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学-(四)_第1页
佛教与中国文学-(四)_第2页
佛教与中国文学-(四)_第3页
佛教与中国文学-(四)_第4页
佛教与中国文学-(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与中国文学(四)

第三章佛教与中国俗文学

俗文学是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喜爱的文学,是不被士大夫阶层尊重的文学。魏晋以后,佛教势力深入民间,一般人民的生活和佛教的关系特别密切,因而佛教对于俗文学的影响也就特别深远。几乎可以说,隋唐以后各种体裁的俗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佛教的熏染。这方面的情况是复杂的,内容是丰富的。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作两个方面:一是佛教自己的俗文学创作,即所谓“变文”;二是受佛教影响的其他俗文学作品,这又可以分作四个方面:传布方式,体裁,题材,思想。

一、佛教的俗文学创作——变文

佛教不是中国本土的产物,想让中国的广大人民信受奉行,就要翻译佛教的经典,就要宣扬佛教的教义。中国古代文化不普及,识字的人不多,加以佛教教义深微繁富,领悟不很容易,所以宣传解说就要讲求技术。一要通俗,通俗才能够普及;二要有情趣,有情趣才能够吸引群众。

南北朝时期,宣扬佛教教义已经有了精通技术的专家。一种是长于咏经和歌赞的“经师”。慧皎《高僧传》说:“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①他为许多经师立传,说他们“经声彻里许,远近惊嗟,悉来观听”②,“每清梵一举,辄道俗倾心”③。“若乃八关长夕,中宵之后,四众低昂,睡蛇交至,宗则升座一转,梵响干云,莫不开神畅体,豁然醒然。”④

①卷十五经师科总论。

②《帛法桥传》。

③《释僧饶传》。

④《释智宗传》。

另一种是长于宣唱或唱说的“唱导师”。慧皎《高僧传》说:“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昔佛法初传,于时齐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至若响韵钟鼓,则四众惊心,声之为用也;辞吐俊发,适会无差,辩之为用也;绮制雕华,文藻横逸,才之为用也;商榷经论,采撮书史,博之为用也。若能善兹四事,而适以人时,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若陈忏悔;若为君王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目。凡此变态,与事而兴,可谓知时众,又能善说。……至如八关初夕,旋绕周行,烟盖停氛,灯帷靖耀,四众专心,义指缄默,尔时导师则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征昔因则如见往业,核当果则已示来报,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戚则洒泣含酸。于是合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席,碎首陈哀,各各弹指,人人唱佛。爱及中宵后夜,钟漏将罢,则言星河易转,胜集难留,又使遑迫怀抱,载盈恋慕。”①

①卷十五唱导科总论。

唱导不是诠释式的讲经,而是演义式的讲经,所以可以“谈无常”,“语地狱”,“征昔因”,“核当果”,“谈怡乐”,“叙哀戚”,总之,是用可歌可泣的故事来感动人心。因为是讲故事,所以到“胜集难留”的时候听众还会“载盈恋慕”。

唱导师宣唱的言辞,有的是应时编撰的,这就是所谓“言无预撰,发响成制”①。也有的是先后传承,早已写成本子,备一般僧徒采用的,慧皎《高僧传》说:“若夫综习未广,谙究不长,既无临时捷辩,必应遵用旧本。然才非己出,制自他成,吐纳宫商,动见纰缪,其中传写讹误,亦皆依而宣唱。”②

这种旧本的具体内容如何,现在无从知道,推想与后来的变文可能有相似之点,那么,这应该是佛教创作的最早的俗文学作品了。

①慧皎《高僧传》卷十五《释道儒传》。

②唱导科总论。

南朝末年,经师和唱导师的专业逐渐合流,通俗的宣讲逐步得到发展,到唐朝就成为“俗讲”。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当时长安有不少出名的俗讲法师,如左街的海岸、体虚、齐高、光影,右街的文溆等。其中的文溆尤其有名,甚至敬宗皇帝都“幸兴福寺,观沙门文溆俗讲”①。

①《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

俗讲有本子。据近年来一些人的考证,这本子就是发现于敦煌石室的“变文”。就现存的变文来看,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演述佛经故事的,如《维摩诘经讲经文》《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等;另一类是演述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的,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等等。演述佛经故事的变文自然是俗讲师作的。演述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的变文,有的可能也是俗讲师作的。赵璘《因话录》

