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导论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考古学导论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考古学导论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考古学导论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考古学导论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古学导论

本课程原为考古学系考古学专业、博物馆专业、古代建筑专业和文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使同学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及其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中外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和室内研究方法,当代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流派、方法和最新进展。从而对考古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课程简介课程讲授主要内容: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发展的历程考古学研究的资料考古学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古学的室内研究方法考古年代学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环境考古学研究聚落形态研究埋葬制度研究技术与经济研究人类体质研究现代考古学的主要流派教材主要是自编讲授提纲和参考资料。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形象化教学,包括:放映考古现场的录象和典型遗迹、遗物的幻灯片以及参观博物馆和实验室授课方式

“考古学导论”主要参考书目1、*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西安,1997年。2、*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北京,2004年。3、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86年。4、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北京,1986年。5、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6、布鲁斯·炊格尔著,蒋祖棣等译:《时间与传统》,三联书店,北京,1991年。7、陈淳编著:《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8、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1987年。9、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书店,北京,1997年。10、文物出版社主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1999年。11、保罗·巴恩著,覃方明译:《当代学术入门·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出版社,沈阳,

1998年。12、保罗·G·巴恩主编,郭小凌等译:《剑桥插图考古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13、*KolinRenfrew&PaulBahn,Archaeology:Theories,Methods,AndPractice,ThamesandHadsonLtd.,NewYork,1991,1996,2000.14、BruceG.Trigger,AHistoryofArchaeologicalThough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的语源与定义二、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三、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与分支学科四、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本章参考书目:1、夏鼐:《考古学通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一),

1992年,文物出版社。2、夏鼐等《考古学》,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首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3、*KolinRenfrew&PaulBahn,Archaeology:Theories,Methods,AndPractice,P9-14,ThamesandHadsonLtd.,NewYork,1991.4、BruceG.Trigger,AHistoryofArchaeologicalThough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古学”:如《后汉书》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等。

欧阳修《集古录》十卷。

吕大临著《考古图》十卷。

宋徽宗主编《宣和博古图》“金石学”

ARCHEOLOGY希腊文“Αρχαιολογíα”,由“áρχαīоs”和“λóγοs”二字构成,狄奥尼修斯写了一部罗马史,名字就叫《罗马考古》antiquaty

苏联《考古学通论》(阿尔茨霍夫斯基)的定义,认为:“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通过实物遗存来研究人类的过去”。后来夏鼐的定义也很流行,夏鼐(1984):“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以后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1986)说:“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严文明将考古学的定义表达为“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问”。简单来说,考古学就是利用实物遗存来研究过去历史的一门学问。佛教考古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的历程一、考古学的萌芽二、近代考古学的发生三、战后考古学的发展本章参考书目:

1、*保罗·G·巴恩主编,郭小凌等译:《剑桥插图考古史》,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0年。

2、*王世民:《中国考古学简史》,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学》689-69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夏鼐:《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考古》1979年5期。

4、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

1987年。

5、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书店,北京,

1997年。

6、BruceG.Trigger,AHistoryofArchaeologicalThough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7、文物出版社主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1999年。袁康《越绝书》卷第十一: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明杜谨1655年古物学家的收藏1845年德贝郡古墓发掘路易斯安那土墩墓(1850画)误为1784年杰斐逊发掘谢里曼(1840年)发掘特洛伊罗塞塔石碑1802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乌尔城兹格拉特神庙(3000BC)1919-1924发掘1879西班牙Sautuola之女发现汤姆森在丹麦国家博物馆(一八四六),此前(一八三六)发表“北方古物指南”蒙特留斯(右)1825-1950火车车厢(英、德)皮特--里佛斯皮特利埃及1895年皮特利(1930年)苏联1928年惠勒1944发掘印度南部摩亨佐达罗(1922)卡特发掘图坦卡门墓(1922)乌尔神庙1922奥尔梅克文明柴尔德1、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等外国人在中国的探险。2、中国政府聘用外国学者或中外合作发掘,包括仰韶和周口店。安特生、德日进、魏敦瑞、桑志华等。3、中国学者自己的发掘,李济、梁思永、吴金鼎等领导的西阴村、殷墟、龙山城子崖等。4、三大发现与传统金石学。1899年甲骨学的出现,

