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章末检测
本文档内含有大量公式,在网页中显示时可能会出现位置错误等情况,但下载后均可正
常显示及编辑,欢迎下载!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2-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2-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7-
课时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钠和过氧化钠.............................-7-
课时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氯气..................................-13-
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一一物质的量......................................-19-
课时1物质的量摩尔质量............................................-19-
课时2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24-
课时3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30-
课时4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36-
微项目1探秘膨松剂.........................................................-41-
第1章章末检测卷.........................................................-47-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57-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57-
第2节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63-
课时1电解质及其电离................................................-63-
课时2离子反应......................................................-68-
课时3离子反应的应用................................................-74-
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79-
课时1氧化还原反应..................................................-79-
课时2氧化剂和还原剂.................................................-85-
课时3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90-
微项目2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96-
第2章章末检测卷.........................................................-102-
第3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112-
第1节铁的多样性.........................................................-112-
课时1亚铁盐和铁盐..................................................-112-
课时2其他含铁元素的物质............................................-117-
第2节硫的转化............................................................-123-
课时1硫和硫的氧化物................................................-123-
课时2硫酸酸雨及其防治............................................-129-
课时3含硫物质间的相互转化..........................................-134-
第3节氮的循环............................................................-141-
课时1氮气和氮的氧化物..............................................-141-
课时2氨和镀态氮肥..................................................-147-
课时3硝酸..........................................................-154-
第3章章末检测卷.........................................................-161-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考点1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下列有关化学及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兀
A.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B.袁隆平先生和屠呦呦女士均是与化学科学领域相关的科学家
C.人类历史上,重金属的发现和应用较早,而轻金属的发现和应用则较晚
D.化石燃料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又伴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答案:B
解析:袁隆平先生是杂交水稻领域的科学家。
2.下列有关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认识及事实不正确的是()o
A.化学科学的发展可借助紫外光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手段
B.现代化学的发展可带动相关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C.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D.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核糖核酸
答案:D
解析: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是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不是核糖核酸,D项错误。
3.近代化学诞生的标志是()0
A.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
B.拉瓦锡建立氧化学说
C.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答案:A
解析:化学元素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4.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现象有关,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溶解平衡的状态
答案:C
解析:C项,包含了CaC03+C02+H20—Ca(HCO3)2,Ca(HCO3)2-^-CaC03I+C02t+比0两个化学过程。
5.化学在古代与现代的科技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D
13■1
43晶rY
古代与现代的冶金技古代捣碎中药与现代古代风筝与现代热气
古代与现代的火箭发
术均利用了相同的化中药纳米粉碎均是化球飞行均不需要物质
射均利用了液体燃料
学原理学变化直接供给能量
答案:A
解析:金属的冶炼是将金属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古代和现代的冶金技术不同,但原理相
同,故A项正确;古代的火箭所用燃料是火药,现代的火箭使用的是液态燃料,故B项错误;无论
是古代捣碎中药还是现代中药纳米粉碎,均无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C项错误;现
代热气球飞行是利用燃料燃烧提供热量,使热气球中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故D项错误。
6.以下发明或发现属于中国在化学方面对世界有重大贡献的是(兀
①造纸②印刷技术③黑火药④指南针⑤炼铜、炼铁、炼钢⑥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⑦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⑧提出原子一分子论学说
