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怎样评价颜真卿-颜真卿后人_第1页
后人怎样评价颜真卿-颜真卿后人_第2页
后人怎样评价颜真卿-颜真卿后人_第3页
后人怎样评价颜真卿-颜真卿后人_第4页
后人怎样评价颜真卿-颜真卿后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人怎样评价颜真卿颜真卿后人

颜真卿的书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书法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与魅力。那么,后人是如何评价颜真卿的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颜真卿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

一、历代颜真卿书法批评的总体概况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书法现象可谓读一无二。如此说是因为,颜真卿崇高的书法地位为隔代树立。只要仔细查阅书法史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颜真卿在享有崇高地位的同时,对其批评的声音也相当激烈。孰是孰非,暂且不论。将各种观点一一清理罗列,然后再进一步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才是充分尊重历史的态度。下文将诸种历史观点分类列出:

(一)、早期两种极端评价

一是以苏轼为首的推崇。苏轼曾在吴道子的画后作跋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句话成为人们认识颜真卿书法成就的一个靶子,他所引起的反响恐怕连苏轼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

在这一段话中苏轼提到了四个人,其中杜子美被后人称为“诗圣”,吴道子被称为“画圣”,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如此排列显然表明了苏轼有意将颜真卿推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宋代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在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1]“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上古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在这样的评价序列中颜真卿的地位不言而喻。

二是一米芾为首的批判。米芾(1051~1107年)在对的跋语中说:

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此帖尤多褚法,石刻及皆褚法也,此特贵其真迹耳。非比,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安氏、苏氏浑厚淳古无挑踢,是刑部尚书时合作,意气得纸札精。谓之合作,此笔气郁结不条畅,逆旅所书。李大夫者,名光颜,唐功臣也[2]。

米芾的语言总是充满着火药味,因此后人经常借用他“疯癫”的性格特征对他的言论表示怀疑。然而米芾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持批评态度,比如他对褚遂良和张旭便没有此种苛刻的评价,因此米芾的评论也应当是有他自己的标准,并非全无可以分析的价值。此则题跋给颜真卿冠以的“罪名”可谓不轻。

更早一些的类似评价来自南唐后主李煜(961-975在位),中记录了以下内容:

南唐李后主评书,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独,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此历代宝之为训,所以琼高千古柔兆执徐[3]。

李煜此处主要从各有优缺点的立场出发评价颜真卿书法的缺点为“粗鲁”,在另外一处的历史记载中,批评的更加严厉,有载:“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自颜而下终晩唐无晋韵矣,至五代李后主始知病之,谓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扠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4]。如果以“晋韵”为评判的标准,颜真卿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正如米芾所言可以称为“俗品”了。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推崇颜真卿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的宋代,也依然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我们反对以一个或几个精英的评价代替一个完整的时代。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越是有某种过激言论存在之时,更应当思考言论背后的场域。宋代官方编纂的中没有收录颜真卿的书法,这是否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颜真卿在当时的地位并不稳定[5]。

(二)、三种基本倾向

书论中对颜真卿书法地位的评价,大体来说共有以下三种主要的倾向:

其一是唐代最好的书法家之一。

李煜(南唐国君,961~975年在位)在中说:“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传于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6]。此处虽然说的是笔法之传承,但对几位唐代书家并列进行讨论的做法显然表明在李煜的知识中是把他作为唐代一流的书法家来对待的。

朱长文将颜真卿列为唐代神品之首[7]。朱长文的此种观点是否受到了苏轼的影响不好下定论,但是从朱长文生活的年代来看,在当时的士人阶层中确有一股推崇颜真卿的倾向[8]。非但如此,他还认为:“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9]后来的研究和引用者往往引用此话当做朱长文推崇颜真卿的最有力证据,如果将此语放入朱长文的中其意义可能并不是通常我们认为的那样。下面为原文:

