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岳生平事迹及历代封赠_第1页
黄岳生平事迹及历代封赠_第2页
黄岳生平事迹及历代封赠_第3页
黄岳生平事迹及历代封赠_第4页
黄岳生平事迹及历代封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岳信仰也深深融入市井百姓生活之中。千年以来,黄岳被奉为宁德县"土主",每年立春"鞭春牛"仪式都要在忠烈王庙举行。这在明清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嘉靖版《宁德县志》:"立春,设土牛如制。邑民扮撬戏,官吏自东门外忠烈庙导迎入县。次晨鞭春。"乾隆《宁德县志·卷一·风俗》:"立春前一日,里人扮撬戏鼓乐,随官吏迎春于东郊忠烈祠。儿童各以竹竿粘彩丝,打土牛身而拾其剥落之土,谓得土多利田畜也。闽东僻处海陬,山川横亘,自古以来,与外界的交通极为闭塞,在这种情况下,闽东文化发展形成了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在宗教信仰方面,闽东民间创造了众多区域性神灵,远至太古时代的容成、太姥,周代的霍桐真人,近至明清时代的闾山师公之类,经过岁月的淘洗,许多神灵早已湮没无闻,而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在官府及民间的双重扶持下,深深扎根,日益扩大,譬如临水夫人陈靖姑、林公忠平王、马仙姑,以及蕉城十分著名的黄岳信仰。黄岳生平事迹及历代封赠黄岳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从现存的历代文献典籍来看,除了《三山志》没有只言片字记载,明代何乔远《闽书·卷之一百四十·闺閤》黄岳妻林氏传中虽注明"岳,(传)见韦布",人物传中遗漏以外,上至清吴任臣《十国春秋》,下至民国《宁德县志》,都有黄岳的传记,其记述大同小异。其中以弘治《八闽通志》的传记为最早:"黄岳,宁德人。博通经典,尤邃易象数之学。唐末以乡贡入太学。巢寇入闽,避地者无所衣食,闻岳勤施,有长者风,从之者如归市,赖以不死者甚众。乾宁中,王审知节度威武军,累辟为属,力辞不就。既而朱温篡唐,审知窃王号,必欲起岳,岳度不能拒,遂投于渊而死。邦人哀之,相与立祠祀焉。"在此基础上,嘉靖《宁德县志·卷四·人物》的记载又加入南宋时期的一些史料:"黄岳,二都飞鸾人。博通典籍,尤邃易象、太极、历数之学。唐季,以乡贡升太学。时黄巢入闽,避地者无所衣食,闻岳勤施,从之者如归市,赖以全活者众。乾宁中,王审知节度威武军,累辟不为动。朱温僭禅,审知窃王号,必欲起岳,度无以拒,遂投渊以死。邦人哀之,为立祠梅溪,重建县郭祀之。宋时屡封为侯,今祀乡贤祠。"万历初年,侯官(今属福州市)布衣王应山认为最后礼聘黄岳的不是王审知,而是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据王应山《闽大记·卷之四十二·列传二十七·王(黄)岳》记载:"乾宁中,王审知屡辟不赴,其子僭号,复强起之。"道光《罗源县志》甚至认为礼聘黄岳的是朱温:"朱温篡唐,欲强致岳为辅。"。①万历三十五年(1607)左右成书的《东越文苑·列传第一》则作了如下补充:"岳既名为文士,诸士大夫为文者皆归岳。岳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皆善遇之,为客卜居处,供亿其亲戚。"