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两者结合起来理解,语文教学应植根于“文本”,应“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给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然而,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脱离文本,忽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得不偿失。为此,我对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设计理念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维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同学掌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培养概括文章的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3.关注生态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腾格尔《天堂》。)一曲《天堂》把我们带入到蒙古人栖息的家园,那里有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湖水,绿绿的草原,那里有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可是罗布人的家园----罗布泊,那里也曾是西北地区一片广阔美丽的仙湖,那里也有蓝天白云,也是河流清澈,但是那只是六十年前的罗布泊的景象,如今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今天让我们走进罗岗的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探究竟。解读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看到这个题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又产生了那些疑问?出示学习目标。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2.会读本课生字新词,会解释文中词语。3.关于罗布泊的背景链接。三、学习课文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昔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今日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的?勾画相关的语句。交流反馈,欣赏图片,为昔日罗布泊与今日罗布泊图片配说解说词。有感情朗读相关文字。合作探究过渡语:罗布泊,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推测这其间的原因。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科学的考察后寻得罗布泊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反馈,重点解读“四盲”,如何盲目的?对罗布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顺势学习列数字的方法的作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回归全文,把握结构,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小结:报告文学特点,新闻性和艺术性兼并。话题讨论,深化情感。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可议一议,也可写一写)配乐结语: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为了我们这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爱我家园,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开始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但还是难以把保护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如何拨动学生心底的那根环保之弦成了我教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而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说明文和新闻的知识,所以在文体之上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限于文章篇幅比较长,部分学生可能还是难以从整体上很好地把握,所以我没有完全地放手让学生自学,而是采取“以读带学”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学生自主地找和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罗布泊消逝前后景色的语段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觉得我的这种做法应该是成功的。文中对罗布泊消逝原因的理性分析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也符合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而多媒体的介入不仅增大了课堂的容量,也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我的胆子不够大,放得不够开,引导的多了一些,给学生自主探讨的时间少了一些.我想,这也是以后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和思考的问题,也请各位专家、同行不吝赐教!效果分析这节课上完后,反思效果,总体上应该是完成了学习目标,1.本色入题是对此文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篇文章的文题中包含了很丰富的信息:罗布泊消逝前曾经是怎样一个仙湖,那它消逝后是什么样子的?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消逝而不是消失呢?这些信息学生在解题中应该都能从文章题目中捕捉出来,可能形不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信息链,教师就要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者的作用,因为这些信息恰好是文章的主体内容,沿着这些问题展开就可以以一线带全篇,也把学生引入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解题之后用投影展示罗布泊的相关图片,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印证文题给我们提供的有效信息,这样设置情境会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认真阅读。2.在阅读中教师不要过多的指手画脚,而要让文本自己说话。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做“勾画圈点”标注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之外,不设置牵制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因为在解题之后学生会自觉的带着疑问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可能会读出新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阅读缺失和阅读去个性化的背景下,有时候这种素读,也就是静心本色的阅读,更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3.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我设立了让学生将圈点勾画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的学习环节,小组内仍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讨。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质疑环节,而且都是把它安排在研读赏析之前,因为我发现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思考的广度深度往往超过我的预期,而他们质疑比较集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重难点由学生自己找出并解决比教师预设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更有价值。当然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由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小组学习和质疑解疑更有意义,这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学生的思考由窄处引向宽处由浅处引向深处,把偏离的扶正,而不是流于形式。教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评测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罗布泊()(2)萧瑟()(3)和煦()(4)萎缩()(5)干涸()(6)庇护()(7)吞噬()(8)裸露()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和煦(2)萧瑟(3)吞噬(4)沧海桑田3.填空:本文是一篇(),这种体裁的文章兼有()和()两种特点。一个特点要求(),另一个特点则要求(),讲究()、()。4.如果把文中"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改成"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5.请仿写一条有关绿色环保的公益广告语(语言要精练得体)例句:(1)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2)春花烂漫,请您手下留情。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⑤罗布泊消失了。6.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7.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8.第四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9.第四段中加点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10.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课后反思1、媒体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率。虽然说语文课要着力让学生品味语言,想象情景,但现在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缺少对文本内容的形象体验,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配以图片,能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产生心灵的震撼。同时将文字量较大的板书转换为媒体显示可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2、充分体现“双主”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角色。整节课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学的主体,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在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与交流,教师更多的是起示范和引导作用。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3、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课堂上要让学生踏着问题前进,教师的提问如果没有抓住关键点,问题太大太难,问题提得太直,学生思考起来就会事倍功半。课堂上教师能抓住关键点提问;能将问题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变直为曲,那么师生互动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教学效果较好,以任务为抓手,强化了“双基”。课堂学习任务明确,任务设计梯度明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能较好地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课堂的实效性得到了较好落实。通过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工团学习的兴趣,学习积极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实际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和面对问题的信心,学生自始至终都在自主学习中发展。5、充分的自主思考,对于“学困生”来说有困难。内容探究环节,因学生水平的差异,如果都让学生自主思考有些困难,采用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法,既能够对“学困生”起到“促进”作用;又能够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6.注重对学生评价。课堂上教学对学生给出了明确与全面的评价纬度,评价方式多样,既注重过程评价也注重结果性评价。课标分析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