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点归纳_第1页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点归纳_第2页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点归纳_第3页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点归纳_第4页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点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点归纳(复习必背)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前言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

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老子》第十一章(该书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战国初期)有:

蜒(Shan)埴(zhi)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的"二、建筑的构成"一节

中说:"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

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该书大约写

于公元前27至前23年间。)在西方人的语汇中,没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对建筑的这

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义。直到现代

建筑开始之后,有机建筑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

和思想家"(《赖特》引言)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时说:"正是老子,在耶

苏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

全是异教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倒。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

建筑就必然被否定。"(《赖特》40页)赖特1941年提出:"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房

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赖特》40页)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

自己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见"。

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观有着根本地不同。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就是《中国建筑历史》。

二、建筑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原动力:

建筑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空间,因此,建筑与人类的这两种生活相关

联;两种生活中,精神生活依附于物质生活,生产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所以,生产是建筑发

2

展的原动力,而生产中的生产力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一般公式:生产力=劳动

力(体力和脑力)+劳动工具(包括科学技术)有什麽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麽样的建筑;这种

相适应的特点,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这就是本课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三、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与通史的分期相同:

1古代史:公元前270万年-公元1840年。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2近代史:1840年—1949年

3现代史:1949年-至今

附:中国古代通史时序:

原始社会:古猿从思维与制作工具开始,成为人类

旧石器时代:公元前500万年一公元前1万年;

3

早期:公元前500万年一公元前10万年;

1999年在云南元谋竹棚地区发现500万年前的古猿人头骨化石;史称:猿人(直立人),

打制石器,分节语言,穴居野处,会用火管火,不分辈的乱婚制,早夭,三分之一的人死

于14-15岁。

中期,公元前5万年一公元前30万年;史称:古人(早期智人),活动地域广,脑量增加,石

器已有刃和尖,已会取火(燧人氏时代),洞居,从事采集与狩猎,血缘家族,有葬。

晚期,公元前4万年一公元前1万年;史称:新人(晚期智人),即北京人时代,已形成氏族,

从事采集、狩猎与捕渔业,发明了弓箭(伏羲时代,传说中后羿射日的故事),衣兽皮,带饰

品,母系氏族社会,族外婚,穴居野处,上居室,下墓室,已有了灵魂。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万年-4000年前;

仰韶文化时期:7000—5000年前;1922年于河南濯池仰韶村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

遗址,发掘中有彩陶,又称"彩陶文化";为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神农氏时代)。

龙山文化时期:4000年前;1928年于山东章邱龙山镇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其中有薄如蛋壳的黑陶,红铜、铜镜、石制的农业工具;已会打井、琢制玉器、制弓箭,已

有占卜;生产发展,有了商品交换;父系氏族社会,对偶家庭,小房子,夫妻合葬,有殉葬品,

财产私有;发生部落战争(黄帝-炎帝,黄炎-蚩尤,舜-共工之战),兴筑城防设施。尧

舜禹揖让,军事民主时期;原始社会趋于崩溃。

4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F元前476年,先后约1600年。

夏:公元前2033-公元前1562年

商:公元前1562年Y元前1066年

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亡,东周始

历王苛政,被国人驱逐,推共国伯,名"和"者代执政,纪共和元年,时为公元前841

年,中国纪元以此为始,至今未断。

春秋:公元前722年/元前476年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先后2315年

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0年

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56年周亡,公元前221年战国结束

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秦始皇千古一帝,统一七国

汉:公元前206年3元220年

5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

后梁907一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7

局又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

6

前蜀891一925吴892一937

吴越893一978闽893一945

楚896—951南汉905——971

后蜀925―963南平907—963

南唐937—975北汉951—979

五代:唐代灭亡后在北部先后占据中原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其中后唐都

洛阳,余均都开封;同时在南部及陕西地区先后出现十国:960年赵匡胤称帝、建宋,979年

消灭北汉,才结束大分裂的局面。

宋、辽、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北宋(960-1127)与辽(960-1125)相对峙,

南宋(1127-1279)与金(1115-1234)相对峙。

封建社会后期:公元1279年-公元1840年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

四、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主要是指中国汉族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1建筑造形:由屋顶、墙柱、台基三部分组成。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一段喻皓《木经》中的文字:"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

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2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根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

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一栋一院一群一组群一街坊一城市的形式。

还可增加“又次间"、"又梢间",而成为九间、十一间殿宇。

3用材:木为主,土、竹、砖、石为补充

4结构:抬梁式、穿逗式、井干式、砖石拱

【抬梁式】: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

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防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

8

向的檀,檀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穿逗式木构建筑】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