清人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对黄岳夫妇赞誉有加:"黄岳两辞辟召,何至夫妻湛身哉,忠与清两兼之矣。"此后的地方志,零零散散也添加的一些"史料",实际上多引自民间传闻。如万历版《福宁州志》:"(黄岳投渊),父母、妻子、二弟,一白犬皆赴水死。"乾隆时期四十六年(1781)编纂的《宁德县志》,又有了黄岳投潭时,闽王派遣的使者"崇、舒、赵、田四人亦死"的记载。除了黄岳本人,他的夫人林氏在明清以后的省、府、县志中也有传记。综合诸多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得知,黄岳是唐朝末年的一位读书人,他饱读诗书,心忧天下,并以卓越的才学人品,荐为乡贡入太学读书。黄岳所生活的时代,军阀割据,烽火连绵。乾符五年(878),黄巢率起义军入闽,开山路七百里,攻剽福建诸州。感德场百姓不明真相,扶老携幼外出躲避,衣食无着。黄岳疏散家资周济难民,从者如市。许多避难入闽的士大夫慕名前来投靠,黄岳告诫家人,客至无论贵贱,都必须善待。他不仅为客人安排住处,就连随同亲属也都能得到精心的照顾。当时,割据福建的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礼贤下士,爱才如命,闻悉黄岳才识,屡加礼聘,但黄岳耕读自守,不为所动。中和四年(884),黄巢起义军被唐朝政府残酷镇压,彻底失败。唐僖宗李儇由蜀中返回长安,朝廷在靖难功臣李克用、朱温、李茂贞的把持下,局势得到暂时稳定。天祐四年(907),宣武节度使朱温害死哀帝李柷,自立为帝,建国号曰梁。王审知上表归顺朱温,被封为闽王,节制福建。受封闽王以后,王审知再次派遣使者,临行嘱托,无论如何一定要让黄岳出山。黄岳接到诏书,陷入沉思。他认为自己是李唐的臣子,如果接受割据小朝廷的官职,将是奇耻大辱。同时,他感到国家四分五裂,百姓挣扎于水火之中,回天无力。绝望中,黄岳决定以死作为抗衡。于是他率领母亲、儿子及两个弟弟投于栖云寺旁龙潭,壮烈殉国。闽王派遣的崇、舒、赵、田四位使者因为无法交差,另一方面感其忠义,亦随之投渊,就连黄家豢养的一只白犬也跟随主人而去。黄岳的妻子林氏当时居住在前山(今属飞鸾镇澳坪村)旧宅,听说丈夫的壮举,恸哭不已。当即步黄岳后尘,投渊自沉。临死慷慨留言:"夫能为忠臣,妾岂不能为忠臣妇乎?"①黄岳一家殉节后,邦人哀悼不已,为建祠于栖云潭畔。春秋俎豆,香火兴盛。在唐朝政权危难之际,也曾涌现出不少坚贞不屈的英雄人物。如舍身殉国、义无反顾的李溪、韦昭度、司空图、吴仁望;拒受伪职、隐居山野的唐求、孙郃、徐寅,这些人在李唐政权存在的时候,都担任过朝廷要职,也都沐浴过帝王家的"浩荡皇恩"。相比之下,黄岳以一介书生,心存社稷,作出舍身殉国的壮举,着实令人钦佩敬仰。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凤毛麟角。黄岳这种维护祖国主权统一,反对割据分裂的高尚品质,是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的。黄岳的成仁取义,代表着读书人的崇尚气节的道德标准,也符合传统儒家的思想理念,宋元两代帝王对之格外垂青,褒封嘉奖不断。据嘉靖《宁德县志》记载,闽王王审知封赠黄岳"永灵公";南宋嘉泰元年(1201),邑人搜集黄岳"灵异"事迹上报朝廷,请求嘉封,宋宁宗赵扩赐额"昭祐",悬挂于县城忠烈王祠。嘉定十四年(1221),封灵惠侯;绍定元年(1228),加号"显应"。绍定四年(1231),加号"昭顺"。淳祐十年(1250),邑人武冈军知军郑士懿再上奏章,宋理宗赵昀下旨加号广利,诏书下达之日,"县大夫与士农工商缁黄之徒,咸迎于郊,钲鼓轰豗,耄倪呼舞,奉祀备礼,妥于侯所。"