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700型票据自动冲孔机设计-针模及控制部分_第1页
K700型票据自动冲孔机设计-针模及控制部分_第2页
K700型票据自动冲孔机设计-针模及控制部分_第3页
K700型票据自动冲孔机设计-针模及控制部分_第4页
K700型票据自动冲孔机设计-针模及控制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K700型票据自动冲孔机设计针模及控制部分摘要本次设计的任务是票据自动冲孔机的针模及控制部分。针模是机床的重要的加工部分,它的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在设计时首先对模具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对比,其次,根据设计的要求确定设计方案并选择单工序冲裁模,再次,对冲裁模的各个零件进行了设计计算和选择,最终完成了满足要求的针模。控制部分是实现机床自动化控制的重要保证,所以要选择安全可靠的生产率高的PLC系统。根据机床的输入输出要求和机床的工作环境选择了西门子公司的S7-200系列CPU为226型的可编程控制器,此可编程控制器提供了40个I/O点,其中24个输入16个输出完全满足了机床的控制要求。最后对机床的操作以及安全须知进行了叙述,以便工作人员学习操作和简单的故障排查。关键词:单工序冲裁模,可编程控制器,西门子K700stampautomaticpunchingmachinedesignNeedlemoldandcontrolsectionAuthor:ChenLeiTutor:XueDongbinAbstractThetaskistodesignstampautomaticpuncherofneedlemoldandcontrolsection.Needle-moldisanimportantpartofthemachineryprocessing,anditsqualityimpactsonthequalityoftheproducts.Firstofall,thestructureofmoldtypeswerecompared,Secondly,BythedesignningrequirementstodecidethedesignningprocessandchooseasingleDie,Third,theDievariouspartsofacalculateddesignandselection,Finallytocompletethemodulemeettherequirementsoftheneedle-mold.Controlsectionofthemachineisanimportantguaranteetoachieveautomaticcontrol,tochoosehighproductivityofthePLCsystemwhichissafeandreliable.AccordingtotheinputandoutputrequirementsofthemachineanditsworkenvironmenttoselecttheSIEMENSS7-200-226seriesCPUtothePLC.This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rovides40I/Opoints,including24imported16outputwhicharefullymeettherequirementsofthecontrolofthemachine.Finally,therewasainsructiononoperationandsafetyofthemachine,sothatstaffscanlearnhowtooperateandsimpllyinvestigatethefailure.Keywords:Singleprocessesdie,PLC,SIEMENS目录1绪论 11.1机床介绍 11.2任务书 31.3方案论证及对比 32针模的设计 52.1冲压技术要求: 52.2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62.2.1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62.2.2冲裁件的精度与粗糙度 62.2.3冲裁件的材料 62.2.4确定工艺方案. 62.3冲压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62.3.1模具类型 62.3.2操作与定位方式 72.3.3卸料与出件方式 72.3.4模架类型及精度 72.4冲压模具工艺与设计计算 72.4.1排样设计与计算 72.4.2设计冲压力与压力中心 82.5模具的设计 92.5.1冲裁模具的装配图 92.5.2冲压模具的零件设计 103电气控制部分设计 143.1PLC机型的选择 143.2PLC的硬件电路设计 163.2.1中央处理器CPU 163.2.2存储器 173.2.3电源 173.2.4通信接口 173.2.5输入接口 173.2.6输出接口 183.3PLC软件任务合理分配 213.4系统综合性能的提高 213.5PLC软件设计 224机床操作附加说明 234.1开机及手工操作 234.2自动工作方式 234.3模具安装 234.4机床的润滑 234.5一般故障处理 244.6技术安全须知 25结论 26致谢 27参考文献 28附录 291绪论1.1机床介绍PLC控制票据打孔机是一种先进的打孔设备,它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由交流伺服电机通过同步带拖动滚珠丝杠螺母副驱动夹紧钳实现进给,它的传动精度较高,同时通过摩擦离合器的开启与闭合来进行上下料的操作。