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檀;汉时已成熟,南方各省多用;也有在中部屋架改为抬梁

式,以扩大空间。

【井干式木构建筑】汉代以前多用,商墓中用,如今很少。

【砖石拱】建筑中多为砖拱、无梁殿;石拱用于城门、桥梁与墓室。

5屋顶形式:抚殿、歇山、悬山、重檐、赞尖、单坡、双坡、平顶、硬山、风火山墙、

囤顶、穹顶等等。(教科书175页图7-3)

6布局:

⑴.建筑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7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优缺点:

(1).取材方便,加工容易;

(2).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9

(3).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4).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5).抗震性能好;

⑹.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五、中国古典建筑文化:

工从原始社会独立发展起来并逐步完善的,木构为主,砖、石、竹、土建筑为补充;

结构体系完善,构造规范而严密,类型丰富地建筑空间,以满足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

2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创新: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不断发展、提高,对建

筑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建筑才得以不断完善;

3在近代与现代仍有极大的生命力:三、五十年代的建筑复古活动就是证明;现代的旅

游建筑、乡土建筑、仿古建筑以及成功的创新之中,都证明了其生命力;

4东方建筑体系的始祖:在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中(另三种是西方建筑、印度建筑、伊

斯兰教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体系除适用于本土,还影响到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蒙古等地,

有1100多KM2,人口占世界的1/3,是影响力最大的建筑体系;

5独特的建筑风格:对木构的应用、加工、防护都有悠久而深入的研究,如:台基、出

10

檐、古漆等的应用,至使造型奇特,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独树一帜;

6独特的建筑设计理论: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

设计的原理;宋朝的《营造法式》;元朝的《梓人遗制》;明代的《鲁班经》、《园冶》;清工

部《工程做法》;以及流传至今的民间口诀;也可以从古典建筑和古典建筑群的合谐与严谨

的构图中看出,有一个体系完整、又富于哲理的创作理论指导看。对这些不露面不成书的

古文化遗产,已有前人发掘并整理了一些,以后的工作,还有待在座的诸位去进行。

建筑是空间艺术、空间原理;老子:"当其无,有室之用"。

为人而用的工程;计成著《园冶•相地•宅旁地》中:"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

矣乐闲,悠然护宅"。

模数,标准化,坐标定位,装配化快速施工;

【古典模数观】《考工记》载:"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上度以寻,野上度以步,

涂上度以轨"。以后的"材"与"斗口”。

【标准化】一根屋架,金柱、檐柱,铺作、斗拱。

【坐标化】内院,正房,明间、前檐柱。

【装配化】指出与木构件可同时施工,台基上诸多木柱、铺作、屋架可同时、顺序组

装。

II

六、怎样学好中国建筑历史:

1建筑与民族文化及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责任:建筑是民族文化之一,反映着当时当地的

民族风俗,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和精神境界;是历史的镜子,时代的结晶体;更应懂得,民

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规划师与建筑师的责任是发展并创造本民族的建筑文化,以

丰富世界文化;维护并保存好古典建筑遗存与遗物。这就要求建筑师与规划师有足够的历

史知识与建筑知识。

2建筑历史知识的精深与否,反映着民族的强弱与自尊。上个世纪中期的中国不单是

国力衰微、民族危难,国土任列强瓜分;就是对本民族文化史的研究也无一席之地。

3建筑史是造型艺术史,是技术科学史,空间科学史;科学的史学原则是史实第一,史

论从之;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掌握史实,就是史学的基本功;历史中的建筑形象随着时代

而不断的变化,为提高对各时代建筑形象的识别能力,要用大量图象来补充实地考察之不

足。

4认真听课,作好笔记;完成课堂和课夕M乍业、认真地预习、复习、考试(熟练、检查),

以更好地掌握、巩固和加深所学。

第二章原始社会的建筑

(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一、建筑的产生:

12

大约在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

理环境差异较大,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北方却掘土为穴,以防严冬的风雪。

1南方,巢居(附图)

2北方,穴居(附图)

二、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

1仰韶文化早期建筑遗迹:

⑴.1933年在黄河中游,河南濯池仰韶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发

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表里光滑,表面彩绘,十分精美,因之又叫"彩

陶文化",距今5000-7000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以从事农业

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

⑵.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占地面积达五万m2,有五座大房子,围绕中心广场呈圆形排列;每

个大房子又各有一群(14-15个)小房子,其房门都朝向各自的大房子。遗址外围有三条防护

沟;遗址西为制陶区,东为墓地。(教科书3页图1-3)

