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认知_第1页
第四章社会认知_第2页
第四章社会认知_第3页
第四章社会认知_第4页
第四章社会认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知觉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的,用以强调知觉的社会决定性。个体社对会对象即个体和群体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称为人际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对他人作出的判断和评价人们通过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第二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社会知觉的特点

(1)直接性:社会知觉以感官为基础,在直接接受社会生活事件的作用时,作出直观的反应。社会知觉一定要以感官为基础,没有感官就无从谈什么知觉。这是社会知觉的最基本特点。

第三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整体性许多社会刺激相互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主体对这类对象的知觉态度往往是相互协调的,进行综合,对总体作出知觉反应。第四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选择性一个人在进行社会知觉时,总受动机策动的影响,因而不会对所有刺激都产生反应,只是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与目标有关的刺激,或有选择地接受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刺激,并由此作出选择的反应。第五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惯性社会知觉现象的一次次反复出现,周而复始,就会忽视知觉对象的变化,仍对客体作出同样的直观反应。第六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社会印象及其特点1、主要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社会印象的基本特点(1)间接性:社会知觉是以感官为基础,是主体的感官与社会刺激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直观反应。而社会印象则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对知觉到的社会刺激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使发生过的客体在大脑中的成像。因而,社会印象具有对客体间接成像的过程,即具有间接性。第七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综合性:由于人的社会性表现很复杂,而我们感知出的社会品质又是很有限的,有些社会品质,比如勇敢、诚实等常常难以感觉得到,但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却会把种种社会品质综合在一起,而形成喜欢或厌恶,这中间靠的是估量。所以,社会印象不是社会认知到的信息的相加之和,而是远远地超出其相加之和。第八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固执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刻板印象。即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英国人: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日本人:聪明勤劳、有进取心、机灵、狡猾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第九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社会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所谓的印象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在对他人形成某种看法时,有两种加工方式: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1)平均模式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如果:第一次(3+3)÷2=3分第二次(3+3+1+1)÷4=2第十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一次(3+3)=6分;二次(3+3+1+1)=8分第十一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第二节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一、认知他人的过程1、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又称为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这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就叫做首因效应。第十二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心理学家洛钦斯(A.S.Lochins,1957年)是第一个对首因效应进行研究的学者“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路上碰到了两个朋友,就一起顺路走在铺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聊天。到了文具店时,吉姆一个人走了进去。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排队等待,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这时他看到前天晚上刚认识的一个女孩也走进了文具店,吉姆就主动地和那个女孩打了招呼。”“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马路上,阳光明媚,吉姆走在马路有树荫的一边。路过一家文具店时,吉姆就走了进去。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但吉姆没有打搅他们,一个人安静地排队等待。这时他看到前天晚上刚认识的一个女孩也走进了文具店,吉姆好象没有看到一样,没和那个女孩打招呼。”第十三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组别 友好评价(%)实验条件

1 78 先阅读热情外向材料,后阅读冷淡内向材料

2 18先阅读冷淡内向材料,后阅读热情外向材料 3 95只阅读热情、外向材料4 3只阅读冷淡、内向材料 第十四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近因效应与第一印象的首因效应相对应的是近因效应,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我们“忘记”以往的信息,而凭新获得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嘿,我得给人家留个好印象第十五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光环效应

由于我们对人知觉时有一种情感效应,因而常使人对他人的评价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被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光环效应。反之,如果某人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坏的,这一现象又被称为“坏光环作用”,还被形象地叫做“扫帚星”作用。第十六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光环效应实验研究前苏联学者博达列夫关于同一张照片的实验研究戴恩(K.Dion)关于相貌的光环效应研究特性的评定相貌丑者

相貌一般者

相貌漂亮者

人格的社会合意性

56.3162.4265.39称职的丈夫(或妻子)

