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高山仰止》_第1页
苏教版选修《高山仰止》_第2页
苏教版选修《高山仰止》_第3页
苏教版选修《高山仰止》_第4页
苏教版选修《高山仰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山仰止《论语》选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高山仰止:品德高尚,令人向往。本课的具体内容孔子眼中的学生1、孔子和子路

11.137.1111.155.76.282、孔子和颜渊

11.911.103、孔子和伯牛

6.104、孔子和子游

17.45、孔子和其他(家乡学生)5.22

学生眼中的孔子1、颜渊对孔子

9.112、子贡对孔子

19.2319.24孔子眼中的子路文本研习一:11·13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訚訚(yín):中正的样子行行(hàng):刚强的样子侃侃(kǎn):和乐的样子不得其死:当时俗语,不得善终然:语气词,表较为肯定的语气,用法同“焉”☆孔子眼中的子路提问:孔子很高兴很满意,却又为何说子路“不得其死然”?答案:子路这个人勇武过人,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体现孔子对学生无限关爱、牵挂和担心。☆孔子眼中的子路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行:出去做事舍之则藏:舍,舍弃;藏,隐藏,隐匿夫:语气词,吧则谁与:与,共事(在一起,同……一起)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成语:用行舍藏:被任用就干起来,不被任用就隐退。(多用于人的态度)

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临事而惧: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指遇到事谨慎处理。问:孔子对子路说这话的用意何在?

在学生洋洋得意时,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醒,而不是一味的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评析】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孔子眼中的子路

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奚为于丘之门:奚,疑问代词,为什么,怎么;为,动词,弹奏登堂入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提问:

孔子说子路已“升堂”未“入室”的目的是什么?【评析】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孔子眼中的子路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浮于海:状语后置句,于海浮从:跟随,随从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莫非”无所取材:无所,没有可以用来……的东西;材通“哉”,语气词,呀提问:

这一“喜”字写出了子路怎样的情状?孔子的话又意味着什么?

【评析】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退隐。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答案:刻画出子路扬扬得意的情状。孔子说“好勇过我”,用“我”作比,仍指出子路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但自嘲、爱惜之意溢于言表。☆孔子眼中的子路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说:通“悦”,高兴、喜欢矢:通“誓”,发誓否:不对,不当,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提问:

你从孔子的发誓中感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师生平等?【评析】本章是孔子与子路师生间最有情趣、最出人意料的一段了。学生不高兴,老师赌咒发誓表清白,即使是提倡师生平等的今天也是鲜见的。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本章节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他是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真正的平等:基于内心的纯净,维护信仰的纯洁,彼此心中坦荡荡,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在。我眼中的子路从以上几章中,你认为子路这个人的性格怎样?伉直好勇(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光明磊落,重友情、讲信义、守诺言

【评析】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是政事科之优异者。《论语》有不少篇章提到他与孔子讨论政治方面的问题,由于热心政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象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讳“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直率、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文本研习二:孔子与颜回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噫:痛伤之声,咳丧:使……丧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夫,指示代词,这个、那;宾语前置句提问:句中“噫”,这一语气词可表现出孔子对颜渊怎样的感情?答案:表现了对颜渊期望高和痛惜之情。提问:颜渊死,孔子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体现了他对颜渊怎样的感情?答案:表现了对颜渊的爱惜和赏识。

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天丧予!”颜渊何以得到夫子如斯之叹?1、“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好学)2、“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德行)3、“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理想与心态)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1.7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6.3「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孔子与伯牛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亡之:亡,死亡;之,音节助词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表强调提问:

孔子的举动和感叹表现出对伯牛怎样的感情?答案:表现出孔子对学生生病的痛苦、对天命的无奈和对学生的爱惜之情。孔子与子游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之:动词,到……去割鸡焉用牛刀:焉,何必;比喻不必小题大做或大材小用,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提问:

