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生物学心脑血管药理、食管癌放疗增敏研究_第1页
放射生物学心脑血管药理、食管癌放疗增敏研究_第2页
放射生物学心脑血管药理、食管癌放疗增敏研究_第3页
放射生物学心脑血管药理、食管癌放疗增敏研究_第4页
放射生物学心脑血管药理、食管癌放疗增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放射生物学心脑血管药理、食管癌放疗增敏研究肿瘤放射治疗生物学基础

放射治疗利用放射线穿透性和电离作用电离辐射对细胞杀伤以破坏DNA为主,细胞膜和微管等其它损伤为辅直接作用

使生物分子电离、激发,导致分子结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RH(有机分子)电离,产生有机自由基R·,使生物分子损伤,该损伤可因巯基(-SH)化合物作用而修复富氧时,R·及O2作用产生RO2,使生物分子损伤,不易修复2

间接作用

射线作用于水,使水分子活化和自由基生成水分子激发、超激发和电离产生H2O+、H+、H2O-、OH-、H3O-和自由电子,并产生中性自由基(OH·、H·、HO2·)和H2O2

低LET射线

缺氧时仅产生OH·和H·,有氧时尚可产生HO2·和H2O2

高LET射线缺氧和富氧时,均能产生OH·、H·、HO2·和H2O2。高LET射线在缺氧情况下亦可发生直接效应,发生不可修复DNA双链断裂34细胞存活曲线

放射后细胞存活定义

照射后,肿瘤细胞(致克隆源性细胞)失去无限增殖能力即可认为“死亡”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细胞即为存活细胞对于不再增殖已分化细胞,若照射后失去其特殊机能也为死亡细胞5

细胞存活曲线绘制

1956年,Puck和Marcus用HelaS3细胞株建立起单个细胞平皿培养形成集落方法,计算用不同剂量X线照射后,单个细胞生长成克隆数目比例(是比例而不是数量),及未经照射细胞比较,绘制了辐照后细胞存活曲线,可定量研究细胞增殖能力放射效应。至今仍是研究细胞照射剂量效应唯一方法

代谢法(MTT)、染料(台酚蓝染色)排除法等均不能认定放射后细胞存活本质。设置存活曲线剂量点一般应在5个以上(6-8个),特别是“肩区”剂量点要多678

指数性存活曲线

指细胞存活率及照射剂量成指数性反比关系,即在细胞放射敏感性不变时,剂量越大,细胞死亡越多。根据指数性反比关系,即使照射剂量达到极大时,也会有少数细胞存活。在存活曲线图上表现为一直线9

非指数性存活曲线

人类肿瘤细胞存活曲线均为非指数性。即照射后,细胞不是立即出现指数性死亡,而在存活曲线上先出现一个“肩段(shoulder)”,对辐射表现一定抗拒,以后随剂量增加,才呈指数性死亡。其原因是群体细胞中一部分细胞在放射后可发生修复10

细胞存活曲线有关参数含义

在临床应用中,细胞存活曲线主要是非指数性存活曲线即有肩段存活曲线,在这曲线中可反映出几个参数,各个参数表示不同生物学含义。一些参数含义如下:11D0(平均致死剂量,

meanlethaldose)

为存活曲线直线部分斜率k倒数(D0=1/k),表示细胞放射敏感性,即照射后余下37%细胞所需放射量。D0值越小,即杀灭63%细胞所需剂量就越小,曲线下降迅速(斜率大)。过去曾使用D37表示,现已不用,因D37受其它参数干扰,在单靶单击指数性存活曲线中D37=D0,而在肩段较宽非指数性存活曲线中D37≠D0

12S2

指2Gy照射时存活曲线,现发现S2最能区分各类肿瘤放射敏感性。现作为放射生物实验时主要参数

13N(外推数,

extrapolationnumber)

细胞内所含放射敏感区域数,即靶数,表示细胞内固有及放射敏感性相关参数,是存活曲线直线部分延长线与纵轴相交处数值。靶数(即N值)一般均在2~10范围内14Dq值(准阈剂量,quasithresholddose)