(3).西安半坡古建筑遗址,占地面积达五万多m2,中间大房子的面积160m2,周围46座

小房子,门口是心非向大房子,或方或圆,供对偶家庭使用;大房子为未婚男女及老人使用的

公房。房外有窖穴一百多个,以藏储公共财物。遗址周围有深5m宽6m的防护沟,北为墓

地,东北为窑场。

13

【半坡村大房子】面积为12.5mxl4m=175m2;房子中间四柱直径为450mm,木

骨泥墙中的33根木柱直径为200mm。(教科书10页图10)

【半坡村方形、圆形小房子】面积为20-40m2,半穴深度为500-800mm。门口

斜梯通向室内;木骨泥墙内木柱密排,编制、捆扎,敷以草泥;中有四柱支持屋顶,柱底穴内

土夯实;屋顶有采光孔、通气孔,屋面敷以草泥;室内中央火塘,门内两侧有短墙;室内墙面、

地面抹细草泥,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防潮。(书4页图1-5、图1-7)

⑷.在关中、晋南、豫西河谷台地上,属于5000—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大部分是半

穴居;财物为氏族公有;氏族首领、老、幼、病、弱、残都住大房子,对偶夫妻住小房子。

半穴居,平面方形,园角,直壁,穴深800mm,室内对称地支上二~四粮柱子,中央有个圆形大

火塘。

⑸.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建筑遗址,为距今6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河姆渡位于

杭州湾南岸,四明山与慈溪南部山地之间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遗址西面、南面紧临姚江,

过江是四明山麓;东面、北面是一片平原,穿过平原是慈溪南部山地。(教科书2页图1-1)

干栏建筑遗址长25m,进深7m,朝水一面有1.3m的前廊,通向各个房间。有直根栏

杆,墙壁用木板、竹笆和芦席做成,并可抹泥;地板是活的,上住人,下养畜。建筑下部用方、

园、板桩三种尖桩,打入地下,形成排桩,桩上架梁,铺厚板。梁柱间开樟、卯与销钉连结,墙板

用企口搭接。(书2页图1-1)

2仰韶文化晚期建筑遗迹:与早期比较,建筑技术改进极大。

14

⑴.陕县庙底沟房屋基址,室内柱洞下用扁平砾石作基础。

⑵.河南洛阳王湾的墙基,先挖沟槽,内填烧红土块,或铺一层块砾石为基础,再作墙;室内

有炕,炕面的草泥上用白灰面作成坚硬、光滑的居住面,入口处也是白灰地坪,清洁、美观、

干燥、耐用。

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多为一次葬;有迁葬,其中一女性为一次葬,其他男女迁葬——个

氏族合葬墓;说明没有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关系。

二、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1928年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2800年

至公元前2300年,发掘的陶器中,多为灰陶和黑陶;农业与畜牧业都很发达,开始了产品交换。

长安县客省庄半地穴住宅遗址,分内、外二室,中有隔墙,由窄门联通;内室有柱洞和火

塘,外室有柱洞、灶、壁炉和窖穴。出现了少量土坯;陶场,位于某些家宅旁。墓葬为夫妻合

葬,并出现了女尸屈肢葬。父系社会已确立,经济发展,有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财产已私有,

一夫一妻制家庭,住宅面积较小。(教科书4页图1-8)

三、原始社会的解体:

由于农、牧业生产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男人成为主要劳动力;出现了红

铜工具,商品交换,已形成"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的早期市场;屈肢葬,随葬品增多,财

产私有并引起部落战争。著名的战争有: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炎黄联军与蚩尤的涿鹿之战;

15

舜与共工、三苗的战争。禹之后,帝位由揖让改为世袭;战争中的胜者为君,败者为奴;于是,

原始公社瓦解了。

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476年)

一、社会背景:

夏、商、周、春秋。有人殉,出现青铜、铁器,最早的甲骨文字。

二、夏:(公元前21世纪Y元前16世纪)

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一西亳宫殿遗址:

遗址为一残高300mm-800mm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西宽为108m,南北深

101m,近于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

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计36个柱位,柱径400mm,每柱外有两个擎

檐柱,柱径为180-200mm。殿东,廊下突出部应是东厨。这是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

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教科书6页图1-13)

制陶、铜,葬无殉,随葬品多,有铜制嵌玉礼器;无文字。

《礼记》:"城郭沟池以为固";

16

《竹书纪年》:"大飨诸侯于钧台";"帝芬,三十六年作环土";"帝癸,一名桀;

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

《史记・夏本记》:“禹伤先人父稣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门不

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壑。"

三、商:(公元前16世纪Y元前11世纪)