该设备的控制系统及驱动系统分别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近期产品,主电机驱动设置了变频调速器,整机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刚性好,定位精度高,以及操作简便,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优点,是较理想的票据打孔设备。由于本机用于票据打孔,工作环境要求机床本身干净、整洁,占地面积小。故该机设计时尽量简化结构,减少修配、调整工作量。票据生产时效性强,整机工作频繁,要便于人工操作,还必须保证各个构件的刚性和可靠性机床基本工作原理:图1.1机床基本工作原理该PLC控制票据打孔机具有以下特点:主传动部分中曲柄两端各有一与轴中心线偏心量为4.5毫米的圆柱,可保证滑块的行程为9毫米。皮带轮兼做飞轮,离合器与皮带轮一起套在曲柄的一端。带式制动器与凸轮状信号盘固定在曲柄另端。曲柄转动可使拉杠带动滑块沿导柱(共有四根)上下移动。与其它冲压设备相比主传动部分结构紧凑,便于制造,体积小及可靠性好[1]。整体的铸铁滑块由四套直线导轨作为导向,使滑块定位非常可靠。同时也避免了滑块导向部分的铲刮和修配。该机床身采用钢板组合的框架焊接结构,焊后进行了定性处理。具有刚性好,制造工艺简单,工期短,成本低的优点。特殊加工的组台模具中固定排列有数百根针,由上针板,导针板,凹板(下模板)三层组成,它们由两根导杆联成一体。刚性好,精度高,便于安装,一次到位后基本不需要调整。纸张的移动部分采用了大导程滚珠丝杠与滚动导轨的组合,有效地保证了齿孔的连接精度。置于曲柄端部的凸轮状信号盘结构简便直观,安装调整方便。控制步进电机的信号通过接近开关传递到PLC主机中,灵敏度高。下图为机床进给拖动系统原理图:图1-2机床进给系统原理图交流伺服电机接受程序控制器发来的脉冲,进行同步工作,然后通过同步带及带轮拖动滚珠丝杠螺母副驱动夹纸钳完成进给运动[2]。1.2任务书本次设计的任务是票据冲孔机的针模部分及控制部分。其基本的参数如下:为了方便使用者,一些票据(如邮票、小型张、纪念张等)周边打有均匀分布的小孔,这些小孔都是在冲孔机上用针模加工出来的。K700型票据自动冲孔机采用PLC控制伺服系统进行票据自动定位、离合器自动控制,加工票据上的小孔。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1)整张票据最大尺寸:700㎜(长)×620㎜(宽);(2)冲速:2~100次/分,连续可调;(3)孔距:10~350㎜,自由设置;(4)孔距精度:0.04㎜;(5)主电动机功率:2.2kw;本课题要求:1、设计K700型票据自动冲孔机的针模部分,包括上下模架、凸凹模、凸模固定板等。2、设计冲孔机的控制部分,包括原理设计和程序设计。1.3方案论证及对比本次设计的任务是针模部分和整个专机的控制部分。针模部分的设计方案有三种:简单冲压模在冲压的一次行程中仅完成一个冲压工序的模具;连续冲压模在冲压的一次行程中在不同的工位上同时完两道工序或两道以上冲压工序的模具;复合冲压模在冲压的一次行程中在同一工位上完成两道或两道以上冲压工序的模具[3]。本次设计的机械部分针模只是在票据周边打孔工序简单,而且精度要求不高,所以根据要求选择简单冲压模。控制部分的设计方案有两种:选用PLC控制PLC是以微处理器为主的一种工业控制装置,PLC系统能很好地完成工业实时顺序控制、条件控制、计数控制、步进控制等功能;能够完成模/数(A/D)、数/模(D/A)转换、数据处理、通讯联网、实时监控等功能。可靠性高、运行速度快;功能强大、组合控制灵活;兼容性良好;程序编制及生成简单、丰富,操作维护简单。选用单片机控制单片机具有性能高、速度快、体积小、价格低、稳定可靠、应用广泛、通用性强等突出优点。根据设计要求,机床工作在的环境选择PLC控制,因为PLC更加的稳定可靠方便技术人员应用。2针模的设计冲模是冷冲压加工方法中的基础工序,应用极为广泛,它即可以直接冲压出所需的成型零件,又可以为其它冷冲压工序制备毛坯[3]。普通冲裁是常见的冲裁工艺,材料在分离时由于受到冲裁力的作用,在凸.凹模刃口之间的材料,被撕裂最终实现分离。因此,普通冲裁工件断面较粗糙,而且有一定的锥度,其精度较低。精密冲裁是采用特殊结构的冲模,使凸凹模刃口处的材料受三向压应力的作用,形成很大的静水压效应,抑制材料的断裂,以塑性剪切变形状态使材料分离。精密冲裁的断面光洁且与板面垂直,精度较高[4]。本次设计的针模部分精度要求不高,而且是在一冲程过程中完成冲压工序,所以选择普通冲裁的简单冲压模。设计要求:设计该零件的冲裁模冲裁件是票据纸张规格是50×30mm2.1冲压技术要求:(1)材料:票据纸张(2)材料厚度:0.1mm(3)生产批量:中批量(4)未注公差:按IT14级确定.2.2零件的工艺性分析.2.2.1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该零件材料为纸,结构简单,形状对称,在纸张周边打孔,孔径为1mm,孔间距为1mm,冲裁件孔与孔之间:孔与边缘之间的距离受模具的强度和冲裁件质量的制约,其值不应过小,一般要b1≥(1~1.5)t,b2>(1.5~2)t硬质纸的最小孔径d>0.5t所以根据已知的装配图得出该零件的零件的工艺性满足要求。