性或垄断性行业。富人的年龄集中在35~55岁之间。他甚至认为,富人的圈子里依靠勤劳致富的不过30%。

“DUODEFU奢侈品”网站运营人曹忠杰说,为什么土地、煤炭业等垄断资源在国外很少是私人致富的领域,而在中国却快速成就了一代财富者?这一现象确实值得好好反思。精选课件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思考题:1、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否也存在着资本的原始积累?这种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有何异同?2、马克思预测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而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发展的很好,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反而原来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已经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又被资本主义制度多代替。如何解释这个问题?精选课件

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及特征首先,作者提出了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具有二重性质:一方面是“牧歌式”的非暴力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具有浓重血腥性的过程。前者是本质属性,是主导方面;后者是非本质属性,是次要方面。其次,分析了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特征:(1)结构特征。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来看,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呈现出东大西小、东强西弱的结构性特征;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发展变慢,比重明显减少,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占主导,但结构很不合理;从城乡分布看,正好与12年前翻了个个儿,即12年前城镇∶乡村=36.4%∶63.6%,现在为6366%∶36.34%。(2)亲缘性特征。中国私营资本企业绝大部分都带有浓重的亲缘性,有的学者认为,私营企业中以亲缘及准亲缘为基础的企业占71.2%~78.68%(张其仔,2002年)。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基本上被亲缘及家族关系的网络所覆盖。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亲缘化,曾对私营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断送了一大批私营企业,导致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失败,如长春“小聪聪母液”、沈阳“飞龙”等。(3)产权特征。产权模糊,突出表现是以“私”充“公”,戴“红帽子”。产权关系模糊既给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带来一定好处,也给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好处主要是获得经济利益,躲避政治风险及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害处是导致产权纠纷不断,使国家财政收入蒙受损失,并且不利于国家对私营经济的管理、引导及监督。(4)运行特征。速度快、过程短,大起大落、基础不牢,过度投机、道德失范,这是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三个运行特征。(5)目标行为特征。目标行为短期化,这是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目标行为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一是追求“亚产业”及“空心化”;二是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及盲目扩张。精选课件

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及形式

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合法途径:(1)依靠劳动;(2)依靠科技;(3)依靠经营管理;(4)依靠知识与信息;(5)依靠股市投资,等等。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非法途径:(1)走私贩毒;(2)偷税漏税;(3)制售伪劣假冒商品;(4)从事“黄色”产业;(5)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等。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私营资本原始积累途径:(1)灰色产业及灰色收入;(2)民间借贷;(3)合法逃避税;等等。精选课件第七篇思考题:1、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结合第22章和第24章第一节)2、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3、原始积累的根本特点。4、原文理解:①P188第7段到P189第3段;②P206第3、4段。精选课件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第2卷由恩格斯整理,于1885年出版。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但是这里的流通过程不是单纯的流通过程,而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剩余价值的实现。本卷共21章,分为三篇第一篇,资本的循环。阐述产业资本的运动要经历哪些阶段,采取什么职能形式,要完成的职能以及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第二篇,资本的周转。研究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第一、二篇研究的对象都是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核心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精选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本篇共6章,这里节选了其中的1、4、5、6章。A、教学课时:5课时B、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学生▲

了解资本循环要经历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和要完成的职能;▲

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

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的一般理论。精选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C、本部分教学重点▲

资本循环、生产时间等概念;▲

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职能和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D、本部分教学难点▲纯粹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的区分。E、内容介绍精选课件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通过对货币资本循环的研究,揭示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特征和实质。这一章有一个前言和四节。前言说明产业资本循环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和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精选课件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一节第一阶段G—W一、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特殊内容

G—W首先是一般的商品流通。但是它的物质内容的特殊性质,即它们是物质生产的条件,使这一过程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阶段。二、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量上的要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首先在质上要互相适应,但最具特征的是量的关系。精选课件第1章货币资本的循环三、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结果这一阶段一经完成,就掌握着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为生产资本。第二节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一、生产资本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形式。P176倒数第2段,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精选课件第1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三节第三阶段W′—G′一、W′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1、商品资本的含义(P177)。2、商品资本必须执行商品的职能。3、W′是生产资本的转化形式,所以是商品资本。二、商品资本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意义: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过程就会停止;商品资本卖出去的速度不同,生产规模也会不同。三、资本循环第三阶段完成,预付资本价值和m就会得到了实现。四、货币资本循环过程发生变化的是它的量。精选课件第1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节

总循环本节说明货币资本循环不仅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特殊形式,而且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1、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资本循环形式。其他形式的资本如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单独的循环从属于产业资本。2、货币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精选课件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3、几点结论①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②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