奴隶制发展时期,有家奴,手工奴,没有农奴;用奴隶殉葬。始有文字;使用青铜,

青铜器有:斧、刀、锯、凿、钻、铲等。

1商中期,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

占地面积约五百多平米,共12座房子,其中一座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房子

大小不一,有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

【二号房子】二间,正面朝东;南北面宽10.35M,东西进深3.6M。在房基沟槽两

边,云母粉画出的白线,线条笔直,转角规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

建筑史上最早的一例。地基平整后挖去0.5M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每

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外墙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

坯垒成。(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土坯尺寸是:390x300x60mm)

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隔墙用草泥垛成;墙内外有30mm厚的草泥粉刷,

并用火烘烤室内的墙面和地面,使其平整坚硬,且避免潮湿。屋顶为两坡悬山顶,椽子方

形,60x60mm,长1600mm,上敷草泥。

17

堂间的两个柱洞深达1000mm,直径分别为200mm,180mm;寝间柱洞底有陶片、

草泥夯实,洞深200mm,应为金柱。三个洞的周围都有树皮,说明用的是原木。在房子四

周及房基上,均有杀殉或"奠"的奴隶及牛羊猪等牲畜。

【七号房子】保存一完整的两坡顶山墙,高3380mm,在距屋地2300mm处,有一个

不规则的长方形孔,应是"向",即窗。

2晚商,殷,殷墟遗址:

商第二十代王盘庚时迁都到殷,即今河南安小屯村(教科书8页图1-16);这是晚商十

二王活动的地方;也是商奴隶制的极盛与衰落之地。遗址面积约24KM2,紧靠演水曲折处,

有分区,却不严格。遗址中部靠疽水弯曲处是宫殿区,西面、南面有制骨、冶铜作坊区;

北面、东面是墓葬区;居民区分散在西南、东南与海水以东地区;在墓葬区也有居民点和

作坊遗址,宫殿区也有作坊和墓葬。

【宫殿区】东面、北面为渔水;内部又可分三区;(教科书9页图1-17)

【北区】15处遗址,大多东西向,无葬坑,可能是住处;

【中区】21处遗址,南北长200M,有座门,门址下有持盾的跪葬侍卫5—6人(人、畜

葬),应是宗庙部分;

【南区】17处遗址,规模小,位于中区西南;南边中部可能是门址,其它以此午线

轴对称;牲畜葬于东,牲人葬于西,整齐不紊,这里是商王的祭祀地区。这种对称布置的

18

宫殿,于商末已初成形状。

【墓葬】⑴.武官村陵墓(教科书8页图1-16);

武官、后岗、西北岗,等20余处(教科书88页图3-17),最大的400—500平米,深12

-13米,平面为方形或"亚"字形,南北向长坡道,大者,四面坡道;南道长而平缓,达

30米。殉人殉畜,武官村大墓殉79人,墓室在地下,以木构筑,地面上无坟,有建筑;如

"妇好"墓。

⑵・"妇好"墓(教科书89页图3-18)。随葬品1600多件,铜器铭文有"妇好"、"司

母辛"字样,与甲骨文所载,商王武丁的诸妇之一"妇好"相一致。1976年发掘,为五十

年殷墟考古中最完整的一座;地下墓室,填土、夯实,无t冢,上立建筑。棺椁下和墓穴角

落均有人殉。

四、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百工,青铜,釉陶;大市,铜贝;施肥,灭虫;

2西周的"国",即"城";"匠人营国";就是当时的城市规划原理。周朝建立之

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侯可以建"国";

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制的城市。

据《周书•克殷》载:"凡憨(灭)国,有九十九国;…凡服(投降)国六百五十有二",("斩

首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更有一说(《先秦史》113页),

I9

夏有万国(部落),商朝灭(兼并)到三千,经过武王灭商,西周还余下八百国;其数字颇

可寻味,可想见原始部落之"多”以及兼并、统一的过程。

周公强制商人迁到洛邑(洛阳),建东都,叫"成周"。周初,"封蕃建卫",大小封

了71国,其中姬姓53国,分封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当时有"国"、"野"之分,

"国人"与"野人"之别。

【国人】征服者,奴隶主,士,周族成员,工商业者,平民;

【野人】被征服的族人,奴隶,居于村野。

国、野有别:参政,当兵,受教育,受剥削的程度不同。

《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住宅:论语云:"立不中门,行不履阈";"邦君树塞门"。"树"即屏风,影壁。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

进院子,大门,门前有树(影壁),前院,前堂,中廊,后室;前堂、廊和后室形成最早的工

字殿。两侧厢房围合成封闭式庭院,四周有檐廊环绕;南北朝向稍偏东,前面"隧"(门)