A.①@③④⑧B.①③⑤⑦
C.②④⑥D.⑤⑥⑦⑧
答案:B
解析:①②③④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属于化学方面的为①③;我国在商代就能冶炼青铜器,
在战国时期就能炼铁及制造铁制品;1965年,我国化学家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
个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
考点2化学科学的特征——创造性和实用性
7.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下列事实不能直接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A.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
B.水力发电
C.新型复合材料的发明
D.“21世纪的金属”一一钛的冶炼
答案:B
解析: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能说明化学具有创造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水力发电是将势能转
化为电能,该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不能说明化学具有创造性,故B项符合题意;新型复合材料
的发明是制造新物质的过程,能说明化学具有创造性,故C项不符合题意;钛的冶炼过程中有新
物质生成,能说明化学具有创造性,故D项不符合题意。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人以CCL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备出纳米级金刚石
粉末。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
B.制备过程中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制备出某些新物质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B
解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B项错误。
9.下列由事实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维勒用无机物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界限
B.门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元素周期律,表明科学研究既要继承又要创新
c.是由英国和美国科学家首次制得的,体现了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
1).科恩和波普尔因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意味着化学已成为以
理论研究为主的科学
答案:D
解析: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故D项错误。
10.完成下列题目。
(1)在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基础上,你认为下列与化学科学有关的职业有。
①医生②质量检测师③化学教师④药物研究人员⑤化工厂工人
答案:①②③④⑤
(2)屠呦呦研究小组用提取青蒿素。后来在研究青蒿素结构的过程中,利用
测定出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再结合分析数据确定了青蒿素的分子式
为。
答案:乙醛质谱仪碳氢G5H22。5
(3)铜是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铜的生产和使用对国计民
生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填写下列空白:
①在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中曾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之说,试写出该句描述的现象所涉
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铜器表面有时会生成铜绿[主要成分为Cu2(on)2CO3],这层铜绿可用化学方法除去,试写出除
去铜绿而不损伤器物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CuSOi+Fe=Cu+FeSO,@Cu2(OH)2C03+4HC1-2CuC12+C02t+3HQ
解析:①“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指可溶性铜盐和铁反应生成铜,与学过的湿法冶金知识
CuS0,+Fe-Cu+FeSOi类似。②从铜绿的组成来看,铜绿一定能和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铜盐、二氧
化碳和水,而铜与一般的酸不反应。
考点3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11.关于化学科学探索的意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化学探索可提高粮食产量、缓解能源危机、合理利用资源,以保障人类的生存
B.通过化学探索可合成新物质,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C.通过化学探索可探明生命过程中的奥秘、合成新药物,以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D.通过化学探索可制造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及生活用品,完全杜绝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人类的活动不可避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杜绝,D项错误。
12.解答下列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1)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白玉为床,金作马
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⑤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③④⑥D.③⑤⑥
答案:C
解析:①②⑤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花草树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
于化学变化;“粉身碎骨浑不怕”指的是石灰石煨烧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能生成水
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o
(2)进游泳池前,有些游泳馆要求我们在一个浅水池内对拖鞋和脚进行消毒,浅水池中的水呈
紫红色。该池中起消毒作用的物质可能是(填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答案:KMnO<
解析:紫红色有消毒作用的是高镭酸钾。
(3)很多军事武器中都有化学知识在起作用,化学科学已渗透到军事科学的各个领域。
①军事武器的灵魂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②气象武器可用来对敌占区实施人工降雨,利用的化学物质是;
③照明弹是利用、铝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而制成的;
④烟幕弹主要利用磷在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的原理,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
答案:①火药②干冰③镁④4P+50?J2P◎
解析: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中,与武器关系最密切的是火药;人工降雨利用干冰升
华降温;Mg、Al燃烧时可产生耀眼的白光;磷燃烧生成P205:4P+502—2PA,产生大量白烟。
13.下面是某化肥厂在一公共场所的围墙上的广告:
请仔细观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钱(化学式为是由种元素组成的。
答案:4
解析:由碳酸氢钱的化学式(NHJICOJ可以知道,它是由N、H、C、0这四种元素组成的,因此,
正确答案是:4。
(2)碳酸氢钱的氮含量是指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你认为此广告是
广告(填“真实”或“虚假”),判断的依据是。
答案:虚假因为纯净的碳酸氢铉中氮含量为14・79X100%比17.7%,该广告中“氮含量为