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1930年居延汉简。斯坦因1900中亚新疆探险伯希和斯文赫定罗振玉王国维安特生李济梁思永裴文中吴金鼎夏鼐与苏秉琦战后考古学进步之一、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例1、绝对年代方法的出现。50年代,核技术而测年成C14革命。例2、探测技术如地下雷达探测、航空遥感探测、水下考古……例3、分析技术: 微量元素的成分分析--产地、贸易……

生化分析--DNA、氨基酸、脂肪酸分析……

体质人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古病理、……例4、环境分析技术的发展 动物骨骼鉴定-动物群研究 花粉、硅酸体鉴定-植物群研究 例5、保存科学:纳米级的分析技术在保护科学中的应用战后考古学进步之二:考古学观念的转变1、60年代美国“新考古学”2、80年代“后过程主义考古学”第三章考古学研究的资料一、考古资料的范围二、考古资料的分类三、考古资料的形成四、考古资料的特性五、考古资料的保护和研究本章参考书目:1、尤玉柱:《史前考古埋藏学概论》,文物出版社,1989年。2、*ColinRenfrew&PaulBahn,Archaeology:Theories,Methods,AndPractice,P41-57,ThamesandHadsonLtd.,NewYork,1991.3、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各遗迹和遗物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4、《中华人民共和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19日公布。考古资料的背景(CONTEXT)考古资料的背景(CONTEXT)考古资料的研究分类:遗物遗迹遗痕遗址遗物的形成三、考古资料的形成遗物的形成三、考古资料的形成文化堆积的形成三、考古资料的形成遗址的形成三、考古资料的形成三、考古资料的形成环境三、考古资料的形成环境三、考古资料的形成环境三、考古资料的形成环境

第四章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一、为何进行田野考古二、田野考古调查三、田野考古发掘四、田野考察中的埋藏学和地层学研究本章参考书目: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2、*严文明:《考古遗址的发掘方法》,《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3、吴理:《考古发掘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4、Barker,P.1977,TechniquesofArchaeologicalExcavation,3rded.(1993),London,Batsford.5、Harris,E.C.1989,PrinciplesofArchaeologicalStratigraphy,2nded.London,AcademicPress.6、日本文化厅文物保护部:《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文物出版社,1989年。一、为何要进行田野考古1、抢救发掘,为了保护古代文化遗存。2、主动发掘,为了研究过去的历史。3、国家对发掘资格的认定。二、田野考古调查:是发现和寻找遗址或考古地点的方法,同时也是不采取发掘手段对考古遗址或地点进行考察的方法。考古调查一般不对调查对象造成破坏或破坏很小(如钻探)。所用时间一般较短,覆盖的面积也较大,见效比较快,但对埋藏的对象一般无能为力,故深入研究还需发掘。调查的分类和方法:大别分为普查和专题调查两类。普查一般出自行政管理的需要,要求寻找遗址,标明位置,区分时期,了解面积和保存状况;专题调查又分为单个遗址调查、小区域调查和某一类遗址的调查等,一般出自学术目的,有学术课题作规划,要求对某一专题作深入了解。1、遗址及其发掘部位的选择:在研究目的可满足的前提下,选择保存前景不好的遗址。首先发掘的部位要找聚落规划的关键点—--重要遗迹。2、考古发掘队的人员组成与发掘工具:队长;各项负责人;各类工具。3、遗址测量坐标系统的建立:全坐标系统;定位。4、发掘区域的规划与发掘控制单位的确定:探方制度,5*5m;探沟,2*10m;具体,1*1m。5、发掘程序:原则一:根据土质土色的不同将全部堆积区别成一个个的地层单位,同时辨别不同堆积单位间的关系;原则二:据人类行为的顺序按相反的顺序发掘;田野操作流程——见流程图。6、记录系统:文字(日记、堆积表);图(不同比例);照相摄影;田野计算机数据库。7、标本的采集:按单位采集;干筛;湿筛;浮选;标签;登记;野外文保。野外库房及其制度。

四、田野考察中的埋藏学和地层学研究1、遗址是人类行为和自然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1-1自然力作用--N过程:自然营力作用的过程1-2人类行为--C过程:人类行为造成的结果