占一间,东塾西塾各三间;门内即由四面房间围合"庭",庭北为主体建筑"堂",堂为

六间;堂前有三阶,中阶不在轴线上;后庭为廊分为二,庭后正室三间,其余为小间;可

以看出,正在向中轴对称的单数间平面组合发展。

20

南北45.2m,东西32.5m。发现有半瓦当和脊瓦,为最早的瓦;版筑土墙与土坯墙,

墙面有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庭院地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五、春秋(东周):(公元前770世纪一公元前476年)

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士阶层本世纪家争鸣,实即王权已失去控制能力;到处是

奴隶起义;有了铁器,有了著名师公输班。

2瓦:在春秋的遗址中大量发现筒瓦、板瓦、瓦当和脊瓦;山西侯马晋故都,陕西凤

翔、江陵,河南洛阳,都有发现。山西侯马晋故都有一夯土台,残高7m,面积75mx75m;

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

3文献记载:

《老子•十一章》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论语》:"山节藻税"。节:即柱上的斗;税(zhuo):即梁上短柱。斗棋、梁架、彩

画,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左传》上有:"丹楹(ying柱)刻桶(jue方形椽子)";

"楹,君子丹,诸侯黝,大夫苍(青,深绿),士黄主(tuo);

《墨子•法仪》:"直以绳";《庄子》:"直者应绳";

21

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行(抹灰)也"。

第四章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

(公元前475世纪3元589年)

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建立,巩固、发展时期,生产力极高,奴隶起义,建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

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百家争鸣,大城市,大宫殿;

封建制刚建立,铁器普通使用,春秋时的170多诸候国,互相兼并,只剩下:燕、

赵、韩、魏、齐、楚、秦。这时,士阶层的知识分子,百家齐鸣,学术活跃。出现了工、

商业大城市,大宫殿,大量使用瓦、砖;装饰纹样,丰富多彩;铁器的出现,使木材加工

更为容易,为樟卯、纹刻创造了好条件。

㈡城市:齐故都"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

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

斗鸡走狗。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

22

高而扬。”(《战国策•齐》77页)

齐故都临淄城址在今山东临淄城北(教科书14页图1-24),城墙残址尚存,有大小二

城,大城范围:4X5KM,周长约12KM,西南角套着小城,为1.23X1.8KM的长方形。城

中偏西有一土台,65X72M,残高16M,俗称桓公台;小城尚有铜币作坊遗址。大城内有

里坊和骨、铜、铁作坊遗址;大城东墙下是淄河。

类似的大城市还有赵邯郸,楚鄢郢(yanying)魏大梁等。

㈢秦咸阳宫殿遗址:(教科书15页图1-25)在咸阳东郊发掘出一座高台,60x45mx

6m,四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绕,中间夯土台。台上建筑有殿堂,过厅,居室,浴室,回廊,

仓库,地窖等,高低错落,形成一复杂壮观的建筑群。发现有铜铺首,铜钱链,陶管、板

瓦和筒瓦。

殿堂:二层居室有火炕;居室、浴室有壁炉采暖。

地窖:深13T7m,可冷藏食品,用直径90cm的陶管,沉井法建成。地下有陶制漏斗

和管道的排水系统。

㈣棺椁与墓:(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及兆域图)(教科书18页图1-34)

从战国时的棺椁构造(教科书16页图1-26),可以看到当时的木工技术很高一因用铁

器,便于加工。正因有如此技术,秦汉时才能建造大规模的宫殿和多层楼阁。木棺椁各有

内外两层,外填白土、沙土、木炭等构成防水体系,并在墓地设置排水管,使这些木构得

23

以保存,现在才能看到其精制的榨卯。

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陵墓最为典型,70年代出土的金银嵌错铜版兆域图,是公元前三

世纪中叶为中山王陵墓群所作的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这对中国建筑史和世界建筑史都是

罕见的珍贵史料。(教科书90页图3-19)

陵墓遗址实测记录:一号墓的"平台上封土平面呈方形,由下至上构成三级台阶,现

存高度约15M。"平台与封土均夯土筑成;第一台阶内侧有散水,为砾石铺砌,宽1.1m,

底盘台基高出散水1.3m,平面呈方形,边长52m;此台基上中心夯土台平面也是方形边长

44m。中心夯土台残壁直立,壁面用草筋泥打底,澄浆细泥罩面,表面粉成白色。残壁上

有壁柱槽,下部埋深20cm,柱间距为334-3.6m;与壁柱对应的有檐柱,暗础埋深20cm,

壁柱至檐柱距离为3m,檐柱至台基边,约一米多。由此推知,这是一高台建筑群。

三、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

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统一

统一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车同轨,书同文字,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统一政制,统一军队;筑长城,建宫殿,修驰道,建陵墓;焚书坑儒。㈡阿

