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后管理系统毕业论文_第1页
售后管理系统毕业论文_第2页
售后管理系统毕业论文_第3页
售后管理系统毕业论文_第4页
售后管理系统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I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学生姓名学号系别计算机科学系年级级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摘要在进入信息时代以来,随网络技术与电脑的日逐发达,电子商务的空前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地从有形的市场转向了网络化。而相对应的企业售后管理也逐步进入了信息化轨道——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就是这样应运而生了。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是为了增强电脑售后服务管理能力而设计开发出来的电脑售后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对电脑售后服务信息实现统一管理,提供电脑售后服务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给用户及时沟通需要提供方便,配合与其它系统的工作。在系统的需求分析过程阶段,我采用可运行原型系统法获取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在以往类似项目的基础之上,确定系统功能需求。根据需求分析过程获取的功能需求,设计系统类图,确定各类之间的关系等等,对系统进行详细分析。在系统实现过程中,采取C/S结构,使用.net开发框架,采用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的开发平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及国外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的现状,提出了一个基于Internet的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本课题开发的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内容主要有:管理电脑信息、电脑销售信息、维修信息管理和客户维护跟进。系统的建立目的是在将与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相关的数据统一起来,给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电脑售后服务管理和规划时提供帮助。关键词:管理系统;电脑售后服务

目录摘要 I1绪论 11.1课题的提出、现状及研究意义 11.2课题的研究内容 21.3论文的章节安排 22相关技术介绍 42.1XML简介 42.2C#.NET简介 52.3SQLSERVER2005数据库简介 53系统需求分析 73.1系统需求分析 73.2系统类图 74系统设计 84.1系统总体结构 84.2系统详细设计 84.2.1技术人员信息模块详细设计 84.2.2基础资料设置模块详细设计 94.2.3系统管理模块详细设计 94.3数据库设计 104.3.1概念设计 104.3.2逻辑设计 105系统实现 125.1系统数据库连接实现 125.2登录模块实现如下 145.4电脑信息管理实现 205.5主界面的实现 22功能实现的补充说明 236结束语 256.1主要工作 266.2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26参考文献 28基于.NET的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PAGE171绪论1.1课题的提出、现状及研究意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售后服务已成为实现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企业售后服务质量的投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企业的兴衰与成败。如何能保持本企业高质量的售后服务,激励客户的购买欲望,已成为困扰企业主管的一个日益尖锐的问题。通过建立透明、相容、一致、易查和全面的电脑售后服务信息系统,将与人相关的信息统一地管理起来,才有可能实现“公平、公正、合理”原则。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巨大潜在力量、数据信息的理念,从而减少人、物及财等方面上的消耗,完成合理的资源分配。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目前,国内的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几种情况是:中国的软件系统大多源自管理信息系统(MIS),从部门业务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初衷是服务于企业内绝大多数的业务操作人员,将业务操作人员的重复性劳动予以初场户动化,即从管理理论抽象出理想化的业务管理模式,在基于该业务模式的摹础上实现低层次的数据处理或业务流程电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是根据中小型企业业务单元的需求来编写的,一般无法满足多体制、多元化、多董组织结构的大型企业数据处理需求。与国外同类应用系统及解决方案相比较,目前中国的电脑售后服务管理软件还有一些缺憾:第一,很多是从管理信息系统演变而来,从单一的人事行政管理或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的业务需求角度出发设计,服务于某一具体业务的自动化操作需求;第二,虽然目前国内的电脑售后服务管理软件已将模块功能扩展至企业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的整个业务领域,但系统在整体性、前瞻性和集成性方面仍有欠缺。国外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与国内的相比,优势主要体现为:具有雄厚的实力,在技术力量的培养、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大力投入;具有一定包括硬件厂商、数据库公司、咨询公司在内的合作伙伴,形成强强联手的格局。国外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伴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其设计思路蕴涵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国外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起步较早,完整性和成熟度高,开发出了适用于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西方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其他一些软件系统如ERP(企业资源计划),WFM(工作流管理)等在开发过程中预留了与售后服务管理系统的接口,使得国外的售后服务管理系统今后的扩展难度降低。