2.2.2冲裁件的精度与粗糙度冲裁件的经济公差等级不高于IT14级,一般落料公差等级最好低于IT10级,冲孔件公差等级最好低于IT9级,所以孔中心与孔边缘尺寸公差是±0.5,孔中心距公差±0.10而冲件孔中心距最高精度公差为±0.03,因此可用于一般精度的冲裁,普通冲裁可以达到要求.由于冲裁件没有断面粗糙度的要求,我们不必考虑.2.2.3冲裁件的材料冲裁件材料为幅面700×620的票据纸张,此材料较薄且强度不高,可以进行冲裁加工。2.2.4确定工艺方案.该冲裁件只有冲孔一个基本工序,可采用的冲裁方案有单工序冲裁,复合冲裁和级进冲裁三种.零件属于中批量生产,且制件形状多变,精度要求也不高,复合冲裁模,通用性差,适合中批大量生产,级进模冲裁适合中小零件大批生产,所以选择价格低廉的单工序模冲裁,通过合理设计可以达到较好的零件质量和避免模具强度不够的问题,根据以上分析,该零件采用单工序模冲裁工艺方案.2.3冲压模具总体结构设计2.3.1模具类型根据零件的冲裁工艺方案,采用单工序冲裁模.2.3.2操作与定位方式零件中批量生产,机床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所以采用自动送料方式达到批量生产,且能降低模具成本,保证孔的精度及较好的定位。2.3.3卸料与出件方式考虑冲裁件幅面较大,防止冲裁频率较高,使纸张卡在针模上,采用卸料板卸料方式,为了便于操作,提高生产率,冲件和废料采用凸模直接从凹模洞口推下的下出件方式。2.3.4模架类型及精度由于尺寸较大,冲裁间隙较小,因此采用导向平稳的中间导柱模架,考虑零件精度要求不是很高,冲裁间隙较小,因此采用Ⅰ级模架精度。2.4冲压模具工艺与设计计算2.4.1排样设计与计算该冲裁件材料厚度较薄,尺寸大,因此可采用竖排比较合理,如图所示。零件图在CAD用计算机算得零件的面积为26400一个进距内的坯料面积:BXS=620X50=31000mm,因此材料利用率为:η=(A/BS)X100%=(26400/31000)X100%=85%由利用率可知,图示的排样合理。2.4.2设计冲压力与压力中心(1)冲裁力根据零件图计算出冲一次零件内外周边之和L=1274.84mm(首次冲裁除外),但因为是纸张冲裁而且纸张厚度较小,所以τ较小,冲裁力、卸料力较小,一般的机械力即可满足。(2)计算凸凹模刃口尺寸及公差冲裁间隙值确定:冲孔时间隙取在凹模两侧,合理的单边间隙为板料的5%~10%,冲制孔件时选择凸模刃口尺寸等于所要求的孔的尺寸,而凹模尺寸则是孔的尺寸加上两倍的间隙值[9]。凸模刃口尺寸确定:冲制冲孔件时,先按冲孔件确定凸模刃口尺寸,取凸模作为基准件,考虑到冲孔件会随凸模的磨损而减小,其对应去接近或等于孔的最大极限尺寸,以保证凸模磨损在一定范围内仍可使用。根据最小合理的间隙确定凹模尺寸,即将间隙取在凹模上,用扩大凹模刃口尺寸配制凹模。

dp=(d+X△)﹣Tpdd=(d+X△+Zmin)﹢TdTp+Td≤2(Zmax-Zmin)dp凸模公称尺寸dd凹模公称尺寸Tp凸模公差Td凹模公差X△磨损预留量,当冲裁件精度在IT11~IT13时,X=0.75Zmin凸凹模最小双面间隙。Zmin=10%×0.01=0.001dp=(1+0.75×0.1)=1.075dd=(1.075+0.001)=1.0762.5模具的设计2.5.1冲裁模具的装配图如图2.51-螺钉;2-定位销;3-凹模;4-凹模固定板;5-下模座;6-导柱;7-导套;8-上模座;9-卸料板;10-卸料螺钉;11-橡胶;12-凸模固定板;13-针模;14-垫板;15-定位销;16-螺钉.图.2冲压模具的零件设计(1)凹模设计凹模的刃口形式:圆柱形型孔凹模、台阶过渡凹模、可调间隙凹模、锥形孔凹模[5]。其中圆柱形型孔凹模刃口强度高,制造容易刃磨后型孔尺寸不变对冲裁间隙没有明显影响,但型孔内容易积存工件废料因而推力和摩擦力增大,致使每次刃磨量大,降低了凹模的寿命,这种凹模适用于冲裁形状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件;台阶过渡形凹模,刃壁与卸料孔用台阶过渡,不易积存冲件和废料,孔口磨损量少,但此凹模工作部分强度较差,适用于形状简单的薄板件;可调间隙凹模,这种凹模适用于冲裁板厚小于0.5mm的软金属或非金属,但是不适合一次冲裁多孔的冲件;锥形型孔凹模刃口锐利,孔内不易积存冲件或废料,孔口磨损胀裂力及每次修磨量均小,使用寿命相对较长,但刃口强度较低,易随修磨量而略有增大,适用于形状简单精度要求不高的较薄的板材的工件。根据上述分析对比综合考虑选择锥形型孔凹模。凹模采用矩形板状结构和直接通过螺钉,销针与下模座固定的固定方式。凹模轮廓尺寸计算如下:凹模轮廓尺寸的确定

凹模轮廓轮廓尺寸包括凹模板的平面尺寸LXB(长X宽)及厚度尺寸H。整体式凹模板的厚度根据经验取20mm,凹模板的平面尺寸是620×74。查有关国家标准,并无厚度合适,所以是定制的尺寸。凹材料的选用:根据表得选用T10A。(2)凸模设计凸模结构形式有普通冲裁凸模、无导向冲裁凸模、有导向冲裁凸模和带台肩凸模。但是这次的凸模有别于以上几种,是一种特殊的凸模,但是结构形式基本上一致,只在冲裁刃口上有一些不同。表2.5注:为材料之抗剪强度。

表2.5.3斜刃凸模和凹模的主要参数材料厚度t/mm

斜刃高度h/mm