1、孔子为什么在武城听到弦歌之声,就“莞尔而笑”?答案:子游在武城施行了从孔子那里学来的一套礼乐教化。他重视以仁义为根本,使得武城到处充满弦歌之声。提问:2、“割鸡焉用牛刀?”是什么意思?孔子在这里为什么要这么说?后来孔子又为什么说他这句话只是一句“戏言”?答案:比喻不必小题大做或大材小用,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孔子认为,武城这么小的地方还用得着下这么大的力气施行礼乐教化吗?子游回答说根据老师的教导,对什么人都要施行礼乐教化。孔子郑重其事地声明,承认子游说得对。这才是真实的孔子,他也会犯错误。这是一位可亲可爱的老师,因为他知错能改,但他也会因不好意思而作小小的掩饰。当然也可以作另一种理解,孔子只是考验一下他的学生,没想到学生已对他的精神领会得这么好,并且身体力行予以实践,于是孔子不无得意地说:“我只是开个玩笑,你们看,子游说的做的都很好。”提问:

3、子游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潜在含义是什么?答案:我按照你教给我的治国策略去做,在武城施行礼乐教化,做到爱人,难道不是在行仁义吗?这难道是错误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是老师教我犯错误的;如果不是这样,那老师笑什么呢?成语:杀鸡焉用牛刀(割鸡焉用牛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莞尔而笑:形容微笑。孔子与所有学生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吾党之小子:党,指家乡

狂简:狂,狂放。简,大,指志大【评析】

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提问: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又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心情?答案:因家乡的学生狂放不羁,不知节制自己,需要用礼加以约束。体现孔子担心学生和仁德之心的情感。成语斐然成章:斐: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如何看出孔子爱学生?学生志向高远斐然成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5.22子路争强好胜有勇无谋循循善诱委婉告之7.11学而未精惋惜感叹11.15得意忘形喜形于色压其威风5.7懂礼知礼尊重

6.28

刚强自信担心忧虑牵挂11.13

颜渊之死悲伤欲绝催人泪下11.911.10伯牛之疾痛苦无奈6.10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亦师亦友子游礼治武城由衷赞美17.4学生眼中的孔子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本章内容是颜渊眼中的孔子。【评析】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提问:

1、颜渊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喻什么?答案: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比喻老师学问与道德;用“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喻孔子教学生有耐心,循循善诱。提问:

2、颜渊眼里的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答案:是一位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又善于引导教育,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追随的老师。成语:高山仰止(高山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比喻崇高的德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卓尔不群:形容才智或道德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欲罢不能:想停止也不能停止。喟然长叹:因感慨而叹气。

博闻约礼:见闻广博,用礼约束自己行为。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本章内容是子贡眼中的孔子。

语大夫于朝曰:状语后置句;语,告诉,相告子贡贤于仲尼:状语后置句,以(之)告子贡:省略句,赐之墙也及肩:至,到夫子之墙数仞: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百官之富:房舍

得其门者或寡矣:找到;或许,也许夫子之云: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亦宜乎:用于委婉的反问句,“不是……吗”(语气较轻)或“岂(难道)不是……吗”(语气稍重);宜,合适,相称1、因为子贡的这段话,后代将“师门”又称为:门墙2、子贡擅长辞令,曾有“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之功,在维护老师的形象上,他是不遗余力的,请你结合本章内容谈谈子贡的说话艺术。明确:叔孙武叔借提高子贡而贬低孔子,子贡清楚地认识到他的用心,巧妙地以宫墙作比,指出他不得其门而入,对孔子根本不了解,结尾用反语,表面平和,实为坚决。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毁:诽谤,讲别人的坏话无以为也:以,用;动词,做无得而逾焉:越过,超越其何伤于日月乎:损害,妨碍;于,对于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只是;显出;衡量,估计

提问:子贡眼里的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答案:道德高尚,内在华美,好比日月。(高墙数仞,难入难见,日月无逾)成语:不自量力(自不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的问话。可见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因为他已经得夫子之门而入,知其内在的华美、丰富,在他的心目中,他的老师好比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