埋藏学研究——对N过程(NaturalFormationProcesses)的解释:2-1旧石器时代考古比较重视,尤其是二次堆积,考古地点。2-2堆积形成的原因,风、水、火山、重力等。2-3堆积的整体形状,产状。2-4堆积物的物理性状,粒度、分选、磨圆度、颜色、致密度等。2-5堆积物中所含文化遗物的分布、长轴方向、倾角、磨圆度及物理、化学风化程度。2-6由以上可分析原生堆积在形成以后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破坏,如被搬运后再沉积,风蚀、塌陷等。

地层学研究—对C过程(CulturalFormationProcesses)的解释:3-1遗址及其堆积是人类行为的产物,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考察就是要通过遗址上人类活动发生的依托面、遗留的堆积物及其之间关系的清理,来了解当时人们活动种种情况。3-2人类行为发生的场地——活动面或界面:也就是人们活动的地面,有时这个地面是要经过特意铺垫的。活动面上一般有路土等堆积,可以被分辨出来。处于同一活动面上的遗迹一般来说是同时的。3-3堆积单位(地层单位)——文化层、遗迹:是指在发掘中可以被观察到的某次或某种行为结果的遗存。它可以是一个文化层、一个成形的遗迹,也可以是能够被分辨出来的一锹土。在发掘中必须尽量将堆积单位划分到最小的程度,以了解人们行为的种种细节。3-4地层关系——叠压、打破:通过分辨堆积单位的叠压、打破关系了解各种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和形成过程。

第五章田野考古资料的室内整理一、室内整理研究的重要意义二、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步骤三、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和发掘资料的归档本章参考书目:1、严文明:《关于编写考古报告的谈话》,《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二、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步骤1.建立田野发掘记录挡案2.遗物的清洗3.遗物的分类、拼对复原和编号4.对各类遗物的分析测试5.资料的编年研究6.遗物的测绘、制卡和登录7.建立遗物的资料库三、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和发掘资料的归档1.考古报告的分类:消息、简报和报告2.消息与简报3.考古报告的编写4.发掘资料的归档

第六章考古年代学研究

一、年代学的一般知识二、相对年代断年三、绝对年代断年本章参考书目:1、*KolinRenfrew&PaulBahn,Archaeology:Theories,Methods,AndPractice,P101-140,ThamesandHadsonLtd.,NewYork,1991.2、蒙特留斯:《先史考古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3、*严文明:《考古资料整理中的标型学研究》,《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4、仇士华等:《中国碳十四年代学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年。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1年。6、李士等:《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91

年。根据给出时间的计算方式,给定年代有两种表达方法:1.相对年代,是指某一事件相对另一事件或早或晚的说法,仅仅表明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不计时间的多少。2.绝对年代,是根据某种事物的变化速率给出的数值年龄,也叫定量测年。绝对年代的记数通常有以四季轮回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单位的太阳年和原子周期性释放为单位的放射性纪年等方式,但在历史上普遍流行的是太阳年,至今通用的也是太阳年,我们在使用放射性年代时一般也要将其换算成太阳年。现在通用的西(公)历则是以耶稣的诞生为起点,记作AD1(AD—AnnoDomini,Latinfor“IntheYearofourLord”),即公元1年,在这一年之前即公元前的记法为****BC(beforeChrist),在这一年之后即公元年代的记法为****AD。现代的科学放射性年代以距今(1950年)为起点,记作*****BP,400BP即AD1550年。地层学原理:一个地层单位(堆积单位)即是一个时间单位,代表它形成的时间。相对来说,叠压和打破的地层单位年代晚,被叠压和被打破的堆积单位年代早。当然仅此我们并不能知道晚多少或早多少。类型学原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出现的产品有特定可辨识的形态,由形态可在类型品的序列中将特定的产品辨认出来;产品形态的变化是逐渐的,因此形态相同的器物(或遗迹?)应出于相当的时间和相近的地域,形态不同则可能有时空的变化;不同质地、不同用途的产品变化的速率不同;器物在堆积单位(地层单位)中的关系:出于同一地层单位或同一堆积单位中的所有遗物有共存关系,凡属同一共存单位中的器物有可能是同时的。器物在形态上的变化:形态富于变化的遗存大多是器物。器物有耐用品于非耐用品之别、普通品与珍贵品之别、简单品与复杂品之别、普通性与特殊性之别等,在操作中应通过比较挑选出非耐用的、普通的、造型复杂的、常见的类型品作为标型器