0.370.711.70职业地位

1.702.022.25做父母的能力

3.904.553.54社会和职业的幸福

5.286.346.37总的幸福

8.8311.6011.60结婚的可能性

1.521.822.17第十七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个人好恶的估价好恶估价是印象形成的主要依据,一旦个体把某人放在喜欢或不喜欢的范围内,对这个人的其他认知就会归入相应范围。热情与冷漠的中心性品质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索罗门.阿希(SolomonAsch,1946年)热情的中心性品质实验第一次实验:一组: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和谨慎二组:聪明,熟练,勤奋,冷酷,坚决,实干和谨慎第二次实验:一组:聪明,熟练,勤奋,礼貌,坚决,实干和谨慎二组:聪明,熟练,勤奋,生硬,坚决,实干和谨慎第十八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认知他人的内涵1、对情绪、情感的认知认知他人的情绪、情感也常常是通过对其外在表现做出判断的过程。这些外在表现主要有:(1)面部表情人们用面部表情表达内在的情绪情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研究认为,表现情绪的方法大部分是天生的,也有一些是后天学习得来的。1972年,埃克曼(Ekman)、弗里森(Friesen)等对六种面部表情作了测定表情 愉快厌恶惊讶悲伤愤怒恐惧美国(92人)97929584 6785 巴西(40人)959787599067 第十九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第二十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身段表情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研究表明,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弗洛伊德曾描述过手势表情:"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语调表情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如言语中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娃娃音”总之,面部表情、身段姿态和语调变化成为情绪的有效表达方式,它们经常相互配合,更加准确或复杂地表达不同的情绪。第二十二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由于人们在不同的情景下会作出不同的行为,因此要准确认识他人的人格,即要了解其过去的生活经历,又要在长时间内反复地在各种情景下进行观察,最后概括出他人的较为稳定的、反映其动机、意向、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的人格特征。判断方法:人格测量16PF时间考验“日久见人心”危难考验“患难见真情”利益考验第二十三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包括自己与他人关系、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研究证明,一个人更愿意和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人接近。一个人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很注意对方与自己是否相似,因此,相似程度构成认知的重要项目。

人际认知的研究方法莫雷诺的“社会关系测量法”前苏联的“参照测量法”塔基乌里的小团体“关系分析法”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四、自我知觉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第二十六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一、认知者因素(一)原有经验不少学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认知对象的意义,是因为对关于该对象的经验已形成了观念,这种观念参与了认知过程。巴克(K.Back)称之为“概念应用”。(二)价值观念个人如何评判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念影响。而事件的价值则能增强个人对该事件的敏感性。(三)情感状态个人的情感体验如何直接影响其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巴特利特(F.Bartlett)证明,应征人伍的人比未应征的人把军官的照片看得更可怕,并且还能指出哪位军官有较强的指挥能力。第二十七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认知对象因素(一)魅力说一个人有魅力,意味着他具有一系列积极属性,如容貌美、有能力、正直、聪明、友好等等。但是.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个人往往只需具备其中的某一两个特性就可能被认为有吸引力。(二)知名度在一个人有一定知名度的情况下,人们通过某种社会传播媒介或周围其他人传递的有关他的信息,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对个人的认知。这时,人们所依据的是间接材料,受他人暗示的成分较大。

(三)自我表演在多数情况下,认知对象并不是认知活动中完全被动的一方,而是“让”别人认知的一方。按照戈夫曼(Goffman)的理论,每个人都在通过“表演”,即强调自己许多属性中的某些属性而隐瞒其他的属性,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第二十八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三、认知情境因素空间距离空间距离显示交往双方的接近程度。在认知活动中,它构成一种情境因素。霍尔(E.Hull)认为人际空间距离可分为4种:亲昵区(3-12英寸),表现在夫妇、恋人之间。个人区(12-36英寸),表现在朋友之间。社会区(4.5-8英尺),表现在熟人之间。公众区(8-100英尺),表现在陌生人之间或一般公开的正式交往场合。文化背景第二十九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第四节社会认知的偏见(一)个人偏见(1)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assumption):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希芬鲍尔通过放映喜剧或令人讨厌的录像来赋予被试一定的情绪,然后再令被试判断一些照片上的人的面部表情。被试往往根据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来断定他人照片上的面部表情(2)类化原则(generalization):认知者总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第三十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隐含人格理论(recessivepersonalitytheory):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一套关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述出来,甚至个人自己也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伯曼(J.S.Berman)等人把这种理论又称作相关偏见。

(3)积极偏见(positiveprejudice):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第三十一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社会偏见社会偏见实际上就是社会刻板印象。即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如何消除社会偏见(1)接触假说:如果能够打破群体间的相对隔离的状态,增强群体间的交往和接触程度便能够减少偏见。(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将原来的圈内群体和圈外群体重新划分到一个更大、更广泛的类别中去。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六页,编辑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