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_第1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_第2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_第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_第4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1、哲学与生活(1)哲学的产生: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3)哲学的作用: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地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联系: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整理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整理(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联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5、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6、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3)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基本形态:(1)唯物主义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本观点:a、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评价:a、进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b、局限性: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a、原子是世界的本原;b、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评价:a、进步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b、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评价: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2)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评价:a、局限性: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进步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②客观唯心主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整理义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整理基本观点: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整理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真主、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整理评价:a、局限性: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b、进步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二单元一、辨证唯物论部分(一)基本概念: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3、静止: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4、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5、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二)基本关系:1、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1)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联系: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方法论:(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方法论:坚持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方法论:(1)区别:①含义不同。②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联系:①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方法论:一方面,要把握运动的绝对性,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要承认静止的相对性,反对不可知论和诡辩论。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10、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2)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整理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整理(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①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1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①在同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一、基本概念: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3、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4、上层建筑: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5、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6、哲学上的价值的含义: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7、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整理8、价值观: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整理9、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10、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基本关系原理和方法论: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和方法论(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方法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