代表存活曲线肩段宽度,故也称“浪费辐射剂量”。肩宽表示从开始照射到细胞呈指数性死亡所浪费剂量,在此剂量范围内,细胞表现为亚致死损伤修复(全部细胞进入n-1状态之前)。Dq值越大,说明造成细胞指数性死亡所需剂量越大。经存活率为100%点作及横轴平行直线,再延长存活曲线直线部分与之相交即可得出Dq值。Dq=D0×lnN(lnN是以自然对数表示N值)15Ds

意义同Dq,更好地表示肩宽,即存活曲线呈直线下降前所受到剂量,在存活曲线上是肩段实际宽度16D-2

临床上常用D-2来描述存活曲线性质,即细胞数下降到10-2时(S=0.01)所受到剂量值17

细胞存活曲线临床意义

研究各种细胞及放射剂量定量关系比较各种因素对放射敏感性影响观察有氧与乏氧状态下细胞放射敏感性变化比较不同分割照射方案放射生物学效应,为其提供现论依据考查各种放射增敏剂效果比较单纯放疗或加化疗或/和加温疗法作用比较不同LET射线生物学效应研究细胞各种放射损伤以及损伤修复放射生物学理论问题18肿瘤放疗基本原则

照射范围

照射范围(靶区)应包括原发肿瘤和邻近潜在扩展区以及淋巴引流区,以95%-100%等剂量线计算靶区剂量,误差不超过±5%。5cm直径肿瘤,若遗留1mm3,则有1.5×105个瘤细胞存活

剂量

要达到基本消灭肿瘤目,但呈指数杀灭,总有一部分细胞残留

保护邻近正常组织和器官保护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良好19GTV=肿瘤大致体积CTV=临床靶体积PTV=计划靶体积TV=治疗体积IV=照射体积20国际辐射单位及测量委员会ICRU

第29号第50号报告中规定

GTV肿瘤区

(grosstumorvolume)

指肿瘤临床灶

为一般诊断手段(包括临床检查、CT/MRI/PET)能够诊断出、可见、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恶性病变范围

包括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和其他转移灶21当肿瘤已行根治术后,则认为没有肿瘤区

确定肿瘤区意义

对于根治性放疗:要给予肿瘤区以足够剂量,使肿瘤得以控制,便于观察肿瘤随剂量变化及其它因素影响22

CTV

临床靶区

(clinicaltargetvolume)

按一定时间剂量模式给予一定剂量肿瘤临床灶(GTV)、亚临床灶以及肿瘤可能侵犯范围

根据这个定义,同一肿瘤区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临床靶区情况23肿瘤区和临床靶区特点

是根据临床检查和结合静态影像(如:CT、MRI、PET)确定不考虑器官运动和治疗过程误差

及所采用内、外照射方式无关24

PTV计划靶区

(planningtargetvolume)

计划靶区包括

*

临床靶区(CTV)、照射中患者器官移动(ITV)*由于摆位、治疗中患者体位重复性误差*靶位置和靶体积变化等因素引起扩大照射组织范围

以确保CTV得到规定治疗剂量计划靶区决定照射野大小25提高肿瘤放射效应措施

选择放射源时间-剂量-分割利用氧效应使细胞周期再分布26选择放射源

外照射理想放射源条件

理想剂量分布从一个方向入射线能在肿瘤深度达到高剂量,而肿瘤前、后正常组织剂量较低,旁向散射少,有利保护正常组织

能杀灭乏氧细胞即氧增强比(OER)要小

能杀灭非增殖期(Go)细胞对增殖周期中各期相细胞放射敏感性差异小27时间-剂量-分割28

放射对大多数肿瘤比相应正常组织敏感,而前者细胞非致死性损伤修复却较后者为慢

周围正常组织放射耐受量和肿瘤致死量之比称“治疗比(TR)”

TR>1肿瘤可局部治愈

TR<1肿瘤不可治愈

可人为地采取各种方式扩大TR,主要用时间-剂量-分割方法2930分割照射

目保护正常组织非致死性损伤修复,特别对晚反应组织保护正常组织再增殖能力增加肿瘤细胞再氧合机会增加肿瘤细胞群再分布机会在分割照射中,肿瘤细胞亦同样有损伤修复和再增殖发生,在临床上应全面考虑,权衡得失,既要最大限度杀灭瘤细胞,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31“4R”理论

细胞修复(recovery)

细胞再增殖(regeneratiorepopulation)

乏氧细胞再氧合(reoxygenation)