碑刻虽多,而体制未尝一也。盖随其所感之事,所会之兴,善于书者,可以观而知之。故观,则闳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则庄重笃实,见夫承家之谨;观,则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观,则淳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余皆可以类考。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10]。

“未有如公”当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由于每种碑刻都可以因“所感之事,所会之兴”而表现为不同的风格趋向,可以通过看作品并且进而推测其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从这一点上来讲颜真卿是从“二王”以后最能尽其意的人。然而朱长文“未有如公”的评价,经常被后人断章取义地认为他有将颜真卿定为“羲献以后第一人”的论断。

朱长文的篇幅较长,所评论书家从初唐至宋初,把所有的书法家放到这一个时间段来评价,自然有其宏观性的考虑,作为一篇完整的品书著述其自然有贯彻始终的品评标准,其将颜真卿推至神品位置,不但要从正面解释而且还要针对别人所能提出的质疑作出回答。我们看到其对颜真卿书法地位的推崇也并不是那么顺利成章[11],为了说服读者他在文中作出了辩解:

公之媚非不能,耻而不为也。退之尝云:羲之书法趁姿媚,盖以为病耳。求合时流,非公志也。又其太露筋骨者,盖欲不踵前迹,自成一家,岂与前辈竞为妥帖妍媸哉。今所传公少为武部员外时也,遒劲婉熟,已与欧、虞、徐、沈晚笔不相上下,而鲁公以后,笔迹迥与前异者,岂非年弥高学愈精耶?以此质之,则公于柔媚圆熟,非不能也,耻而不为也[12]。

从文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出,他立论的困难是颜真卿在“柔媚圆熟”上达不到通常意义上人们对“神品”书家的要求,“柔媚圆熟”这四个字明显带有一定的褒贬色彩,其关键在“圆熟”二字,这也可能是针对当时不少人对颜真卿的看法所做出的一种回应。

释亚栖在中说:“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13]。在此语境中颜真卿之所以得到认可,其主要论据是“变通”。同样有此特点的还有唐代的其他几位书法家,释亚栖也用“通变”的观点将颜真卿认定为唐代最好的书家之一。

刘有定在中沿袭了朱长文的观点,认为颜真卿是唐代三个重要的书法家之一,他说:“其人亡,其书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谓苍颉、夏禹、史籀、孔子、程邈、蔡邕、张芝、锺繇、王羲之、李阳氷、张旭、颜真卿、蔡襄也,李斯以得罪名教故黜之呜呼。自书契以来,传记所载能书者不少,而衍极之所取者止此,不有卓识其能然乎”[14]。我们也看到了这十三个中加入了宋代的蔡襄,这应该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15]。蔡襄的书法地位与苏轼的推崇有直接的关系,在此不展开叙述。

其二是唐代一般的书法家。(所谓一般指的是从“术业有专攻”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区别于苏轼的“集大成”说)

解缙(1369~1415年)中没有对颜真卿地位的直接判断,只有一处在批评时人言论时提到颜真卿,认为应当从各有优缺点的眼光看待问题。他说:“学书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二者不可缺一,若专事一偏,便非至论。如鲁公之沉着何尝不嘉,怀素之飞动多有意趣,世之小子谓鲁公不如怀素,是东坡所谓,尝梦见王右军脚汗气耶?”[16]各有优缺点的看法是一种较为中和的态度。

丰坊(1492~1563?)中对各种书体进行评论时谈到楷书可以分为五类,颜真卿的主要贡献是大字,“擘窠,创于鲁公,柳以清劲敌之。五曰题署,亦颜公为优,太白次之,君谟又次之。”[17]在这里丰坊从各有专长立论认定颜真卿的书法成就。

包世臣(1775~1855)在中持比较中和的态度,认为颜真卿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他说:“平原于茂字少理会”[18],接着强调了颜真卿书法的实用性:“平原如耕牛,稳实而利民用”[19]。总体上来说,他还是赞同将颜真卿放在整个唐代书家群体中定位,他列出智永之后的众多书家“永禅师之后,虞、欧、褚、陆、徐、张、李、田、颜、柳各备才智,大畅宗旨”[20],颜真卿属于这十位书法家中的一员。

