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江南冬景之美,品味优美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感情。2、学习运用对比和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教学重点:欣赏江南冬景之美,品味优美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和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教学过程:导入:古代文人墨客有很多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下面我们齐读这两首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这两首词中描写的江南春景如此迷人,同学们想不想看看江南的冬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自主学习:了解作者郁达夫: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他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2、明确背景:幼年丧父,和后来的饱受屈辱和歧视的留日生活都对他的思想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使他感伤、愤世,另一方面屈辱的异国生活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曾经去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但是他强烈地不满反动军阀投机革命。他不满现实,心中是苦闷的。本文写于1935年。1933年4月郁达夫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等,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郁达夫散文具有极强的美学特征:清新隽永,明丽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涮()羊肉蛰()居乌桕()赭()色槎桠()剥()花生

夹()衣

泊()船月晕()搁()笔

煮茗()曝()背亘()古正()月绿()林豪客恣()意谛()听丰腴()间()或4、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江南优美的意境由哪些图画构成?(找出具体描写江南冬景的段落,尽量用原文词语概括画面)三、合作探究:设计了两个题目:1.作者在文章中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表现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了一幅幅江南冬景图。请先深情朗诵喜欢的段落,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幅赏析给大家听。(思考角度:①写了哪些景物

②景物有何特点

③作者感受如何④运用何种手法

)2.这篇文章中,作者仅写了“江南的冬景”吗?还写了些什么?有人说这些是闲笔,你觉得呢?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尝试着运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了画面,先让学生自己自由地深情朗诵喜欢的画面(也就是段落),然后小组合作,文本研讨,每小组任意选择一幅图景品读、赏析要求:1、小组依次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并分别谈一谈喜欢该段的理由2、组内推选一人代表小组朗读,并将组内的精彩赏析汇总展示在此基础上有同学可能会谈到第8自然段江南雪景图,在赏析时有同学会讲到引用,我再进一步提醒同学虽然是雪景图,但并没有对雪直接进行描写,而是引用大量诗句,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自然地引到“虚实结合”这种手法上,进一步补充虚实结合的相关知识,明确虚写的几种情形,特别在诗歌中运用的非常多,引导同学们通过诗歌具体分析。然后再由第2个题目这篇文章中,作者仅写了“江南的冬景”吗?还写了些什么?同学们会答道还写了其他地方的冬天,我在进一步问:哪些地方的冬天呢?让同学们顺着课文从头开始找:江南的冬景和北国的冬天、江南的秋天、闽粤的冬天、北国寒郊、德国的冬天。那这是闲笔吗?同学们回答肯定不是,那为什么写其他地方的冬天呢?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明确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景手法?那就是“对比”,通过“对比”让我们看到了郁达夫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欣赏江南美景之时,还学会了两种主要的写景手法:对比和虚实结合,让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尝试着运用,使文章更有韵味。五、当堂检测:仿照《江南的冬景》,试着运用本文学习的写景手法,抓住青州秋天的特点,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六、巩固提升:设计了5道基础题:字音、字形、标点及近义词、成语,课内阅读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梳理巩固,回扣课文。最后设计了一道比较阅读题,阅读老舍《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思考:同是写雪景,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七、作业:1、巩固提升训练1-52、推荐阅读《故都的秋》,体味故都的秋之韵。附学案:《江南的冬景》【学习目标】1、欣赏江南冬景之美,品味优美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感情。2、学习运用对比和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自主学习】【知人论世】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他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写作背景】幼年丧父,和后来的饱受屈辱和歧视的留日生活都对他的思想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使他感伤、愤世,另一方面屈辱的异国生活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曾经去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但是他强烈地不满反动军阀投机革命。他不满现实,心中是苦闷的。本文写于1935年。1933年4月郁达夫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等,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郁达夫散文具有极强的美学特征:清新隽永,明丽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新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涮()羊肉蛰()居乌桕()赭()色槎桠()剥()花生

夹()衣

泊()船月晕(搁()笔

煮茗()曝()背亘()古正()月绿()林豪客恣()意谛()听丰腴()间()或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江南优美的意境由哪些图画构成?(找出具体描写江南冬景的段落,尽量用原文词语概括画面)

【合作探究】1.作者在文章中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表现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了一幅幅江南冬景图。请先深情朗诵喜欢的段落,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幅赏析给大家听。(思考角度:①写了哪些景物