有文淑僧者,公为聚众谈说,假托经论,所言无非淫秽鄙亵之事。不逞之徒转相鼓扇扶树,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拜,呼为和尚。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其甿庶易诱,释徒苟知真理及文义稍精,亦甚嗤鄙之。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说:释氏讲说,类谈空有,而俗讲者,又不能演空有之义,徒以悦俗邀布施而已。①

①《唐纪》五十九。

所讲的内容不是空有之义,被人指斥为“淫秽鄙亵”,“徒以悦俗邀布施”,高明一些的释徒“亦甚嗤鄙之”,可见未必都是佛典之内的事了。

变文用的几乎都是散文韵文交替的体裁。内容故事性强,有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繁缛的铺叙,所以在唐、五代时期成为群众喜爱的俗文学作品。下面举两段为例。

1.经云:“于是文殊”乃至“入城”。

文殊受敕,领众前行,声闻五百同随,菩萨八千为伴。于是庵园会上,听众无边,陪大士尽往于毗耶,从文殊同过于方丈。时当春景,千花竞笑于园林;节届青阳,万木皆荣于山野。由是文殊师利亲往方丈之中,遂设威仪,排比行李。于是宝冠覆顶,璎珞严身,辞千花台上世尊,问一丈室中居士。龙神引路,菩萨前迎。瑞气盈空,天花映日。幢幡乃双双排路,龙节而队队前行。毫光与晃日争辉,雅乐与梵音合杂。菩萨八千侍从,声闻五百同行,一时礼别慈尊,尽赴维摩问疾。是时也,人浩浩,语喧喧,杂沓云中,欢呼日下。遏翠微之瑞气,散缭绕之祥霞。肉发峨峨,珠衣灼灼。曳六铢之妙服,戴七宝之头冠,蹙金缕以叠重,动香风而逦迤。领雄雄之师子,举步可以延风,座千叶之莲花,含水烟之翠色。领天徒之众类,离佛会之庵园。天女天男,前迎后绕,空中化物,云里遥瞻。整肃威仪,指挥徒众。毗耶城里人皆见,尽道神通大煞生。

文殊队仗实堪夸,暂别牟尼圣主家。

迎引仙童千万队,相随菩萨数河沙。

金冠玉佩辉青目,云服珠璎惹翠霞。

师子骨仑前后引,翻身却坐宝莲花。

……

2.六师闻语,忽然化出宝山,高数由旬,饮岑碧玉,崔嵬白银,顶侵天汉,丛竹芳薪。东西日月,南北参辰。

亦有松树参天,藤萝万段,顶上隐士安居。更有诸仙游观,驾鹤乘龙,仙歌缭乱。四众谁不惊嗟,见者咸皆称叹。

舍利弗虽见此山,心里都无畏难,须臾之顷,忽然化出金刚。其金刚乃作何形状?其金刚乃头圆象天,天圆只堪为盖;足方万里,大地才足为钻。眉郁翠如青山之两崇,口塅塅犹江海之广阔。手执宝杵,杵上火焰冲天,一拟邪山,登时粉碎。山花萎悴飘零,竹木莫知所在。百僚齐叹希奇,四众一时唱快。故云金刚智杵破邪山处,若为

六师忿怒情难止,化出宝山难可比。

崭岩可有数由旬,紫葛金藤而覆地。

山花郁翠锦文成,金石崔嵬碧云起。

上有王乔丁令威,香水浮流宝山里。

飞仙往往散名华,大王遥见生欢喜。

舍利弗见山来入会,安详不动居三昧。

应时化出火金刚,眉高额阔身躯礧。

手执金杵火冲天,一拟邪山便粉碎。

外道哽噎语声嘶,四众一时齐唱快。

二、其他俗文学作品所受佛教的影响

传布方式

中国的俗文学作品,起初几乎都是对听众讲唱的底本。这种对听众讲唱的传布方式是僧徒所用,由寺院外流,直接传与诸色伎艺人的。唐宋以后中国俗文学作品的繁富兴盛,同对听众讲唱的传布方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六朝时期的转读、唱导,唐朝的俗讲,集会的场所都在寺院里。集会有定期,名叫道场或法会。讲唱的内容,时代越靠后,故事的成分越浓厚,“邀布施”的目的越明显。这种讲唱故事以换取报酬的办法自然会有伎艺人来模仿,例如晚唐时期吉师老有《看蜀女转昭君变》的诗