斜刃倾角φ平均冲裁力为平刃的百分比<33~102tt<5º<8º30~4060~65由于冲裁件的材料是纸张所以采用单边斜刃冲裁模,便于冲裁。材料厚度为t=0.1mm,斜刃高度h=2t=0.1×2=0.2。凸模长度确定:涂抹长度应根据冲模的整体结构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凸模越短越好,强度越高材料越省。L=h1+h2+h3+(5~7)=12+8+0+5.1=25.1式中h1凸模固定板厚度h2卸料板厚度h3导尺厚度式中的5~7是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凸模修磨量、冲模正在闭和状态下卸料板到凸模固定板间的距离。凸模材料:参照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选用T8A。考虑冲孔凸模的直径很小,而且凸模前端采用的是斜刃,冲裁的材料是非金属材料票据,所以凸模强度是足够的,不需再进行校核。螺钉规格的选用:由凹模板的厚度可选用M6在根据实际要求,查标准选用GB70-85M6,这里要2个。销钉规格的选用:销钉的公称直径可取与螺钉大径相同或小一个规格,因此根据标准选用GB119-86A6×20,选取材料为45钢。根据定位方式及坯料的形状与尺寸,选用合适的标准定位零件。(3)设计和选用卸料与出件零件卸料以固定板卸料,出件是以凸模往下冲即可,因此不用设计出件零件。固定卸料板的平面外形尺寸一般与凹模板相同,其厚度可取凹模厚度的0.8~1倍[9],所以卸料板的LXBXH=620X74X8=620X74X8卸料板在此仅起卸料作用,凸模与卸料板间的双边间隙一般取0.2~0.5mm,这里取0.5mm,材料为Q235。(4)选择模架及其它模具零件选择模架:由凹模周界620X75,及安装要求,选取凹模周界:LXB=620X75,闭合高度:H=90.22,上模座:720X128X20,下模座:720X128X20。导柱导套:为便于安装和定位,采用的两套导柱导套尺寸不一样,分别为导柱76×20,76×24;导套42×30,45×32。垫板:垫板的作用是承受并扩散凸模传递的压力,以防止模座被挤压损伤,因此在与模座接触面之间加上一块淬硬磨平的垫板.垫板的外形尺寸与凸模固定板相同,厚度可取3~10mm,这里设计时,由于压力较大,选取规格为LXBXH=620X75X8。凸模固定板:模固定板的外形尺寸与凹模的外形尺寸一致,厚度为凹模的0.6~0.8h,h为凹模的厚度,这里取0.6h,即0.6X20=12mm,根据核准选取板的规格为LXBXH=620X75X12;凸模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为H7/n6,装配可通过2销钉定位,4个螺钉与上模座连接固定,各形孔的位置尺寸与凹模的保持一致。橡胶:橡胶的自由高度是工作行程的(3.4~4)倍,装配高度是自由高度的(0.85~0.9)倍,自由高度是4mm,装配高度是3.6mm。3电气控制部分设计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LC)是综合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工业自动化控制装置,目前,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三大支柱(PLC、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之一,引领了科技发展的方向[9]。任何一种电气控制系统都是为了实现被控对象的要求,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PLC系统设计时也应该把这个问题放到首位。PLC系统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要求;(2)安全可靠;(3)经济实用;(4)适应发展。总的设计方案如图3-1所示:图3.1PLC系统设计方案3.1PLC机型的选择这次选择的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7-200系列,本机集成24输入/16输出共40个数字量I/O点。可连接7个扩展模块,最大扩展至248路数字量I/O点或35路模拟量I/O点。26K字节程序和数据存储空间。6个独立的30kHz高速计数器,2路独立的20kHz高速脉冲输出,具有PID控制器。2个RS485通讯/编程口,具有PPI通讯协议、MPI通讯协议和自由方式通讯能力[10]。I/O端子排可很容易地整体拆卸。用于较高要求的控制系统,具有更多的输入/输出点,更强的模块扩展能力,更快的运行速度和功能更强的内部集成特殊功能。可完全适应于一些复杂的中小型控制系统。其结构参见图3-2所示:图3.2S7-200系列PLC结构其技术数据参见图3.3所示:图3.3CPU226技术数据3.2PLC的硬件电路设计数控系统基本硬件组成:任何一个数控系统都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是数控系统的基础,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性能。有了硬件,软件才能有效地运行,而软件是硬件的灵魂,只有配置了软件的硬件才是可工作的控制系统。PLC主要由CPU、存储器、I/O接口、通信接口和电源等几部分组成,如图3.4所示。图3.4PLC的硬件结构3.2.1中央处理器CPUCPU是PLC的逻辑运算和控制指挥中心,控制整个系统协调工作。3.2.2存储器PLC的ROM存储器中固化着系统程序,不可以修改。RAM存储器中存放用户程序和工作数据,在PLC断电时由后备电池供电(或采用Flash存储器,不需要后备电池),使断电后RAM中的数据不会丢失。3.2.3电源将外部电源转换为PLC内部器件使用的各种电压。