②景物有何特点

③作者感受如何④运用何种手法

)2.这篇文章中,作者仅写了“江南的冬景”吗?还写了些什么?有人说这些是闲笔,你觉得呢?【课堂检测】仿照《江南的冬景》,试着运用本文学习的写景手法,抓住青州秋天的特点,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巩固提升】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煮茗(míng)蛰(zhé)居曝(pù)背亘古(gèn)B煊(xuàn)羊肉赭(zhě)色绿(lù)林豪客给与(jĭ)C乌桕(jiù)恣(zì)意谛(dì)听正月(zhēng)D槎桠(cháyā)剥(bāo)花生月晕(yùn)间(jiàn)或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莫明其妙暖坑萝卜相应成趣B.得失具亡绿荫轮廓窗临远阜C.乌蓬小船蛰居萌动恍然大悟D.曝背谈天逍遥恣意直截了当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B.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C.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好的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嘛)呢!”D.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嗓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无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特深。(2)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3)若再要点些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A.感受交换景象B.铭记变更风景C.记忆变化景物D.铭刻变迁景致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个人做出的任何成绩和伟大的革命事业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B.尽管两人天各一方,但还是藕断丝连,不绝如缕。C.洗劫后的圆明园,到处断壁残垣,令人叹为观止。D.冬天里,我经常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或围炉品茗,或吃煊羊肉饮白干,享受了浓浓的天伦之乐。6.课内阅读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①长桥,窗②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③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④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①②③④2.“人到了这一个境界”中,“这一个境界”是怎样的境界?二、比较阅读阅读老舍《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文字,思考:同是写雪景,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三、补充虚实结合的相关内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其中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江南的冬景》学情分析:从语文的认知结构上看,经过第三单元“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中散文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本研读能力,分析文本提炼概括的能力,比如在讲《想北平》时,让同学们总结北平的特点,尝试着从文章4—7段中找出相关词语提炼概括,这首先让学生明确了答题区间,其次锻炼了同学们从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有了这次引导学生做的尝试,在讲这篇文章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江南的冬景,注意了答题区间,其次我提醒同学们尽量用原文词语概括,提高他们搜寻信息的能力,这对以后做现代文阅读题中从文本中提炼概括类的题目有帮助。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能带给学生性情的陶冶,让同学们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不断感悟文章之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体味,同学们可能对这些优美的散文感触不是很深,所以在引导学生了解背景基础上深入文本,通过阅读一些优美语句,抓住用的非常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或者通过一些意象的运用来品味文中的韵味,体会郁达夫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对于从文章中总结的写景手法,同学们对对比比较熟悉,但对于虚实结合不是很了解,所以在讲解中首先对虚实结合这个概念做了解释,同时对其中的“虚写”作了一些补充,让同学们明确了不只是引用属于虚写,像诗歌中有大量虚实结合的例子,举出几个诗歌的例子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江南的冬景》效果分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在深情朗诵的基础上欣赏冬景之美,开始同学们的朗诵情感不是很充沛,没能把其中的韵味读出来,经过文本的学习之后,提醒同学们注意描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有何特点