20.W是不可能的
解析:碳酸氢前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二”100%^17.7%,而广告上碳酸氢钱的氮含
14T1X5+12+16X3
量是20.1%,20.1%>17.7%,故可判断此广告是虚假广告。
(3)碳酸氢钱受潮时在常温下就能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快,因此保存时应注意
答案:密封并放在阴凉处
解析:因为碳酸氢倍受潮时在常温下就能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快,因此保存时应密封并放在
阴凉处。
14.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
(1)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历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过程。以前人们把
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上打上一些孔
(如下图所示)o请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
多污染物,为了减少煤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可设法把煤转化成清洁燃料,如将水蒸气通过炽热
的煤层可制得较洁净的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和上),煤气厂常在家用水煤气中掺入少量有难
闻气味的气体,其目的是。
答案:使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充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解析:“煤球”变为“蜂窝煤”,增加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由于水煤气
中含有一氧化碳,会使人中毒,且一氧化碳和山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人们很难发现其泄漏,所
以在煤气中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能使人们及时发现煤气泄漏,从而避免发生煤气中毒
事故。
(2)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发生潮解,他在家中也
曾发现饼干受潮会变软,这些现象说明了空气中含有(填化学式);请你结合生活经验
和化学知识另举两个实例来说明空气中含有这种物质:①
②
[注意]升华指固体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指气体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答案:1b0①食盐久置会变潮②一些零食拆开包装久置后脆性和酥性消失(其他合理答案也
可)
解析:一些易吸水的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后会发生变化。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课时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钠和过氧化钠
考点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1.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研究某气体的性质,这种方法属于()。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分类法
D.比较法
答案:B
解析:题中图示是用鼻子闻气体的气味,应属观察法。
2.下列关于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观察法只能通过视觉来完成
B.将NaCl固体放入水中,从而获知NaCl的某些性质,这只涉及实验法
C.银、铁、铜、锌等均为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和导电性,这是物质性质研究方法中的比较法
D.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往往同时采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多种方法
答案:D
解析:观察法可以通过视觉、嗅觉、触觉或实验仪器来完成,A项错误;将NaCl固体放入水中
从而获知某些性质,涉及实验法与观察法,B项错误;C项的描述为分类法,C项错误;研究物质的
性质时,往往不单独采用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综合使用,D项正确。
3.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物质的性质:将一粒金属钠和一块铜片分别放在表面皿上,研究它
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该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①假说法②实验法③分类法④比较法
A.①0B.①③C.②④D.②③
答案:C
解析:通过实验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为实验法、比较法。
考点2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取用
4.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o
A.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B.实验时用剩的钠块不应放回原试剂瓶
C.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D.钠和钾的合金在室温下呈液态,可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答案:B
解析: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A项正确;钠易燃且价格较贵,为了防止
实验安全事故发生,同时为了节约药品,实验时用剩的钠块应放回原试剂瓶,B项错误;钠易与
空气中的氧气、水等物质反应,且其密度比煤油大,保存在煤油中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C项正
确;钠和钾的合金熔点低,常温下为液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故D项
正确。
5.下列有关钠的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银白色金属②质软,可以用小刀切③熔点低于100℃
④密度比水小⑤热和电的良导体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钠为具有银白色光泽的金属,质软,熔点低,密度比水小,为热和电的良好导体。
考点3钠与水的反应
6.把一块钠投入预先滴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正确的一组为
()。
①钠沉到水底②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③钠熔成闪亮的小球,听到“嘶嘶”的响声④
溶液变红⑤溶液变蓝
A.④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钠的密度小于水,会浮在水面上,钠和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气,生成的氢气使钠四处游
动,①错误,②正确;钠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钠的熔点较低,放出的热量使钠熔成小球,生成
氢气的速率快,反应剧烈,故听到“嘶嘶”的响声,③正确;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
性,由于事先滴入紫色石蕊试剂,则溶液应变蓝色,④错误,⑤正确。
7.某同学按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o
三二b—T
A.打开右端软塞,将一小块金属钠加入煤油中,反应前片刻,钠的位置在a处
B.开始反应后,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钠在b处液面以下的水中反应
C.反应一段时间后,左端液面上升,进入长颈漏斗,b处有无色气体产生
D.若用苯或酒精来代替煤油,可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
答案:C
解析:钠的密度大于煤油而小于水,所以钠会沉在煤油底部而漂浮在水面上,不可能在b处液
面以下的水中反应,故A、B两项错误;钠和水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U形管右端压强增大,导致
左端液面上升,进入长颈漏斗,且b处有无色气体产生,故C项正确;乙醇和水互溶,所以不会出
现相同的实验现象,故D项错误.