细胞群再分布(redistribution)32

放射损伤修复

SLD修复

照射后有细胞失去无限增殖能力而死亡,有能从损伤中逐渐修复,并可保持无限增殖能力。1959年,Elkind发现细胞受照后产生亚致死损伤而保持修复能力时,细胞能在3小时内完成这种修复。SLD修复主要反映在细胞存活曲线肩段上33PLD修复

即潜在致死损伤修复,指在正常状态下,应当在照射后死亡细胞,若置在适当条件下,由于损伤修复,又可存活。及PLD修复有关细胞几乎均为乏氧细胞,并主要存在Go期细胞内,加温治疗可抑制PLD修复34正常组织放射效应分类35

早反应组织

如小肠、上皮、粘膜、骨髓、精原细胞等。在放疗过程中存活干细胞再增殖能力强,非致死损伤修复可较少考虑。常规每次分割剂量不致造成损伤。大多数肿瘤组织放射效应类似早反应组织,每次剂量过低或疗程延长对杀灭肿瘤不利。α/β值约为10Gy36

晚反应组织

如脑脊髓、肺、肾、骨、肝、脉管组织等。在常规分割照射时无明显增殖,细胞损伤修复几乎是其唯一保护效应,放疗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晚反应组织,一般每次剂量不得超过2Gy。α/β比值约为2-3Gy37几种早期和晚期反应组织α/β值

反应组织α/β值(Gy)

早期反应组织

小肠粘膜13

大肠粘膜7

皮肤上皮10

精细胞13

骨髓9

晚期反应组织

脊髓1.6-5.0

肾0.5-5.0

肺2.5-4.5

肝1.4-3.5

皮肤2.5-4.538剂量概念问题39

照射量(C/Kg)

临床不适用

吸收剂量(Gy)

及放射生物效应有关许多因素都未考虑在内

NSD数学模式系列

Ellis(1967):

NSD=D·N-0.24·T-0.11

Winston(1969)

:

PT=(N1/NT)·NSD+……40

Orton&Ellis(1972):

TDF=n·d1.538·X-0.169·

10-3

(X=T/N)

TDFT=(TDF)1·(T1/T+R)0.11+(TDF)2·

(T=前段照射天数,R=间歇天数)

Kirm(1971):累积放射效应

CRE=g·Φ·D·N-0.24·T-0.11

=g·Φ·D·d·N0.65

NSD模式系列贡献是考虑了及放射生物效应有关一些重要因素,并能分段相加。但存在主要问题是式中N、T指数不适用于晚反应组织。后代之以α/β模式41

线性二次方程公式(α/β)

Kellerer&Rossi(1972)

:

2

S=e–n(αd+βd)(简称α/β公式)

α/β比值表示引起细胞杀伤中单击和双击成分相等时剂量,早反应组织及多数肿瘤α/β值大(约10Gy),晚反应组织α/β值小(约3Gy)42

Fowler:

生物效应剂量

BED=N·d·{1+[d/(α/β)]}

可分别求出靶区内早反应和晚反应组织等效剂量

α/β模式主要缺点是未考虑因组织修复和再增殖而“浪费”剂量。现代之以ERD概念43

ERD(外推反应剂量)概念

Barendsen(1982)最先将时间--增殖因素引入α/β模式

多数情况下,在一个疗程中,肿瘤和/或早反应组织至少可产生一次再增殖。一般在放疗2周左右,肿瘤细胞开始增殖,3-5周发生加速再增殖44

ERD=N·d·{1+[d/(α/β)]}-K·T

d=分次剂量,N=次数,T=总时间,K(时间系数)=0.693/(α·φ),φ=倍增时间(低剂量率照射时,另有公式表达)

ERD可理解为去除因修复和增殖而“浪费”剂量后有效剂量,故不是所给予实际照射剂量45分割照射方法

常规分割(CF)

每天一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天。在此情况下,一般认为正常组织非致死损伤,在24小时内可得到修复

但上述这种千遍一律做法显然是不合理46

超分割(HF)

不改变总疗程时间,每天照射≥2次,每次量较常规分割量小,但每天剂量较常规分割量大,总剂量提高适用于邻近正常组织α/β值小(晚反应组织)肿瘤(α/β值大),优点是保护晚反应组织,而又可给予肿瘤较常规分割大总剂量,常用于增殖较慢,临床认为放射难治愈肿瘤