房宫:"徙(xi)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

上。"公元前220年建"新宫",渭水南岸建"信宫",为咸阳各宫中心;信宫前开大道

通骊山;建甘泉宫,在北陵建北宫、兴乐宫、长杨宫、梁山宫…及上林苑、甘泉苑。始皇

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建阿房宫一朝宫。只留下一夯土台,1000x500m残高8m,有

24

三个直径1000mm的石柱础,很多秦瓦,以阿房为中心,还有许多离宫、别馆。

《史记》:"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

前殿阿房,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

下直抵南山。表南山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渡谓,有一座连棋石

桥。

宫未成而奏亡。

㈢骊山陵:(教科书16页图1-27、图1-28)

由三层土台组成,下层,345x350m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m,这是二千年风雨后的体

量。无地面建筑,是否如战国墓一样,建于高台之上,却无史料记载,又无切实地考证(造

型与中山王墓之相似)。历史上传说项羽曾发墓火焚一事,似有木构建筑;因为前几年钻探

得知,墓内未被发掘,也未被火焚。骊山陵有内、外二垣,内垣周长2.5km,外垣周长6.3km,

用"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现发掘了附近的殉葬用的兵马

俑坑,是秦始皇陵的殉葬之物。

㈣长城:

起源于战国时,诸候国攻战自卫用,北方的秦、燕、赵为防匈奴而筑北部长城,秦统

一后,把它们扩建,连接成3000多公里的防御线;秦长城只一部分,遗迹有:临洪一带

的板筑土城。以后历代修建,现在的砖筑长城,是明代遗物。

25

四、汉:(公元前206年3元220年)

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建筑显著进步。

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汉初,耕牛与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当时为发展农业已下令保护耕牛,"盗马者罪死,

盗牛者加"。

汉代器械中,有风车;文献中有"水碓(dwi)磨"的记载。

铁钢厂:河南发现汉代两座冶铁厂的遗址,一个面积1500M2,有十八座冶铁炉;另

一遗址3000M221座冶炉。炼铁已知脱硫(用石灰石),除用木炭,也已用煤(石炭,石墨);

并可炼出低温钢,(1240-1330°之间)大的工厂几百人,但多用“工巧奴"和"铁官刑"为

工人,这种方式阻碍了生产技术的发展。

冶铜,铸币,纺织业发达。

商业发展,富商很多,并有“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说法。与日本、朝鲜

有贸易往来;建立了丝绸之路,通达乌兹别克、阿富汗、伊朗,并转往大秦国(古罗马帝国);

东南亚各国,(越南、缅甸、马来、印度)有水陆前往,与"身毒"国(印度)有陆路往来。

西汉末,哀帝(刘欣)时,"大月氏"(克什米尔)国使臣,将佛教传入中国,即公元前6

年至公元前1年。(公元"1"年恰是汉帝刘衍的元始元年)这时的科学文化:

26

有司马迁著"史记";

西汉末:文U歆的"三统历",一年365又385/1935天;园周率,3.141592654为

最早的精确值;长沙汉墓马王堆,出土了大比例实用地图;

东汉中:蔡伦造纸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成功。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传入

阿拉伯;十二世纪才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I。

西汉末年人口发展为6000万,耕地827万顷(顷=100亩),平均13.8亩/人。

㈡、城市:

1长安:(教科书43页图2-3)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至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十年建成的长安城,是在秦兴乐宫(改

名长乐宫)为基础建立的。不久,由军匠出身的杨城延主持修建未央宫、北宫,以后建造桂

宫、明光宫;并以此为基础主持长安城建设。城墙是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才开始修筑,

到汉高后吕雉八年(公元前180年)先后20年时间才建成;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建有武器

库、粮仓、织室、暴室等。汉武帝好神仙(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建章宫中大肆兴

建宫殿、苑囿、明堂、观楼、坛庙等建筑,时为极盛,东汉末年均遭董卓纵兵焚毁。

长安城周长:25.1km(实测值);占地:973顷;城墙高三丈五尺;(汉尺=0.23m,

五尺一步;则35x0.23=8.05m高)。十二座城门:每门三个门洞,洞宽8m,间隔4m;