典礼隆重,由此可见,黄岳信仰在南宋时期就已风靡沿海乡镇,深入人心。不久,理宗又晋封黄岳为广应公,最后甚至封王,号曰"忠烈王"。明嘉靖十七年(1538),知县舒文奎重建乡贤祠,雍正元年(1723),知县王如芳奉旨倡建忠义孝悌祠,都将黄岳作为首要人物入祀祠中。雍正二年(1724),黄岳妻林氏入祀节孝仅一岭之隔、交通稍为便捷的前山。古代一些官宦家族为了子孙能有一个清静的读书场所,往往会在私家修建的寺庙开设书塾,栖云寺是黄氏家族的香火院,所以栖云寺只是黄岳三兄弟读书之处,不作为家族的聚居点。闽东沿海黄岳庙宇分布状况黄岳一生为人忠直,能够体查民间疾苦,生前"从者如市",备受百姓的敬仰爱戴。投渊殉节以后,宁德、罗源等县百姓如丧考妣,建庙供奉,成为了地方的保护神,一千多年来,固守传统,香火长盛不衰。据考证,供奉黄岳的庙宇遍及蕉城、罗源两地沿海乡镇,周宁、古田也有少量分布,远至浙南的泰顺县泗桥镇的北涧桥(廊桥)也有他的香火⑩。数以百计的黄岳庙宇,其共同尊奉的祖庙又位居何处呢?一段时间以来,民间普遍把飞鸾镇澳坪村的白鹤宫尊为祖庙,事实却并非如此。开篇笔者已经提到,最早为黄岳立传的是明人黄仲昭,他在《八闽通志》提到:"(黄岳)投于渊而死,邦人哀之,相与立祠祀焉。"记载过于简略,使我们无法了解这座祖庙的更多信息。但比之更早的南宋郑士懿《庙碑记》中却有翔实的记录:"侯度无以拒,遂投于渊。此其杀身成仁,与蹈东海者何异!邦人哀侯之死,相与为庙于梅溪,岁时享祭,以徼福远灾。后重建于县郭。"嘉靖《宁德县志》:"邦人哀之,为立祠梅溪,重建县郭祀之。宋时屡封为侯,今祀乡贤祠。"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二·建置·坛庙》:"庙原在栖云寺内,宋嘉泰四年,县令郑革移建兹处(碧山忠烈王庙)。"所有的史志资料都可以证明,第一座黄岳庙是在"梅溪",到了嘉泰四年(1204)才由官方改迁县城东门外碧山。南宋时期,飞鸾镇、三都镇广袤地域只设有"殊溪、三焦、飞泉镇(后废)、梅花(即梅溪)、钓崎"五保,栖云寺属于梅溪保管辖。黄岳投渊后,田产全部舍入寺院,随后闽王追封永灵公,栖云寺也就名正言顺地修庙祭祀。自五代栖云潭畔修建了第一座黄岳庙以后,随着南宋历代帝王的屡次加封,民间对黄岳的信仰可谓如日中天,迅速传播,作为地方保护神竞相供养。传播范围达到城关、城南、金涵、飞鸾、三都、八都、九都、漳湾、洋中等乡镇。罗源县供奉黄岳的宫庙数量也不少,大多分布于与蕉城接壤的乡镇,"玉廪、鉴江、起步、桂林、港头俱有祠。"⑿据最新统计尚存二十余处,主要在起步、中房、鉴江、洪洋、碧里等乡镇,其中以洪洋乡石塘昭祐祠最为享誉盛名。见于地方志记载及在民间有重大影响的黄岳庙不下十余处,其中著名的有:碧山忠烈王庙。俗称"土主宫"。在东门外碧山街头。是蕉城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道教宫庙之一,也是闽东忠烈王祖庙。南宋嘉泰四年(1204),知县郑革为了方便士民拜祝,将黄岳庙从梅溪栖云寺迁移至城关东门外,奉为土主。土主宫先后五次受帝王封号,四任知县修建,规模完备,富丽堂皇,占地达1245.42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戏台、正殿、后殿。正殿砖木结构,抬梁穿斗式梁架,封山顶,殿堂正中神龛供奉忠烈王软身塑像,形容端正,威风凛然。两庑则排列忠烈王父母家眷,左右山墙塑有余、何二主簿,崇、舒、田、赵四元帅,均为泥像。