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1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2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3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4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熟悉了梯形特征,把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肯定空间观念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学情分析

本课以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为主教学,这样设计有利于全班参加,更为学困生供应了思索的时机。其次有利于学生间的充分沟通与合作,为探究出更多的方法供应了时机。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熟悉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在自主参加探究的过程中,发觉并把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敏捷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结合数学“再制造”过程,培育学生观看、操作、比拟等规律思维力量与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合作学习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把握梯形面积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流程示意

(一)、复习旧知

本环节由点开头学生就绽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翻开了思维,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

(三)深化稳固

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行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稳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感受祖国宏大的壮举,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怀。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材分析练习的编排削减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了肯定数量的思索题。

学情分析是在学生已经把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够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和把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学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预备:

教师:练习题投影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谁能说说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三角形的面积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根底训练

1、教师:下面请同学翻到练习十六第2题。

(1)教师组织学生先小组争论,再进展计算。(教师巡察)

(2)指定学生口头答复。

(3)教师:刚刚这个同学是先找出三角形的高,再量出高和底的长度进展计算的,那么同学们观看一下,用哪条边作底计算面积最便利?引导学生思索三角形有三条边,选择哪条边做底画高再计算是最便利的。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依据学生的答复小结:直角三角形以两条直角边为底和高计算最便利;钝角三角形一般以最长的边做底,这样高就在三角形内。

3、让学生做练习十六4———5题。(教师巡察,给个别学生做指导。)

(1)指定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2)组织全班进展订正。

三、稳固练习,小结。

1、让学生完成其他练习题。指定学生答复,并集体订正。

2、小结直角三角形面积的特别求法,以及求钝角三角形面积时底和高的选择应留意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或把25、125这样的特征数看成整百、整千数,或把这个两位看成两个数相加,再计算。

2培育学生分析、推断、推理的力量,增加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教学难点:依据另外一个因数的特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适宜的一位数。

预设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性质

能口述运算定律或性质。

1、说说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

(教师板书字母表达式)

2、请学生依据字母表达式说出定律或性质的内容。

3、议: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状况?

1、适用于连加:

a+b=b+a

(a+b)+c=a+(b+c)

2、适用于连乘:

a×b=b×a

(a×b)×c=a×(b×c)

3、适用于乘加或乘减:

(a+b)×c=a×c+b×c

(a-b)×c=a×c-b×c

4、适用于连减:

a-b-c=a-(b+c)

a-b-c=a-c-b

5、适用于连除:

a÷b÷c=a÷(b×c)

a÷b÷c=a÷c÷b

4、议: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安排律有什么异同?

二、明确学习任务

今日,我们要奇妙运用它们进展简便计算。

三、巧算一个数乘两位数

1、自学例4,说说12×25求的是什么?是怎么简便计算的?

2、议:方法一为什么要把12拆成3×4?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书:25×4=100,乘法结合律

3、议:方法二把25看成了多少计算?为什么要÷4?

4、还有什么方法?能不能把12看成8+4计算?试一试。

4、同练(左)

5、议:这里为什么要把12拆成4+8?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25×8=,乘法安排律

6、议:还有哪些特征数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状况?

板:125×8=1000

7、:进展简便计算需要依据数据的特点敏捷选择方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

四、应用性质

1、例4余下的两个问题。

2、P47-5

3、P47-6

1、解决余下的两个问题(先练再评)。

1)25×32

3)330÷5÷2

2、完成P47-5,说说错在哪里?

3、完成P47-6,怎样简便能怎样算。(指名板演,再讲评)

五、

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学好这局部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预备。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为什么计算时要先通分。

四、教学活动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爱折纸吗?这节课教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学问?

2.活动要求

师:取出预备好的正方形纸片中的一张,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局部上涂上颜色,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涂颜色的局部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头进展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察指导。

4.学生沟通反应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局部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假如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局部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依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依据学生的答复,将黑板上的算式进展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究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爱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展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究过程。)

师:(指着算式1/2+1/4)刚刚大家说了许多自己不同的探究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消失不同的结果呢?究竟谁对谁错呢?