刘熙载(1813~1881)主要也是从一个侧面评价颜真卿。首先,他认为颜真卿与王羲之还是暗合的,他说“苏、黄论书,但盛称颜尚书、杨少师,以见与别异也。其实颜、杨于,如禅之翻案,于佛之心印,取其明离暗合,院体乃由死于句下,不能下转语耳。小禅自缚,岂佛之过哉!”[21]谈后,他认为“颜书”就像史书上的“司马迁”,并且与怀素放在一起参照比较,“颜鲁公书何似?曰:似司马迁。怀素书何似?曰:似庄子。曰:不以一沉着、一飘逸乎?曰:必若此言,是谓马不飘逸,庄不沉着也。”[22]这主要还是从一个侧面肯定了他的成就。

康有为(1858~1927年)从“碑学”的角度分析书法现象,因此他将颜真卿放在整个“碑学”体系的背景下。首先,他对学书“专学一家”即人们常说的:“辄言写欧写颜”的说法提出批评,认为“此真谬说”。这一点钱泳(1759~1844年)在中也曾提到过。然后,他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解释颜真卿被推崇的原因“世罕知之”,他说:“后人推平原之书至矣,然平原得力处,世罕知之。吾尝爱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章法结体独有遗意。又,雄强至矣,其实乃以汉分入草,故多殊形异态。二千年来,善学右军者,惟清臣、景度耳,以其知师右军之所师故也”[23]。他认为颜真卿水平之所以高是因为有[24]的影子,而且对后代颇有争议的的赞美也是从汉碑的角度出发的,从他碑学思想的角度再次为宋人推崇颜真卿和杨凝式作了注脚。再次,他在论述隋朝碑刻古意渐失的问题上,认为中唐以后逐渐泯灭,推测原因之一为“颜、柳丑恶之风败之”。如此看来,康有为的论述似乎并不严密。再次,他在不少碑刻中看到了颜真卿的影子。常常用“已开先河”,“继其统”之说,来说明某种较早碑刻和颜书的某种联系。

总之,康有为批评米芾等人对颜真卿的批评,但是也并没有将颜真卿放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时而有褒扬,时而又将颜真卿放在整个唐代背景中从各有所长的角度论述,其中间有针对某一碑刻的褒扬或批评。

对于有人笼统认为颜真卿对后世的影响问题,康有为对清代的状况也做了细致的分析:

嘉、道之间,以吴兴较弱,兼重信本,故道光季世,郭兰石、张翰风二家,大盛于时。名流书体相似,其实郭、张二家,方板缓弱,绝无剑戟森森之气。彼于书道,未窥堂户,然而风流扇荡,名重一时,盖便于摺策之体也。欧、赵之后,继以清臣,昔尝见桂林龙殿撰启瑞大卷,专法鲁公,笔笔清秀。自兹以后,杂体并兴,欧、颜、赵、柳,诸家揉用,体裁坏甚。其中学古之士,尚或择精一家,自余购得高第之卷,相承临仿。坊贾翻变,靡坏益甚,转相师效,自为精秘,谬种相传,涓涓不绝,人习家摹,荡荡无涯,院体极坏,良由于此。其有志师古者,未睹佳碑,辄取翻刻摩本,奉为鸿宝,朝暮仿临,枯瘦而不腴,柔弱而无力,或遂咎临古之不工,不如承时之为美,岂不大可笑哉!同光之后,欧、赵相兼,欧欲其整齐也,赵欲其圆润也,二家之用,欧体尤宜,故欧体吞云梦者八九矣。然欲其方整,不欲其板滞也;欲其腴润,不欲其枯瘦也,故当剂所弊而救之[25]。