常用方法每天2次,每次1.2Gy

欧洲放疗学会356例口咽癌随机试验,CF(70G/35F/7w)和HF组(1.15Gy/F,2F/d,80Gy/70F/7w),5年生存率分别为38%和56%。Wang等:鼻咽癌T3-4,5年生存率CF47%,HF65%47

快速分割(AF)

不改变原计划总剂量,每天照射≥2次(间隔6小时以上),每次量同常规分割剂量。适用于细胞增殖快肿瘤。用Tpot(潜在倍增时间)衡量,以Tpot5天为参考点,<5天可用AF。靶区内正常组织急性反应较重48

快速超分割(AHF)

为减轻急性反应,采用折中AHF方法用超分割方法,但每周照射5天以上

用快速分割法,但上午照射大野,下午照射小野(野中野)

1.4-1.6Gy/F,2F/d,总量同CF法49

后程加速超分割

Harari1992年提出,根据是在常规分割时,正常组织在治疗后2周开始有代偿性增殖,CF有利正常组织修复,肿瘤在4周时加速再增殖,用大剂量有利抑制肿瘤增殖。方法为:

1.2Gy/F,2F/d(间隔6小时),24Gy/20F→1.4Gy/F,2F/d×2w,共28Gy/20F→1.6Gy/F,2F/d×1.5w,共22.4Gy/14F

施学辉:对食管癌CF41.4Gy/4.6W→2F/d,1.5Gy/F×9d,总疗程6.4w,总量68.4Gy。5年生存率55.5%高于CF组(26.2%)50

低(大)分割

每周2-3次,周剂量约等于CF。适用于亚致死损伤修复能力强肿瘤(如黑色素瘤)

不均等分割

将CF时周剂量,在5天内不均等给予。原理是根据癌细胞在一次大剂量照射后,约95%氧合细胞杀灭,有利于瘤细胞再分布。而后分次小剂量照射时,细胞辐射损伤在氧合细胞中,2Gy以下能恢复亚致死损伤,而乏氧细胞亚致死损伤修复较慢。大、小剂量反复交替,可使正常组织更好修复,对肿瘤更大杀伤*

第1天5.0Gy,第2-5天各1.25Gy/d*

第1天6.0Gy,第2-5天各1.0Gy/d51适宜剂量

确定总剂量依据

熟知各肿瘤放射杀灭量和邻近组织耐受量肿瘤大小(肿瘤越大,含乏氧细胞越多),结合Borgonis-Tribondean定律(放射敏感性及分裂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放射生物效应最重要相关因素是总剂量、总疗程时间和分割次数(低LET射线)

NSD=D·N-0.24·T-0.11

缩野技术。亚临床病灶杀灭量50Gy

S形剂量-效应曲线:在肿瘤控制率和发生正常组织并发症剂量-效应曲线上均有一陡峭斜坡,陡坡后又有一较平坦“坪区”525354疗程时间

按治疗计划采用各种分割方法,产生生物效应可用当量剂量来表达。临床上应注意是不要在疗程中随意停顿间歇:

根据各种数学模式,主要相关因素为总剂量、分割次数和总疗程时间,在总剂量不变情况下,增加分割次数和(或)延长疗程将降低生物效应

肿瘤控制率S形剂量-效应曲线上,一旦在陡坡前剂量点上暂停治疗,将直接影响疗效55

疗程开始后2-3周瘤细胞开始再增殖,3-5周内发生加速再增殖因各种原因中断放疗或延长疗程,原则上应根据缺失天数每天补偿0.5-1.0Gy。根据加速再增殖原理,即使不延长疗程,也应在治疗开始约4W后,每天再额外增加0.5Gy左右剂量56

利用氧效应

1955年Thomlinson和Gray等发现人类恶性肿瘤细胞内存在乏氧细胞乏氧细胞

多个测定点氧分压中位数≤10mmHg为乏氧正常组织乏氧细胞<1%,实验肿瘤中占10%-20%,人肿瘤达30%-40%在放疗中设法使乏氧细胞变为富氧细胞或降低乏氧细胞放射抗拒性,即改变乏氧细胞氧张力,以获得放射敏感性最高效应,即为利用氧效应57

放射线杀伤肿瘤细胞时对氧依赖性指标是“氧增强比(OER)”

