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归去来兮辞隐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回}{去}{助词}{语气助词}{文体}文题解读文体介绍

辞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比诗自由,比散文整齐,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特点:

①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读后稍作停顿。

②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③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文体介绍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的区别: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辞以抒情为主

赋以叙事为主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归隐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家世背景曾祖父或为陶侃(kǎn),东晋开国元勋,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去世很早。外祖父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长史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至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陶渊明的一生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29岁以前,居家读书陶渊明的一生29岁至41岁:时官时隐第一次:出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行解职归家。第二次(36岁):为荆州刺史桓玄幕僚。【桓玄是个有野心的军阀,陶渊明有所察觉,为避免卷入政治风波,又恰逢母亲去世,于是归隐。后来桓玄叛乱,刘裕平定。】第三次(40岁):先后做过镇州参军刘裕、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担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应束带见之”“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的一生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背景简介《晋书·陶潜传》: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写作背景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这是作者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几天的彭泽令。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就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晋安帝文本解读

通读小序部分,思考:1.陶渊明为何接受官职?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文本解读维持生计:“家贫”“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亲故劝说:“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有施展抱负之可能:“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嗜好的满足:“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五柳先生传》:“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文本解读“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不愿折节为吏,那比冻饿更难以忍受。“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志不在此“程氏妹丧于武昌”

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序言小结序言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出仕原因辞官原因交代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家贫子多

养家无术亲故劝告

诸侯惠爱

彭泽不远

公田有利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程氏妹丧于武昌质性自然任性随情文本解读

自由诵读第一段,小组交流:从本段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自责自悔自醒自恕保洁守志的倔强对官场的厌恶轻松愉快

归心似箭文本解读

“问征夫”(欲知归途尚有多远)、“恨晨光”(时间为何过得如此之慢——比如心中盘算中午可到家,时间快点到中午,也就能早点到家了)的行为心理,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归途中的愉悦,轻飏的“遥遥”之舟,吹衣的“飘飘”之风,感觉真的好极了。

这些,也都可见出他回家时的欢快,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现出归家的迫切。

文本解读

文章第二段作者抵家后有哪些活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仔细加以品味。载欣载奔欣喜若狂抵家之乐室内之乐自酌

怡颜寄傲

易安舒适安逸园中之乐园日涉以成趣流连忘返虽是陋室,却怡然自得,有淡泊明志之意。“松菊”是作者淡泊而又孤傲的人格的象征。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感无限欣慰: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文本解读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托物言志,喻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文本解读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拟人、借景抒情。“无心出岫”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鸟倦飞还巢,象征自己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急于辞官归田。作者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文本解读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乡邻和谐的交往之乐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的隐士情怀之表露。文本解读乐事感物

归来之乐,不一而足。先访山水,“寻壑”“经丘”;再抒心志,在息交游。而所息绝的并非所有人,与亲友、琴、书为侣,乐以去忧。春回大地,农人告之春耕;秋天金动,农田盼来收获。忙后闲暇,乘兴出游,乐以忘忧。这节颇带诗意的描绘文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的诸多感慨。春来秋去,大自然生生不息,触景生情,从中可窥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所谓及时行乐,乐以无忧。文本解读1.面对短暂的余生,陶渊明决定怎样度过?怀良辰以孤往

悠游山水或植杖而耘籽

躬耕田园登东皋以舒啸

独抒性灵临清流而赋诗

寄情诗赋

生活追求精神追求文本解读2.有人认为: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请谈谈你的看法。

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在有限的生命里,要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它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体现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这是作者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思考本文的叙事思路和情感线索是什么?叙事思路辞归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归心情感线索自悔自喜自安自乐自得自醒归隐原因和过程归家后的日常生活抒发诗人情怀自责自悔:悟已往之不谏自恕自慰:知来者之可追

抵家:欣喜若狂居室:舒适安逸涉园:流连忘返亲友往还,互诉衷肠琴书为伴,消除忧伤春天来临,耕种西畴驾车乘舟,恣意遨游随遇而安,乐天安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质朴凝练音韵和谐语言特色文本小结深入探究探究一:

探究景中情魏晋时期的农耕生活真的如同陶渊明笔下所写的那么美好吗?这么写有何深意?(1)作者同时期的作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探究一:

探究景中情

(2)前人的评价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历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深入探究探究一:

探究景中情魏晋时期的农耕生活真的如同陶渊明笔下所写的那么美好吗?这么写有何深意?人未归,情先有,更能凸显出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的喜爱之情。实则虚写,是想象之景深入探究探究二: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问题:有人认为这篇文章集中表现作者回归田园之“乐”,有人认为其“乐中有悲”,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知识积累,谈一谈你的看法。

深入探究(1)依据文本: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乐琴书以消忧;感吾生之行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2)补充材料:“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陶渊明直到29岁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还要苟合取容,身心交病。隐居乡村、贫贱终身,是为了维护自身尊严、保持人格独立。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挣扎,更是一种悲号!

乐中有悲生活贫苦之悲人生短暂之悲济世不得之悲理想破灭之悲拓展延伸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他是古代知识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