8.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烧碱溶液中放入一定量的金属钠,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Na数目减少,有上放出
B.溶液中0H浓度增大,有比放出
C.溶液中Na,浓度增大,有II2放出
D.溶液中0H浓度增大,有。2放出
答案:A
解析: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消耗水,饱和的烧碱溶液中有NaOH固体析出,所
以所得溶液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不变,但因溶液体积减小,导致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的数目减少,故选A。
9.在实验室里,某同学取一小块金属钠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切开的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最先观察到的现象
是,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_o
答案:钠块表面由银白色变为暗灰色4Na+02-2Na20
解析:钠非常活泼,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aQ,钠块表面由银白色变为暗灰色,化
学方程式为4Na+02-2NaQ。
(2)将钠投入水中后,钠浮在水面,并且熔化成一个小球,根据这一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
走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钠的熔点低钠的密度比水小
解析:钠熔化为小球,需要一定的能量,可推出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反应体系的温度不高,钠
却熔化了,说明钠的熔点低;钠浮在水面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3)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2Na+2HQ-2NaOH+Hzt
解析: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Q—2NaOIl+II2t。
(4)根据上述实验过程中钠所发生的有关变化,试说明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目的是
答案:防止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接触
解析:因为金属钠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反应,所以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目的是防止钠
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反应。
考点4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10.某同学将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观察到下列现象:银白色❷变灰暗且变白色❷出现液滴
①白色固体,根据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发生了化合反应
B.①变灰暗是因为生成了过氧化钠
C.③是碳酸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溶液
D.④只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A
解析:①变灰暗是因为钠与氧气,发生了化合反应生成了氧化钠,A项正确,B项错误;③是氢氧
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溶液,C项错误;④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CO?反应生成了碳酸
钠,是化学变化,D项错误。
1L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取金属钠
B.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
C.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I).钠可以从四氯化钛中置换出钛
答案:A
解析:工业上利用电解熔融的NaCl制取金属钠,而电解NaCl水溶液得到产物之一为NaOH,A
项错误。
12.如下图所示的两个实验中,CuSO,溶液和FeCL溶液较少,Na20和NaQ稍微过量。则下列关于
实验现象或反应原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uSO,溶液FeCl溶液
A.两支试管中发生的均是化学变化
B.两支试管中均产生有颜色的沉淀
C.两支试管中均有无色气体生成
D.反应后,两支试管过滤后所得溶液均为无色
答案:C
解析:两支试管中分别发生Na#、NazOz与水的反应,均有NaOH生成,继而发生NaOH与盐的反
应,均是化学变化,A项正确;两支试管中分别有Cu(OH)?蓝色沉淀和Fe(0H)3红褐色沉淀生成,B
项正确;Na?。与水反应只生成NaOH,无气体生成,C项错误;由于FeCL、CuSO,的量较少,与NaOII
反应时均被消耗完,故反应后过滤所得的溶液均为无色,D项正确。
13.A、B、C是三种常见的化合物,A为淡黄色固体,甲、乙、丙为三种单质。它们之间的转化
关系如下图所示:
C丙乙
I点燃I
(DA的化学式是,B的化学式是.