OER=乏氧细胞杀灭剂量/富氧细胞杀灭剂量

低LET射线OER=2.5~3.0

快中子OER约1.2~1.658以下方法可改善乏氧环境或减少乏氧细胞

分割照射

分批杀灭肿瘤细胞,肿瘤缩小改善乏氧环境,乏氧细胞再氧合

氧气吸入

目前探讨最多是CON方案,即Carbogen(5%CO2+95%O2,简称CB)和烟酰胺(NAM)联合应用

CB

改善慢性乏氧(瘤内氧弥散障碍或不足所致)

NAM

能克服急性乏氧(扩张瘤内短暂阻塞血管)59

乏氧细胞增敏剂

Miso类药物由于神经毒性大而被淘汰,现开发了新一代药物etanidazol、nimorazole、甘氨双唑钠(CMNa)等。MTX、甲基苄肼等对乏氧细胞亦有效

生物还原性制剂

SR4233能选择性地杀灭乏氧细胞

乏氧时

SR4233被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还原成SR4233基团,它在特定酶作用下及瘤细胞中氢离子结合,使细胞DNA单链或双链断裂

有氧时

SR4233基团被氧化成SR4233,而不引起DNA链断裂606162

低氧放疗

吸入含8%-10%氧气混合气体后,正常组织氧分压迅速下降,而瘤组织氧分压下降缓慢。正常组织放射耐受性提高,瘤组织放射敏感性改变不大,可照射更大剂量

加温治疗

能有效杀灭乏氧细胞和S期细胞血红蛋白(Hb)重组Hb溶液粘度低,有利氧输送。0.8g/kgHb注射,使大鼠9L胶质瘤乏氧细胞减少24%;联合放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放射剂量校正系数提高1.6-2.9倍63

氧携带剂

多氟化合物乳剂颗粒小、表面积大、携氧量大,多及CB合用。制作有待改进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能松弛小动脉平滑肌,扩张小血管。剂量过大反可减少肿瘤血流量

纠正贫血

临床上最为方便而有效。建议用输血,不宜用铁剂,因肿瘤病人转铁蛋白(TF)低下,放疗后更低,对铁利用率低64

基因治疗

*

已有针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药物应用于临床,如Endostain和Angiostain

*

该方面研究是有前途和希望65使细胞周期再分布细胞周期各时相放射敏感性差异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处于或接近有丝分裂细胞(M期)最敏感

S期后部抗拒性最高若G1期相当长,则G1早期抗拒,G1末期敏感

G2期通常都敏感,大致及M期相等。若按分裂延迟为标准,则G2期最敏感非增殖期细胞(Go)最不敏感

6667

可用以下方法使细胞周期再分布,以提高敏感性

分割照射

放射致敏感期相细胞杀灭,增殖周期出现正反馈现象,即增殖加快、增殖比例增大(Go期参及增殖,

Go期细胞减少)和丢失减少药物增敏

期相特异性细胞毒药物杀灭放射不敏感细胞或抑制受放射损伤DNA修复。如HU、Ara-C能杀伤S期细胞,同步化于G1后期,VCR使细胞同步化于M期。嘧啶同类药(Bud-R、5-Fu等)可抑制DNA修复加温治疗

加温(43℃)能使S期细胞放射敏感性提高3

倍,并降低放射后亚致死损伤修复能力686970

肿瘤放射敏感性

实验室预测71

肿瘤放射敏感性是放射治疗中应考虑第5个“R”(radiosensitivity)

当前,用实验室指标预测肿瘤放射敏感性已引起人们重视

以组织学分类、分级、肿瘤大小和分期、瘤床情况以及宿主年龄、性别等传统放射敏感性预测方法,均不能对治疗和预后提供足够信息,更不能进行定量分析72

现代放射敏感性预测定义为

用实验室检测方法估计肿瘤控制可能性(肿瘤内在放射敏感性),但此可能性必须及其它影响疗效临床因素无关73

对预测方法要求

及肿瘤控制有特异关系检测时间快相对样本误差不敏感对常规放疗作出放射抗拒假预测可能性低相对无损伤74肿瘤细胞内在敏感性根据实验证明:不同组织学类型肿瘤细胞系放射敏感性不同实验中放射抗拒细胞系常来源于临床放射抗拒肿瘤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及体内肿瘤放射敏感性平行因此,可以采用活检材料进行实验室检测来预测该肿瘤放射敏感性75