国外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对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支持不遗余力。从课题的现状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桌面应用程序系统的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信息之间无法共享,使得信息成了一个孤岛。为了改善这种信息孤岛减少,我们必须采用一些新技术来解决这些信息孤岛的问题。而ASP.NET技术就给我们带来了时代的变迁,我们可以使用ASP.NET和.NET来开发Web应用程序。再结合Internet使得信息之间可以共享,使得企业员工之间可以对企业资源信息的查询等操作。可见,对.NET的售后服务管理系统的研究来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1.2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是设计一个基于.NET的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电脑信息管理、销售信息管理、维修信息管理和客户跟进四大部分:电脑信息管理部分:用于管理和查询电脑信息,包含的功能模块:查询,添加,修改,删除电脑等功能;销售信息管理部分:销售电脑时使用;维修信息管理部分:用于管理维修数据和根据情况分类客户等功能;客户跟进管理部分:用于跟进客户维修状况。1.3论文的章节安排整篇论文是基于.NET为背景,从.NET的知识、体系结构等方面,介绍.NET的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实现。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阐明了论文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以及本课题研究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本课题的涉及到的技术和个性技术的特征、功能和应用领域。第三章介绍系统的需求分析,并重点分析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以及系统的UML图等。第四章介绍系统设计,并对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进行的详细分析。第五章进行系统实现设计的分析,包括部分界面分析和部分代码说明。第六章是结束语。总结论文及设计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工作成果,并对系统下一步要做的工作进行了分析。

2相关技术介绍2.1XML简介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与HTML一样,都是SGML(StandardGeneralizedMarkupLanguage,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是跨平台于Internet环境中的,依赖于内容的技术,是处理结构化文档信息的实用工具。XML克服了HTML的缺陷,继承了SGML和HTML的优点,将网络上传输的文档规范化,且赋予标记一定的含义,是一种简单的数据存储语言,用一系列简单的标记描述数据,标记可以用方便的方式建立,虽然XML占用的空间比二进制数据要占用的空间多,但XML简单易于掌握和使用。XML与Access,SQLServer2005和Oracle等数据库不同,数据库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分析能力和数据存储,数据索引、查找、排序、相关一致性等,XML仅仅是展示数据。事实上XML与其它数据表现形式最大的不同是:它极其简单。这看上去是一个有点琐细的优点,但正是这有点琐细的优点使XML与众不同。XML的简单使其易于在任何应用程序中读写数据,这使XML很快成为数据交换的唯一公共语言,虽然不同的应用软件也支持其它的数据交换格式,但不久之后他们都将支持XML,那就意味着程序可以更容易的与Windows、Linux以及其他平台下产生的信息结合,然后可以很容易加载XML数据到程序中并分析它,并以XML格式输出结果。DTD是一套关于标记符的语法规则。它是XML1.0版规格得一部分,是XML文件的验证机制,属于XML文件组成的一部分,是一种保证XML文档格式正确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比较DTD文件和XML文档来看文档是否符合规范,标签和元素使用是否正确。可人们后来发现DTD文件无法满足XML约束,导致DTD被XSD(XMLSchemasDefinition)所代替。XSD和DTD一样是负责定义及描述XML文档的结构和内容模式的。但XSD可定义XML文档中存在哪些元素及元素之间的关系,且可定义元素和属性的数据类型。XMLSchema本身也是个XML文档,它符合XML语法结构,可以用通用的XML解析器来解析它,比DTD支持更多的数据类型集合,如整型和日期类型等。XMLSchema支持命名空间,这样允许数据模型的特定部分应用到XML文档的特定部分。2.2C#.NET简介C#(Csharp)是微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C#是一种最新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使得程序员可以快速地编写各种基于Microsoft.NET平台的应用程序,Microsoft.NET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服务来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计算与通讯领域。正是由于C#面向对象的卓越设计,使它成为构建各类组件的理想之选——无论是高级的商业对象还是系统级的应用程序。使用简单的C#语言结构,这些组件可以方便的转化为XML网络服务,从而使它们可以由任何语言在任何操作系统上通过Internet进行调用。.NET是MicrosoftXML.NET平台。XML.NET允许应用程序通过Internet进行通讯和共享数据,而不管所采用的是哪种操作系统、设备或编程语言。Microsoft.NET平台提供创建XML.NET并将这些服务集成在一起之所需。C#是一个语言,.net是一个平台,上面支持用C#或者VBdotNet写代码。另外,C#不但可以开发基于.net的应用程序,也可以开发基于WinForm的程序,这就是区别。若是单纯以概念来说,你可以把.net当做一个工作平台一般,它是一个开发环境的基底,提供你开发Windows、Web、Mobile、XML...等应用程式一个共通的平台,若是要了解深一点,则再去了解其运作的相关机制那是有助于你利用它来开发.C#和.NET主要是应用在网际网路.C#(读做C-sharp)编程语言是由微软公司的AndersHejlsberg和ScottWillamette领导的开发小组专门为.NET平台设计的语言,它可以使程序员移植到.NET上。这种移植对于广大的程序员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因为C#从C,C++和Java发展而来,它采用了这三种语言最优秀的特点,并加入了它自己的特性。C#是事件的驱动的,完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我们可以使用集成开发环境来编写C#程序。使用IDE,程序员可以方便的建立,运行,测试和调试C#程序,这就将开发一个可用程序的时间减少到不用IDE开发时所用时间的一小部分。使用IDE迅速建立一个应用程序的过程称为快速反映开发。.NET是Microsoft的XMLWeb服务平台。不论操作系统或编程语言有何差别,XMLWeb服务能使应用程序在Internet上传输和共享数据。