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渊源本草概览和中药学的发展医学百事通转_第1页
中医渊源本草概览和中药学的发展医学百事通转_第2页
中医渊源本草概览和中药学的发展医学百事通转_第3页
中医渊源本草概览和中药学的发展医学百事通转_第4页
中医渊源本草概览和中药学的发展医学百事通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渊源本草概览和中药学的发展医学百事通转当前第1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2

什么叫本草?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因此,自古相沿把中药称本草。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称为“中药学”。

一、本草概览和中药学发展当前第2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3一、本草概览和中药学发展当前第3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4

什么叫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约有300余部,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本草概览和中药学发展当前第4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5(二)、中药的起源和发展(零星发现→反复实践→口耳相传→文字记载→理论→实践)

中药的发现及起源与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有“药食同源”之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周礼·天官冢宰下》谓:“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从药物上看,反映先秦时期的《诗经》已记载了100余种可供药用的动、植物(苤苜、车前、白薇),《山海经》载药132种,并指出了名称、性状、治病用途。至西汉《五十二病方》已载240余种,方约283首。

医学百事通,私人医生当前第5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6(二)、中药的起源和发展《神农本草经》

1.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2.载药365种,上品120种,功能滋补益寿;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3.《神农本草经》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并简要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加工、贮存、真伪鉴别……,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当前第6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7

华佗发明麻沸散——最早麻醉术

葛洪发明炼丹术——最早无机化学合成,(硫化汞)雷敩的《炮炙论》——炮、炙、煎、煮、炒、水飞、蒸、浸等炮制法。以减毒、增效、改性、便用。一、本草概览和中药学发展当前第7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8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

1.梁代·陶弘景所辑

2.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3.载药数目:730种

4.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一、本草概览和中药学发展当前第8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9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

1.苏敬实际负责,23人参加撰写

2.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3.载药数目:844种

4.首创图文对照,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一、本草概览和中药学发展当前第9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10

最早使用激素药《本草拾遗》

最早使用酵母药物治病《千金方》最早的食疗营养学专著《食疗本草》总结大量因国际交流而开始引进的外来药。《海药本草》

一、本草概览和中药学发展当前第10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11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1.唐慎微撰写

2.成书年代:宋代,于公元1082年撰成

3.

载药数目:

1558种4.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一、本草概览和中药学发展当前第11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12

国家和剂药局设立,制药、售药。

增加十八反、十九畏,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基础最早提取甾体激素(秋石)有机化学《苏沈良方》蒸馏提取高浓度乙醇,浸制药物。《海药本草》一、本草概览和中药学发展当前第12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13(二)、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明代《本草纲目》1.李时珍,在公元1578年完成。2.载药数目:1892种3.按自然属性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2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方法。

当前第13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14清代时期

《本草纲目拾遗》

1.赵学敏撰写

2.成书年代:清代,于公元1765年撰成

3.载药数目:载药921种,在《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补充了西洋参、冬虫夏草、银柴胡、金钱草、万年青、鸦胆子、金鸡勒。

4.对《纲目》已载药物治疗未备、根实未祥者,也详加补充。卷首列正误34条,对《纲目》中的错误加以订正。

一、本草概览和中药学发展当前第14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15

民国时期

成就和影响最大的当推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全书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条,不失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丛书。

新中国成立后

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华本草》(1999年)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载药8980种,在全面继承传统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和临床报道等内容,可以说该书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

一、本草概览和中药学发展当前第15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16二、中药学基本理论

(一)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及药性理论治病的基本原理

消除致病因素(祛邪),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扶正),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药性理论

药物治病是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统称为药性,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

药性理论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当前第16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17二、中药学基本理论

(二)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

四气

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针对病证的寒与热不同,“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反映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也反映药物的真实作用。当前第17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18二、中药学基本理论辛味药;富含挥发油,能够发散解表、通行气机、活血化瘀,如生姜

、薄荷能治感冒表证,木香可治胸腹胀满,辣椒可行瘀血。苦味药;具有清热泻火、通便、降逆、止咳等作用,如:黄连治热疮,大黄通便秘,苦杏仁止咳嗽。当前第18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19二、中药学基本理论甘味药;有补虚、缓解疼痛、缓和药性、解毒等作用,如:人参治气虚乏力,甘草治挛急疼痛,解药物或食物中毒。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乌梅能涩肠止泻。咸味药;有泻下和软坚散结的作用,如:芒硝泻下通便,昆布能治瘿瘤。

当前第19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20二、中药学基本理论“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药物定位的概念。如:苦杏仁止咳嗽,归肺经。朱砂、远志能治愈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

当前第20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21(三)中药的配伍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神农本草经·序例》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七种称为“七情”。1.单行:两种药物合用,相互很少干扰,各自发挥单药的作用,治疗疾病不同的症状。2.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石膏配知母)

当前第21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223.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半夏畏生姜)5.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防风杀砒霜毒).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当前第22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23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当前第23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24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自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l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当前第24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25当前第25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26第二节中药的用法一、汤剂煎煮法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延用至今,经久不衰。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当前第26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27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铝锅、搪瓷罐次之,忌用钢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2.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当前第27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283.煎药火候:有文、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当前第28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294.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2/1。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二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当前第29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30(1)先煎: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龙骨及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石决明、龟板、鳖甲等。此处,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医学百事通,网络会诊12320bst当前第30页\共有32页\编于星期六\20点31(2)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它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木香、砂仁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