肿瘤细胞培养

可用原代培养法、接种裸鼠后体外培养法和CAM板培养法(在涂有促进细胞贴壁物质多孔培养板中,用特殊培养液培养,再在光电比色计下以密度反映成活细胞数)

前两种可观察经不同剂量照射后瘤细胞形成集落能力,为放射生物学研究主要方法,但费时费工76S2(2Gy照射时存活曲线)

S2最能区分放射敏感性

Brock测定72例切缘阴性、行术后放疗头颈部鳞癌,S2平均值为0.33(0.11~0.91),随访1年,12例复发者S2=0.4,而仍局控者S2=0.3

William测定60例,S2平均为0.33,将S2≤0.3和>0.3者分为敏感组和抗拒组,除1例外,复发者均在抗拒组;从理论上计算,杀灭109细胞到1个细胞,S2为0.6,需80Gy,S2为0.2,则仅需26Gy77

3H-TdR掺入法

以测定肿瘤细胞增殖率78

微核定量测定

微核是由细胞有丝分裂时未进入主核染色体断片或整条染色体形成,内含双链结构剂量存活曲线及剂量-微核频率曲线有密切相关关系

用剂量-微核频率曲线来估价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较剂量-存活克隆分析法快速简易79

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

及DNA含量测定Tpot(潜在倍增时间

)

用Tpot这个参数可表示肿瘤增殖能力。可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Tpot=λ·(Ts)/LI(Tpot为潜在倍增时间;Ts

为S期持续时间;λ为所测定人口年龄分布修正因素,其值=0.8~1.2;LI为标记指数)。给病人一定剂量BurUrd数小时后取标本,S期细胞被BurUrd标记后,可被荧光色素偶合单抗选择性染色(发绿色荧光),细胞DNA被PI染色(发红色荧光),LI即为总细胞数中被BurUrd标记百分数80

Wilson测定26例实体瘤,LI为2.3%~20.6%(中位数6.4%),Ts为5.8~30.7小时(中位数16.2小时),Tpot为3.2~23.2天(中位数5.6天)

以Tpot5天为参考点,<5天者增殖能力强,放射敏感性高,并以选用快速分割照射法有利81

DNA含量

人类正常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6(二倍体),偶见非二倍体亦在46左右,大多数肿瘤细胞DNA为异倍体(四倍体或非整倍体)

Jacobsen证实二倍体细胞放射敏感性比非整倍体低10%~15%Joensum等分析了348例晚期宫颈癌放疗后复发率,DNA为倍体性者为非倍体性2倍,二倍体者放疗疗效更差

Wilson测定Tpot<5天10例患者,7例为非整倍体肿瘤82

SPF(S期细胞所占比例)S期细胞代表细胞增殖活性,虽S期细胞对放射相对抗拒,但若SPF值高,也即增殖活性高,其整体放射敏感性高,SPF在非整倍体肿瘤中较整倍体高,而Tpot则较短83Henric测定33例子宫肉瘤,SPF中位数15%(±9.5%),二倍体者SPF为7.7±1.1%,非整倍体者22.3±1.75,SPF≥20%者均为非整倍体,SPF<10%13例中仅1例为非整倍体

非整倍体DNA肿瘤Tpot短,SPF高,其增殖能力强,细胞周期短,放射敏感性高,但其侵袭性强,远处转移率高,需用快速分割照射方法,并更应重视化疗等综合措施84

氧含量测定

氧含量对放射敏感性有密切关系。用氧电极插入瘤体内测定氧分压,在病理切片中测量毛细血管间距等直接方法以及用14C-Miso和3H-Miso标记、PET(正电子发射断层)等间接方法均可用于了解肿瘤含氧量和乏氧区

但在放疗过程中,瘤体内含氧量变动是经常且是复杂,故此项指标仅能作为参考

85

检测肿瘤乏氧主要方法

氧电极测定技术组织形态分析

DNA断裂带分析乏氧标志物测定86氧电极检测技术

(Oxygenelectrodes)

是目前唯一能直接测定肿瘤乏氧方法,被认为是“金标准”检测时采用参数:氧分压平均值,乏氧比例和乏氧容积需要多道多点测定,因为肿瘤内存在明显异质性87组织形态分析

(Histomorphometricanalysis)

是最早应用于临床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了解肿瘤血供情况,间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