2.沟通争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绽开争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终,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

师:比拟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爱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沟通,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尝试应用,稳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1/2-1/4=?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供应尝试时机。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应沟通,并标准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忆反思

师: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教学反思:

1.关注学问、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意引导学生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本节课不仅表达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学问与根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觉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方法解决,在根本理解难点的根底上,着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道如何进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等,既注意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学问与技能。

2.注意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觉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忙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算理,在本节课中,这方面利用的很好。

3.注意备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索,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学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0——51页,是在学生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嬉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教材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现活动的过程。从学问内容上看,整个活动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组合(质疑)

教材通过让学生同时掷两个一样的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6),把两个朝上的数字相加,看和可能有哪些状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依据前面所学的“组合”学问,学生可以把两个数字相加的和的全部状况列出来。

2、大事确实定性与可能性(试验)

在上面的全部“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大事,但不行能是1和13,这是一个确定大事。

3、可能性的大小(验证)

虽然掷出的两个数的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教材通过嬉戏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比拟掷出各种和的可能性大小,由于学生还不会求掷出每个和确实切“概率”,所以只是通过试验粗略地比拟一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阅历,经受“猜测、试验、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觉问题,分析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渗透比拟、归纳,概率统计及有序思索等多种数学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感受偶然性后面的必定性。

3、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展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念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合作,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两个骰子点数之和在5、6、7、8、9居多的原理。

教学难点:应用已有的数学学问,探究大事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力量。

四、课前预备

骰子、表格、统计图、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设置悬念

1、教师叙述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爷的故事。(课件出示阿凡提图片)。

当时有个地主巴依老爷,非常狡猾奸诈,常常欺压百姓。有一天,巴依老爷又想出了个阴谋,想要再一次提高穷人的田租,这次阴谋假如让他得逞,穷人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在这危难时刻阿凡提来了,他代表穷人跟巴依老爷进展谈判,谈判打算,双方利用掷骰子比胜败,假如巴依老爷输了,他将不再加租,竞赛方法是:预备两颗骰子,双方每人掷骰子10次,将每次的两颗骰子朝上的数字相加得到“和”,把这些“和”分为两组,一组是“5、6、7、8、9”五个数字,另一组是“2、3、4、10、11、12”这六个数。双方各选一组“和”。掷出来的“和”在哪一组里就算这一组赢一次,掷完后,看谁赢的次数多,谁就获胜。

同学们,你们想让哪方获胜?确实,聪慧的阿凡提战胜了巴依老爷,取得了成功!

2、猜一猜:阿凡提选了哪组“和”?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猜测,那究竟阿凡提选了哪组“和”呢?教师先不告知你们谜底,而是为大家预备了两颗骰子,我们一起动手验证一下。

3、提醒课题

师:当我们有不同意见时,动手试一试是很不错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掷一掷。(板书课题:掷一掷。)

(二)学生代表嬉戏,感知体验

1、你们都玩过骰子吗?(出示“骰子”)一颗骰子中藏着哪些数学学问?(骰子上有6个数、有6个面,是个正方体……)

2、掷一颗骰子,掷出的数可能是哪些?最小是几?最大是几?掷出每个数的可能性相等吗?(相等)

3、列举“和”的可能

同时掷两颗骰子,得到的两个面朝上的点数之和可能有哪几种呢?想一想,写一写,再和同桌沟通沟通。

(1)同时掷两颗骰子,得到两个数的“和”可能有哪些?(2、3、4、5、6、7、8、9、10、11、12)

(2)掷出的两个数的和可能是1或13吗?为什么?(由于两颗骰子最小是1和1,所以最小的“和”是2,不行能是1。)

现在我们把可能消失的11个“和”分成A、B两组,A组5、6、7、8、9五个数字,B组2、3、4、10、11、12六个数字。

4、嬉戏:掷一掷

a、B两组各派一名代表,进展掷骰子竞赛。

嬉戏规章:每人轮掷两颗骰子10次,假如和是“5、6、7、8、9”算A组赢,否则算B组赢。

双方代表进展掷骰子嬉戏,其他同学在记录表中记录。

师:同学们,你们发觉了什么?(A组选的“和”种数明明比B组少,怎么会是A组获胜呢?)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A组选的“和”种数明明比B组少,怎么会是A组获胜呢?想不想知道

其中的神秘?那你们就自己动手验证一下。

1、同桌合作,试验验证

试验方法:

(1)两人一组,轮番掷。一人同时掷两颗骰子并算出两数字和。一人依据掷出的“和”完成“统计图”(横线上的数据表示掷出的“和”,竖线上的数据表示掷出的次数。)“和”是几就在几的上面涂一格,涂满其中一列,嬉戏完毕。

