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羁旅行役诗鉴赏-优秀课件_第1页
高考复习羁旅行役诗鉴赏-优秀课件_第2页
高考复习羁旅行役诗鉴赏-优秀课件_第3页
高考复习羁旅行役诗鉴赏-优秀课件_第4页
高考复习羁旅行役诗鉴赏-优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羁旅行役诗鉴赏羁旅行役诗鉴赏也称为思乡怀远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吟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商山早行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边塞诗中多有涉及。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常见的手法:①虚实结合【对比、反衬、烘托】②借景抒情【分析诗中意象】③乐景衬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④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乡缘由1.战乱频繁2.宦游不归3.久戍边关写法上的特点:触景伤情感时生情(中秋、重阳、春秋、日暮)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妙喻传情

常见术语:景:萧条冷落、萧瑟悲凉、暗淡凄寒、幽寂清冷情:羁旅愁绪、孤独寂寞、凄凉哀伤、幽深的乡思、满腔的离愁别绪常见的意象:月亮

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丁香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

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已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乌鸦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高楼

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茅店

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莼羹鲈脍

chúngēnglúkuài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云也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二、方法点拨1、抓住意象,构建图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思乡怀人之情是一种凄凉柔美之情,因此寄情的物象色调应该偏暗,感觉应该偏冷,形象应该偏柔美。2、了解思乡怀人诗两种不同的抒情角度。从己如笔,抒写切身感受,如李白的《静夜思》;或者从对方落笔,想象对方情状,表达思念之情。杜甫的《月夜》从妻子儿女入笔,曲写思情。(一)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二)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1.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这两个字是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湿

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凄婉的想象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

(三)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四)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五)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驿站秋夜难眠图。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六)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

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作者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归梦”因旅次见闻而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七)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是歌曲《折杨柳》的代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八)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第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使用了比喻、衬托、回环等艺术手法。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空寂的景色。

B

E3.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答:(体裁)

(内容)

(写法)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九)漫书司空图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有人评论道:“却恨莺声似故山”,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你同意吗?试作简要分析。

看似无理,实在情中。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其实是恨自己有家难归,流露出对故乡的殷切思念。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读来更觉神奇。(十)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再宿武关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可以有两种答案: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