每门洞可容四轨,三洞共12轨(汉轨距为1.5m)。南、北两城墙因地形限制而成不规则形

27

状;古人多附会谓,仿南斗、北斗,故又称"斗城"。

人口30多万,共160多闾里,(八万八百户);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里

的四周有墙,闾是里的门。里内设"弹室"每街有亭长。

城外应有"郭","造郭以守民"才对,但没发现其遗迹。

2陵邑:

东南郊与北郊有陵邑七座,为各地迁来的富豪之家,以加强中央控制;陵邑规模很大,

如长陵(高祖墓)五万户;茂陵(武帝)六万户;(或说,27万口),长安总人口当不下百万。

㈢、建筑、宫殿,如礼制建筑、遗址

霸城门遗址,经逐步发掘,三条并列的街道,中间约20m,总宽约47m(13.5+20+

13.5);其它街道也在40—50m之间,中间一条为皇帝专用;路旁植槐、榆、松、柏,下

有砖砌排水沟。

秦早亡,西汉是封建社会上升阶段,建筑很多,但多为木造,年久无存,但可从汉代

遗存的画象砖以及明器,汉墓,汉阙中,看到其形象及作法。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

穿逗式,已经成熟;从流行的高台建筑,转而建造高阙、高楼阁,高达20丈,50丈,70

丈;如:《三辅黄图•汉宫》上的记载建章宫……正门曰阊阖,高二十五丈,亦曰壁门;左凤

阙高二十五丈;右神明台门内,北起别风阙高五十丈,对峙井干楼高五十丈。

28

【斗棋】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一为保护土墙、木构架和基础,而用以出挑屋檐,

遮挡雨水。无垂足家具。

技术:斗棋形式有多种,一斗一升,一斗三升,重叠挑出,转角大花,如意棋,束竹

柱,八角柱,园柱等等。

砖石结构发展:一楔形砖,用于墓室、水道中;砖石棋已从跌涩发展为半圆形棋、并

列棋、筒棋与穹棋。(教科书18页图1-33、34、35、36)

【礼制建筑】汉长安南郊有一处礼制建筑遗址,似"辟雍"或明堂。"明堂中有一殿,

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环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

入,以拜祀上帝焉。"

《诗经•大雅•文王•灵台》《四书五经》中册127页《诗经》灵台有:贲鼓惟镭,於论鼓

钟,於乐辟雍;其后的注解是:辟璧通,雍,泽也;辟雍,天子之学,大射行礼之处也。

水旋丘如璧,以节观者,故曰"辟雍"。《礼记•王制》《四书五经》中册70页:天子命之教,

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班宫。西安南郊的礼

制建筑遗址,恰恰如上所述。虽有旧河道冲毁部分,亦可循中轴线而复原。可以判断是一

座高台建筑,与秦咸阳宫殿遗址、河北中山王陵的墓同一形制。(教科书80页图3-10、图

3-11)

㈢、陵墓,阙:

【帝陵】平面多方形,上呈方锥台形,而称"方上",最大的方上高约20余米(如:陕

29

西兴平县茂陵)。

文献上说:陵上有高墙、象生及殿屋。实物:某些方上有少数柱础,很多瓦片。

【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两坡悬山顶,有正脊,用筒瓦、板瓦;正面两开间,中立八

角柱,柱上下各有一斗。

【山东沂南古画像石墓】正立面两开间,前厅四间,中厅四间,后室两间,侧室一。

内柱八角形,下有础,上有斗,斗上为仿木如意棋;上有斗四及覆斗藻井。(教科书19页

图1-37)

【四川乐山白崖崖墓】立面外观是两柱三间,内室布局仍属两间形。外柱方形大收分,

下有础,上有大斗。

东汉,葬于洛阳,邙山,废止邑陵,方上体量减小,砖墓、空心砖、砖棋、画象石墓、

人象柱、如交棋;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贵族墓前的阙、以东汉高颐墓阙为最精美,有代表性。今只余

一阙,呈子母阙式,造型仿木构建筑,有台基、墙柱、屋顶三部分;檐部夸张加大,按排

多种形式的斗棋,间插高、低浮雕,形成阙的主要造型部位;上有重檐屋顶、脊饰,下有

两间式墙柱;子阙与母阙相仿,唯略小且单檐,外缘线收分,如依偎之状。(教科书20页

图1-38、图1-39)

全国有汉阙28处,四川占其21。

30

综上所述,汉时仿木建筑多为两间式造型,中轴线落于柱缝,少有明间的作法。

㈣、私家园林:茂陵富民袁广汉,于北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

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

行之移暑,不能偏也;园中养白鹦鹉、紫鸳鸯、耗牛、青卯(Si雌犀),奇兽珍禽,委积其

间;致江鸥、海鹤孕雏产毂(gu卵),延漫林池;奇树异草,靡不培植。(摘引自《三辅黄

图》)