(2)边掷边想:掷出哪些“和”的次数比拟多?你发觉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活动,把结果记录在统计图上,教师巡察,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2、分析记录表,提升猜测(选择几组有代表性的上台展现)

师:已经涂满其中一列的同学,请认真观看你们的统计图,从图中你发觉了什么?同桌两人沟通一下。

生1:我们组消失较多的和是5、6、7、8、9

生2:我们组掷出的和中2和12特殊少

生3:发觉掷出的和在靠近中间位置的次数较多,而靠近两端位置的次数较少……

师:那有一个小组12一次也没掷出来,是不是说不行能掷出12呢?

师:那现在假如让你们再掷一次,要想胜率大一些,你们选择哪组“和”?(和“5、6、7、8、9”这一组,消失的可能性较大)

(四)回忆整理,反思提升

1、师:为什么掷出和是5、6、7、8、9的可能性较大?里面藏着什么微妙呢?想不想连续探究探究?

教师为你们预备了一张学习纸,最上面和最左边表示两个骰子上的点数,请你们同桌合作把全部可能消失的和算出来,再仔细观看,看看有什么发觉。

2、反应沟通,展现结果:

6+1

5+15+26+2

4+14+24+35+36+3

3+13+23+33+44+45+46+4

2+12+22+32+42+53+54+55+56+5

1+11+21+31+41+51+62+63+64+65+66+6

和:23456789101112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掷出的“和”一共有36种状况。“和”是“2、3、4、10、11、12”的状况只有1+2+3+3+2+1=12种,而和是“5、6、7、8、9”消失的次数共有4+5+6+5+4=24次。24次比12次大得多,消失的可能性也要大得多。

师:现在你认为阿凡提选的是哪组“和”?为什么?(和“5、6、7、8、9”这一组,消失的可能性较大)

3、摸奖活动:

好消息:凡在本商场购物满880元的顾客,可到抽奖箱抽两个数字球,依据两个球上数字的和领取相应的奖品。

摸奖规律:箱内放十二个球,每两个球上分别写着1~6六个数字,每次摸出两个球。

奖项设计:摸出两球之和是“1”为特等奖,嘉奖手机一部。摸出两球之和是“2”或“12”为参加奖,嘉奖矿泉水一瓶。

师:看了这个摸奖规章你有什么要说的?

(五)课堂总结,课外延长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小课题讨论

这节课我们利用骰子,经受了“猜测、试验、验证”的过程,讨论了骰子“和”中的神秘。其实,关于骰子中的数学远不止今日我们讨论的这些。课后大家可以再去讨论讨论。

(1)同时掷2颗骰子,计算出朝上面的2个数的差。你能发觉哪些差消失得多?哪些差消失得少?

(2)同时掷3颗骰子,计算出朝上面的3个数的和。你能发觉哪些和消失得多?哪些和消失得少?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理解按比例安排的意义。

2、把握按比例安排的计算方法,并能较娴熟地运用按比例安排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力量,提高计算力量。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念和胜利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按比例安排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敏捷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预备:

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始终在学习有关人体神秘的学问,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学问?(学生依据课前调查沟通答复)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认真观看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看答复,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依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依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沟通自己的想法。教师巡察。

2、展现沟通

(1)学生展现沟通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假如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当怎样表示?为什么?

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3、探究算理

(1)教师巡察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解法一:4+1=5

解法二:3054=24(千克)304/4+1=24(千克)

3051=6(千克)301/4+1=6(千克)

(2)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3)观看比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分?

一样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根据4:1的比例安排。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4)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爱哪个?为什么?

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5)小结:像其次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根据肯定的比进展安排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安排。(板书课题)

4、解决其次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其次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沟通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5、同学们都很棒,都能敏捷的运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解决按比例安排的题目,谁能说说在计算按比例安排的题目时应留意什么问题?