Microsoft®.NET平台包含广泛的产品系列,它们都是基于XML和Internet行业标准构建,提供从开发、管理、使用到体验XMLWeb服务的每一方面。XMLWeb服务将成为您今天正在使用的Microsoft的应用程序、工具和服务器的一部分—并且将要打造出全新的产品以满足您所有业务需求。更具体地说,Microsoft正在五个方面创建.NET平台,即工具、服务器、XMLWeb服务、客户端和.NET体验。C#2.0新特性:1、泛型:在我看来,泛型就是通过将数据类型参数化从而实现了代码的更为灵活的复用,泛型的出现使得C#能够使用同一段代码来操作多种数据类型。泛型无疑是C#2.0最重大的改进,它的出现赋予了C#代码更强的类型安全,更好的复用,更高的效率和更清晰的约束。2、匿名方法:匿名方法允许我们将代码直接与委托实例相关联,使委托实例化工作更加直观和方便。在我看来,这只是C#又多了一种语法格式而已,不再像以前必须将方法名传给委托实例,而是又多了一种选择。3、迭代器:迭代器允许我们更加方便的编写用于foreach语句的类型。在我看来,迭代器的出现只不过是改进了1.0中不便的可用foreach语句类型的编写限制,简化了一些接口。4、局部类型:局部类型允许我们将一个类的代码分别写在不同的cs文件中。最典型的应用就是使用VS2005创建Form文件时,VS会自动将系统生成的代码与用户代码分开。局部类型通过partial关键字来声明。5、空属类型:空属类型是一种像int,一样可以为空的变量类型。本质上是一种泛型的应用,是System.Nullable<>的一种类型实例化。6、静态类:静态类是只用于包含静态成员的类型,它既不能实例化,亦不能被继承。2.3SQLSERVER2005数据库简介SQL(StructuredQuery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同各种数据库建立联系,进行沟通。按照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的规定,SQL被作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SQL语句可以用来执行各种各样的操作,例如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等。绝大多数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都采用了SQL语言标准。虽然很多数据库都对SQL语句进行了再开发和扩展,但是包括Select,Insert,Update,Delete,Create,以及Drop在内的标准的SQL命令仍然可以被用来完成几乎所有的数据库操作.SQLSERVER2005基本信息如下:SQLServer2005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最初是由Microsoft、Sybase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于1988年推出了第一个OS/2版本。在WindowsNT推出后,Microsoft与Sybase在SQLServer2005的开发上就分道扬镳了,Microsoft将SQLServer2005移植到WindowsNT系统上,专注于开发推广SQLServer2005的WindowsNT版本。Sybase则较专注于SQLServer2005在UNIX操作系统上的应用。SQLServer20052005是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BI)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SQLServer20052005数据库引擎为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使您可以构建和管理用于业务的高可用和高性能的数据应用程序。SQLServer20052005数据引擎是本企业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的核心。此外SQLServer20052005结合了分析、报表、集成和通知功能。这使您的企业可以构建和部署经济有效的BI解决方案,帮助您的团队通过记分卡、Dashboard、Webservices和移动设备将数据应用推向业务的各个领域。与MicrosoftVisualStudio、MicrosoftOfficeSystem以及新的开发工具包(包括BusinessIntelligenceDevelopmentStudio)的紧密集成使SQLServer20052005与众不同。无论您是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员、信息工作者还是决策者,SQLServer20052005都可以为您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帮助您从数据中更多地获益。

3系统需求分析3.1系统需求分析作为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首先需要具有技术人员可以运用系统来进行注用户登录后,根据自己的权限可以对相应资料进行管理。其中包含部门各种基本信息的管理,其中包含查询、增加及其修改删除;其工作流程图如图4-5所示:图4-5部门设置管理流程图4.2.3系统管理模块详细设计系统管理的管理员登录后,包括了数据库的大部分信息管理。其中包括了密码信息的管理、用户权限的管理等等。4.3数据库设计4.3.1概念设计实体——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Approach)是最常用的表示概念性数据模型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实体,而不涉及这些实体在系统中的实现方法,即使不熟悉计算机技术的用户也能理解它。4.3.2逻辑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逻辑结构。本系统的数据库通过physicaldesign的数据库建模生成sql语句文件,在通过SQLServer2005的查询分析器运行该文件生成数据库。

5系统实现5.1系统数据库连接实现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三层架构模式开发,因为要多处涉及到对数据库的连接,如果这些连接都在各个ASP.NET程序中去实现,那样将会非常繁琐,代码重复量比较大,因此,为了简化这些连接操作,在开发时设计了一个可重用的类CSqlmob.cs,把对数据库的操作都封装在在这个类中,需要用到时生成对象调用便可,其工作流程图如图5-1所示。其中CSqlmob.cs文件和Web.config文件的主要代码由如下所示:CSqlmob.cs文件中的主要代码:usingSystem;usingSystem.Collections.Generic;usingSystem.Text;usingSystem.Data;usingSystem.Data.SqlClient;usingSystem.IO;namespaceSH_Manager{classcSqlmob{#region定义全局变量publicstaticintmyLevel;//定义登录用户的权限publicstaticstringmy_Name;//记录当前用户的登陆名publicstaticstringmyServer="",myDatebase="",Uid="",Pwd="";//定义数据的配置publicstaticSqlConnectionmyConn;//数据库连接publicstaticstringstr_conn="";publicstaticstringstr_user="Select*fromSH_Users";#endregion、5-15、5-16所示:功能实现的补充说明该模块是主要是对该系统的功能实现做补充。主要由以下功能图5-17,详细见系统源码: 图5-17该系统的功能实现总图