这样一种对清代书法所崇尚潮流的细致划分,可以说明颜真卿对清代的影响同其他书家的影响并没有太大不同。

另外,在书论著作中也有类似苏轼言论的评价,周星莲在中再次引用苏轼的话,并且用自己的感受加以印证认为“颜鲁公书最好,以其天趣横生,脚踏实地,继往开来,惟此为最。昔人云:诗至于美,书至鲁公,足叹观止。此言不余欺也!”[26]此话最耐人寻味的是他竟然用了一个“欺”字,是有人认为苏轼此话有欺骗的成分,还是他自己曾认为苏轼欺骗了人?他又认为从体式上来说颜真卿是古人之法,他说:“古人书,行间茂密,体势宽博。唐之颜,宋之米,其精力弥满,令人洞心骇目。自思翁出而章法一变,密处皆疏,宽处皆紧,天然秀削,有振衣千仞,洁身自好光景。然篇幅较狭,去古人远矣。”[27]在入古这点上他不但推崇颜真卿还推崇宋代的米芾,并以此否定了董其昌。他认为在整个唐代颜真卿是一支“领头羊”,有言“鲁公浑厚天成,精深博大,所以为有唐一代之冠”[28],周星莲虽然借用了苏轼的观点,但他在总体上还是认为颜真卿的成就应放在唐代背景中来界定。

(三)、部分书论中对颜真卿书法的贬低

姜夔(1155?~1121?年)认为唐代书法因为科举制度的原因损伤了书法的艺术性,他在中说:“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29]。并进而认为颜真卿和柳公权对艺术性的损害是空前的,“至颜、柳始正锋为之,正锋则无飘逸之气。”虽然他承认颜、柳有自己的面貌并且影响了好多人,但却因此魏晋风规扫地,他说:“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魏、晋之风规,则扫地矣”[30]。

郑杓撰、刘有定注中曾批判颜真卿的行草书说:“真草与行各有体制,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李西台辈以行为真,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道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兼通心手相应”[31]。大概他认为颜真卿的行草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并不是行草本来的“体制”。

项穆(约1550~约1600年)中谈到颜真卿通常和柳公权并称,其对颜真卿的书法基本持批判态度。首先他认为书法应当以“清雅”为主,他说“考诸永淳以前,规模大都清雅,暨夫开元以后,气习渐务威严。颜清臣蚕头燕尾,闳伟雄深,然沉重不清畅矣”[32]。他没有完全否定颜真卿,但是“清雅”却是文人书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对这一概念的否定意味着项穆基本态度上对颜真卿的书法并不欣赏,他又说:“颜清臣虽以真楷知名,实过厚重。”[33]进而认为“颜、柳得其庄毅之操,而失之鲁犷”[34]。项穆用古代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清雅”否定了颜真卿。

宋曹(1620~1701年)在中论及取法问题,认为从一般学习的角度,颜真卿是不足取的,颜书只适用于“朝庙诰敕”,应当学习锺、王,他说“欧、颜诸家,宜于朝庙诰敕。若论其常,当法锺、王及虞书、、、、为则,他不必取也”[35]。在他看来“常”是一个对书法评价很重要的标准,“常”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艺术的普遍规律,而在这一点上颜真卿并没有他所推崇的几种范本所具有的特点。

朱履贞(1796~1820)在中持和宋曹一样的观点,认为颜真卿书法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颜鲁公正书,沈厚郁勃,碑字偏于肥”[36]。