第四纪地层学第四纪地层学应用于考古最早,早期旧石器的年代、分期的研究主要是运用这种方法,在现今仍有其价值。地史最晚近的时代称为新生代(距今6千5百万年以来),新生代的最后时段叫做第四纪(距今2百万年以来)。第四纪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和发展的时期,因此也就成为考古学所关心的一段时间。整个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时期,更新世又分成早、中、晚三期,具体年代分别为:早更新世200——75万年、中更新世75——12.5万年、晚更新世12.5——1万年、全新世1万年——今。在中国北方以第三纪三趾马红土(现称红黏土)为基底的第四纪沉积物是黄土,黄土可分为午城、离石和马兰三大层,分别属于更新世的早、中、晚期,其上为全新世的古土壤。各层堆积的土质、色和结构都不相同,有的地方还可作进一步的划分。埋藏在这些层次中的古代遗址和古文化地点尤其是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年代由此可定。南方在第四纪则有发育很好的网纹红土,网纹红土之上还有下蜀土下层和上层,分属更新世的不同时期,下蜀土之上是全新世的灰、黄色堆积。

气候年代学第四纪的全球气候经历过多次的冷暖变化,气候的变化回对地貌、沉积物和动植物群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气候变迁相对年代的建立,可作为考古学年代研究特别是旧石器时代的年代学研究的很好的参照。第四纪全球有几次大的寒冷期,寒冷时降雪堆积于陆地,海平面下降,积雪成为冰川。过去欧洲根据冰川地貌的研究,将这几次大的寒冷期顺次划分为群智(Gunz)、民德(Mindel)、里斯(Riss)和玉木(Wurm)四个冰期,冰期间较温暖,为间冰期,冰期内还有间冰段。群智冰期大致相当于早更新世,群智-民德间冰期和民德冰期至民德-里斯间冰期大致相当于中更新世,玉木冰期在晚更新世。北非和北美也有相应的冰期,但名称不同。我国研究冰川的学者认为我国有大理、庐山、大姑、鄱阳、龙川等冰期,但有争论,多数人不同意。历史纪年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长时期的历史纪年,较系统的如玛雅人的纪年始自3114BC,古希腊始自776BC,而古埃及、西亚和中国的历史纪年是以朝代的更替分别记载的,要把各王朝的年代接续起来才能有连续不断的纪年。接得比较好的是埃及。中国历史纪年自周共和元年841BC以降是可靠的,往前则有多种说法,如武王伐纣的年代就有44说。进入历史纪年的遗存只要在出土物上有纪年、人名或事件等记载就可方便而可靠地断代。这种记载在墓葬、纪念性建筑和钱币等遗存上经常可以见到。历史时期考古断代一般都依靠有纪年的器物及与之共存的器物的类型学排比来实现,这种方法在皮特利加以完善后广泛运用,称为交叉断代法。但要小心,共存器物不一定就与有纪年、人事的器物绝对同时,特别是钱币,因为这些东西流传的时间可能会很长。年轮法测年年轮法测年出现很早,但局限性很大,使用并不广泛。有年轮的东西很多,如树轮、冰川纹泥(季侯泥)、极地冰层、贝轮等,其中极地冰层难以同考古遗存发生联系,贝轮又太短,只有树轮和冰川纹泥合用。利用冰川纹泥测年是1878年在北欧发明的,那里每年冰川融化,带着很细的泥土在冰川的前缘湖泊边沉积下来,暖年较厚,冷年则薄,记数每年成对的泥层,可计算到12000年,湖边遗址的年代因此可定。但这方法使用的地域很有限。树轮纪年的方法出现很早,最先是由美国人道格拉斯完善起来的。