三、稳固练习

1、走进生活(看谁能又对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练习1、2、3第2、3题要求画出线段图分析解答。

2、课后延长

推断: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3、4、5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解决问题(1)第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学问与技能:经受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来解决超市购物问题的过程,体会用估算解决购物问题的简便性

过程与方法:学会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方法,把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挨次,并能精确地进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会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把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挨次。

教学难点:精确计算乘加、乘减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例如8主题图

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妈妈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

2、引导学生读题,列表整理题中的数学信息

单价数量总价

大米30.62

肉26.50.8

鸡蛋101

201

3、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想要知道钱数够不够,只要把买到的全部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与100进展比拟就能知道结果,这样的题用估算的方法比拟简便。

二、分析与解答

1、自主尝试解答

学习要求

(1)请大家独立解答这个问题,在解答完之后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

(2)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解题方法给同学们讲清晰。

学生独立完成

2、沟通分析

列举学生的解法,学生可能消失。

?30.6×2=61.2(元)26.5×0.8=21.2(元)61.2+21.2=82.4(元)

100-82.4=17.6(元)由于10<17.6<20,所以够买一盒10无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1袋米不到31元,2袋一不到62元,肉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第一种方法大家读懂了吗?

生解释想法。

师:其次种方法呢?

学生阅读,并进展解读沟通。

小结:用“上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肯定大于实际数。用“下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肯定小于实际数。

师:比拟一下,你更喜爱哪种方法?

学生汇报:我喜爱估算这种方法,由于它使计算更加的简洁。

3、用计算器验证估算结果的正误

2袋大米的价钱+0.8kg肉的价钱+一盒鸡蛋的价钱

30.6×2=61.2(元)26.5×0.8=21.2(元)10元或20元

三种商品的总价:

(1)买10元的鸡蛋:61.2+21.2+10=92.4(元)

(2)买20元的鸡蛋:61.2+21.2+20=102.4(元)

由于

?92.4<100,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102.4>100,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所以估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三、回忆反思

师:回忆这个解题过程,我们都做了什么?

学生沟通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第一步:理解整理(表格);

其次步:分析解答;

第三步:验证反思。

师总结:大家总结得很好,我们就是根据这样的过程解题的,这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四、稳固提升

1、出示:有5种商品,它们的平均价格是9.86元,期中前4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5.37元,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钱?

2、学生运用刚刚的过程解题,然后沟通想法

分析:依据5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9.86元,可以求出5种商品的价格和。同理,依据前4种商品的价格和。用5种商品的价格和减去前4种商品的价格和便可求出第5种商品的价格。

3、汇报解答方法

9.86×5-5.73×4

=49.3-22.92

=26.38(元)

答: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26.38元。

4、完成练习四,第2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单元教材分析:

本章教学内容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以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依据学生已有的学问根底,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换玻璃”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当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重点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和认知水平,依据小数与整数的亲密联系,教材先教学整数数乘法,再教学小数乘法。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比照,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章均与整数一样,教材紧扣两者的亲密联系,引导学生: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②用比照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纳比照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看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精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③帮忙学生按肯定挨次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楚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拟娴熟地进展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洁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展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把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展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洁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力量。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展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单元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根底上,把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课时安排:小数乘法6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育学生的迁移类推力量。

3、引导学生探究学问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预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爱放风筝吗?今日我就带着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例如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1)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讨论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5角

××3

10.5元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像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争论计算过程。

板书:0.72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

缩小100倍

(4)回忆对于0.72×5,刚刚是怎样进展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留意:假如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3.50.20xx.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推断

13.5

×2

27.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0.7×425×72.5×7

观看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专项练习:练习一第4题

二、运用

1、填空。

4.×3×3×2×2

2、做一做:课本第3页

三、体验:(1)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第1、2、3题。

附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例1

3.5元角

×3×3

10.5元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学后记:

其次课时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课本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教学目标:

1、把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把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拟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力量。

3、培育学生的迁移类推力量和概括力量,以及运用所学学问解决新问题的力量。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

前面用0补足。

教学预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例如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助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展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假如能,应当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争论结果。)

示范:

×8

3、1.2×,刚刚是怎样进展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

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看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以下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引导学生观看思索。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③计算0.56×0.04时,你们发觉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依据学生的答复,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翻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推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240.013

×0.14×0.026

96782426

0.3360.000338

②依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10.56×0.27=0.1056×27=1.056×0.27=

二、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586.252.04

×4.2×0.18×28

11650001632

232625408

2436112505712

2、做一做:先推断积里应当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2.14×6.2

3、课本第8页第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三、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学问?

四、作业:第8页7、9题。第9页13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把握小数混合运算的挨次,能正确地进展小数混合运算。

2.能运用小数混合运算的学问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经受运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育学生分析数学信息的力量,增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把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详细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预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常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展了调查讨论,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状况。(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预习反应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状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学问,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究新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