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_第1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_第2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_第3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_第4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其不可而为之1、弑2、接舆3、长沮4、桀溺5、耦而耕6、耰而不辍7、怃然8、荷蓧9、黍而食10、击磬11、荷蒉12、硁shìyújūJié

nìyōuǒuwǔshǔqìnghèkuìkēng大声朗读hè

diào3、哪里最先提到课题?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指示代词,此人.特殊句式: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1、其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謂:()(A)明知是錯,執意去做(B)不管可不可以做,做了再說(C)沒有能力,勉強去做(D)義之所在,堅持去做2、在你看来,“其”和“之”应该指代什么?D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那不能(成功)却(还要去)做这些事恢复周礼,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讨伐弑君者【评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深入探究文本第一部分:讨伐弑君者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弑:杀夫三子:那以:因为之三子告:到可:同意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三、章节梳理背景:

春秋末期,由于公室式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而弑君,卿大夫与国君争权而弑君,公室成员、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当属晋、齐,而齐国的弑君事件则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氏最后夺权的时期。这些弑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转型期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也是社会转型产生的阵痛之下的牺牲。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殷周以来的神权政治价值观的崩解。【说明】齐国是鲁国的紧邻之邦,唇齿相依,如果齐国因为陈恒弑君而发生内乱,必将影响鲁国的安定。所以孔子为鲁国的安定故,沐浴上朝告君,希望能出兵讨伐齐国陈恒,还齐国本来安定的局面。这就是孔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具体行动。虽然鲁国最终没有出兵伐齐,但孔子尽到了自己的力量。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在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因为当时的鲁国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应该早就知道这件事,但他却没表示要出兵,为何?

明知如此,为何孔子还要如此隆重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呢?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

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有自己的本分,应依礼行事,他曾说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更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韪。此种行径应该天下群起而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的秩序。这是孔子“礼”的体现。孔子在禀告时为何直呼陈成子为“陈恒”?体现了孔子的愤怒。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而且也体现“在其位,谋其政”。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呢?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就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评析】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事情的坚持;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是一种问心无愧的顽强!“仕”与“隐”的论争第二部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趋而辟之:

以往的已经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他快步离去避开孔子。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本章内容是接舆评孔子德衰。凤兮1:楚狂把孔子比喻为凤凰。何德之衰?2

:为什么殆而3:危险;而,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桀:jié耦:ǒu,两人并排翻土然:对谁以:与易:改变从:跟随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辍:停止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8.6子路问津:渡口。※文字疏通※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如果清明,我就不用跟(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成语: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隐士:长沮、桀溺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辟世之士----------------------------------------------------辟人之士不可与鸟兽同群长沮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桀溺的回答是什么意思?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本章内容: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从而后:而,连词,表承接。为黍:为,做;黍,shǔ,一种粮食。见:使……见(xiàn)明日:第二天使:叫反:返如之何其废之:语中语气词,表反问。洁:使……清洁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隐士:丈人子路(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自生自灭、自饱自足------------------------------------践行道义

【评析】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荷蓧丈人批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本章内容:

①荷蓧丈人是怎样一个人?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消极避世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本章内容是晨门人(普通人)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评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成语: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本章内容是荷蒉者批孔子固执,不懂通达权变。

果哉!末之难矣: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

不仕无义:不做官不合乎义。成语:深历浅揭: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服过河。这是比喻。水深比喻社会非常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还可以使自己不受污染,便无妨撩起衣裳,免得濡湿。

比喻做事要因地制宜。孔子击磬处孔子击磬处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城区南关,《论语·宪问》记载“子击磬于卫”,孔子周游列国著书讲学,曾在此击磬讲学,也在卫辉这片古老土地上留下了清脆的古磬余韵。

例: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2)、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答案:(1)、“深则厉,浅则揭”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2)、孔子认为荷蒉者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特殊句式有心哉,击罄乎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末之难矣主谓倒装宾语前置荷蒉者孔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不可为而为之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本章内容是孔子的理想无法实现。【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1、孔子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隐喻什么?2、“吾已矣夫!”意味着孔子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吗?隐喻自己的主张不能行于天下了。这两句话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孔子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不怨天尤人,即使难以实现,但老天是理解他的。1、此部分出现的接舆、长沮、桀溺、荷diào丈人、晨门、荷蒉之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有看清天下时势的睿智,具有较强的能力,却怀着无为的襟抱,揣有宝璧却不用于世。2、从此部分找出能表明孔子不同与上述之人观点的语句。“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孔子面对如此纷乱的世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欲将天下重归清明,以顺应天下之大伦。接舆长沮、桀溺荷diào丈人晨门荷蒉之人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子曰:“隐者也。”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隐仕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同:忧国忧民异:孔子济世(用世)隐士避世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例2: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6分)答案: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例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8·6(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答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

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例6: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答案:“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要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上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牺牲。五、背诵句子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一般来说,个人的理想能和社会潮流同步、能和谐的融入其中,这是一个人最幸福的事。但在很多时候,二者是不合拍的,这时,作为个人,就会陷入一种痛苦之中。而由此,也派生出个人与社会的种种不同关系,从而达到个人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从历史上来看,一般有以下几种:其一、放弃理想,与世浮沉。其二、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其三、特立独行,积极用世。这是“不识时务”的一群人,明知自己的理想很难实现,但仍痴情不改,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付出一万份的努力——这种人,是社会上最孤独的一群,同志者最少,同情者不多,且往往受到社会的误解和排挤;但这种人往往也是最经得起历史长河洗刷和考验的。他们的生命不一定很长,他们的努力也不一定为当世、后世所理解,但他们的精神会逐渐积淀为民族的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悠远的回响——孔子便是一类人的代表。你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因为,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了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后世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和榜样作用。