答案:NazOzH2O
⑵写出甲+B-C+丙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2Na+2H2。-2NaOH+H?t
(3)写出A的一种重要用途:。
答案:作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乙
解析:A为淡黄色固体,则A可能为Na202,由甲点燃AlNazOz)可推断出甲可能为Na;由于Na>Na202
均可与化合物HQ反应,可推知B为1L0,则C为NaOII,乙为02,丙为112,经丙(H。+乙Q)号B(1120)
验证,上述推断合理。所以A、B、C分别为NazOz、比0、NaOH,甲、乙、丙分别为Na、O2、压。
14.用脱脂棉包住约0.2g过氧化钠粉末,置于石棉网上,往脱脂棉上滴水,观察到脱脂棉剧烈
燃烧。
(1)由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有关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结论是:①有氧气生成;②—。
NazO?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o
答案:该反应是放热反应ZNaQ+ZHzO—4Na0H+02t
解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且生成0?使脱脂棉剧烈燃烧;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用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以证明上述结论。用以验证
第一条结论的实验方法是;用以验证第二条结论的实验方法是。
答案:关闭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水流入试管,再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导管口p处,木条
复燃将导管口q浸入水中,打开止水夹,在反应过程中,q处有气泡冒出
解析:该小题实质上是考查氧气的检验、气密性检查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检验是否有
氧气生成,可根据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检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容器温度升高,容
器内气体会膨胀,因此,将导管q浸入水中,反应过程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3)实验(2)往试管中逐滴加水至固体完全溶解且不再有气泡生成,取出试管,往试管中滴入酚
儆溶液,发现溶液变红,振荡后,红色褪去。为探究此现象,该小组同学从有关资料中得知:过氧
化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2的过程为Na202+2H20-H2O2+2NaOH,2H202^=2H20+02t,其中H202
具有漂白性。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和足量水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有HQ2存在(只要求列出
实验所用的物品及观察到的现象)。物品:;现
象:O
答案:红色布条布条褪色
解析:H2O2具有漂白性,可使红色布条褪色,据此可检验HQz的存在。
课时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氯气
考点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有:①观察物质的外部特征;②实验和观察;③解释和结论;④预测
物质的性质。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观察物质的外部特征一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和观察f解
释和结论。
2.下列关于化学学习和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假说是一种推测性说明,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一个必要步骤
B.化学家们己能够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器件等
C.运用分类的方法,可根据物质所属的类别预测物质的性质
D.化学模型有助于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答案:A
解析:假说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一个步骤,但不是必要步骤,故A项错误。
考点2氯气的性质
3.某工厂发生CL泄漏,以下应对措施中主要是基于CL的物理性质考虑的是()。
A.向被污染的土壤撒石灰
B.向远离污染源的高处撤离
C.用浸有纯碱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迅速撤离
D.来不及撤离时可用纯碱溶液浸湿的棉被堵好门窗
答案:B
解析:石灰溶于水形成氢氧化钙溶液,碱溶液可以吸收氯气,利用的是氯气的化学性质,故A项
不符合题意;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发生CL泄漏时应向远离污染源的高处撤离,故B项符合题
意;纯碱溶液可以和氯气发生反应而吸收氯气,利用的是氯气的化学性质,故C、D两项不符合
题意。
4.饱和氯水久置后,溶液中的下列各种微粒中会减少的是()。
①CL②HQ③Cl@HC10⑤H'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A
解析: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新制氯水呈浅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在氯水中存在反
应:C12+H20=HCl+HC10,次氯酸是弱酸,所以新制的氯水中含有3种分子:CL、出0、HC1O,含有
4种离子:H、Cl、CIO及少量OH;久置后次氯酸分解,发生反应:2HC10——2HC1+O2t,由于HC1O
的分解导致Ch不断反应,最终久置氯水变成了HC1溶液,所以减少的是①CL、②H2、@HC10o