每年忠烈王圣诞(农历九月十四⒀),宁德、罗源、古田等地信众都会聚集祠中,迎神祭赛,演戏三天三夜。建国后屡经变革,后被改为"二月花批发市场",再经过2000年的一场熊熊大火,地面建筑片瓦无存,现存文物仅有青石龙虎浮雕、石旗杆、明代抱鼓石,以及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乡绅蔡志谅捐铸的一口铁钟,珍藏于区博物馆。忠烈行祠,俗称"下坂宫"、"下马宫"。位于城南镇古溪村,原朱溪官道旁。下马宫始建于南宋,地位仅次于碧山忠烈王庙,后毁。明嘉靖十五年(1536)由邑人岁进士左雍倡众重建,重建时的方位、时期都事先由忠烈王降箕"决定"。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同治八年(1869),里人陈良卿、陈良弼、陈登益倡众重修。原有建筑包括大门、戏台、拜亭、大殿。建国后改为乡镇造纸厂,1982年端午节毁于大火,1984年原地重建,颇具规模。今宫内尚存有嘉庆时(1796~1820)的石供桌、同治八年修庙碑等。白鹤宫,又作"筠竹坪宫"。始建年代不详。原为黄岳故居。宫外保存有清道光八年(1828)贡生关仲仁、光绪十年(1884)罗源陈志兴捐田石碑。白鹤宫古时是宁德县著名的"祈梦"胜地,且屡获灵验。现今还成为各地忠烈王分祠请香火之处。雷厝忠烈王庙,位于洋中镇洋中村雷厝自然村,为畲族同胞所营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戏台于同治九年(1870)重修。附祀有临水夫人、田公元帅、白犬将军等。主体建筑前后二进,面积达300多平方米,保存完整。其中戏台藻井彩绘双凤朝阳,梁枋上有同治九年重修时董事、工匠、择日师题名,历经百年,色彩仍然鲜艳如初。庙中还保存有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石香炉、明代案桌等文物。昭祐王宫,在罗源县碧里乡廪头村。宫内珍藏有一件元代"玉石"香炉。香炉系叶腊石雕刻,以炉身温润如玉而得名。通高1.4米,分炉身、炉座两部分,炉座分三层,镂空浮雕,十分精美。炉身有龙纹装饰,题刻"招贤里鉴头境吴垦正宅喜舍香炉祈保家眷平安,至正六年四月吉旦造。"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1980年10月列为罗源县文物保护单位。据道光版《罗源县志》记载:"玉廪原名丰廪,分上中下三村,因得炉改名玉廪。"见于乾隆版《宁德县志》的还有九都龟村魁首宫、漳湾下湾钱岩忠烈王宫,地方志没有收录,但历史比较久远的还有城南福洋李家栏宫、洋中莒溪忠烈王宫、三都黄湾社头宫等等。黄岳成神以后,他的两位弟弟黄峦、黄岱也得到了朝廷敕封,黄峦封号为灵应侯、黄岱封号为灵杰侯,民间单独为他们设立庙宇,千秋供奉。如成德境(今城区八一五中路一带)的灵应祠:"灵应祠,在成德境,祀黄岳弟黄峦同投渊者。"南门小场灵杰祠:"灵杰祠,在南门外筱场龙门境,祀黄岳弟岱亦同投渊者。"这些宫庙至今大多保存,且香火旺盛。黄岳信仰对地方文化的影响黄岳作为蕉城历史上第一位名标国史的地方名人,他以亦人亦神、亦儒亦道的特殊身份,全家殉国的动人事迹,受到了后世的讴歌与膜拜,并对蕉城地方文化产生过较为深远的影响。福建社科院研究员徐晓望在《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评价黄岳:"宁德的黄岳在民间威望很高,每次他受封,百姓都激动不已。"、"时至宋代,黄岳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支柱。"