备用电源采用锂电池,当锂电池电压降低时,在PLC通电情况下,面板上备用电源(BATTY)灯亮,提醒及时更换锂电池。3.2.4通信接口它是PLC与外界进行交换信息和写入程序的通道。3.2.5输入接口输入接口用来完成输入信号的引入、滤波及电平转换。输入接口电路如图3.5所示。输入接口电路的主要器件是光电耦合器[13]。光电耦合器可以提高PLC的抗干扰能力和安全性能,进行高低电平(24V/5V)转换。输入接口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输入端开关SB未闭合时,光电耦合器中发光二极管不导通,光敏三极管截止,放大器输出高电平信号到内部数据处理电路,输入端口LED指示灯灭;当输入端开关SB闭合时,光电耦合器中发光二极管导通,光敏三极管导通,放大器输出低电平信号到内部数据处理电路,输入端口LED指示灯亮。图3.5PLC输入接口电路3.2.6输出接口PLC的输出接口有三种形式:继电器输出、晶体管输出和晶闸管输出,如图3.6所示。(a)继电器输出(b)晶体管输出(c)晶闸管输出图3.6PLC输出接口(1)继电器输出继电器输出可以接交直流负载,但受继电器触点开关速度低的限制,只能满足一般的低速控制需要。(2)晶体管输出晶体管输出只能接直流负载,开关速度高,适合高速控制的场合,如数码显示、输出脉冲信号控制步进电动机和模数转换等。(3)晶闸管输出晶闸管输出只能接交流负载,开关速度较高,适合高速控制的场合。输出接口电路的规格如表3.1所示:表3.1输出接口电路的规格表项目继电器输出晶体管输出晶闸管输出负载电源AC250V以下DC30V以下DC5~30VAC85~242V电路绝缘机械绝缘光电耦合绝缘光电耦合绝缘负载电流2A/1点8A/4点公用0.5A/1点0.8A/4点0.3A/1点0.8A/4点响应时间断→通约10ms0.2ms以下1ms以下通→断约10ms0.2ms以下10ms以下硬件图如下:I/O接口地址分配如下所示:序号地址号信号名称1I0.0S1-1:手动控制工作方式2I0.1SI-2:自动控制工作方式3I0.2SB1:主电动机启动4I0.3SB2:主电动机停止5I0.4SB3:夹纸钳夹紧6I0.5SB4:曲轴离合器结合7I0.6SB5:步进电动机正向点动8I0.7SB6:步进电动机反向点动9I1.0SB7:半自动控制启动10I1.1SB8:半自动控制停止11I1.2SQ1:夹纸钳左运动极限12I1.3SQ2:夹纸钳右运动极限13I1.4SQ3:缺纸检测14I1.5SQ4:上针模上位极限15I1.6SQ5:夹纸钳夹紧到位16Q0.0步进电动机驱动脉冲输出17Q0.1步进电动机转向控制输出18Q0.2步进电动机转向控制输出19Q0.3离合器结合20Q0.4制动器结合21Q0.5夹纸钳夹紧22Q0.6主电动机启动23Q0.7就绪指示灯24Q1.0缺纸报警25Q1.1超时报警3.3PLC软件任务合理分配硬件设计完后,就进行软件编程,先开启电源,PLC自检通过后程序启动,然后纸夹放在指定位置后,进行检测,纸夹夹紧后进行离合器闭合,开始冲孔。设定进给速度距离。达到设定的取纸位置后确定纸钳的稳定性,完成后返回原点。系统软件流程图如下:3.4系统综合性能的提高(1)从驱动电路入手尽量选择更理想的驱动电路实现电动机的控制。例如采用细分驱动电路后相当于减小了步进电动机的步距角,显然对提高系统精度大有好处;还有采用高频调压驱动电路可减弱低频振荡现象,并且还可以减小其动态误差。(2)从软件入手根据齿隙误差的特点,当工作台运动方向改变时可利用软件对齿隙进行补偿。另外,对滚珠丝杠的螺距累积误差也可利用软件进行校正。(3)从控制原理方面入手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大型数控设备,针对开环系统的不足,可在其基础之上增设一套工作台位移检测装置,如直光栅或感应同步器等,有么监视并补偿前向通道的误差。例如,当系统中没有传动误差时,反馈电路部分相当于不工作,只有开环部分工作;当出现传动误差时,由反馈电路发出一定数目的附加脉冲,用以补偿步进电动机多走或少走的步数。可见,在该系统中机床本身并不含在定位伺服系统中,而是处在补偿回路中,使系统易于调试,类似于开环,但系统精度又接近于闭环。综上因素,这次课程设计数控部分选用S7-200作为控制器,运用于有简单逻辑控制的位控场合,位置控制中的运动速度,位置地址都可以在程序中设定,可反复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定位,位置数目不受限制,除位置控制专用指令外,还有若干PLC通用逻辑指令,程序容量为26K,可分为100个程序块,固化于EEPROM卡盒之中。其控制操作面板如下图所示:图3.7PLC控制操作面板3.5PLC软件设计根据该设备的控制要求软件设计采用S7-200PLC的顺控制指令[15],这样可以使编程和调试更加快捷。采用顺序控制指令可以保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运行状态的一性,这样PLC的每个循环周期只运行某个状态的指令从而高系统的响应速度。软件程序见附录。4机床操作附加说明4.1开机及手工操作初次开机时,首先检查外部电源3×380V及地线是否已经接好无误,打开控制柜门,合上Q1、Q2、Q3,在操作面板上,打开电源钥匙开关,启动电源,将自动/手工钥匙开关置于手动位置(看指示灯),启动冲压电动机[15],电动机应顺时针方向转动,电动机启动无误后,可接着试各手动按钮的功能,拖板(即夹纸钳)前进,后退,回参考点,离合器。刹车,纸钳夹紧,松开等。