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课课件_第1页
神经系统课课件_第2页
神经系统课课件_第3页
神经系统课课件_第4页
神经系统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1.基本结构:

胞体突起树突胞体轴突轴突树突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

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产生AP的起始部位受体部位传导神经冲动部位引起递质释放部位

受体部位:树突和胞体2.主要功能:⑴接受刺激⑵传导信息

产生AP部位:轴突始段传导AP:N纤维递质释放部位:末稍(二)神经纤维1.

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1)与直径呈正比传导速度m/s≈6×直径(2)有无髓鞘有髓纤维>无髓纤维轴索直径与总直径的比例:0.6左右(3)温度:升高,加快;降低,减慢。如低温麻醉(神经传导阻滞)(3)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a2+通道开放,Ca2+内流无髓交感神经节后纤维0.(1)有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四)神经胶质细胞(四)神经胶质细胞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引起突触后电位(PSP)皮肤痛温觉12-30m/sⅣ:无髓的痛、温觉、机械感受器传入(C)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突触蛋白锚定囊泡、动员(Ca2+)、摆渡(G蛋白)、着位、融合(突触结合蛋白)、出胞(4)具有神经递质受体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10~50沿轴突扩布至末梢突触蛋白锚定囊泡、动员(Ca2+)、摆渡(G蛋白)、着位、融合(突触结合蛋白)、出胞消除细胞此次兴奋前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使其状态更新。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的特化结传导速度m/s≈6×直径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功能的完整性:如应用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膜运动受阻,兴奋传导障碍。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⑴完整性:

⑷相对不疲劳性: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传播。⑶双向性:比突触传递耗能少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因纤维间的细胞外液和结缔组织绝缘作用。⑵绝缘性:(1)依据传导速度和后电位的差异(传出纤维)

A.有髓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

α.肌梭和躯体运动70-120m/s

β.皮肤触压觉30-70m/s

γ.梭内肌15-30m/s

δ.皮肤痛温觉12-30m/sB.有髓自主神经节前纤维3-15m/sC.无髓交感神经节后纤维0.7-2.3m/s痛温觉0.6-2.0m/s3.神经纤维的分类(2)依据纤维直径来源分类(传入纤维)

Ⅰa:肌梭的传入纤维(Aα

Ⅰb:腱器官的传入纤维(Aα

Ⅱ:皮肤的机械感受器传入纤维(Aβ

Ⅲ:皮肤痛、温觉、肌肉的深部压觉传入(Aδ)

Ⅳ:无髓的痛、温觉、机械感受器传入(C)3.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三)轴浆运输

通过入胞作用被末梢摄取的物质,如:神经生长因子,病毒和毒素等,205mm/d。自胞体至轴突末梢的顺向轴浆运输快速轴浆运输-有膜的细胞器,410mm/d。慢速轴浆运输-微管和微丝,1-12mm/d。自末梢至胞体的逆向轴浆运输轴浆运输(四)神经的营养作用①功能性作用:②营养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表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

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四)神经胶质细胞分布于人类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约有1.0×1012~5.0×1012个。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10~50

(1)有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2)缝隙连接(3)不能产生动作电位(4)具有神经递质受体(5)终身有分裂能力

1.分类:

⑴周围神经系统:

施万细胞卫星细胞⑵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因纤维间的细胞外液和结缔组织绝缘作用。(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因纤维间的细胞外液和结缔组织绝缘作用。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产生AP部位:轴突始段使整个神经元发生Ⅳ:无髓的痛、温觉、机械感受器传入(C)Na+内流、K+外流自胞体至轴突末梢的顺向轴浆运输(3)不能产生动作电位IPSP的形成机制示意图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消除细胞此次兴奋前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使其状态更新。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分布于人类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约有1.和逆向传到胞体,(4)具有神经递质受体(四)神经胶质细胞引起突触后电位(PSP)Ⅱ:皮肤的机械感受器传入纤维(Aβ)(四)神经胶质细胞⑴支持作用⑵修复和再生作用⑶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⑷绝缘和屏障作用⑸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⑹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2.基本功能:二、突触传递突触(synapse)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的特化结构和区域。

突触的分类:

神经-骨骼肌接头

神经-平滑肌接头

化学性突触电突触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经典的突触神经-心肌接头1.突触的微细结构:①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synapticvesicle)②突触间隙:水解酶③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一)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小泡

1.小而清亮,

Ach,AA2.小而致密,

儿茶酚胺

3.大而致密,

神经肽类1.突触的微细结构:①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synapticvesicle)②突触间隙:水解酶③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一)经典的突触传递轴-树突触轴-胞突触轴-轴突触2.突触的分类:

串联性突触交互性突触混合型突触

3.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蛋白锚定囊泡、动员(Ca2+)、摆渡(G蛋白)、着位、融合(突触结合蛋白)、出胞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释放递质于突触间隙引起突触后电位(PSP)3.突触传递的过程传导AP:N纤维(4)具有神经递质受体Na+内流,后膜去极化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Ca2+通道开放,Ca2+内流指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是局部电位。Cl-内流,后膜超极化实验证据:刺激伸肌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屈肌运动神经元记录。Na+内流、K+外流Cl-内流、K+外流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的特化结(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Ca2+通道开放,Ca2+内流突触(synapse)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无髓交感神经节后纤维0.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10~50引起突触后电位(PSP)Cl-内流、K+外流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去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Ca2+通道开放,Ca2+内流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突触蛋白锚定囊泡、动员(Ca2+)、摆渡(G蛋白)、着位、融合(突触结合蛋白)、出胞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皮肤触压觉30-70m/s产生AP部位:轴突始段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传播。突触蛋白锚定囊泡、动员(Ca2+)、摆渡(G蛋白)、着位、融合(突触结合蛋白)、出胞引起突触后电位(PSP)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因纤维间的细胞外液和结缔组织绝缘作用。(4)具有神经递质受体⑸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突触蛋白锚定囊泡、动员(Ca2+)、摆渡(G蛋白)、着位、融合(突触结合蛋白)、出胞慢速轴浆运输-微管和微丝,1-12mm/d。无髓交感神经节后纤维0.引起突触后电位(PSP)沿轴突扩布至末梢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因纤维间的细胞外液和结缔组织绝缘作用。3.突触传递的过程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potential)

指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是局部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

*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去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

EPSPEPSP的形成机制示意图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兴奋性突触后电位Na+内流、

K+外流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

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产生超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这种后电位变化称为IPSP。实验证据:刺激伸肌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屈肌运动神经元记录。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IPSP的形成机制示意图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l-内流、

K+外流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超极化

突触前突起末梢兴奋(AP)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Na+内流,后膜去极化Cl-内流,后膜超极化EPSP

IPSPEPSP与IPSP的形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EPSP和IPSP代数和突触后神经元抑制超极化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2.沿轴突扩布至末梢和逆向传到胞体,使整个神经元发生一次兴奋。1.轴突始段逆向兴奋胞体意义:消除细胞此次兴奋前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使其状态更新。阈电位阈电位⑷相对不疲劳性: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传播。⑶双向性:比突触传递耗能少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因纤维间的细胞外液和结缔组织绝缘作用。⑵绝缘性:神经纤维的分类(四)神经的营养作用①功能性作用:②营养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3)不能产生动作电位(4)具有神经递质受体Na+内流、K+外流儿茶酚胺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因纤维间的细胞外液和结缔组织绝缘作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AP部位:轴突始段引起突触后电位(PSP)(四)神经胶质细胞(2)依据纤维直径来源分类(传入纤维)使整个神经元发生产生AP部位:轴突始段Ⅳ:无髓的痛、温觉、机械感受器传入(C)有髓纤维>无髓纤维传导速度m/s≈6×直径Ⅳ:无髓的痛、温觉、机械感受器传入(C)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消除细胞此次兴奋前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使其状态更新。(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产生超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这种后电位变化称为IPSP。(四)神经胶质细胞分布于人类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约有1.0×1012~5.0×1012个。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10~50

(1)有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2)缝隙连接(3)不能产生动作电位(4)具有神经递质受体(5)终身有分裂能力

二、突触传递突触(synapse)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的特化结构和区域。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释放递质于突触间隙引起突触后电位(PSP)3.突触传递的过程EPSPEPSP的形成机制示意图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因纤维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