妖姬未着石榴裙,自道家连锦水濆。

檀口解知千载事,清词堪叹九秋文。

翠眉嚬处楚边月,画卷开时塞外云。

说尽绮罗当日恨,昭君传意向文君。①

①《才调集》卷八。

可见那时候讲唱变文的已经不限于僧徒,而且地点也不限于寺院了。到宋朝,情况有了更大的变化,讲唱故事名为“说话”,场所由寺院搬到瓦肆。据孙楷第先生考证,宋朝“说话”有四家:一是“小说”,即银字儿,包括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说铁骑儿;二是“说经”,包括说参请、说诨经、弹唱因缘;三是“讲史书”;四是“合生”和“商谜”①。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说

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

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条“说经诨经”的名手是:

①《宋朝说话人的家数问题》。

长啸和尚,彭道,陆妙慧,余信庵,周太辩,陆妙静,达理,啸庵,隐秀,混俗,许安然,有缘,借庵,保庵,戴悦庵,息庵,戴忻庵。

可见这时期,尘俗故事的势力越来越大,演述佛经故事已经不能占据主流地位。但是说经的还有僧徒,由道场而伎艺场的递嬗痕迹是相当明显的。

讲唱故事走出寺院,成为伎艺之后,自然会很快地往四外传布。苏轼《东坡志林》说

涂巷小儿薄劣,为家所厌苦,辄与数钱,令聚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玄德败,则嚬蹙有涕者;闻曹操败,则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陆游诗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讲唱的场所深入街巷和村庄,这就为俗文学作品的繁荣滋长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体裁

从文体方面看,佛经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散文中搀杂着不少韵文的成分。经中直说义理的散文名叫“长行”,长行之后,重述长行内容的诗歌名叫“重颂”,此外还有不依长行而独立叙说义理的诗歌,名叫“偈颂”。重颂和偈颂都是韵文。佛经一般是用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体裁,也有少数是通篇使用韵文。正统的讲经,有讲有唱,就是适应佛经的这种体裁。隋唐以后的俗讲,用的也是讲唱交替的形式。孙楷第先生说:

唐、五代俗讲本分两种:一种是讲的时候唱经文的。

这一种的题目照例写作“某某经讲唱文”,不题作变文。它的讲唱形式,是讲前唱歌,叫押座文。歌毕,唱经题。唱经题毕,用白文解释题目,叫开题。开题后背唱经文。经文后,白文;白文后歌。以后每背几句经后,即是一白一歌,至讲完为止。散席又唱歌,叫解座文。一种是不唱经文的,形式和第一种差不多,只是不唱经文的。内容和第一种也有分别。第一种必须讲全经。这一种则因为没有唱经文的限制,对于经中故事可以随意选择。经短的便全讲。经长的,便摘取其中最热闹的一段讲。然而在正讲前也还要唱出经题。所以这一种也是讲经文一体,但照例题作变文。①

①《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

这两种俗讲的本子,现在通称为“变文”。变文用讲唱交替的形式演述故事,在体裁方面为中国的俗文学开了一条路,唐、宋以后不少俗文学作品是用这种体裁写下来的。下面举几种最突出的例。

1.小说

唐朝的小说可以分为俗和雅两类。俗的是伎艺人演述的尘俗故事,有的称为变文,如《王昭君变文》,有的称为“话”,如《一枝花话》①。雅的是文人写的传奇,如《柳氏传》《南柯太守传》等。演述尘俗故事的变文是直接从演述佛经故事的变文孳乳出来的。“话”的体裁如何,现在不能确知,推想同宋朝的话本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是这样,那么,“话”应该也是讲唱交替的形式了。传奇小说是文人的炫才之作,同

变文的关系很少,但是,少数传奇小说好像也受了变文的影响,例如张鷟《游仙窟》就是用散文韵文交替的形式写的。

①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十《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

