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过程与方法】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3.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教学策略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搜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讲授新课一、文明的摇篮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学生:北方地区。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羊肉泡馍口味厚重,热辣暖胃,符合黄土高原的气候又符合高原人的豪爽本质。学生: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水。学生: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教师:补充并总结。

过渡: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二、风吹来的黄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除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设计:将本框题知识设计成一场辩论(一组为风成说,另一组为水成说)。学生为观众评委,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持这种意见的原因,得票多的为优胜组。设计意图: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设计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发表自已的观点,给学生一个能张扬个性、展示自已的舞台,并使知识点具有生发性。可以出示两组资料,也可以引证课本27页的三组证据。资料一: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主要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过来的。资料二:黄土高原是水冲来的,古代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水把内陆的泥沙带到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证据一: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证据三: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教师总结:根据上面的证据,多数同学同意是风成说,大多数科学家也都同意风成说,但“风成说”也需要更加完善,希望对这方面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将来对此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学生: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教师: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地表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哪些地貌景观呢?学生:形成了塬、梁、峁、川。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图,了解这四种黄土高原上主要的地貌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图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黄土高原多种地貌的发育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三、严重的水土流失播放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师: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高原的特点是边缘陡峭、内部平坦,但黄土高原的地表却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水土流失)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教师思考: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中的地理,是课标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地理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设计如下图的生活例子,将植被覆盖率不同的两盆花浇满水后倾倒,观察流出的水的浑浊度,用以探索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下图思考并分组讨论。(重点从植被覆盖率、坡度、夏季降水、人口、工农业活动等方面来分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子来寻找、探究,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课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一、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土壤)二、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植被)三、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四、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活动)五、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生产活动)教师:以上五点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学生: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教师总结:以上各小组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非常到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探寻。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其他区域环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课件展示:如下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会造成哪些危害?学生:黄河的泥沙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分析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学生:旱涝灾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本29页活动第3题)思考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教师: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学生: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教师: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思考黄河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将带来什么后果?学生: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在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教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四、水土保持教师:黄土高原的水土确实很难保持,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确实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设计1:读下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黄土高原地表沟谷纵横,坡地非常多,如图中的1为挡土坝,2为陡坡,3为缓坡。如果你的家就在斜坡附近,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有效地利用这些坡地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增加收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养成人人动脑的好习惯,并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乡来亲手设计、参与建设。注意:此题开放性比较强,只要学生的设想有理就可鼓励,不能仅仅限于课本答案,以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2:沟谷和坡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课本30页活动第1题,引导学生读下图说说打坝淤地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及意义。

下图为林草护坡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图加深印象。教师引导学生做简化总结: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②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④人口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承转过渡:通过上述措施既控制了人口数量,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教师:黄土高原要保持水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还林还草呢?让学生做31页活动第2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教师总结: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看法。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情分析本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及活动,采用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活动法、激励教学法、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法,完成黄土高原的教学目标。吸引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兴趣,在我国北方的大地上,有一片被深厚黄土覆盖的地区,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黄土地形景观。学生学习了《北方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已有所了解,学习是结合各种地图、景观图等资料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观察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七年级学生已经在第七章前四节学习了四个区域,学生通过前四节的学习,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基本能通过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并进行简单评价;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并会简单的综合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节教学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归纳地理规律及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地理区域学习奠定基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效果分析这节课是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第一,我通过大量的图片,创设出教学内容就在自己身边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小组交流等学习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对学生学法的渗透培养。

