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注目的辽宁“辞官潮”】 引人注目_第1页
【引人注目的辽宁“辞官潮”】 引人注目_第2页
【引人注目的辽宁“辞官潮”】 引人注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人注目的辽宁“辞官潮”】引人注目大约在10多年前,辽宁某地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一位菜场女售货员当上了劳动模范,身不由己地被推上了公司副总经理的交椅。可是她性格内向,在领导岗位上每天如坐针毡,于是主动申请辞去职务,回到原来的菜场卖菜。这下不得了,她在别人眼里立即失去了光彩,“贪污”、“不然就是生活作风出了问题”等等猜疑压得她抬不起头,连父母都认定她“犯了错误”。领导后悔不该让她辞职,走马灯似地找她谈话。这位美丽诚实的姑娘终于挺不住了,一病不起,离开人世……10多年的迅猛变革,使得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今天听来如同天方夜潭。在今天辽宁的土地上,“官本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商品经济的强烈震撼,党政官员走出衙门,或办厂、或经商、或投身新事业,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大景观。本溪溅起第一朵浪花1985年1月13日,在山城本溪,团市委干部程小平公开宣布他将辞职,去农村筹建一个化工厂。尽管他的“革命行动”不够彻底,还留了条“停薪留职”的尾巴,但他的行动却拉开了辽宁党政官员辞官的序幕。仿佛是串通好了的,当年3月,本溪市总工会的科长邹玉杰,毅然摘下“乌纱帽”,立志回乡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紧接着,本溪市委政研室处长李明,这位曾在国家级报刊鼓吹改革的秀才辞去处长职务,给名噪一时的关广梅当助手去了。就在人们惊魂未定之际,本溪市纪委秘书长王彦刚向市委领导打了报告,要求辞去官职,同另外7名辞职的青年官员一道,去偏僻落后的辽东山区创办他们筹划已久的“华谷实业公司”。一下子,本溪市的党政“衙门”里,从一般干部到领导干部,一共走出47位官员。他们年龄最大的36岁,最小的24岁,几乎全部是大学毕业生。种种责难包围了这47名官员。“他们想干什么。是不是嫌官小。”“他们的职务是组织安排的。说辞就辞,还有没有党性。”面对责难,程小平回答挺冲:“我是学化学的,我觉得一块铁应该放在熔炉里冶炼,放在那里日晒雨淋,慢慢氧化,就会失去价值。”王彦刚则老成持重地陈述他的理由:“全党的中心工作是把经济搞上去,每一个党员都有责任。现在山区的老百姓很苦,同时咱们的机关人满为患,效率不高,国家背了很大包袱。我想为改变这种状况尽一份力。”一时间,本溪市委组织部门手忙脚乱。如何处理辞官问题,从来没有先例,中央也没有发过文件。好在市领导很开明,“新事新办”,为第一批辞官者开了绿灯。本溪47人辞官的消息见报后,辽宁省内引起轰动。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效尤者日渐其多。短短几年内,全省共有数百名官员踏上新的人生历程。冲出衙门,路靠自己走有人断言,敢于辞官的人,肯定有坚强靠山,他们看准时机捞一把,风头一转又可以重新坐上铁交椅。此类辞官者并非没有,但从笔者了解的辽宁的情况看,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福分。一旦离开衙门,他们只能靠自己、靠机遇、靠市场。本溪的程小平、王彦刚就是典型的例子。程小平告别官场后,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之余,内心又觉得空落落的,有点恐惧。除了建立自己的涂料厂的计划,他一无所有。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积累办厂资金,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程小平不得不去当倒卖蔬菜的小贩,去建筑工地挖土方,上街去推销妻子缝制的锦旗……当他积攒了400元资金之后,他借了一间旧仓库当厂房,赊帐购买了化工原料,然后就站在自写自贴的招工广告下等待应聘者。足足等了两天,终于等来了一个农村小伙子。这样,程小平的涂料厂才算开张。为了纪念他辞官的那一天——1985年1月13日,程小平给自己的小作坊命名为113涂料厂。王彦刚体味了更多的艰辛。以前,他作为市纪委秘书长,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请示汇报不断;如今,谁见了他都躲着走。他去找财神爷——银行行长请求贷款,这位老熟人竟不肯见他。他去找土地爷——城市土地规划委员会申请地皮,看在原秘书长的情分上,人家答应研究研究,一研究就石沉大海。有一些企业家,以为王彦刚做过大官,将来可以用得着,在他辞职之前,曾纷纷表示鼎力相助。可是,当他们发现此时的王彦刚不过是一介白丁,又一个个地反悔。王彦刚又气又急,大口大口吐血。幸好他是条好汉,硬是挺了过来。他四处游说,说服一家小厂为他担保,借到4万元,“华谷实业公司”终于呱呱坠地。经过六七年的奋斗,程小平已成为本溪113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当年两个人的小作坊已发展成拥有注册资金300万、200多名员工、40多名科研人员的辽宁省最大的涂料生产企业,每年向国家交纳利税40万。由于他的突出贡献,他被推选为辽宁私营企业协会的副会长,辽宁省工商联常委,省七届人大代表。王彦刚的“政绩”不算显赫,甚至一起创业的那7名伙伴都先后离开了他,但他仍不灰心,扎根山区办了两个工厂,一个林场,每年产值100万,利税7万。他说:“我至今仍不后悔。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80年代中后期,辽宁数百名辞官者中,绝大多数获得了程度不同的成功,也有一部分人发现此路并非坦途,碰壁之后又悄悄回到衙门。看来,“接受市场的考验”决不是一句空话。万余官员齐“下海”如果说,80年代中后期辞官者在辽宁尚属星星点点的话,进入90年代,热衷于此的官员越来越多,辞官已蔚成潮流。特别是今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更多不安分的灵魂开始骚动起来。据辽宁省委组织部的统计,自1991年以来,全省已有近700名官员停薪留职兴办实业,有38936名官员离开了党政机关,其中18233人干脆下落不明,不用说,肯定是“下海”了。仅几十人的团省委机关,就有4名处级干部主动辞职,走上了前途莫测的创业之路,甚至某市一位年轻有为的代市长,也放弃仕途,应聘到企业去一展身手。“这些人辞官就是为了钱。”有人愤愤地说。不必讳言,难耐清苦,追求更高收入,是辞官者们的重要动机。有一家外资企业在沈阳招聘工作人员,许诺每月收入上千元,还有小汽车、大哥大一类玩艺儿,惹得沈阳150多名处科级干部前去推销自己。有一位官员直露地说:“这些待遇,我就是熬成局长也享受不到。”但是,仅仅把“辞官潮”涌动的原因归结于“钱”是不够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收入,商品经济意识深入人心,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是最根本的。还有,干部制度的改革在即,精简机构,裁撤冗员,也使得一大批官员产生了“先走为主动”的心理。君不见沈阳市政府断然下令,于1992年7月1日起,停发10%官员的薪水么。总之,三言两语不能把“辞官潮”掰扯清楚。辽宁万余官员离官“下海”,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拍手者曰:干部队伍庞大,极易成为改革的阻力,官员辞官“下海”,有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