在钱泳(1759~1844)的整个论述中颜真卿并没有特殊的地位。首先他认为颜真卿属于一种体系下的一员,隶属于北派,“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37]然后,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影响也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他认为唐代大历以后“宗颜、李者多”。他说:“有唐一代之书,今所传者惟碑刻耳。欧、虞、褚、薛,各自成家,颜、柳、李、徐,不相沿袭。如诗有初盛中晚之分,而不可谓唐人诸碑尽可宗法也。大都大历以前宗欧、褚者多,大历以后宗颜、李者多,至大中、咸通之间,则皆习徐浩、苏灵芝及集王一派,而流为院体,去欧、虞渐远矣。然亦有刻手之优劣,一时之好尚,气息之相通,支分派别,难以一概而论。即如经生书中,有近虞、褚者,有近颜、徐者,观其用笔用墨,迥非宋人所能及,亦时代使然耳”[38]。再者,对于董其昌认为“宋四家书皆学颜鲁公。”他认为并非如此,而是“皆学唐人耳。”他说:“思翁之言误也。如东坡学李北海,而参之以参寥。山谷学柳,诚悬而直,开画兰画竹之法。元章学褚河南,又兼得驰骤纵横之势。学鲁公者,惟君谟一人而已。”[39]最后他对于书法的学习提出建议,应当参照以米芾为例的遍习诸家之法。

刘熙载(1813~1881)认为,褚遂良是“唐之广大教化主”,而颜真卿得其一面,这样就完全否定了颜真卿被苏轼等人所推崇的立足点——即“集大成”、“全面”之说,他说:“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40]

康有为(1858~1927)在中也有贬低颜真卿的言论,当然他是从贬低整个唐代碑刻入手来看待颜真卿问题的,也就是说他批评的不是颜真卿一个人,而是包括颜真卿在内的一群人。比如他认为“欧、褚、颜、柳,断凫续鹤以为工,真成可笑。永兴登善,颇存古意,然实出于魏,”他对魏碑的推崇世人皆知,他认为在存有魏晋古意上,只有虞世南取法于魏。对于颜真卿的批评也引用了米芾的话,他从隋碑入手来切入这一话题,他认为“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闿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惟有。统合分、隶,并诸派,荟萃为一,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虞、褚、薛、陆,传其遗法,唐世惟有此耳。中唐以后,斯派渐泯,后世遂无嗣音者,此则颜、柳丑恶之风败之欤!观此碑真足当古今之变者矣”[41]。他还是从古意的角度来批评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同时他也并不同意米芾比较激进的批评,认为“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米元章讥鲁公书丑怪恶札,未免太过,然出牙布爪,无复古人渊永浑厚之意,譬宣帝用魏相、赵广汉辈,虽综核名实,而求文帝、张释之、东阳侯长者之风,则已渺绝。”[42]历史上书法流派众多,他认为颜真卿是众多流派中的一种,“十家各成流派,崔浩之派为褚遂良、柳公权、沈传师,贝义渊之派为欧阳询,王长儒之派为虞世南、王行满,穆子容之派为颜真卿,此其显然者也”[43]。这种将颜真卿视为某一流派的说法等于否定了苏轼所谓“奄有汉魏晋宗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44]”的全面评价。历史人物评价颜真卿

李隆基:“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李萼:“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卢杞:“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李适:“故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属贼臣扰乱,委以存谕,拘肋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殷亮:“昨段秀实奋身击泚首,今颜真卿伏缢烈庭,皆启明君臣,发挥教训,近冠青史,远绍前贤。”

裴敬:“以忠烈称者,颜鲁公、段太尉。”

刘昫等:“国,是武之英也;苟无杨炎弄权,若任之为将,遂展其才,岂有朱泚之祸焉!如清臣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昌文之杰也;苟无卢杞恶直,若任之为相,遂行其道,岂有希烈之叛焉!夫国得贤则安,失贤则危。德宗内信奸邪,外斥良善,几致危亡,宜哉。噫,‘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二君守道殁身,为时垂训,希代之士也,光文武之道焉。”“自古皆死,得正为顺。二公云亡,万代垂训。”点击淳道字画了解更多古今名人故事及字画鉴赏收藏相关资讯。

欧阳修等:“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详观二子(段秀实、颜真卿)行事,当时亦不能尽信于君,及临大节,蹈之无贰色,何耶?彼忠臣谊士,宁以未见信望于人,要返诸己得其正,而后慊于中而行之也。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