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9 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9 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9 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9 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说“木叶”》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林庚及其科学研究。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文化传承与理解: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难点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和“木叶”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猜猜以下图片中的手势是什么意思?动作是具有暗示性的,那么,语言有没有暗示性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说“木叶”》,这是一篇文艺短评,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文艺短评。文艺短评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主要用来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艺短评的类型有: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论其世,知其人1.林庚林庚,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诗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著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早年曾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晚年与吴祖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补充: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贺知章的名诗《咏柳》因为他的挖掘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非常注重创造性,着力寻找那些能说明创造的资料。他说,“文学要是没有创造性,严格地说,就不是文学,就没有价值了。”“在有创造性的地方多讲,没创造性的地方少讲,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史起伏的地方,看出它发展的脉络。”2.了解背景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发展到当代,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知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三、初读感悟初读全文,为个别诗句关键字词作批注。袅袅兮秋风——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后皇,天地;嘉,美好;徕;助词;服,适应水土。绿叶发华滋——华,同“花”;滋,繁盛。灼灼叶中华——明亮鲜艳的样子。亭皋木叶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九月寒砧催木叶——秋后的捣衣声。砧,捣衣石。去涔阳兮极浦——最远的水滨。___午阴嘉树清圆---午后美好的树木下有清晰圆正的树阴。美女妖且闲——美丽而娴雅。___柔条纷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三、理文绪,解文意任务活动一整体把握,高度概括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请再次速读文章,试着勾画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梳理出本文的思路。整理思路:①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②古诗中很少用“树叶”,后发展到用“落木”。③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④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⑤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暗示性)。⑥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⑦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全文——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任务活动二总括内容,高屋建瓴任务说明:内容是文章的血肉,阅读文章先读懂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分清主次详略,把握住基本的语言逻辑,进而进行概括升华,提炼出主旨。唯有准确把握住了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好的鉴赏文章,也为分析文章的情感,感受其中的哲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梳理出文中含有”木叶“”树叶““落木”“落叶”的诗句及相关评论,了解这些意象在古诗中的使用频率。含有”树叶”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小结:“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含有”树叶”的诗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___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请结合有关段落,用文中语句整合、概括回答)“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字。“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含有”落木”的诗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小结:“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含有”落叶”的诗句: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小结: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课后作业】____________【教学反思】整理文学常识。____________阅读文本,梳理概括文本要点。

课题《说“木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林庚及其科学研究。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文化传承与理解: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难点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和“木叶”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通过文本的处理,初步感受了“木叶”与“树叶”“落叶”“落木”意象的不同特征。今天让我们进一步探究文本,进一步感受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暗示意义。二、理文绪,解文意(一)结合文本内容及自身感受品味“木叶”与“树叶”“落叶”“落木”的不同特征。品味“木叶”与“树叶”(读第4、5段):“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刘恽》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小结:①“木”的艺术特征之一: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品味“木叶”与“落叶”(读第6段)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木”.......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比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小结:②“木”的艺术特征之二:有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疏朗的清秋气息。品味“木叶”与“落木”(读第6段)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呢......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比较: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③总结“木叶”的艺术特征:既有“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又保留了“叶”的绵密之意。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疏朗与绵密交织的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二)“木叶”与“树叶”“落叶”“落木”艺术特征不尽相同,因此其使用场合与传递的意味与情感也不相同。请速读文章,概括它们的使用场合与情感特征。(三)再读课文,领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木叶”“树叶”“落木”“落叶”这几个意象不过是一字之差,概念上相差无几,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却是一字千金。为什么呢?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所谓“暗示性”指词语概念以外的意义,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补充:“字有直指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不相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朱光潜《咬文嚼字》总结全文: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