5.下列关于氯气、液氯、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比较正确的是()。
A.氯气、液氯、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中均含氯元素的单质
B.氯气和久置氯水无漂白性,而液氯和新制氯水有漂白性
C.久置氯水中无HC1O,其他成分与新制氯水相同
D.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均呈酸性,且后者酸性更强
答案:D
解析:氯气、液氯和新制氯水中均含氯元素的单质,但久置氯水中不含,选项A项错误;氯气、
久置氯水和液氯均无漂白性,只有新制氯水有漂白性,选项B项错误;久置氯水中无HC1O、C1O、
CL,其他成分与新制氯水相同,选项C项错误;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均呈酸性,且后者酸性更强,
选项D项正确。
6.鉴别HC1和HC1O两种溶液时,应选用()。
A.AgNOs溶液B.NaOH溶液
C.Na2C0,溶液D.淀粉-KI试纸
答案:D
解析:HC1O极不稳定,易分解为HC1和02)故HC1溶液与HC1O不能用AgNO:、鉴别;HC1O与HC1
均呈酸性,均能与NaOH和Na2cOs反应;HC1O具有氧化性,可以氧化淀粉-KI试纸中的KI,生成L
使淀粉变蓝,而HC1不具有此性质,故可用来鉴别HC1溶液和HC1O溶液。
7.下面是某同学研究氯气性质过程中的一个片断.请你帮助他完成部分实验并补全实验记录。
[观察]氯气的颜色、状态:色、态;氯气的气味:气味。
[预测]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它可能具备的性质有
[实验探究]
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推断生成物
氯气与铁反应
氯气与氢气反应
答案:[观察]黄绿气有刺激性[预测]与钠、铁、铜等金属发生化合反应,与氢气发生化
合反应
[实验探究]
把烧得红热的一束细铁丝伸入充满氯气的集气
灼热的铁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
瓶中,观察现象;然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振FeCh
棕褐色的烟;集气瓶内生成黄色溶液
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氢气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苍白色
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氯气的
火焰;集气瓶口上方产生了较浓的白HC1
集气瓶中,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雾
[实验结论]
a.氯气与铁反应生成,氯气与氢气反应生成。
b.通过比较氯气和曾经学习过的氧气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可推知氯气的化学性质,
能与反应。
c.这位同学是按照怎样的程序来研究物质的?
d.在上述过程中,他用到了哪些研究物质的方法?
e.请写出闻氯气气味的方法。
答案:a.FeCLHC1
b.比较活泼铁、铜、钠等金属以及氢气、红磷、硫等非金属
c.观察物质的外部特征一预测物质的性质一实验和观察一解释和结论。
d.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e.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考点3氯气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探究
8.实验室拟制备纯净的氯气并回收剩余药品,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饱和NaHCO
溶液
A.制备CI,B.去除杂质
臧石灰
C.干燥Cl,D.IN收固体MnO,
答案:D
解析:浓盐酸与MnOz反应需要加热,图中缺少加热装置,故A项错误;Ck、HC1均能与饱和碳酸
氢钠反应,不能除杂,应将饱和NaHC03溶液换为饱和食盐水,故B项错误;氯气能与碱石灰反应,
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氯气,应选用无水氯化钙,故C项错误;MnOz不溶于水,则图中过滤装置可回
收MnO2,故D项正确。
9.如下图所示,将I阀关闭,II阀打开,让一种含氯气的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干燥的红
色布条不褪色;若关闭II阀,打开I阀,再通入这种气体,布条褪色。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①浓硫酸②饱和氯化钠溶液③NaOH溶液④饱和碳酸钠溶液⑤水
A.①③B.②⑤C.②③⑤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关闭I阀,打开II阀,让一种含氯气的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干燥的红色布条不褪
色,可知甲中液体可干燥氯气或吸收氯气。浓硫酸能干燥氯气,故选①;饱和氯化钠溶液抑制氯
气的溶解,排出的仍为潮湿的氯气,干燥的红色布条会褪色,不符合题意,故不选②;NaOH溶液
与氯气发生反应,能吸收氯气,无氯气排出,则干燥的红色布条不褪色,故选③;饱和碳酸钠溶
液与氯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能吸收氯气,无氯气排出,则干燥的红色布条不褪色,故选④;氯
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排出的仍为潮湿的氯气,干燥的红色布条会褪色,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⑤。故选Do
10.氯水中含有多种成分,因而具有多种性质。新制氯水可分别与下图中四种物质发生作用(四
种物质与氯水的重合部分代表物质间的反应,且氯水足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证明氯水具有漂白性的是(填“a”"b""c”"d”或“e”)。
答案:d
(2)反应c的现象是,反应e的现象是反应e的化学方程式
为,反应b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有白色沉淀生成氯水的黄绿色消失
Ck+2NaOH-NaCl+NaClO+HiO