6结束语经过这次开发基于.NET的电脑售后服务管理系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毕业设计,使我对.NET有较深的认识及体会。在本开发系统时,由于是本人初次接触有关.NET领域;在知识、经验方面都存在着太多的不足。另外,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时间也较仓促。因此,该系统必然会存在很多不足。因为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够了解及对整个系统的流程不够熟悉,在需求分析阶段用户的需求未能做到完全满足,如系统还没做到请假信息的管理,不能从考核信息中得出考核工资等等。在系统功能上,还有部分问题是我还没有考虑到的,所以本系统还有继续开发一定空间。不过,我觉得学习一种新的技术能学习到运用此技术开发出一个有意义的系统是不容易的,这同时也使我增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欲望。在整个软件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真实感受到设计开发的长期和艰辛,同时也获得设计开发的经验和感受,首先就是始终要有对项目开发的兴趣、爱好、激情和积极追求的思维;其次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文献和技术书籍,可供搜索,能去查阅,联络访问;再次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恒心,面对疑难要静心和细心,也要有一定的耐心和信心,才能把握关键;最后要有一定的时限,要有足够的时间去针对每个细节,逐个排查问题,应付设计开发各种过程的考验;此外,一个大的项目的开发设计的确要有协助合作伙伴,多与人讨论,虽然毕业设计是一人独立完成,但多与人交流经验,能增强团队合作意思,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这里整个软件设计及近尾声,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化了对项目的设计开发、.net结构框架和C#编程语言的学习,从基础的语法代码,上升到数据库的连接,到增删修、比较和.NET的代码思创过程。系统管理也回避了大量用户管理的界面设计等,运行或出现的一些小失误,或存在更大的潜在缺陷,这些将在以后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以及在后续的工作段中进一步完善。总之本系统设计并没有名家软件那样广泛和实用,也不可能有过多的高效和完善,作为毕业设计,旨在能达到普通高校教学大纲规定的水准,具备初步软件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当然我也体会到.NET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和.NET相结合。Web服务能够利用行业标准协议(XMLSOAPWSDL和HTTP)来与任何类型的远程系统交换信息。本系统采用的是基于.NET技术,它使得整个的系统开发技术从以操作系统为中心的应用程序组织模式扩展到以网络为中心的组织模式,即在视野上从本地扩大到了全球。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得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毕业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6.1主要工作ASP.NET,.NET等是当今IT技术热点之一,信息领域最受关注的领域无疑是使用网络技术来构建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全文的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简介.NET一些协议包括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WSDL(.NET描述语言)UDDI(通用、发现和描述)等一些.NET标准的协议。(2)在基于Framework框架的基础上,简介了.NET体系结构,根据.NET体系结构及W3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开方协议标准,系统简介微软的.NET体系结构。(3)运用基于C#语言来开发ASP.NET的Web服务应用程序的开发。(4)运用数据库理论来指导开发系统数据库和多层架构技术。6.2进一步改进的方向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方面没考虑到,未来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值得继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包括:(1)系统设计模式。(2)信息更新数据变快,需要架构一个异构数据库之间数据信息共享,对异构数据信息共享需要进一部了解。(3).NET在不同平台之间传递数据。(4).NET合成技术。(5).NET相关的安全技术,规范等。当今信息技术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NET技术、信息资源共享等更加完善和发展,在企事业单位发展中引入这些技术将促进其向着网络化、标准化、全球化和大众化发展。空间信息网格将在人们对空间信息的查询、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1]、前乐秋等,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2]、HershBhasin著,高健、英宇译,ASP.NET专业项目实例开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1月[3]、朱印宏编著,ASP.net基础与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6月[4]、李勇平、陈峰波编著,ASP.NET(C#)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5]、杨云、王毅编著,ASP.NET2.0程序开发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5月[6]、萨师煊、王珊编著,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7]、牛丽平、郭新志等编著,UML面向对象设计与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8]、杨选辉编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9]、李旗编著,C#.NET程序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10]、ChristianNagel、BillEvjen与JayGlynn编著,李铭译,C#高级编程(第6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11]、张跃廷、王小科、张宏宇编著,#程序开发范例宝典[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11月您好,论文内容有删节,如需要原稿请登录购买论文及配套源码谢谢QQ:835506373基于C8051F单片机直流电动机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