及作者的感受,这之后的诵读水平比较以前有进步,这让同学们在以后阅读一些优美散文时一定要读出其中的味道,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注意积累优美语段。在引导同学们从欣赏冬景中总结出了两种写景手法:“对比”和“虚实结合”,同学们对“对比”这种手法不陌生,很容易想到,通过对比达到什么目的也比较好回答,但“虚实结合”这种手法有部分同学一开始在欣赏“江南雪景图”时知道采用“引用”这种修辞,不是实写雪,由此知道采用“虚实结合”这种手法,在赏析“微雨寒村图”时没能注意到“你试想想……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属于虚写,是作者想象之景,和其他三幅图画中具体描写江南冬天的天气、太阳、鸟雀以及泥地里的水蒸气,各种颜色的植被在大层次上也属于虚实结合,所以要引导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品评课文。学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景手法写一个关于青州秋天的200字片段,在这个练习中,有同学秋景描写地很美,但没有用这两种手法,这是不合要求的;有同学只运用了一种手法,比如只用了虚实结合,但只用了“引用”这种修辞,或者只有想象之景,总之很单调地只用了一种方式,这样的写法也不可取;要综合运用虚写的各种方式,同时虚实结合,采用对比,多角度展示青州秋景之美。佳作展示一:一切是从大雁南飞开始的,它们是秋天的使者,排列成“人”字形的长队,把恼人的蚊虫和强烈的紫外线通通带走了,却送给了北方大地一件别致的礼物,他们似乎更加偏爱这个小城,把累累的硕果、层林尽染的枫叶都慷慨地送给了青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不错的,这儿的秋天的确别有一番风味,我尤其喜欢笔架山上的红叶,那只是块不太引人瞩目的弹丸之地,但那儿的红叶却拥有红得快要燃烧起来的力量,那片耀眼的红,不同于香山红叶的磅礴大气,也不同于地坛公园中红叶的恬静优雅,看着眼前的笔架山,会让人不禁想起陶潜的归隐生活,升华到心远地自偏的境界了。如果有来世,愿化作这片片枫叶……佳作展示二:银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褪去一树华裳,结得朴华圆润的果子;落叶在天地间恣意漫舞,谱写秋日的赞歌。站在云门山顶上,俯瞰青州大地,忽觉“天地之间独予一人,惟秋风萧瑟,落叶满地”,难免落一丝孤独,留一些悲寂;漫游黄花溪,看一山红叶,火一样的明快艳丽,不禁想起那“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那诗人也是看到了如此之景吗?蓦然回首,忽现小路,路的那头似是一番桃源美景,引你探寻……青之秋景,不似江南秋日的温暖,却透着丝丝凉爽,不经意间拂过耳畔;却也不似东北,像是一步跨进了冬天。青州的秋天,太阳公公不时给你露一个大大的笑脸,让你时不时想象“悠见南山”的舒惬……青州的秋天,让你满满陶醉,深深眷恋!佳作展示三:青州处北,故来秋景也浑然不似江南,总少去几分“采莲南塘秋”的氤氲水汽;却更不似塞外极北——四溢“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苍遒肃杀,她随意一种安定的凉,显得格外简明沉潜。我总嫌江南的秋景轻佻,不比青州持重大方。因青州的秋景总含了些许粗砺,似砾石流沙,带着古朴的金黄,故情乡思,经年不改。她的夜晚也是明净得好看,窗外疏竹筛月影,月色斜铺落叶;抬头望江天一色无纤尘,那空中皎皎的一轮孤月,即使相伴多年,却仍总像初见般清透着神秘,光晕明亮。青州,我们相逢何必曾相识呢?《江南的冬景》教材分析:《江南的冬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是“大地的眼睛”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于阅读中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本文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这篇文章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同时注意从欣赏文章中总结写景手法,《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是: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抒情性强。因而学习此文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熏陶,而且能够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让同学们在反复诵读中不断体味文章语言之美。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语调平和、叙述节奏舒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江南的冬景》评测练习:针对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写景手法对比和虚实结合,我设计了一道仿写题:仿照《江南的冬景》,试着运用本文学习的写景手法,抓住青州秋天的特点,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让同学们抓住自己身边的这个熟悉环境,试着运用本节课学习的这2种写景手法进行片段练习,这也是我们在写大作文之前的一个准备,高一主要练习记叙文,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固不可少,但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记叙文中也有重要地位,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使文章增光添彩,自然环境可以衬托人物的心情,可以渲染气氛,可以暗示人物的某种命运,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所以让同学们在学写环境描写的片段中尝试着运用一些手法,充实文章内容,使之更有文采。巩固提升中基础部分注意字音、字形、标点及近义词、成语的积累,课内阅读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梳理巩固,回扣课文。最后设计了一道比较阅读题,阅读老舍《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文字,思考:同是写雪景,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两种写法都好。老舍写的直观易懂;而郁达夫引用诗句的写法,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这样让同学们学会在以后现代文阅读题中尝试着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解读题目。《江南的冬景》课后反思:《江南的冬景》重在培养学生对写景散文的鉴赏能力,总结一些写景方法,从而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课堂的结构安排为:找出江南冬景的总特点——主要鉴赏三幅冬景画面——总结写景方法——学生写作实践。把课堂分解为块状结构,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导向。课堂的内容由浅入深,从阅读到写作,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写作,就有了针对性。在由对画面的欣赏中总结写景手法时,对比这种手法好总结,同学们对虚实结合这种手法不很熟悉,有同学只是片面地认为只有“引用”属于虚写,所以我总结了虚写的几种类型方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结合相关诗歌中“虚实结合”的典例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在课堂中我坚持以鼓励同学为主,对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大力表扬,同时不断鼓励那些不太自信的同学要勇敢地站出来表现自己。根据评课人的意见,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是欠缺不少,现总结如下:发现美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江南冬景的段落,但在概括冬景图方面却显得吃力,虽然我提醒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但回答的并不是很理想,要不断培养同学们的提炼概括能力。2、在语文课上学生要通过诵读来加强对课本的感悟,特别是一些优美的散文。郁达夫的这篇文章,恰恰就是很有画面感的写景散文。在课堂上我们重点欣赏了三幅画面,有自由读、范读和齐读等不同形式,但我感觉学生在读时情感投入不足,有的同学读课文声音太小,有的同学读时没有抑扬顿挫,一个声调就下来了,比如在读“微雨寒村图”时,这是一幅悠闲洒脱的图画,读时要把这种韵味读出来,通过大量意象,如“河流”“人家”“村子”“长桥”“杂木树林”“白雨”“乌蓬小船”“茅屋”“酒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