放射性时钟和校正相对测年(CalibratedRelativeMethod)二战后原子技术发展很快,1949年美国人WillardLibby发表了第一批C-14测年数据,建立了放射性碳素实验室。以后又有了其他方法。其中,C-14、裂变径迹、钾氩法、铀系法(USD)属于测定放射强度一类;热释光(TR)、光释光、电子自旋共振(ESR)属于测定接受辐射量一类,和称放射性时钟测年的方法。而古地磁、黑曜石水合法、氨基酸外消旋法(AAR)等属于校正相对测年(CalibratedRelative)方法。我国很早就介绍进了这些方法,在1969年发表了第一批C-14数据。

C14测年原理:半衰期556830,573040

常规方法:加速器质谱技术(AMS):校正:树轮校正。各实验室的校正表不一样,我国以前用达曼表,现用高精度表。数据:如3700100BP(Q685),表示剑桥大学实验室685号标本的C14年代有68%的可能性落在3800——3600BP。如欲使数据可信度达95%,则要将系统误差数值增加1倍,既3700200BP。采集方法:不得与含现代碳的物质接触,吹干防霉变。北京大学AMS实验室裂变径迹:含U238的物质,如玄武岩、黑曜石、火山浮石等,可测年代范围10万年以上。钾氩法: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10万年以上。铀系法:含铀、钍的各种物质,100万年以上。热释光、光释光:可测物质为石英、长石矿物,可测年代范围100年-100万年,误差10%,年代越久远越准确。电子自旋共振:介壳、珊瑚。1000年-1000万年。古地磁:风成、火成、水成堆积,磁性矿物、火山堆积。1-100万年。黑曜石水合法:黑曜石。100年-数百万年。氨基酸外消旋:含蛋白质分解物化石,如骨骼、牙、有孔虫、泥炭等。100年-200万年。

第七章考古学文化研究一、什么是考古学文化二、考古学文化的定名三、考古学文化的结构与区系类型四、考古学文化与文化本章参考书目:1、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4期。2、苏秉琦:《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3、严文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文物》1985

年8期。4、林云:《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2期。考古学文化:近代考古学的三大理论。最初由德奥民族学文化圈学派影响下的德国历史语言学家古斯塔夫·科辛纳在考古学中加以运用,柴尔德继承并概念化。夏鼐介绍到中国。由苏秉琦发展为“区系类型学说”。在国外考古学理论中,考古学文化历史的研究被称为“CulturalHistory”(文化历史)理论。是传统考古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定义:

存在于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的、具有共同特征的考古学遗存。仰韶文化中晚期龙山时代夏商西周公元前4000-3000年公元前3000-2000年公元前2070-1600年公元前1600-1046年公元前1046-771年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中原文化区的出现奠定了三代王朝的历史基础陶寺文化石家河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公元前4000-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商代文化格局与中原文化区的扩张中原商文化三星堆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大洋洲文化公元前1600-1000年的青铜时代周代文化格局与中原文化区的扩张宗周卫晋燕齐公元前1000-770年的青铜时代南宋时期的禹贡九州图