4.2自动工作方式启动电源,将自动/手动钥匙开关置于自动位置,将离合/制动开关置于中间位置,启动冲压电动机,调好纸张位置,选择所使用程序,按下程序启动/暂停中的启动按钮,机床便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自动循环工作,在放纸位置还装有一套启动,暂停,急停按钮,操作功能与面板上的一样。4.3模具安装(1)模具从上下滑道二端插入上下滑道的T形槽内,二端用固定板挡紧模具。(2)模具安装时注意下针板孔与下针板支撑位置,一定要防止下针板支撑堵死下针板孔,影响纸屑的漏出。(3)冲针进入下模深度1.2~1.8㎜。(4)模具安装后,要先用手动离合器吸合,用手盘大皮带轮试冲,试冲无误后才能采用自动冲。模具安装完成后,要先调整好封闭高度,有一偏心蜗轮,它套在滑块的耳轴上,用扳手转动蜗杆,偏心蜗轮随之转动,从而使滑块得到上下调节,调节时应注意保持滑块处于水平状态,即滑块两端开口尺寸一致,调节完成后用螺栓锁紧拉杆即可。4.4机床的润滑图4.1机床润滑系统图机床集中润滑系统如图3-8所示:1)每班开机前各油标处应加注HJ—10号机油润滑;2)每班手动油泵加油一次,手动油泵用ZG—2号钙基润滑脂。4.5一般故障处理一般最容易出现故障的地方主要在各种信号开关,气阀,离合器等处。(1)若程序停留在4~7句(或15~18、37~40句),不再往下执行,这是因为夹纸钳的夹紧或松开的动作未完成,或是信号没有传递到程序控制器PLC,可检查供气是否正常,夹纸钳动作是否到位,检测开关XK4、XK5动作是否良好。如下图所示:图4-2机床故障处理图进给不到位,或是程序停留在20~22句(或23~25、30~32、47~49、53~55句)处循环,首先检查进给距离的设置是否太大,在额定冲速120冲/分时,进给距离设定不应超过80㎜,否则要通过变频器降低冲速,检查接近开关XK6动作是否有故障。(2)电磁离合器、制动器动作不正常,不落冲,依次检查电磁离合器,制动器是否上电,电刷是否磨损,有关联接机构是否完好,有否松动等。4.6技术安全须知(1)机床电器设备必须接地良好。(机床上备有接地螺钉)(2)修理或检查机床时,最好先切断机床电源后始可进行。(3)调整各保险熔断丝时,其电流值应与原来的相同,不许任意加大。(4)电源电压不可超过机床电器设备电压的10%,以免电器的绝缘老化破坏。(5)机床所装防护罩,在机床工作时均应完整无损,不准任意拆掉。(6)防止随意触及电器按钮,以免发生事故。结论从这次设计中,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其中模具部分的设计我准备了很多资料,有图书馆的,有网上的,还有老师提供的论文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我完成了针模结构的设计根据冲裁件的要求选择了单工序冲裁模,然后对冲裁模各个零件进行设计计算和选择,最后完成了针模的装配图设计。控制部分是实现机床自动化的重要保证,所以选择安全可靠的生产率高的西门子S7-200系列CPU为226型的PLC,而且对该PLC进行了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和程序的编写,其中包括,输入接口的接入输出接口输出,I/O口的分配和PLC接线简图,最后为了工人学习和维修该专机增加了机床的附加说明,其中包括机床的操纵方法,润滑,故障处理,最后还有安全须知。毕业设计过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培养了我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新知识,在这短短的两个月里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毕业设计运用到了以前所学的所有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现在都需要重新复习一遍。其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集体讨论固然重要,但个人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不可少。经过数月来的磨练和奋斗,感觉自己进步很大,也感觉过得很充实,现在发现了只要认真投入做一件事自己一定会有收获的。毕业设计不仅使我完善和复习了以前所学知识,同时从老师和同组同学那里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将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总之,毕业设计使我受益匪浅!致谢在这次毕业课程设计当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在老师同学以及院领导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了。在此感谢我的导师薛东彬老师的在设计过程中精心指导和耐心教诲,感谢刘德波老师给予的认真辅导,感谢同组的同学对我的帮助,感谢院领导和参考文献[1]薛东彬,张月英.一种票据自动冲孔机的研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05.[2]薛东彬,王浩钢.基于PLC的票据自动冲孔机控制系统设计[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05.[3]刘心治.