㈤、长城:玉门关汉长城用沙、砾石、洪柳、芦苇、层层压叠,残高5-6m,赤峰附

近土少,用石块砌成。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争破坏严重,但东晋以后,南方经济发展,北方连年战争,

人口大减,直到北魏统一北方。这时佛教在北方发展迅速,佛教建筑,佛塔兴起了,宗教

发展是人民对***社会的一种反抗,宗教建筑却兴起了。

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记载。

㈡、城市:

因为***,帝王多如牛毛,都城、宫殿也很多,其中较大和使用较多的是,邺城,洛阳

31

和建康(今南京)。

1邺城:规模为3087X2205M,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的漳河南岸,大部分城址为

漳水所毁。邺城呈一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的矩形城市,第一次使用了南北中轴线一中(雍)

阳门大街;而建(迎)春门-金明门大街将邺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街坊,其中有市、手工

作坊,居民闾里;北部的中间是宫城,内为主要宫殿建筑,其东侧,南半为衙署,北半为

宫室;再东是王室贵族居住的戚里;宫殿西边是铜雀园,园西有三台:金虎台,铜省台,

冰井台,"皆砖砌,相去各六十步,上作阁道如浮桥....施则三台相通"。(以晋尺计:

一步为五晋尺,一晋尺=0.245m;六十步约合73.5m)金虎台遗迹在南,70x120m,残高

8-9m,另一台往北约80m,应是铜雀台,残存50x80m,残高3m。最北的水井台,已完

全为漳河水冲毁。城市中轴线的使用,即以此为始。

2洛阳:(教科书45页图2-4)自东汉到魏晋皆以此为都;南北朝时,北魏统一北方后,

曾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出巡洛阳,决定迁都于此,并开

始营建,十九年九月成城;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又建有320坊,每坊方300步;坊建有坊

墙,”虽有暂劳,奸盗永止";景明三年建成全部宫室。宫城位于城中偏北,正对宫城阊

阖门的铜驼街为城市主轴线;沿主轴线向南,洛河南岸,过永桥是四夷里。城内有大市、

小市、金市。城址位于今洛阳东北十五公里处(白马寺东)。

3.建业:六朝古都(教科书47页2-5)从吴到陈共六个朝代,历时320年,史称:"六

朝"。建康城位于长江边丘陵起伏的地区,且各朝逐步扩建,呈不规则形,但宫城按一定

规矩筑成。

32

【越城】公元前472年战国时,越灭吴后,在今秦淮河和雨花台(聚宝山)之间建城。

据记载,城周长2里80步。

【金陵邑】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石头城(今清凉山)筑金陵邑城,紧靠长江,形势险

要。

【建业(建康)】三国时期(公元211年),东吴治此,于金陵城旧址建石头城,依山势

筑城,周长达7里100步;东面设一门,南面设一门,北面二门。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于公

元229年秋,迁都建业,开始在石头城东筑造都城,北依玄武湖,南临秦淮河,东近钟山

西麓,周长20里19步。宫城位于都城中部偏北。西晋统一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建

业为建邺。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为避晋愍(min)帝司马邺之讳而改名建康。建武元年(公

元317年),为东晋都城;继之,南朝的宋、齐、梁、陈(公元420-589年)皆以此为都。

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记载。

㈢、住宅与园林:

1住宅:虎殿顶,人字棋,鹏尾;席地而坐,架空地板,直根窗,竹帘、幕。围墙上

有成排的直根窗,可能墙内有廊。"舍宅为寺""舍宅为观"者贵族多,可见厅堂、院落、

廊等多与住宅相同。

2园林:北魏末,宅后园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亭阁;叠石造山技术也极

高,重岩复岭,石路崎岖,深溪洞壑,有若自然。

33

㈣、佛教建筑:

工白马寺(鸿胪寺)(公元67年):西汉末年,大月氏国(克什米尔)使臣伊引把佛教传入中

国,到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派人赴天竺求佛法,两位高僧到中国传教,他们

用白马驮回佛像与佛经,接住在鸿胪寺,在寺里传习礼拜并编译佛经,才有洛阳白马寺。

"寺"是古代官署名称,自此之后,就成了佛教经院的专用名称了。于公元58-75年间建

齐云木塔,高200尺(约合46M),五代时塔高500尺(约合115M),因屡经劫火,于金大定

十五年(公元1175年)改建为砖塔,十三层,高一百六十余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