第八章环境考古学研究一、大环境与小环境二、植物遗存与环境三、动物遗存与环境四、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本章参考书目:1、*KolinRenfrew&PaulBahn,Archaeology:Theories,Methods,AndPractice,P195-228,ThamesandHadsonLtd.,NewYork,1991.2、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学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3、K.V.Butzer,EnvironmentAndArchaeology,AldinePub.Co.,Chicago,1964.4、M.A.J.Williams等著,刘东生等编译:《第四纪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徐馨等:《全新世环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环境考古学是在新考古学的倡导下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美国人布策尔1964年《环境与考古学》(Butzer,K.W.1971.EnvironmentandArchaeology(2nded.),Aldine,Chicago)发表,是前期的总结之作。三十年来发展至为迅速,现已有地学考古、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生态考古学等分支学科。我国环境考古研究开展也不晚,但作为一个考古学的分支学科的出现还只是近十年的事,如第一次环境考古学会大会召开于1990年,出版《环境考古研究》。现正出《中国环境考古学》。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所依据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第四纪以来连续不断的沉积物,这主要就是深海沉积物、极地冰层和黄土三大气候信息库。深海沉积物的沉积速度非常缓慢,通常每千年有几厘米,主要是由微小生物的介壳构成的软泥,这些微小生物主要是生活在海水表层的有孔虫一类浮游生物,死后沉到海底。对深海沉积物中有孔虫的介壳形态、氧碳氮同位素和一些有机物脂肪酸(冷则不饱和酸增加)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海水表层的温度和含盐度。从太平洋深海提取的21米长的岩芯可得到200万年来的气候记录。两极地区每年的降雪被压实后就会形成一个冰层,冰层所含的粉尘、空气和水分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尤其是O16和O18比值的研究可得出下雪地点的当时气温。黄土是世界上经常见到的风成堆积物,其分布占地表的10%,主要见于中欧、北美和中国北方,在中国就有44万多平方公里,其堆积在陕甘一带最厚,著名的洛川剖面厚135米,可分为不同时期的多个层次。对黄土的粒度、磁化率、碳氮同位素和包含其中的植物硅酸体、孢粉、蜗牛化石等气候敏感物的研究,可得到详细的气候事件发生情况。上述研究的结果已经建立起了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的详细的曲线。中国第四纪环境的大格局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起奠定了中国第四纪环境的大格局。在第四纪之初,青藏高原有1000-2000米,随后隆起迅速,阻断了印度洋向东北输送的水汽,改变了行星风系,使中国东南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的季风气候区。形成了青藏高原寒冻剥蚀系统(冰川、冻土寒冻风化)、蒙新极干旱风化残积系统(风营力为主、残留沙漠、戈壁)、晋陕甘干旱大气沉积黄土系统(风成,流水侵蚀)、辽冀沉降平原系统(堆积作用为主)、南方古老风化壳系统(化学风化为主,红土风化壳)滨海大陆架淹没系统(接受河口、海洋大气沉积)等6大环境系统。这种环境格局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全新世有三大气候敏感带:长城一线、秦岭-淮河一线、南岭一线,分别为农牧采集经济的分水岭。孢粉花粉产于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孢子是蕨类和低等植物分散的个体。根据孢粉外壁形态一般可鉴定到属或科一级,个别可鉴定到种。植物总要产生孢粉,但数量多少不同,要受种和位置、气候的影响,但孢粉量大的植物最具代表性。孢粉一般能保存,但不耐碱。孢粉研究不仅要鉴定,还要考虑它产生、扩散(风、水、虫)、沉积、沉积后的变化和采样提取等过程,否则结论有危险。植硅石又叫植物硅酸体、蛋白石等。高等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硅,在植物细胞内和细胞间以水合硅形式沉淀,其形态记录了植物细胞的形态。不同植物硅酸体含量不同,草本植物含量最高。于孢粉相比其沉积的地方性要强。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可鉴定到属甚至种。禾本科为一年性或季节生长的植物,对气候变化敏感。通过孢粉分析研究古代环境和气候的变迁植物考古学研究不同方法进行浮选动物遗存与环境又叫考古动物学或动物考古学。动物研究在考古学之初曾被用来划分时代,以后被工具代替。研究动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动物遗存石如何来到遗址上的。遗址里发现的大动物是经过人类选择的,不代表种属的全部,而且大动物对环境的变化不敏感,研究人类食物有用。但通过具体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特别是大幅度、长时段的变化,还可研究遗址在何季节被占据。小动物化石(特别是昆虫)对环境变化敏感,对特定小环境的研究特别管用,如特定的害虫之于特定的植物群。螺贝类反映环境也好,特别是水生者,反映滩涂情况和海水情况。复活节岛的巨大石像

第九章技术与经济研究一、器物材料与功能的研究方法二、石器制作技术的研究三、陶瓷工艺的研究四、金属工艺及其他技术的研究五、手工业与贸易六、从采集经济到生产经济本章参考书目:1、*KolinRenfrew&PaulBahn,Archaeology:Theories,Methods,AndPractice,P233-337,ThamesandHadsonLtd.,NewYork,1991.2、S.A.Semenov,PrehistoricTechnology,Adams&Mckay,London,1964.3、P.M.Rice,PotteryAnalysis,ASourcebook,TheUniversityofChicago,Chicago,1987.4、MarkEdmons,StoneToolsandSociety,B.T.BatsfordLtd.London,1995.5、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6、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本章讲四个内容:1、人类如何通过技术延长、增强自己的能力:2、人类如何改进生存条件的;

3、人类如何处理、安排资源产品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的;4、人类如何通过考古遗存来了解这些。