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1,2-16.[4]李双义.冷冲模具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3-16,8-172,173,175,177.[5]夏琴香.冲压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199,2-201,2-213.[6]杜景峰.气动冲孔机的设计[D].大连:东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2001.[7]李连清.自动冲孔机[D].长春:长春光机学院,2004.[8]吴鸿钧.一种新型冲孔机的设计[D].江西:江西方向机厂,2000.[9]谭红川,向阳.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D].四川: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6.[10]郑学坚,周斌.微机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3-353.[1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108.[12]王爱珍.钣金加工技术[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8:6-252.[13]齐宝林.电工快速识图[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10,3-15.[14]芮延年,姚寿广.机电传动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178.[15]王永华,宋寅卯,陈玉国,郑安平.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110-168.[16]J.G.Li&H.Zhao&Y.X.Yao&C.Q.Liu.Off-lineoptimizationonNCmachiningbasedonvirtualmachining[D]Springer-VerlagLondonLimited2007.[17]C.C.CHENGANDJ.S.SHIU.TRANSIENTVIBRATIONANALYSISOFAHIGH-SPEEDFEEDDRIVESYSTEM[D],Taiwan:DepartmentofMechanicalEngineering2000.附录LDSM0.2SS0.0,1LSCRS0.2LDI0.1SCRTS1.1LDI0.0SCRTS0.1SCRES0.1LSCRS1.1LDI1.2AI1.5ANI1.3ANI1.4AN1.6=Q1.0LSCRS1.2LDI0.0SCRTS0.2SCRELSCRS1.3LDQ1.0SCRTS1.2SCRELSCRS0.1LDI0.0SCRTS0.2SCRELSCRS0.1LDI0.2ANI0.3=Q0.7LDI1.6SCRTS1.4SCRELSCRS1.4LDI0.5ANQ0.5=Q0.4LDI1.5SCRTS1.5SCRELSCRS1.5LDSM0.0=Q0.5TONT37,+10LDT37SCRTS1.6SCRELSCRS1.6LDSM0.0=Q0.0LDI1.3SCRT1.0LDQ1.2

SCRTS0.2LDS1.3AS1.3AI0.0SS0.2RS1.3,1RS1.2,1SCRE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3)其它基于C8051F单片机直流电动机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MOTOROLA单片机MC68HC(8)05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阻钎焊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供暖系统最佳启停自校正(STR)调节器单片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基于增强型51系列单片机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自动监测系统基于32位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作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基于单片机的泵管内壁硬度测试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找平控制系统研究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基于单片机的液压动力系统状态监测仪开发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单片机实现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轴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板的研制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