这一评价,是十分准确的。首先,黄岳信仰得到古代宁德县上流社会的认可与青睐,尤其是黄岳香火迁移到东门外碧山以后,县内诸多事务,包括科举、农桑、建置、战乱、瘟疫等等,吉凶祸福,事态趋向,都要取决于忠烈王庙的降箕。南宋时期,蕉城科举业发达,每逢大比之年,举子们都会聚集忠烈王庙,降箕请神,推定是科选取状况。淳熙年间(1174~1189),乡人向忠烈王占卜下一科状元,降箕曰:"赵公桥未成,状元何处生?"淳熙二年(1175),县令赵善悉修建赵公桥。又降箕曰:"赵公桥既成,余复何言。"后邑人余复果然高中榜首。⒂也许屡获灵验的缘故,到了明代,地方文人仍乐此不疲。成化四年(1468)春,"庠士占是科举子。忠烈王降箕曰:"林左推贤达,陈君独占魁。"是秋,林著、左浚、陈寓果应。"⒃成化十六年(1480),七都士子林初"至忠烈王庙乞灵,降箕曰:'吾乃栖云老子,盖因守节不仕。后来奉命不随朝,一眷愿沉水府。昨承文锦到南轩,召我来还诗赋。欲知登第与登科,只许榜登龙虎。'","是秋,(林初)果中式。"⒄所谓降箕纯属文人游戏,读书人假借神灵,寻求精神寄托,增添自身威望,其"灵验"事件往往都是穿插附会,破漏百出,不足为信。但从中可以体现出,黄岳在蕉城古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其影响力是其他神灵所难以替代的。明清时期,筠竹坪白鹤宫祈梦更是得到了境内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推崇。民间对此万分敬仰,民间传说明代的陈褎、吴国华,清代的陈鸣堈,这些出身进士、举人的地方名流都曾到白鹤宫祈梦,得到了神灵的正确指引。一些地方士绅在愿望实现以后,还捐赠财物,答谢神恩。道光八年(1828)九月,优贡生、福州府学教授关仲仁就将二都牛埕水田一号捐舍给白鹤宫,充为"诞庆之需"(白鹤宫清代碑记)。黄岳信仰也深深融入市井百姓生活之中。千年以来,黄岳被奉为宁德县"土主",每年立春"鞭春牛"仪式都要在忠烈王庙举行。这在明清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嘉靖版《宁德县志》:"立春,设土牛如制。邑民扮撬戏,官吏自东门外忠烈庙导迎入县。次晨鞭春。"乾隆《宁德县志·卷一·风俗》:"立春前一日,里人扮撬戏鼓乐,随官吏迎春于东郊忠烈祠。儿童各以竹竿粘彩丝,打土牛身而拾其剥落之土,谓得土多利田畜也。"清末民初,城内主要的四门八境各有保护神,东门祀神农王,南门祀忠烈王,西门祀太尉公,北门祀城隍爷。南门灵杰侯王庙、龙门正境祠、下宅园龙光正境宫皆供奉黄岳三兄弟,每年农历正月十七、九月十四两个日子,南门四村神像出巡,各街道设祭品供奉,历时数日之久。所到之处,上不露天,覆以红布长缦,各家烧香燃烛,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人们还将对黄岳的敬仰化及到部属诸将身上,就连投潭的白犬也被尊为"灵犬将军",每次到忠烈王庙烧香还愿,都要带上红糟肉、光饼,以供血食。体现出了民间对忠烈王忠贞爱国精神的无上敬仰。对于黄岳一家的忠节,历代文人墨客对之推崇备至,纷纷题诗作赋,称颂赞誉。据考证,自南宋至今八百多年间,有关黄岳事迹的诗词文赋多达二十余篇(首),这些成为了蕉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南宋郑士懿,元代陈自新,明代龚邦卿、徐光祖、陈震、陈宇、张纶均有留题。在栖云潭畔,旧时还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