材料及来源:通常认为人是能够制造使用工具的动物,过去(十九世纪)有了三个时代划分。工具材料分两类,一是天然材料,性质不变,如:石、玉、骨、蚌、皮、木等。另一类是性质改变的合成材料,如:陶瓷、合金、铁等是控制火的结果,叫Pyrotechnology(熔融学)

天然材料有些分布是很普遍的,如木、骨、皮等,有些则分布在特定的地方,如玉、石等。合成材料的获得要求有更复杂的技术,其原料有些分布很普遍,如陶土,更多的则有特定地点,如瓷土、金属等。微量元素分析(traceelements单位ppm)(1)光谱分析技术,有opticalemissionspectrometrymoluctivelycoupledplasmaemissionatomicabsorptionspectrometry.⑵中子活化分析(NAA),

protoninducedrayemission质子感应X射线

PIXEPIGME质子感应GM射线

⑶荧光分析(XRF),各种形态的物质的成分。(4)放射性同位素分析铝同位素分析铜、氧同位素分析贝类等。

成分

结构

烧成温度

年代测定

残留物鉴定

穆斯堡尔谱技术X XX X射线衍射

X X X射线荧光分析

X X射线探针

X X射线电子光谱

X 质子引发X射线放射

X 原子吸收光谱

X 原子发射光谱

X 电子显微镜

X X 电子探针

X X射线照相术

X 中子活化分析

X 光学发射光谱

X 色质联用技术

X 核磁共振分析

X X 热反应分析

X 偏振光显微镜

X 电子共振

X 热膨胀分析

X 热释光分析

X 热磁分析

X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系统高分辨多接收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仪可用于微量和痕量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的研究方法1、民族考古方法:2、实验考古:高倍金相显微镜有放大100-500倍的功能,可以观察擦痕与光泽;低倍体视立体显微镜有放大10-100倍功能,用来观察石器刃缘的破损情况。3、理化分析:主要是对后一类合成材料分析用物理方法。如:金相学,看金属显微结构,X光等看矿物来源等。如X光。化学方面看合金成分。微痕观察和玉石器制作技术研究利用扫描电镜技术(SEM)观察自然遗物鉴定种属利用扫描电镜技术(SEM)分析各类材质文物的制作技术我要做一件像样的石器让你们看看瞧瞧吧哥们儿!这件还入眼吧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坩锅壁附着炉渣背散电镜像,白色部位为高锌相冶金考古研究金属特点:回炉性、坚韧性、延展性、有光泽、资源不少。铜的融点是1083℃,有杂质融点就更低,其他如:金融点1063℃,银960℃,铅327℃,从铅矿中分离只要800℃,因此只要知道用铜,其他金属肯定也知使用了。不过均不如铜方便、多。金的延展性最好,银也可以可冷锻,铜也不错,这些非钢铁金属可归为一类,大多有天然状态,冶炼不费事。而铁基本无天然形状,除陨铁外,要用需冶炼方能获得,这是其出现晚的原因。考古学对人类生计的研究:人类生计或日取食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最根本方面,指人类从生存环境中谋取食物的方法或策略,英文叫Subsistence,生存策略SurviveStrategy.人类社会的生计大别为摄取—掠夺经济与生产经济。生产经济分为初级(园艺)农业,不知犁灌、施肥;高级牧业,精耕农业(犁耕、施肥等);工业化谋食方式。

一个人长期固定的食谱,最近有新方法,即可通过人骨的碳同位素测定来了解,即测定人骨13C与12C的比值。植物据其碳同位素13C与12C的比值不同可区分三群、二群为陆生殖物,一群为水生殖物。三群不同植物的同位素比值被动物吃后会传到他的骨子里,人吃植物或动物也会传染,水生是C2,陆生是C3,热带草本或肉质植物是C4植物,C3大豆、小麦、稻米、土豆等。水位线下得以完好保存的史前橡子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小扁豆的扫描电镜照片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碳化小扁豆种子各类植物考古学遗存(一)小麦植硅石的显微照片各类植物考古学遗存(二)动物考古学研究经济史学家拉尼K.Polanyi认为自古有三种模式,互惠(Reciprocity),再分配(Redistribution)和市场交换(Marketexchange)。互惠:不通过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