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潼关课件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潼关课件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潼关课件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潼关课件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潼关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潼关走近作者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朗读节奏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象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诗意:

诗歌品析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归纳提升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4岁的谭嗣同在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写作背景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他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但是面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