三国演义

正论间,忽报蜀使到曰:“魏主曹睿闻东吴三路进兵,乃自引大军至合淝,令吴兵无功而退。”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急救,半晌方苏。孔明叹曰:“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夕矣!”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回到帐中,病转沉重。

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观北斗,遥指一星曰:“此吾之将星也。”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孔明以剑指之,口中念咒。咒毕急回帐时,不省人事。众将正慌乱间,忽尚书李福又至;见孔明昏绝,口不能言,乃大哭曰:“我误国家之大事也!”须臾,孔明复醒,开目遍视,见李福立于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复来之意。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后唐代杜工部有诗叹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魏蜀实力对比人口

魏:景元四年537万

魏国灭亡时1386万

吴:赤乌五年240万

吴国灭亡时230万

蜀:章武元年90万

蜀国灭亡时94万

辖区(东汉共14州,一个西域督护府)

魏:青州

兖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凉州

并州

幽州

冀州

荆州北部

西域督护府

吴:扬州

交州

荆州大部

蜀:益州

荆州西南部

兵力

魏:70万-80万

吴:23万

蜀:10万

诸葛亮能在如此劣势下,逼的魏军不敢出门,已经相当不易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关羽丢失荆州时就已经破灭了,诸葛亮也知道再灭魏国已经没有太大希望了,之所以出兵是以攻代守。如果不进攻,只有死路一条。因为随着中原生产力

人口的恢复,双方实力会越拉越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子美《蜀相》诸葛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在了八个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神雕侠侣

杨过听他吟得慷慨激昂,跟着念道:“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郭伯伯,这几句诗真好,是杜甫做的么?”郭靖道:“是啊,前几日你郭伯母和我谈论襄阳城守,想到了杜甫这首诗。她写了出来给我看。我很爱这诗,只是记性不好,读了几十遍,也只记下这几句。你想中国文人都会做诗,但千古只推杜甫第一,自是因为忧国爱民之故。”

杨过道:“你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那么文武虽然不同,道理却是一般的。”郭靖听他体会到了这一节,得是欢喜,说道:“经书文章,我是一点也不懂,但想人生在世,即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有为国为民之心,那就是真好汉,真豪杰了。”

杨过问道:“郭伯伯,你说襄阳守得住吗?”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郁郁苍苍的丘陵树木,说道:“襄阳古往今来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年耕田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说只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最后成败,他也看不透了。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守不住,谈到后来,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倚天屠龙记》中交代,后来蒙古大军攻破襄阳城的当天,郭靖与其妻黄蓉、其子郭破虏、其女郭芙、其婿耶律齐全部血战到底,以身殉城。

郭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在四句话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初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难忘的。尽管每一个初恋都是那么纯洁,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初恋的记忆还是会不断退色。可是如果平生第一次让你心颤的人,忽然离开这个世界,你会如何?而过了10年以后,在你即将要结婚的时候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又忽然出现在你面前,你又会怎样?

惟珍在漫天大雪中苦苦追寻的身影是“冬恋”中最让人心酸和痴迷的身影。十年了,所谓“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在似水的流年里,有谁可以做到像惟珍那样把年少的坚持化为今天的坚守呢?这何尝不是一种情感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呢?

“难道我所看见的真的只是一个梦吗?在我的记忆中有太多太多的你了。你为我弹的美妙的钢琴声,和你一起漫步湖边的红色晚霞,当你握着我的手的时候嘴角边泛起的那甜甜的微笑。这些我都记得,我常常在心里祈祷,希望我心中所有的回忆还有你的微笑能在我面前再次出现。又是一个初雪纷飞的一天,就在那雪花飘落的林阴大道上,我恍如在梦境中一般,那是真的吗?俊尚,你现在在哪里?你能听见我的心声吗?”

------订婚的那天傍晚,从美容院出来的惟珍在初雪中看到俊尚后,回到家中,写出的一段心声。在大街上疯狂找寻俊尚未果的惟珍被相奕找到了,听了相奕一番发自肺腑的话之后烧掉了所有与俊尚有关的东西,但是东西可以烧掉,记忆可以吗?爱呢?也可以吗?“刚开始的时候完全没有感觉,不知道他什么样子,有哪些地方我和他很像,我只是觉得很好奇。……我觉得在他的记忆里面好象没有我,我心里面又希望他能记住我。这是恨一个人的原因吗?”

这是第一集中出现的。在金黄色的晚霞中,俊尚和惟珍漫步在湖边,当俊尚提到父亲时,惟珍这样跟他说。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惟珍十分朴实的话里体现的就是这个。其时,惟珍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再想想俊尚去了之后的十年,惟珍对俊尚的思念,这话给人的深刻的悲哀就更让人心酸。恨的人都期望他能活者,更何况刻骨铭心爱着的人呢?惟珍的心有多苦,你想得到吗?

“喝酒流眼泪,哼,那是为死去的人吗?在我看来,那只是为了安慰自己的孤独寂寞。”…“

对死去的人最好的礼物是什么?是遗忘。明白吗?”……“

我在想,你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