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_第1页
中国中医科学院_第2页
中国中医科学院_第3页
中国中医科学院_第4页
中国中医科学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研究机构01历史沿革科学研究组织体系合作交流目录03020405人才培养创新文化医疗服务目录0706基本信息中国中医科学院(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始建于1955年,前身为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1年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12月举行五十周年院庆时,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作为中心任务。该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由于在青蒿素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于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下设17个科研单位(包括14个研究所),6家医疗机构,3家教育单位,2家分院,5家学术、出版单位,3家挂靠单位;有职工58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19人;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1个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历史沿革发展变迁成立背景历史沿革成立背景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主席为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该次会议把团结中西医定为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之一,彻底纠正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轻视、歧视、排斥中医的思想,发展了中国独特的传统道德体系。1954年6月,主席做出批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

发展变迁中国中医科学院标志1955年12月19日,由国务院卫生部直接领导的“中医研究院”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为研究院题词:“发展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下设附属医院、内科研究所、外科研究所、针灸研究所、针刺疗法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医史研究室、编审室和中医研究班。1957年12月,外科研究所和内科研究所合并为内外科研究所。1962年,中医研究院将针灸研究所、针刺疗法研究所、外科研究所合并组成针灸外科研究所。1963年4月30日,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正式成立。1964年4月,中宣部在中医研究院组建中医研究院经络研究所。1970年9月,针灸研究所与经络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1971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1972年,卫生部将健康报社并入中医研究院。197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首次从中药青篙中成功提取有效单体——青篙素结晶;“冠心“号研制成功;“针拨治疗白内障术”被卫生部在全国推广。组织体系人员编制机构概况组织体系机构概况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大门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下设17个科研单位(包括14个研究所),6家医疗机构,3家教育单位,2家分院,5家学术、出版单位,3家挂靠单位。

科研单位(研究所):中药研究所、针灸研究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第一临床医药研究所、第二临床医药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骨伤科研究所、眼科研究所科研单位(研究中心):医学实验中心、中药资源中心、中医药数据中心医疗机构: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望京医院、眼科医院、针灸医院、中医门诊部教育单位:研究生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

学术、出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史博物馆、中国针灸博物馆、中医杂志社、中医古籍出版社挂靠单位: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人员编制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有职工5857人,专业技术人员351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70人);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医大师4名,首席研究员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另聘有院外客座研究员68名。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

仝小林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

、李连达

、张伯礼

、黄璐琦

国医大师:唐由之

、路志正

、陈可冀

、刘志明

、薛伯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路志正、王绵之、颜德馨、曹洪欣、吴咸中、陈可冀

科学研究研究目标创新单元资源条件科研成就科学研究研究目标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工作以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在基础理论、重大疾病防治、中药资源保护、重大新药创制关键技术及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单元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8家、其他国家重点研创平台2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不全):中医临床评价研究室、针灸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室、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内涵研究室、中药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室、道地药材生态遗传研究室、中医药信息应用方法学研究室、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学研究室、冠心病活血化瘀研究室、肿瘤扶正培本研究室、筋伤治疗手法研究室、中药安全性评价与风险管理重点研究室、脾虚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遥感监测与区划研究室

其他国家重点研创平台: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机构(GCP)、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

资源条件●馆藏资源根据2017年4月该馆官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有藏书32万余册,其中中医古籍5千余种6万余册,包括珍善本医书2万余册,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图书达多种,外文传统医学图书1万余册;中国国内外期刊2000余种,其中中医期刊230多种,外文中医期刊60多种;缩微胶卷、声像资料及电子产品数百种。该馆与国外37个国家170多个单位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编辑有《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反映了中国113家大型图书馆收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多种,有印刷版和电子版提供使用;《国外中医药书刊联合目录》收录了中国109个图书馆馆藏世界各国出版的中医药图书期刊目录,包括10多个文种。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还联合中国23家中医图书情报单位编写了《中国科技期刊中医药文献索引》,收录1949年以后500种期刊中的中医药科技文献13万余篇,有电子版和印刷版提供使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有中医药媒体中心,主要开展电影、录相、摄影、缩微、幻灯、多媒光盘体制作及声像资料服务等项业务,并建立了中医药声像资料库,摄制了《中医药科技成果集锦》及《针灸手法百种》等录像带。据2017年4月该馆官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已拍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针灸、推拿、正骨、手术、气功等系列片40余部;收集中医药音像资料1550余部,制作中医药主籍善本缩微胶片200余种。科研成就●概况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截至2015年末,中国中医科学院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618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46项,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及全国科学大会奖18项,其他政府及社会力量奖522项。该院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研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终身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做出的杰出责献,先后于2011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研项目2011-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80项,中标课题188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标403项。中标项目合同总额12.45亿元。2015年,该院在研课题数量1579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共计103项,合同逾10亿元,重大项目经费占总经费80%;18项重点研究任务成果较显著,40%获得国家科技奖,一些项目成为为国家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概况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民间团体开展了广泛的与交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80多项合作协议。

●交流活动1987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坦桑尼亚卫生与社会福利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张伯礼出席2016年博鳌中医药国际化论坛1998年1月,挂靠在中医科学院的世界针灸学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非政府性正式关系,并多次举办世界针灸大会及国际针灸专题学术研讨会。

2009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朝鲜高丽医学科学院院签署了《建立友好关系协议书》。

2009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俄罗斯自然疗法学会签署合作协议。

201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日本九州大学医院合作开展“东西方结合的心身医学临床和基础合作研究”项目。

2010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和挪威科技大学正式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人才培养教学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新增重点学科17个。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教学建设●研究生培养1.培养规模中国中医科学院于1978年成立研究生部,至2006年,共培养中国国内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各国留学生90余人。

至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共拥有186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32多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共培养了32届毕业生,硕士毕业生1751人,博士毕业生649人,来华留学生200余人。

2.奖助体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奖助学体系包括奖学金和助学金。奖学金分为学业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主要用于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培养费和部分生活费。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社会活动、学术论文、学习成绩、科研成果、临床工作等方面成绩突出的研究生。主要设立有一方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完美(中国)科技创新奖、社会实践奖以及中健行优秀学位论文奖等企业专项奖学金和裴元植优秀研究生奖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奖。全日制硕士生、博士生奖学金发放比例达100%。研究生院还根据“按劳付酬”的原则,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教学和管理的研究生设置教学、科研、管理助理岗位(简称助教、助研、助管)工作的研究生工作津贴。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医疗诊疗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截至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有6家医疗机构,其中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含南区)、望京医院、眼科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另有针灸医院、门诊部两所医疗机构,全院有开放病床2704张。2014年,科学院各医疗机构门急诊量达860.66万人次,出院人数人次,医疗业务总收入46.69亿元。中国中医科学院各医疗机构在肿瘤、心脑血管、老年病、糖尿病、血液病、骨伤科、眼科等各科疾病以及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具有丰厚经验和独特疗效。

●社会服务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中医药专门研究机构,发挥中医药优势,曾积极参与了对口支援、健康义诊、抗震救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工作。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医务人员组成中医医疗机构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两家医院分别派出骨伤科、外科、脑外科、麻醉科等骨干力量17人奔赴成都、德阳执行救援任务,其中有12名医生,4名护士,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为医疗队领队。创新文化院徽院训创新文化院训团结、学习、求实、创新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凝聚各方力量,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保证。学习,是指要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验等途径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习使人进步。求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严谨的科研态度,理论与实际结合,做到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