Na2CO:i+2HCl—2NaCl+H20+C02t
(3)久置的氯水最终会变成,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米卵
答案:盐酸2HC1O12HC1+O2t
(4)实验室保存氯水的方法是。
答案:装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凉处密封保存
解析:氯水中含有H*、Cl\Ck、比0、HC1O等微粒,可以与NaOH、AgWNa2cO3发生反应;HC1O
具有漂白性,故氯水可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HC1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生成HC1。
考点4生活中的含氯化合物
11.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A.氯气和活性炭均可作为漂白齐山若同时使用,漂白效果会明显加强
B.氯气与烧碱溶液或石灰乳反应都能得到含氯消毒剂
C.测定溶液pH的实验中,可用pH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pH
D.洁厕灵不能与84消毒液混用,原因是两种溶液混合产生的I1C10易分解
答案:B
解析: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氯气,同时使用时漂白效果不会增强,A项错误;氯气与烧碱
溶液或石灰乳反应均可生成次氯酸盐,B项正确;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漂白pH试纸,C
项错误;洁厕灵与84消毒液不能混用的原因是消毒液中的NaClO与洁厕灵中的I1C1反应生成
CL,D项错误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碳酸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C.次氯酸钙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D.碘酸钾可用作加碘食盐的添加剂
答案:B
解析: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
13.消毒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消毒液是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Ck+2NaOH—NaClO+NaCl+H2O
(2)取少量消毒液,滴加AgNOs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消毒液中有离子。
答案:氯
⑶消毒液稀释后喷洒在空气中,可以生成有漂白性的物质,请写出此过程的化学方程
式:;
光照
答案:NaC10+H20+C02^-HClO+NaHCOs2HC1O-2HC1+O2t
该物质有漂白性是因为它有强氧化性,但是它也很不稳定,请写出它分解的化学方程
式:»
(4)日常生活中,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不能混合使用,若混合使用会产生有刺激
性气味的有毒气体,请写出混合使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O
答案:NaC10+2HCl-\aCl+Cl2t+H20
14.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验证氯气性质的装置(其中夹持装置已省略)。
已知:装置A是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IO)2+4HC1(浓)=CaCl2+2Cl2
t+2H20»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o
答案:除去CL中的HC1
解析: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从装置A出来的氯气中含有HC1气体,HC1气体可以用饱和食盐
水除去。
(2)装置B也是安全瓶,目的是监测实验进行时装置C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装置C发生堵塞时
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
答案:装置B中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形成一段液柱
解析:若装置C堵塞,则装置B中压强会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从而形成一段液柱。
(3)装置C的作用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则装置C中I、II、III处依次应放入的物质是一
(填序号)。
序号IHIII
a干燥的有色布条碱石灰湿润的有色布条
b干燥的有色布条无水硫酸铜湿润的有色布条
c湿润的有色布条浓硫酸干燥的有色布条
d湿润的有色布条无水氯化钙干燥的有色布条
答案:d
解析:要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可先验证氯气是否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然后干燥氯
气,再检验干燥的氯气是否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干燥氯气时不能选用会与氯气反应的碱
石灰,U形管中一般盛装固体干燥剂,故浓硫酸不能盛装在U形管中,无水硫酸铜可以检验水的
存在,不用于氯气的干燥,本题可选用无水氯化钙作干燥剂。
(4)装置D的作用是,则烧杯中的溶液是,写出所发生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浓NaOH溶液(合理即可)
Cl2+2NaOII—NaCl+NaC10+H20
解析:氯气有毒,会污染环境,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氯气,则烧杯中的溶液为浓NaOH
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10+H20o
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一一物质的量
课时1物质的量摩尔质量