基于CYGNAL单片机的在线间歇式浊度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控制器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软起动器的研究和设计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机电产品控制系统开发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手机充电器基于单片机的实时内核设计及其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烟气二氧化硫浓度检测仪的研制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单片机系统单片机系统软件构件开发的技术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液体点滴速度自动检测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基于PIC单片机的电能采集终端的设计和应用基于单片机的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研制气压式线性摩擦焊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磁通门传感器基于单片机的旋转变压器-数字转换器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光纤Bragg光栅解调系统的研究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多功能乳腺治疗仪的研制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多生理信号检测仪基于单片机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Pico专用单片机核的可测性设计研究基于MCS-51单片机的热量计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轮轨力检测基于单片机的GPS定位仪的研究与实现基于单片机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用于单片机系统的MMC卡文件系统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时控和计数系统性能优化的研究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粗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研究单片机控制的后备式方波UPS提升高职学生单片机应用能力的探究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低频减载装置研究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焊接电源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基于uPSD3234单片机的氚表面污染测量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油仪的研究96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研究与设计基于单片机的单晶金刚石刀具刃磨设备的数控改造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梯门机控制器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气体测漏仪的研究基于三菱M16C/6N系列单片机的CAN/USB协议转换器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膛壁温度报警系统设计基于AVR单片机的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的设计基于单片机船舶电力推进电机监测系统基于单片机网络的振动信号的采集系统基于单片机的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的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叠图机研究与教学方法实践基于单片机嵌入式Web服务器技术的研究及实现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通用数据采集系统基于单片机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研究机器人旋转电弧传感角焊缝跟踪单片机控制系统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在PLC虚拟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网络通信研究与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