MOTOROLA单片机MC68HC(8)05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阻钎焊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供暖系统最佳启停自校正(STR)调节器单片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基于增强型51系列单片机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自动监测系统基于32位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作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基于单片机的泵管内壁硬度测试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找平控制系统研究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基于单片机的液压动力系统状态监测仪开发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单片机实现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轴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板的研制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基于CYGNAL单片机的在线间歇式浊度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控制器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软起动器的研究和设计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机电产品控制系统开发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手机充电器基于单片机的实时内核设计及其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烟气二氧化硫浓度检测仪的研制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单片机系统单片机系统软件构件开发的技术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液体点滴速度自动检测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基于PIC单片机的电能采集终端的设计和应用基于单片机的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研制气压式线性摩擦焊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磁通门传感器基于单片机的旋转变压器-数字转换器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光纤Bragg光栅解调系统的研究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多功能乳腺治疗仪的研制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多生理信号检测仪基于单片机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Pico专用单片机核的可测性设计研究基于MCS-51单片机的热量计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轮轨力检测基于单片机的GPS定位仪的研究与实现基于单片机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用于单片机系统的MMC卡文件系统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时控和计数系统性能优化的研究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粗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研究单片机控制的后备式方波UPS提升高职学生单片机应用能力的探究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低频减载装置研究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焊接电源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基于uPSD3234单片机的氚表面污染测量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油仪的研究96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研究与设计基于单片机的单晶金刚石刀具刃磨设备的数控改造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梯门机控制器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气体测漏仪的研究基于三菱M16C/6N系列单片机的CAN/USB协议转换器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膛壁温度报警系统设计基于AVR单片机的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的设计基于单片机船舶电力推进电机监测系统基于单片机网络的振动信号的采集系统基于单片机的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的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叠图机研究与教学方法实践基于单片机嵌入式Web服务器技术的研究及实现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通用数据采集系统基于单片机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研究机器人旋转电弧传感角焊缝跟踪单片机控制系统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在PLC虚拟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网络通信研究与应用基于PIC16F877单片机的莫尔斯码自动译码系统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模糊控制器在工业电阻炉上的应用研究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基于Cygnal单片机的μC/OS-Ⅱ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一体化智能差示扫描量热仪系统研究基于TCP/IP协议的单片机与Internet互联的研究与实现变频调速液压电梯单片机控制器的研究基于单片机γ-免疫计数器自动换样功能的研究与实现基于单片机的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单片机嵌入式以太网防盗报警系统HYPERLINK"/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