考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B.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物理量
C.0.012kg%中所含碳原子数约为6.02X10”
D.物质的量可用于表示宏观物质的多少
答案:D
解析:B项,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D项,物质的量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可以理解为物质的质量
B.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微粒数目
C.物质的量的单位一一摩尔只适用于分子
D.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
答案:D
解析:A项,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B项,物质的量能用来表示物质所含微
粒数目的多少。C项,摩尔适用于所有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和原
子团等。D项,物质的量是用于表示物质所含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
考点2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3.1molSO?和1molSO3具有相同的()。
①分子数②原子数③S原子数④0原子数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B
解析:1molSO2和1molSO3所含分子数均为傲1molSO2中含有1molS原子和2mol0
原子,共3mol原子;1molSO3中含有1molS原子和3mol0原子,共4mol原子。
4.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的说法错误的是()。
A.0.012kg12C中含有的,2C原子数是“
B.0.5mol也0中含有的原子数约为6.02X1()23
C.1mol0z中含有的氧分子数为M
D.含有川个氧原子的H2sol的物质的量是0.25mol
答案:B
解析:0.5molH2O中含有1.5mol原子,故含有的原子数约为9.03X10,B项错误。
5.设一个“原子的质量为ag,一个R原子的质量为bg,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4则R的相
对原子质量可以表示为()。
①②子③阴④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可知,R的相对原子质量,1molR原子的质量为
记aga
bgX»6Mg,则4(R)=6鼠
6.设M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兀
A.1molH20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M
B.1.2molNaCl中含有的钠离子数为1.2%
C.0.25molA1CL中含有的原子数为必
1).0.2molFeB中含有的原子数为怨
答案:A
解析:1mol比0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A项错误;1.2molNaCl中含有的钠离子数和氯离
子数均为1.2从B项正确;0.25molA1CL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25X4X/WM,C项正确;0.2mol
FezOs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2X5XN=M,D项正确。
7.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1molHC1②0.3mol氢③2mol大米④4mol的氧元素
答案:①
解析:物质的量仅适用于微观粒子,其使用方式为:“数值+mol+化学式”,不能用于宏观物质。
(2)相同物质的量的CO和CO2,其中所含分子数之比为;所含氧原子数之比为
所含原子总数之比为;所含电子数之比为。
答案:1:11:22:37:11
解析:/7(CO)^(CO2),由可知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1个C0分子中含1个0,而
1个CO2分子中含2个0,故氧原子数之比为1:2;原子总数之比为2:3;C0含14个电子,C0?
含22个电子,故电子数之比为14:22=7:Ho
⑶现有①0.5molC02>②1.204X102'个HC1分子、③12g1,其中物质的量最大的为
(填序号,下同),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答案:②②
l2
解析:②〃(HC1)=2mol,③12gi2c就是1molC0故物质的量最大的为HC1;0.5molCO2中含
0.5molX3=1.5mol原子,2molHC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市企业市值管理办法
- 电玩城库存管理办法
- 上海返乡人员管理办法
- 自然角区域管理办法
- 融资业务贷款管理办法
- 综合部材料管理办法
- 个人活期账户管理办法
- 粮油厂分级管理办法
- 中国设备租赁管理办法
- 上海灯光设置管理办法
- 2025年潍坊市中考数学试题卷(含标准答案)
- 2024重庆护士三基考试真题卷(附答案)
- 并购整合方案模板(3篇)
- 2025-2026学年人教鄂教版(2017)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2026学年秋季第一学期学校德育工作安排表
- 《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件(共七章节)
- 浙教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科学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卷
- 产科护理SBAR交班模式
- DB61∕T 1576-2022 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技术规范
- 2025-2030中国汽车工程服务外包(ESO)行业现状调查与前景趋势研究报告
- 2025年乡村振兴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