第三,通过讨论问题,创建开放性地理课堂,使地理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并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在尊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学生的参与性普遍提高,学生乐于探索和表现自我,有助于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我在本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问题,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探讨,学生们能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习积极性高。最大的亮点是学生能在直观的视频中愉悦的理解知识内容,记忆力加深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材分析一、教材总体分析1、在我国四大高原中,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最为紧张,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教材结构如下:↗严重的水土流失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生态建设↘脆弱的生态环境教材在第一部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中,首先给出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并安排活动使学生熟悉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其包括的省区,且用三张图呈现黄土高原特殊的地形景观,接着,通过第二个活动,安排学生读示意图和看几条证据,得出黄土由来的结论。2、由于黄土特殊的性质和黄土高原特定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黄土高原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教材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两部分内容中,着重分析了黄土高原各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3、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最后教材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取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保持水土,使这里的社会、经济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二、教材具体分析: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是本册教材第一个要研究的“跨省区域”,它与前面省级区域的不同点在于:其划分是以自然特征为依据的---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北至古长城,南到秦岭,跨越了多个省级行政单位。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来学会查找跨省区域的范围。2、关于67页活动。通过对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规律、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颗粒越来越细、黄土和古土壤形成年代不同、黄土成分也与当地不同、以及黄土的厚度等多条证据的推理、分析、判断,学生自己可以得出黄土高原是风力作用造成的结论。3、关于黄土高原的景观。黄土塬是面积较大的平地,黄土梁是长条状平顶丘陵,即黄土沟谷蚕蚀塬地的结果,梁地两侧的沟谷发育后,又把梁地切成孤立的丘陵,称为“峁”。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1)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坡面越长,冲刷力越强,水土流失就越严重。(2)降雨。这里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特别是七、八月份。(3)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表面黄土多为风积物,土质疏松,多孔隙。遭水侵润后易崩解。(4)植被。黄土高原植被极度缺乏,土壤失去植被保护,极易被流水侵蚀。人为因素有(1)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地表植被。(2)开矿、修路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地表植被和地形,造成大量水土流失。5、水土流失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形成许多荒山秃岭、深沟、陡坡,毁坏耕地,破坏人居环境,还造成下游河道淤塞,洪水泛滥,图8.5黄土塬上的聚落、耕地的分布表明,如果沟谷地形继续发育,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黄土塬就有可能不存在了。6、图8.7的对话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可以互为因果。只是两者所处的时间角度不同,而这恰恰说明在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实际上,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植被的大量破坏。关系式:植被繁茂———植被破坏↗↘千沟万壑←水土流失7、图8.8中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分布说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面积广大,问题严重,同时,从所处位置让学生分析,这里一般降水量集中,地形一般为山区,坡度陡峻,从图上看,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太行山区、东南丘陵。通过分析归纳,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8、图8.10可引导学生思考:(1)人类活动在黄土高原的破坏活动中起了什么作用?(2)脆弱的生态环境回报给当地人们什么?(3)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找到黄土高原多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为后面分析如何建立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好铺垫。9、通过总结图8.13的问题可以得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较少,经常发生旱灾。又因为降水多集中于夏季7、8月份,往往一下暴雨容易发生水灾,加上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在暴雨的作用下还会形成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不仅如此,这里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还不易恢复。其中第一小题实际上是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平均降水量在400—500毫米左右;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第二小题以延安为例,进一步说明黄土高原上的气候特点:夏季降水多,7、8月份集中,冬春季降水少,季节变化大,而可能发生旱灾是在春季(春旱),涝灾在夏季。10、73页的活动1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如何保护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囿于认识和经验的局限,许多学生会想当然的只要将黄土高原全部绿化就行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通过辩论会,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从实际出发,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问题的习惯。一方面,在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在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另一方面,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其关键目的是达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评测练习1、有关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起伏平缓,开阔坦荡B.山环水绕,沃野千里C.沟壑纵横,地面破碎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2、有关黄土高原的形成学说中,得到广泛支持的是:A.水成说B.板块位移C.风水雨相说D.风成说3、顶面广阔平缓,保持原始堆积面形态,为良好耕作区的黄土高原景观是:A.黄土塬B.黄土梁C.黄土峁D.黄土崖4、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A.云贵高原B.黄土高原C.内蒙古高原D.华北平原5、造成黄土高原现状的人为原因包括: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②开矿修路等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表植被和稳定的地形③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④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后反思这节课是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第一,我通过大量的图片,创设出教学内容就在自己身边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小组交流等学习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对学生学法的渗透培养。

第三,通过讨论问题,创建开放性地理课堂,使地理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并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在尊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学生的参与性普遍提高,学生乐于探索和表现自我,有助于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五,但是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由于学生掌握的材料较少,课前未动员进行相应的材料收集与辅导,学生的回答大多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复述。针对不足,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精心备课,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本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问题,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探讨,学生们能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习积极性高。最大的亮点是学生能在直观的视频中愉悦的理解知识内容,记忆力加深了。在课堂时间利用上要把握好,争取留好练习时间。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15条,其中位置与分布5条,联系与差异6条,环境与发展4条。黄土高原可以承载以下6条内容。位置与分布4条: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联系与差异1条: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环境与发展1条: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另外,本专题还可以承载中国“文化特色”部分的以下内容: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活动建议】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说明】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二、课标解读(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删去了以下内容:“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这样就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同时降低了难度。其他各条仅做了个别词语的修改,使语言表述更准确。另外,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将“活动建议”进行了删减和整合,新增了“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活动建议。“说明”中明确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并新增了“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关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需要重点关注其处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的区域,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其降水相对较少和降水季节差异大的气候特点,这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形特征是沟壑纵横,要求学生除了能够描述地形特征,还要理解其成因。另外,黄土高原上的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特征及相互联系也要了解。关于黄土高原的气候,教材中虽然没有提供相关的地图或图表资料,但是,气候对当地的地形特征、成因以及环境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议教师进行适当补充。黄土高原的人口和城镇主要分布在川和塬等黄土地貌单元上,这里不仅要达到学生能归纳的程度,还要让学生尝试分析原因,理解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因素。“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本专题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如,位置影响气候,气候影响植被;植被覆盖率影响水土保持;地形特征影响水土保持;降水强度影响水土保持;黄土土质以及人为破坏植被、开矿修路等影响水土保持等。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这里不仅要求学生知道问题是什么,还要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否则,学生就不能理解黄土高原环境治理的生物、工程措施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杜绝过度放牧的实际意义。教材中列举了信天游和窑洞等“黄土风情”,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补充,并引导学生解释这些民情风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解。(二)有效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