宋以后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短篇、长篇两类,都是由说话人创始的。短篇有宋人的“话本”,如《京本通俗小说》和《清平山堂话本》里收的那些篇;有明朝人仿作的“拟话本”,如“三言”“二拍”①里收的有些篇。这类短篇小说,一般是用诗或词开头,用诗煞尾;中间的关键处所,需要着重描画解说的,引用诗词或骈文来点染或印证;上场先写一个性质与正文有联系的故事,名叫“得胜头回”,然后转入正文。这样

的格式,脱胎于变文的痕迹是非常明显的②。

①冯梦龙编《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编《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②孙楷第先生在《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里说:“宋朝的说话,是直接继承变文的,唱法应当一样。但现在我们见到的宋人话本,多半是开端有诗词,中间成段的歌词没有。我想是刻书时删去了。明末的拟话本,照例开端有诗,相当于押座文。正讲前有入话,相当于开题。煞尾有诗,相当于解座文。这是讲经转变的老规矩。”

同短篇小说一样,长篇小说也有说话人演述的话本,如《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有文人整理或仿作的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类长篇小说,除去分回之外,体裁同短篇小说基本上是一样的,也是在散文之中常常插入一些诗词。这种有文有诗词的体裁,甚至在书名上也表示出来,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瓶梅词话》之类。

2.鼓子词

鼓子词是流行于宋朝的一种俗文学艺术形式。这类作品篇幅短小,是供宴会时歌唱用的。作品流传到后代的不多,现在见到的有《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和《刎颈鸳鸯会》,前者见赵令畤的《侯鲭录》,后者见《清平山堂话本》。两篇用的都是散文韵文交替的形式,虽然歌词部分比较雅驯,而体裁是模仿变文却是相当明显的。

3.诸宫调

诸宫调是流行于宋、金、元几个朝代的一种俗文学艺术形式,相传是北宋的伎艺人孔三传所首创。所以名叫诸宫调,是因为歌唱部分是联合许多不同宫调的乐曲。这种作品都是用散文韵文交替的形式演述长篇的故事,歌唱的曲调比较复杂,变化多。作品流传到现在的已经不多,只有《西厢记诸宫调》是完整的,另外两种残缺的是《刘知远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①。《西厢记诸宫调》共用乐曲一百九十三套②,虽然重点在于歌唱,但是乐曲之前有散文的解说,这同变文的体裁还是一脉相承的。

①见明朝郭勋所辑《雍熙乐府》。

②“套”就是“套数”。一个宫调也称套数。

4.宝卷

宝卷是从宋末一直延续到清末的一种俗文学艺术形式,和变文的关系特别密切,一般研究文学史的人都认为它是变文的嫡系子孙。它继承变文,不只是形式,就是内容也大多是宣扬佛教教义的,例如流行很广的《香山宝卷》,不但传说是宋朝普明禅师所作,而且原名叫《观世音菩萨本行经》。宝卷存世的很不少,在民间的势力特别大,一直到清朝末年,各地还有刊印宝卷的场所,还有虔诚的宣卷活动。

5.弹词

弹词是明清两代盛行于南方的俗文学艺术形式,和妇女的关系特别密切,妇女最喜欢听,最喜欢看,清代还出了不少有名的女弹词作家①。这类作品存世的还很不少,大约有三百部左右;篇幅都比较长,有些长达几百万字。弹词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以写男女悲欢离合的比较多,所以常常有细腻的描写,深挚的情思。弹词也是以歌唱为主,但是歌唱之间要插入一些讲说,这显然还是变文的传统形式。

①如陶贞怀作《天雨花》,陈端生作《再生缘》,邱心如作《笔生花》。

6.鼓词

鼓词是清朝北方民间特别流行的俗文学艺术形式。存世的作品特别多,几乎凡是小说里流行的故事没有不编成鼓词的。鼓词和弹词性质相近,也是以歌唱为主,唱词之间插入一些讲说,所不同的是内容偏于演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歌唱的时候要用击鼓来伴奏。总之,就渊源说,鼓词也是远绍变文的。

中国的俗文学,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以外,直接间接受到变文影响的还有不少。例如戏剧是代言体,与小说等是叙事体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